
三国时期,黄巾席卷,州郡相争群雄逐鹿的英雄辈出的时期,诞生了很多良臣名将,其中群雄各显神通天下狮虎相争中有三家剧本脱颖而出,将老剧本“后汉”慢庖三块,这其中无数英雄豪杰连珠接连登场的前期也是令古今中外史学家,小说家乃至普通老百姓间的饭后常谈。
这也同时让很多历史上也同样重要的人物大事件无法经过文学和戏说进入大众的视野里,但下面作为三国时期重要有影响力的事件,甚有改变三国势力平衡的趋势的大事件却在人们人印象中很少出现,下面准备做一个三国中期破坏平衡的砝码,淮南三叛系列和影响时代的大人物。
(下段主人公介绍可能有点长,但又不能一句话概括,想直接看内容网友可以直接跳到第三幅图)

出场的是我们的富家子弟王凌,出身是太原王氏,官宦世家,本人也生在汉都洛阳进出的都是名家大院,家中人才辈出是司徒王允的侄子,侍中王盖和美女貂蝉的表兄妹,可谓是京城里含着蜜糖出生的,打小就和司马家的司马朗,贾逵等人儿时关系融洽,(这里也让日后司马懿对王凌一直拉拢亲善为主)仗着王家权势在洛阳氏族界很是混得开,也为日后在曹魏的发展铺了路。
但好景不长,江河日下,董卓一死,李傕郭汜攻入京城,杀了王允一家,王凌也和兄弟侥幸逃脱,流落出城,但也有朝内其他大臣敬佩王家气节,同时看着王凌小伙子不错,有潜力,给弄个县长干干吧,搞了举孝廉把血气方刚的王凌也心存感激,到山东上任发干县县长一把手。 但毕竟人还是年轻,做县长也许还是不成熟,做了错事获罪,后正巧被时任兖州刺史的曹老板一眼看中,曹操得知是王允的后人后更是以礼相待,招揽到麾下,出任中山太守,历史记载颇有政绩,之后等到曹操信任扶摇直上。

因为政绩斐然,又提升到丞相副手,位居曹操管理权利中心,之后送走了曹老板后在曹丕朝出任散骑常侍,加带当年曹老板的兖州刺史,成为帝国封疆大吏。之后十余年,掌握兵权的王刺史就带兵同张辽等人多次击败入侵吴国军队,因战功被封为宜城亭侯,振武将军,后积极恢复地区复战后经济,带领军队领导建设颇受百姓好评,着实为魏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妹妹也嫁给了当时车骑将军郭淮。
经过数十年奋斗,王凌势力在魏国内可谓重新回归举足轻重。二帝曹叡驾崩后,大将军曹爽拉拢王凌势力,以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后又又打败了进犯的全琮数万大军,加官进爵。而后因军政影响力加任司空,后升太尉,忠君报国走上人生巅峰。故事的主人也慢慢向拍摄场地靠近了,淮南风云第一季拉开帷幕,,,
(这段对他的介绍真的太长了,但又不能一句话概括)

随后高平陵事变事发,靠山大将军曹爽被罢免后被诛杀,司马懿边清理曹家残党,边揽络朝中大臣,消息传到寿春这让位居三公的王凌大惊,但王凌老兄忠心为君看皇帝被架空,遥想当年曹老板的谆谆教诲,再看朝廷尽归司马的气愤实数难平,随即计划一边稳住司马懿,一边派为兖州省长的弟弟联络曹操另一文武双全的儿子曹彪上位,准备南北举兵合击司马家夺回大魏国皇帝实权。
但这也就是想想,,,,王凌兄台太小看司马老中医的能力了。

寿春位于安徽寿县,是扬州州治,自古是南北物资交汇重地,地产丰富。当年袁术也是在这里称帝。在公元二世纪中期却展现出了天下最具变数的接连演绎。
好像一切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时,弟弟令狐愚突然病逝,让其一些手下的心生动摇,有个叫杨康幕僚将消息传到了司马懿耳中,司马懿开始没当回事,王凌位高权重,而且镇守南境,并没让司马懿生疑,但后细思极恐,司马懿是个很谨慎的人,就问蒋济王凌这人咋样,蒋济言到“王凌文武俱赡,当今无双”。司马懿听后大惊,但因没有具体证据,一时难以下手,就故作镇定以静制动。王凌对杨康小动作并不知情,毫无防备。年后,王凌在看到火星上某些异样为动机坚定了拉开了淮南三叛的序幕。

251年,我们的征东大将军,太尉,大都督王凌借吴国封锁涂水之名向朝廷申领领兵虎符,司马懿终于等到王凌要动手了,随即开始布置排面,一边不准王凌一切请求,一边派手下劝说兖州新刺史,但这个司马懿早就想到了,手下和刺史公开上书司马懿称王凌叛乱。司马懿感觉时机成熟,随即派大军数万亲征,并用心理战,写信下令赦免王凌之罪,重兵一路下数地,没等王凌反应过来大军已兵临寿春。
王凌做梦都想不到,一直提携的弟弟的兖州竟然成了突破口,已经全盘皆输的王凌竟终于看到,还在为自己之忠义反抗的不是司马家族而是其掌控的整个魏国。
王凌自知拿不到虎符,本部军队是根本打不过司马大军的,也不想让寿春百姓生灵涂炭,司马懿的屠城是出了名的,王凌只好退而求其次,主动写信以故交名义向司马懿示好。
王凌随即交出官印和仪仗,卸下冠装,上缴了军队,自己则前往丘头,在司马懿大船前面缚投降。司马懿假装示意派人为王凌解缚,并且交还了王凌之前交出的官印、仪仗。王凌以为司马懿念及旧情放过自己,随即前去拜会,王凌想近前,司马懿不允,以自己可以对不起你,不能对不起陛下之名回应要押送王凌回京。
从被曹操赏识为曹家开疆扩土到辅佐魏前后三帝,再到耕耘数州,提拔人才,所辖百姓人民安居乐业,镇守南境抵御东吴大军多年,戎马半生文治半生,纵横曹魏数十年的名臣到了最后,也是把自己一生的气节用到替君做了未尽之事,以及功败身死的落寞。
司马懿派了六百步骑兵押送王凌从陆路到洛阳。行到项城时,王凌向押送的警卫队长要钉棺材的长钉。队长向司马懿请示后,司马懿直接递给了王凌一根长钉,王凌此时都明白了,白发老人也终于进入了人生最终幕,,,,
王凌来到在曾经玩伴曹魏顶梁柱名臣贾逵的庙前大呼:“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当天夜里就把以前的掾属都找来,十分悲痛说道:“我都快八十了,竟然身败名裂了啊!”于是,在悲哀中服毒自尽。 司马懿听闻后,立刻下令把王凌和令狐愚暴尸三日,参与政变者均诛杀三族。曹魏最有能力的楚王曹彪也被迫自杀,其亲属都远放平原郡,这场事件几乎是对曹魏忠臣和有能力的宫廷势力最有力的清洗。曾经洛阳儿时一起过来的玩伴,最终变成自己和家族霸业必须铲除最大的敌人,从此淮南第一叛---王凌之叛尘埃落幕。
《晋书》:六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
同年六月,司马懿因梦见王凌,贾逵噩梦缠身继而去世。
沈攸之:吾宁为王凌死,不为贾充生。----------------《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不由得说在权力面前,崩塌的将会是人性。一道强光带走了魏国的一个时代,一个群英汇聚的时代,三个大魏功勋功名成就的人生暗淡落幕,胜利者并没有将心中的意志和愿景延续下去,其后人却意外开启华夏最黑暗最为动荡的时代。
(下个还是写淮南三叛,还是先说完这个时代吧,八王之乱太乱了~~)
以上史料出自于《三国志》,《资治通鉴》,《魏略》,《晋书》,《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