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

观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花开花落,叶枯叶荣,

苍天大树,微小蝼蚁。

万物生灵都在世界中,

感受自我,体验自我。


于我们,其理亦如斯,

见闻了,感受了,

体会了,思考了,

才有了我们的世界观。


人们常说,见世面、开眼界很重要。这是因为,世界观影响着一个人的不仅仅是言谈举止,更是思维方式和人生格局。


我们的气质和视野,都沉淀在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历的事情里。


林徽因年少跟随父亲游学欧洲,偶然发现建筑这门“把艺术创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立志在建筑领域致知穷理;马云16岁游学澳洲,改变了过去的认知,才发现 “中国制造”需要革新,从而有了中国高度繁荣的电商产业。


所以,有了丰富的世界观,才会发现生命的鲜活和意义,才有动力去追寻和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有打开过眼界,才可能做出被世界看到的成就。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要形成广而深的眼界与格局,两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不走出去,会陷入狭隘、单薄的思想层面;只行路,而不读书,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深度滋养。


当孩子待在学校,学校就是他的世界。当孩子走出学校,世界就是他们的学校!


...


在经济能力允许下,有的家庭也可以时不时给孩子安排一场海外游学。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带来的收获是有限的,步履匆匆往往会忽略掉一座城市、一所校园的灵魂和底蕴。


真正看世界,必须头脑和步伐都在路上,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对学生而言,留学是时下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有人不禁会质疑这个论调,毕竟国外疫情依然还在持续,甚至因为这场疫情,有的家庭直接阻断了让孩子出国留学的想法。殊不知,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国家、社会更需要全能型的“国际精英人才”。无论在疫情后的全球变局下,还是国内教育内卷严重,竞争压力愈演愈烈的当下,种种现状都在提醒家长要学会“开窗”,提供孩子获得更前沿、更全面视野的机会与支持。


...

那么,如何才能打开眼界,拥有多元、丰富的世界观呢?

答案是:走出去,看世界。


——置身海外大学里,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填鸭式的知识点灌输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世界学术顶尖的教授居然可以跟你面对面地平等探讨、分析、论证各种话题。


——从前羞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后流利自信地与人交流以及上台做presentation成为了常态,甚至学会了辨别不同族裔的英语口音。


——各领域前沿的journal、paper、published book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超出你的想象;各种 PPT、Essay、research、实验课等都在挑战着你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可以说,留学对于一个人原有思维方式的扩展,知识体系的升华,看待事物的包容性,和视野格局的开阔都是深层次的。


那么,还没有完全做好出国准备但是又希望自己的孩子提前感受西式教育魅力、先行培养国际视野的家长该怎么办呢?


如果足够了解英中,你会发现英中恰好是一个与国际接轨,与海外大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一脉相承的极佳平台。


...



清人张潮曾言:“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也,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所以,除去课堂上的教学,英中所提供的小组探究、实验操作、演讲汇报、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各种学习形式丰富多样。


...


...


此外,英中从小学就开始设立多种素质俱乐部课程,初高中更是发展了90多个社团,并成为了40多个国际竞赛的官方考点。无论你的孩子是对人文综合、体育竞技、艺术设计、语言运用还是学术实验感兴趣,英中都能让TA“足不出汉”就能拥有探索自己潜能的机会。


...


...


从世界如何运作的跨学科主题探讨;

...


到长江文明馆、武汉科技馆的实地观摩;

...


亦或是户外生物标本采集;

...


英中都在不遗余力的通过多种学习形式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孩子们探索自我、探索世界的习惯和能力。


毕竟,比起一味追逐固有成文的知识以及量化知识的分数,观察、拷问、探索、分析社会以及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孩子们终身受益的财富。


同时,与外籍教师的朝夕接触交流也会让他们加深对世界各地文化体系的理解和尊重,这会帮助他们在未来快速适应不同社群和提升国际生存能力。


...


想让孩子有眼界,那自己也要成为有眼界的父母。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先做“别人家的父母”,帮助孩子寻觅一个更自由、更广袤、更舒展的空间。


包容,接纳,自信,

乐于探索,敢于直面挑战,

拥有深度思想和国际视野,

以及从change myself better

到change the world better 的决心,

无论是在小初高哪个阶段,

英中都会给你一个“观世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