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ifle_ljm 于 2025-7-14 08:02 编辑
校对后记
1.此校对版《三国演义》底本采用好读网站的繁体版《三国演义》(中华书局版)。
2.天火藏书网站繁体转简体。校对过程中,保留了一些繁体字,如雠(仇)、於(于)、迳(径)等。
3.参校本为《三国演义》(沈伯俊校理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 沈伯俊校理本)。校对者亦参考了知乎网友“与觚斋”的《三国演义》汇评本。
4.本校对版修改了原文大量的技术性错误(沈伯俊语),如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年龄错误、诗词错误、引用文章错误等,如“杨大将”“乌桓触”等径改。
5.校对者在参校本以外,又酌改了原文。举数例如下:
A.“张角本是个落第秀才”改为“张角本是布衣”。东汉末年无科举制度,“秀才”避讳刘秀为“茂才”,故此“落第秀才”之说酌改。
B.州治所在地、郡治所在地,在原文中相当混乱,相关原文酌改。如:徐州城、青州城、荆州城、天水城、南安城等酌改。如陶谦、刘备、吕布所在的“徐州城”应为“下邳城”,后世的“徐州城”在三国时为“彭城”。刘表本就在“襄阳城”,刘备占据荆州后才改州治为“江陵城”。“天水城”应为“冀城”。
C.将“玄德”“汉中王”“先主”均改为“刘备”,将“后主”改为“刘禅”,将“孔明”改为“诸葛亮”,将“关公”“关某”改为“关羽”。
D.将原文中的“地雷”“火炮”“炮架”等文字删除。但是大量的“一声炮响”保留。
E.第113回回末的“岳飞”改为“姜维”。
F.曹操与马超潼关大战,原文将黄河与渭水混淆且潼关位置不对,校对者参照《三国志》酌改。
G.吕蒙袭取荆州的原文参照沈伯俊本酌改。“傅士仁”改为“士仁”,“荆州城”应为“江陵城”。
H.关羽水淹七军后,于禁投降后的原文涉及于禁的段落,参照《三国志》酌改。
I.“黄河”改为“河水”,“长江”改为“大江”。
![[历史架空]《三国演义》(校对版全本)作者:罗贯中【TXT】【rifle_ljm校对】 [历史架空]《三国演义》(校对版全本)作者:罗贯中【TXT】【rifle_ljm校对】](https://bookcover.yuewen.com/qdbimg/349573/1001607291/300.webp)
校对后记
1.此校对版《三国演义》底本采用好读网站的繁体版《三国演义》(中华书局版)。
2.天火藏书网站繁体转简体。校对过程中,保留了一些繁体字,如雠(仇)、於(于)、迳(径)等。
3.参校本为《三国演义》(沈伯俊校理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 沈伯俊校理本)。校对者亦参考了知乎网友“与觚斋”的《三国演义》汇评本。
4.本校对版修改了原文大量的技术性错误(沈伯俊语),如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年龄错误、诗词错误、引用文章错误等,如“杨大将”“乌桓触”等径改。
5.校对者在参校本以外,又酌改了原文。举数例如下:
A.“张角本是个落第秀才”改为“张角本是布衣”。东汉末年无科举制度,“秀才”避讳刘秀为“茂才”,故此“落第秀才”之说酌改。
B.州治所在地、郡治所在地,在原文中相当混乱,相关原文酌改。如:徐州城、青州城、荆州城、天水城、南安城等酌改。如陶谦、刘备、吕布所在的“徐州城”应为“下邳城”,后世的“徐州城”在三国时为“彭城”。刘表本就在“襄阳城”,刘备占据荆州后才改州治为“江陵城”。“天水城”应为“冀城”。
C.将“玄德”“汉中王”“先主”均改为“刘备”,将“后主”改为“刘禅”,将“孔明”改为“诸葛亮”,将“关公”“关某”改为“关羽”。
D.将原文中的“地雷”“火炮”“炮架”等文字删除。但是大量的“一声炮响”保留。
E.第113回回末的“岳飞”改为“姜维”。
F.曹操与马超潼关大战,原文将黄河与渭水混淆且潼关位置不对,校对者参照《三国志》酌改。
G.吕蒙袭取荆州的原文参照沈伯俊本酌改。“傅士仁”改为“士仁”,“荆州城”应为“江陵城”。
H.关羽水淹七军后,于禁投降后的原文涉及于禁的段落,参照《三国志》酌改。
I.“黄河”改为“河水”,“长江”改为“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