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莫言聊聊兴趣爱好
现在网上流传的“莫言书法”里,确实有很多不是我写的。
我选择练书法,可能也跟童年记忆有关系。在我们村里,能够写一手很好的毛笔字的人,会被人高看一眼。比如过年的时候,村里的人会拿着纸,带着几个鸡蛋到那些能写对联的人家里去,让帮着写对联。我对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充满了尊敬和羡慕。我父亲也反复地教育过年幼的我,一定要把字写好看。说你能写一手好字,就谁也剥夺不去。所以我从小就有了要写好毛笔字的想法。后来我到棉花加工厂做临时工的时候,有几个朋友能写很好的毛笔字,他们也给我树立了榜样。写书法当然要有天分,但更重要的是苦练。我一直用钢笔写小说,没空练习书法。2005年,我跟着一个访问团出国,想带一些书法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友人。几个朋友动员我自己写,可我当时写的书法实在拿不出手。于是,回国后我就开始练习。这些年虽说不是每天都写,但也是不间断在练。这几年开了“两块砖墨讯”公众号以后,我就更频繁地写毛笔字了。
刚开始我也抄了很多的唐诗宋词,一个人一辈子不抄别人的诗词,那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每天都有自己的语句要写,也不可能拿起笔就能够写出很好的律诗,更可能写的是顺口溜。如果这些顺口溜流传下去,人家就会用格律诗的要求来衡量你,这样就漏洞百出了,所以我现在很后悔,当初写了很多东西随手送了人,现在有的就变成了笑柄,甚至给我带来了麻烦。不过这也没有关系,我觉得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弱点以后,才可能痛下决心,才可能取得进步。这两年我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学习格律诗词,也认真地临摹先贤们的书法,虚心地与同行们交流。如果大家能够客观地评价,就应该承认我这些年来的进步。当然,现在网上流传的“莫言书法”里,确实有很多不是我写的。希望大家关注“两块砖墨讯”,那里边有我近年来学诗、练字的轨迹。作家里面写字好的人不少。今年春节期间,我邀请了几个字写得好的朋友,让他们参加了书法拍卖活动,拍得很成功。也就是说,他们卖的字已经发挥了作用,救助了生病的孩子,变成善行了,接下来,这一类的事情我们还会再做一些。
书法跟小说也有相通之处,小说写到极致以后,写的就是作家那种个性。书法家写到极致以后,也可以通过书法看到这个人性格方面的一些特征。所谓的字如其人,是指书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之后,才能够通过书写把个性显示出来。所有的艺术门类好像都是这样。如果我的书法真的跟我的小说产生了一种类似的风格的话,那就可以说我的字距离“书法”稍微靠近了一点儿。当然我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书法家,我也永远不敢把书法家的帽子戴到自己头上,我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是一个书友。
2.和莫言聊聊人生理想
写了多年小说以后,成为一个剧作家的梦想,也始终没有泯灭。
对戏剧的热爱,跟我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系。当时我们在农村,能看的书很少,老师手里以及村子里面能够找到的书也就几十本,看完了以后就没的看了。那会儿一年下来,能够有一两场电影,县里的电影队推着独轮车下来巡回放映。更多的都是地方戏曲,因为每个村里面都有业余剧团。春节前后、农闲的时候,剧团会上演一些戏。经常是你到我村里演,我到你村里演,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边,戏剧就变成了我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符合很多先贤的论述:戏剧就是老百姓的教材,演员就是老百姓的教师,舞台就是老百姓公开的课堂。乡村集市上说书人的说唱实际上算是一种准戏剧,其绘声绘色的演绎既是在说书又是在表演。我当兵以后到了部队,读的书也多了,书里也包括一些剧本。
当兵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我从大哥留下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面读到了曹禺的《日出》《雷雨》的片段,还有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戏剧对我来讲,一直就是一个梦想。我那时候感觉能够写一个剧本让别人演,是了不起的。我后来到了部队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第一个作品就是一部话剧。当时没有写好,手稿也被我烧掉了,我非常遗憾,很后悔。写了多年小说以后,成为一个剧作家的梦想,也始终没有泯灭。
中国传统小说里边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白描,就是不直接去刻画人物的内心,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把人物的性格、内心表现出来。我觉得中国作家如果比较热爱古典文学的话,转向话剧创作应该是轻松的。很多前辈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比如老舍先生。
3.和莫言聊聊人的欲望
欲望是一个中性的词。
欲望是一个中性的词,没有欲望,人类不可能延续,人活着也没有什么动力,也就没有追求和希望了。想过好日子,想吃好的穿好的,想成名成家,想升官发财,想建功立业,这一切都是欲望。所以我觉得欲望本身就是一个中性的词。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欲望往往是往坏的这一方面来想,一提到欲望好像就涉及一些负面的东西。实际上没有欲望肯定是不可以的,如果没有欲望,这个社会不能延续,人类也不能延续。但是任何欲望一旦过度,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你想吃,吃太多了,会伤了你的胃,让你的身体变得肥胖;你爱喝酒,喝多了会酒精中毒,会胡言乱语;等等。欲望如果不控制,就会反过来对主体造成伤害,而且泛滥开来的话也会伤害他人、伤害社会,损害道德、法律等。《鳄鱼》这个话剧实际上也是从广泛的角度来扩展到人跟欲望之间、人跟社会之间的关系。相信读了剧本看了戏以后,受到震撼的也不仅仅是那些贪官,一般的读者和观众也会有所感触。
4.和莫言聊聊爱与付出
看起来是我们帮助了这些孩子,实际上是这些孩子帮助了我们。
在我看来,慈善是每个人的内心需要。每个人生来都有善心,都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实际上就是善心的基础。我们看到弱小的动物、可爱的孩子,都想抱一抱,都想保护,这就是人善的本性。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会有一些人处在需要别人帮助的境地。无论一个人多么强大,无论他有多少钱,无论此时他的身体多么强壮、事业多么辉煌,在漫长的一生中,都会有软弱的时候,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现在我帮助别人,过不了多久,也许别人就会来帮助我。所以,没有谁是绝对的付出,也没有谁就是绝对的收获。在这几年的慈善活动过程当中,我们已帮助了四百多个孩子。我们的体会就是:看起来是我们拿出一点儿钱来帮助他们做手术,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但其实这些孩子给予我们的温暖,让我们收获更多。看起来是我们帮助了这些孩子,实际上是这些孩子帮助了我们。因为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我变得朝气蓬勃,使我年近古稀还在路上奔跑,使我拥有充沛的创作激情。我说的这些都是实话,不是故意说好听的。举个例子说,当我们握着这些孩子的小手,陪他们去天安门广场的时候,觉得心里得到了巨大的安慰。这种安慰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付出。我想,慈善不仅是付出,还是获得。
“两块砖墨讯”公众号跟慈善结合起来以后,我感觉到,这不仅仅是我与王振两个人的小乐趣,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我们跟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慈善家》杂志等单位共同建立了一个“莫言同心”的项目,救助患先心病的儿童,也帮助孤独症患儿。在网上展开了筹款的活动之后,我跟王振带头捐第一笔款。我个人的感觉是,文化跟慈善结合起来以后,就像插上了一双翅膀,会飞得更高更远。
5.和莫言聊聊运动计划
就是知道自己老了,但是不能服老,要努力往前跑。
两三年前,我有游黄河的想法,当时我去黄河入海口和壶口瀑布参观,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跟着黄河入大海》的节目。我心里有很多感想,觉得一个中国人,一辈子里,应该有一次遨游黄河的体验。我本来是要跟王振到他老家的黄河边去实现这个梦想的。但是当地的朋友说不行,风险太大,就不让我们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横渡黄河可能真是有点儿悬了。但是我们下海游泳了,去年游过波斯湾、印度洋。游黄河,实际上有一种象征意义,就是知道自己老了,但是不能服老,要努力往前跑。我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多地跟大自然接触,我在大海里浸泡过,爬上过高山,跳入过黄河,这就是丰富的人生的体验,也是人跟大自然的密切接触。实际上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为文学创作做准备。
6.和莫言聊聊人工智能
作家这个职业短期之内是不会失业的。
任何一次科技的进步,实际上都是一把双刃剑。比如说,手机给人类的通信联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手机也使我们慢慢减少了面对面的现实来往。此前,我们会拿起笔写信,现在很少有人再用笔写信了,都是在网上打字发信息。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很多简单的文稿不需要自己亲自写了。这两天,我看到一些文章,打眼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人写的,是机器写的。我个人认为,这种东西如果泛滥开来的话,毫无疑问是对人的写作能力的一种伤害。但是技术发展的潮流,很难直接靠拒绝去抵挡住。前不久,我跟作家古尔纳在北师大对谈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我说,作家这个职业短期之内是不会失业的。因为,塑造个性化的人物,训练个性化的语言,是作家的立足之本。我当时就跟古尔纳开玩笑说,在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失不了业,但是再下去就不好说了。我想,不能让技术成为人的主宰,只能让它变成为人服务的工具。如果让技术主宰了我们的生活,让它占有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让我们自己不愿意动脑筋,变得一切都得依靠它们,那对整个人类来说都将会是巨大的伤害。总之,我们一边要对技术保持开放心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警惕心。
人工智能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倒逼着我,想新的办法跟它赛跑,我要求新、求变,要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改变自己的风格?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突破自己的局限?我认为,就是要敞开心怀、放开眼界,大胆地、努力地、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向外界学习,尤其是向那些跟文学离得比较远、感觉没有关系的一些门类的学问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创新。
7.和莫言聊聊创意写作
实在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左手举觞,右手拿笔,耐心等待灵感袭来。
教育部已经把创意写作纳入了二级学科。我认为,文学创作是可以教的,当然跟教古汉语的方式肯定不一样。对两个不同的小说家或是诗人,必须根据他们的创作个性来向他们擅长的方面引导。创意写作教育,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发现他自己——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帮助学生发挥他的长项,走得更远。这也是我的个人体会,因为我当年也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过文学写作。后来有人问我那两年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大量地阅读他人作品,也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像焦典这样的年轻人,我也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启发他们。我还要特别补充一点:教学相长。我们在读他们作品的时候,实际上也在接受他们的教育,接受他们的启发。我们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有一个大师工作坊,现在已经办了十七期了,我们每一期都会集中地研究一个学生的作品。我们请作家,也请编辑,大家一块儿来研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很受益。我想参加这个研讨活动的人也都会受益。作为一个老作家,我看了年轻作家的作品,感觉到他们有很多新的东西。他们对我不熟悉的文学技巧的熟练运用以及独具特色的语言,都让我耳目一新。所以带学生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作家,这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每一个时代的生活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时代的作家,其出身、所受的教育、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真正的百花齐放了。另外,现在的孩子们感觉到压力很大,有种种的不如意,奋斗当中有很多的障碍和困难,尤其是写作的时候会碰到很多的障碍。现在我回头想一下,客观地讲,我们那个时候所遇到的困难也不小,甚至我觉得某些方面比现在所遇到的障碍更难跨越。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你如果认准了要走这条道路,只能刻苦学习!努力地写,通过写作来改变自己!当然,这里边也有一个技巧问题,你不能闷着头,只管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那就有可能拉到沟里去了。我个人的建议是,要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阅读中国古典文学,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要阅读外国作家的作品,更要尽量阅读外国同行们当下的作品,阅读跟自己同时代的作家们的作品。都说同行是冤家,我觉得应该改变,一个作家必须看左邻右舍的作品,大家互相学习,你就能看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你才知道你的长项在哪里,短板在哪里。所以我觉得大家还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吧。实在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左手举觞,右手拿笔,耐心等待灵感袭来。
8.和莫言聊聊阅读经典
随着读者的成长,其实书也会成长。
我现在的阅读主要是重复阅读,回头来看当年读过的书。坦率地说,现在我的案头上摆的都是《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这两套书,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都反复地读过了,现在过了四十年回头再来读,还是有很多新鲜的感受,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随着读者的成长,其实书也会成长。虽然书还是那本书,但是读这本书的人状态不一样了。比如说,同一本书,我三十来岁时读出的东西,跟我七十岁读出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
9.和莫言聊聊文学命运
只有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心灵才可能变得更加丰富,灵感也许才能够被调动起来。
戏剧是一种文学,电影文学剧本、电视剧剧本也是一种文学的样式。小说、诗歌当然更不用说了。音乐家用五线谱、简谱来创作,跟文学也有关系。我相信,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只有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心灵才可能变得更加丰富,灵感也许才能够被调动起来。这也是文学不会被别的艺术形式所代替的原因吧。今年春节期间出了一个人工智能软件,输入一段简单的文字内容,马上就会生成一个视频或者生成一部电影。作为一个作家,讲一个故事,然后一部电影就拍出来了,导演和演员似乎都不需要了。这不更加证明了文学的重要性了吗?当然作家也不要沾沾自喜,需要提高我们讲故事的水平,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才有可能在未来残酷的竞争中,有我们这个职业的立足之地。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