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跟动物交换身体

飞蜥■ 演化 飞行爬行类时代

■ 演化 飞行爬行类时代

在距今大约2.5亿年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后,地球便进入了三叠纪。大量生物的灭绝换来新生物的崛起,爬行类一族迅速在陆地与海洋中大量繁衍。很多爬行类动物适应了水生生活,便进入海洋,乌龟和鳄鱼的祖先也出现在三叠纪。

像飞蜥这样会飞的爬行类动物在晚三叠世大量出现。它们被归为孔耐蜥科,和飞蜥一样,它们的肋骨从背部向两边延伸,腹侧长出翅膀,可以在空中滑翔。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孔耐鳄与孔耐蜥。图❶据说由于孔耐蜥的“翅膀”不够大,它们无法在空中滑翔,从树上下落时,“翅膀”只能充当降落伞。

孔耐鳄(Kuehneosuchus)与飞蜥一样,身体两侧延伸的肋骨之间附有皮膜,用于在空中滑翔

孔耐蜥(Kuehneosaurus)朝两侧延伸的肋骨之间也有皮膜,但无法滑翔。据说它们的“翅膀”只是在下落时充当降落伞

图❶ 类似飞蜥的飞行爬行类

沛温翼龙 (Preondactylus) 生活在三叠纪的翼龙,属于飞行爬行类动物。它们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展翅飞行,而不仅仅是短距离滑翔

沙洛夫龙(Sharovipteryx) 属于用后肢控制飞行的爬行类动物,通过张开后肢与尾部之间的皮膜在空中滑翔

图❷已灭绝的飞行爬行类

除了会滑翔的爬行类动物外,三叠纪还出现了很多现已灭绝的飞行爬行类动物。图❷以无齿翼龙(Pteranodon)为代表的“翼龙”也出现在这一时期。它们是最早能在空中自由飞行而不仅仅是滑翔的飞行脊椎动物。另一种被称为沙洛夫龙的飞行爬行类动物更为独特,在它细长的后肢与尾巴之间,有一层皮膜。鸟类、蝙蝠甚至翼龙的翅膀都长在前肢上,沙洛夫龙的翅膀却来自后肢,它是一种罕见的用后肢控制飞行的爬行类动物。可见三叠纪是一个飞行爬行类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演化的过渡时期。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