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幸运可以猜出问题所在。可是通常情况下,你怎么猜都猜不出哪里出问题了。例如,你带着孩子去做你觉得很有趣的活动,比如游泳,没想到最后孩子哭得稀里哗啦,你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你当然想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哭,为什么会大叫,为什么会拒绝做某事——否则你会觉得失控——但其实不知道也没关系,只要保持好奇心就好。父母最常归咎的原因是:“哦,那是因为他累了。”那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个因素。但我记得,小时候听到这种说法时,反而令我更加愤怒,因为那不能准确地反映我的感受,反而让我觉得自己被误解了。家长很喜欢用“累”来解释一切,但我们都知道真正感到累的人是谁,当然不是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得体行为还有一些其他借口,有的借口甚至对孩子有害。如果你现在开始正视这件事,那表示你已经开始修复破裂关系了:
“他那样做只是想引人关注”无论年纪多大,每个人都需要被关注。如果一个孩子本来就能获得足够的关注,也相信他需要关注时,那些关注一直都在,他就没必要用夸张的方式来吸引关注。如果你的孩子确实是为了获得关注而捣蛋,你可以请他主动说出来,他需要关注。
我女儿曾经跟我要过苹果,但她其实不想吃。她只是想看我开心的样子,对她微笑。当我注意到我给她的苹果大多放着没吃时,我先去了解她的用意,接着请她直接表达她的意愿。这成了我们之间的默契游戏,也减少了苹果的浪费。她也没有因为她想要获得每个人偶尔都想要的东西——关注——而感到羞愧。
“他是故意的”幼儿还没有故意搞破坏的能力,他们只是在做自己,而不是故意捣乱。婴幼儿的行为举止就是他们的感受,他们还没学会观察自己的感受,还不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并提出要求,他们需要大人帮助才会知道。
孩子开始尖叫,拳打脚踢,甚至撞头时,那不是在执行预先计划好的策略,而是在表达感受,他们需要协助才能更清楚地表达出来。他们终究会学会那种技巧的。
如果你觉得年纪大一点的孩子是在耍你,你觉得他发脾气是在演戏,而不是真的使性子,你可以把你对他那些行为的感受讲出来,并帮他用言语表达出他想告诉你的事情。例如:“我觉得你这么闹,是希望我告诉你不用写作业吧。你自己写作业是不是有点困难?我会陪你一起做。”
“他知道怎么激怒我”你觉得孩子的任性行为很讨厌,可他自己并不知道,也不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影响。我女儿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屁股坐在台阶上不肯走,并不是想要激怒我,虽然我刚开始确实觉得很烦。女儿在游泳馆的地板上赖着不走,也不是想要激怒她的父亲,她只是还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她想要什么。当你示范如何运用语言来描述感受及想要什么时,孩子会学到那种表达技巧。而且你想想,学习这个技巧比学习要一块饼干复杂多了,尤其是涉及强烈情绪的时候。
“他有问题”有些孩子学习社交技能的速度比其他的孩子慢,有些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有些孩子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学会灵活应变及解决问题,这为孩子与你带来一些困扰。多数人可能认为,孩子因为改爬楼梯、不搭电梯就坐在地板上发脾气,要是两岁小孩还说得过去,如果是六七岁的孩子呢?一般认为,那么大的孩子应该不会无理取闹了吧,但有些孩子就是需要更多的协助才能搞清楚自己的感受,并找到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或克制住感受。如果有支持他的人(也就是你)帮他把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那对他更有帮助。
你不见得每次都能洞悉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是在孩子感到痛苦时,好好地对待他,而不是责骂他,有助于未来的亲子合作及培养亲子关系。
如果你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似乎卡在某个阶段时间较长,比同龄孩子的发展落后,你需要为此寻求协助或消除疑虑的话,可以请教心理治疗师或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请他做出诊断。诊断结果或许可以让你如释重负,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援。
这种诊断也有弊端,因为那很像一种评判,仿佛给你画上了句号,让你停止观察与学习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诊断结果可能变成你不再关注孩子感受的借口。你可能因此认为情况再也不会好转,也不再抱希望。
或者,更糟的是,原本孩子没病也被当成有病来治疗。就拿多动症来说吧,你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八月出生的孩子诊断出罹患多动症的人数,比九月出生的孩子更多。我认为,这说明有关机构认为,八月出生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这种行为失调现象,而不是因为八月出生的孩子比班上九月出生的孩子几乎小了一岁。我的意思不是说所有用来抑制行为的药物都不好,我只是觉得药物应该作为治疗的最后手段。
如果你觉得你无法应付孩子的行为,请尽快寻求专业的协助,因为养成不利亲子关系的习惯越久,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戒除那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