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文经典 > 不被大风吹倒

第三章 当年为之流泪的地方,如今依然为之流泪 柏林墙下

柏林墙下

1987年5月,我跟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联邦德国访问。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出国,所以很紧张也很兴奋。访问过程中的许多细节我还记得很清晰。那时候作家被作协安排出国是很被周围人羡慕的事。当时我在军队工作,办理出国手续很麻烦。这次出国,虽然是由作协组织的,但邀请者或者说为这次十几个人的访问买单的却是联邦德国的一位富豪老太太。这是一个年轻时继承了很多遗产的孤身老人,她热爱中国,喜欢中国文学,所以她通过使馆与中国作家协会商谈此事时,特意提出代表团里应该有几个写作势头好的青年作家,这大概就是我能幸运地得到这次访问机会的主要原因。

那时候,因公出国的人,单位补助五百元的置装费。我去单位财务那儿领了五百元,去“红都”服装店定做了一套西装,还买了两条领带。那时候,会扎领带的人很少,幸亏认识电影学院的一位同学,他带着会扎领带的女朋友来我宿舍教会了我扎领带。在德期间,我觉得扎领带有点儿不好意思,王安忆批评我说:“穿着西装不扎领带是很难看的。”后来我就扎上了。从当时留下的几张照片上看,穿西装扎上领带确实比不扎领带好看。

初到联邦德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那时候中国好像连一公里高速公路也没有。再就是一天三顿饭都有肉吃。一天三顿都吃肉,这在当时的我心目中,已经接近童话故事里国王的生活了。

那时候柏林墙还立着,将柏林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还是两个不同阵营的国家。我们去东柏林,还须查验护照。我记得东德查验护照的是一名身体高大、面孔英俊的士兵,他满脸笑意地把目光从护照的照片上迅速地移到我们脸上,然后啪地盖上一个章。他对我们的友好态度是同志式的。我们中的一位先生就用“达瓦里希”称呼他,于是那年轻士兵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加亲切友好。这让我想起在一些东欧或苏联的电影里,所感受到的那种氛围。

登上柏林的电视塔鸟瞰全城,看到的也是高楼大厦,但城市的表情是严肃刻板的,如果城市有表情的话。

到柏林墙边参观,是我们这次长达一个月的访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目。那时候还没有手机,有照相机的人很少,所以我也没在墙边留影,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墙上全是涂鸦,有文字,有图案,翻译过来基本上都是讽刺与挖苦。

我正在距墙数米远处认真地欣赏墙上的图案时,左前方的一位老妇人猛然一个转身。她转身时顺便把右手拄着的雨伞抡了起来,伞的铁尖猛地戳到了我的左眼上。一阵剧烈的疼痛使我不由自主地蹲在地上,眼泪顺着我的指缝流了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我站了起来,松开捂眼的左手,看到色彩斑斓的柏林墙在阳光下晃动着。我用右手捂住右眼来判定左眼受伤的程度,还好,虽然视物有些模糊,但还能看见。慢慢地,我看清了那位给了我重重一击的老太太。她满头的白发,满脸皱纹,脸上挂着局促不安的表情。她急切地对我说着什么,翻译跑过来,对我说她在向你道歉,她愿意陪你去医院。我接过同行者递过来的纸擦干了眼泪,定了定睛,发现视力未受什么影响,便挥了挥手,让那老太太走了。

后来我找了个有镜子的地方照了照,看到左眼下睑上有一个米粒大小的伤口。团里领导说:“太危险了,差一点儿你这只眼睛就废了。”

过了几年,我又到德国去,此时两德已经统一,柏林墙也荡然无存。我站在那段残留的废墟前,回忆起往事,心中感慨万千。

(2024年9月20日)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