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平均分

“念稿子”的人想“说”的几句话

我们是播音员,现在习惯称为“主播”。虽说也有个“主”字,但和主持人的“主”比起来,含金量似乎大不相同。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主持人是“说话”的,主播是“念字”的,其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我知道别人不大会当着我们的面提及这个话题,毕竟中国人总习惯给别人留几分薄面,但愈是这样,反凸显出我们某种程度上着实的尴尬。我这个“念稿子”占了工作相当比重的人倒想“说”上几句真心话。

一 “念稿子”这件事简单吗?

有句俗话叫“看人挑担轻飘飘,自己挑担压折腰”,其实没有一件事是简单的,千万别随意地看任何一项工作。我记得孙玉胜副台长在一篇纪念罗京老师的文章中写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如果你觉得播音很容易,不妨找一篇文章,难度不用太大,甚至可以是你自己写的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看能不能做到一字不错且声情并茂?”的确,觉得念稿子这件事简单的朋友都可以试一试,再加点难度——您得在大庭广众面前大声朗读,看看怎么样?如果您都做到了,那您不是语言天才就是接受过语言训练,除此之外恐无他。

也许您还会说,就算不那么容易,这算多大事儿啊?这倒真说到点子上了,它牵涉到一个核心问题,在今天的新闻视听传播生态中,有文字依据的播音、特别是要求极度规范的播音还有意义吗?还重要吗?

我以为,在多元化的时代,除了大是大非,已经不太可能“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恰恰任何一种表达形式都应该有它合理存在的空间,只是更加需要让其对应不同的表达内容。任何一种形式都有意义,其意义就更加在于你是否用对了地方。我相信,总有一些极具仪式感的、极具审慎度的、极具权威性的信息需要传递,届时,有文字依据的播音、特别是要求极度规范的播音始终会是重要的。而且,这时的“念稿子”恰恰是在为后续的“说”提供基础,如果“念稿子”有任何的差池,接下来你能不能“说”、能不能“说”好,未知因素就多起来了。更何况,“念稿子”并不是不念错字就OK,语气中的分寸、敏感信息的无形传递。都要注意,要从这些角度说就更不是那么简单。

别放掉任何一个“走出去”的机会

另外,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显现出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分工的细化。我们所有从业人员当然都应该有更高、更严苛的准入门槛,但同样具备相当职业水准的人,从技术层面讲是有着各自不同的专擅领域的,不能用完全一致的标准去评判每个人。只有各尽所长,合起来才是完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念好稿子”不重要吗?“有能念好稿子的人”不重要吗?

二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件事简单?

总强调客观因素属于逃避,我们必须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自己不自觉地把这事就看得轻了,只满足于没念错,只满足于值完班,那这工作确实就变得简单了,甚至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那也就别抱怨人家会看轻。就好比唱京剧,梅派公认的容易入门,任谁学几天都能来上一段儿。但梅派也公认的易学难精,您要想让听戏的给个好,没点儿功夫,甭想!其实看看我们的一些播音前辈,齐越、夏青、葛兰、林如……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出很多,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被认为工作简单,他们也“念稿子”,但总能把文字里的所有内容都传达得淋漓尽致。他们每个人不仅仅是播出的“最后环节”,还是可以掌握全局的,甚至比记者、编辑更了解信息背景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个别人做到了,而是整个群体拥有相当整齐的水平,共同树立起了职业的标准。如是,谁会把他们的“念稿子”看得简单?以此认真检视一下我们现在的工作状态,工作量大!没错;压力大!没错。可我们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够?我们是否完全做到了给其他工种同事的工作锦上添花?我们是否完全做到了从新闻生产的全流程角度掌握信息?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完全意识到了必须以一个整体的水准的提高来提升这个职业群体的地位与作用?如果做不到这些,要大家认可并尊重我们的工作,是不是有点儿难?

说完主观,当然也要说说客观。我总觉得和我们的那些前辈所处的工作状态相比,好像其他工种的同事因为忙于各自的工作内容,变得更无暇顾及与我们的深入沟通、合作。节奏快、事务多!没错,但这同样不该是理由。所以,真诚地对可能把我们的工作看简单的同行、同事们说,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简单也缘于你们的简单,你们越是把我们的工作看得简单,也就越会使得我们共同的工作变得简单。同时,也别让一些职业的标签影响判断,个体的表现出色或失误,都不应该是某个群体被“高看”或被“低估”的依据。

三 怎么让这件事变得不简单?

还是话分两头说。我们自己,把“念稿子”分解成“念别人的稿子”和“念自己的稿子”,哪头都别落下。特别是后者,全方位地动起来,哪怕是导语、口播的小小修改都要严谨。我们得相信,任何一点有利于新闻传播效果的努力都会被看到,任何一点对节目的贡献都不会被埋没。我们给予合作者的信任、信心,最终将成倍地回馈给我们自己。还有,别放掉任何一个“走出去”的机会,一直以来,我们的成长路径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真正在新闻中的摸爬滚打。既然缺少,那就补,返回头补上这一课,不晚。对于相对陌生的一切,谁都有畏惧,谁都有手忙脚乱,这不丢人。

与此同时,我们真的需要来自所有合作者的信任与帮助。能不能试着建立起一套更明确的制度?让我们与栏目、与前后期团队有更紧密的捆绑,让大家的合作逐渐建立在更加信任的基础上。这些目前不是没有做,只是还需要做得更到位。制度建立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你必须做的”,而不仅仅依靠个人的自觉、热情。实践一再证明,人天生有局限,时间长了,自觉与热情都不一定靠得住。

其实写到这里,我又习惯性地“念”了一下自己的稿子,忽然觉得很多话都说得多余。所有这些都不新鲜,没有什么格外的见地。可为什么我还是想把它“说”出来呢?

扫码听康辉的“念稿子”心得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