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一小群有思想、 竹娜即将跑完每日长跑的全程时,已经累得不行了。尽管她脑子里想着要坚持跑完,有责任感的公民能够改变整 =J U可身体却向她央求说还是步行回家吧。最后,她选择了折衷的办法,用极慢的速个世界。” 度跑回了家。第二天,除了有两个朋友和她一起跑以外,情况还是和前一天一模一样。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但是托娜却比上一次少花了2分钟就跑完了全程。她觉得很奇怪: “我能跑得更快就是因为和她们一起跑吗?和别人一起我总是能跑得更快吗?”
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群体中。我们的社会不仅仅由64亿个体组成,它同时包括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万个地方性社区、2 000万个经济组织,以及几亿个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比如,约会中的恋人、家庭、教堂、正在交谈的同室好友等等。那么,这些群体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呢?
群体互动常常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有学识的大学生和其他博学多才的人在一起.会促进彼此的才智。不良少年和不良少年在一起,彼此的反社会倾向也会愈演愈烈。不过,群体是以什么方式来影响群体内成员的态度呢?又怎样影响群体做出明智或是愚蠢的决策呢?
个体也会影响他们所在的群体。1957年一部经典影片《12个愤怒的男人》中以这样的情节展开:审理谋杀案的12名警觉的陪审员列队走进陪审室。那天天气很热.陪审员们疲惫不堪,急于对一个少年以刺杀其父亲为名做出有罪判决。在他们就快达成一致意见时,其中却有一个人独立特行,拒绝投票。接下来,随着讨论的继续进行,陪审27D 第二编社会影响
社会助长作用:当与很多人一起骑车的时候,你会不会骑得更快?
Pessin,1933;Pessin&}lusband,1933)。
如果说他人在场有时有助于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有时却会妨碍作业成绩,那这种说法比起典型的英格兰天气预报来也好不到哪儿去——那儿的天气预报会说今天可能是晴天,然后接着又说也可能会下雨。到1940年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几乎停滞不前.并且一直沉寂了25年.直到受某一个新观点的启发才又复兴起来。
社会心理学家扎伊翁茨(】,墨obert zaj011(3)想把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发现融合到一起。正如科学界中常有的创造●◆1-………◆1
性瞬间一样.扎伊翁茨(1965)用一个领域的研究点亮了另一个领域的研究。这一次是受到了实验心理学中一个成熟定律的启示:唤起能够增强任何优势反应的倾向。唤起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而在这些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人们在唤起状态下,完成简单的字谜任务——辨别出打乱了字母顺序的单词.比如“akec”。是最快的。而在复杂任务中。正确答案往往不是优势反应.所以,唤起增强的是错误反应。因此,在更难一些的字谜任务中,焦虑被试的成绩表现会更差。
“仅仅是社会接触就可以引发……一种动物精神的增强,这种精神能够提高每一个工人的工作效率。”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1867这个规律能够解开社会助长作用之谜吗?假设人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或激活似乎很有道理,而且现在也有许多证据证实这一假设是正确的(Mullen&others.1997)。 (我们都能回想出面临一群听众时自己的紧张或者兴奋感。)如果社会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那么它应该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并且会降低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至此,我们可以对以前令人迷惑不解的结果做出比较圆满的解释。在渔用卷轴上绕线,做简单乘法题.或者吃东西都是一些简单任务。这些任务的正确反应都是人们掌握得非常好的反应或很自然的优势反应。毫无疑问,他人在场会提高这些任务的作业成绩。而学习新材料。走迷宫游戏.或者解复杂的数学题都是一些较难的任务.这些任务的正确反应很难一下子就做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在场就会增加个体错误反应的次数。可见.同一个规律: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在两种情况下都有效了(见图8—1)。突然之间。先前看起来互相矛盾的结果也不再矛盾了。
扎伊翁茨的解决方案是如此的简单而出色.这令其他社会心理学家们想到了赫胥黎第一次读达尔文的《物种起●
■■
图8—1社会唤起效应
扎伊翁茨提出的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正确反应仅仅出自简单或掌握得非常好的任务中)的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看似矛盾的研究结果。
痧II
★◆
“发现就是看见大家都看见的东西并思考没有人思考过的东西。”
———Albert VOrl Szent—Gyorgyi。
。The Scientist Speculates。‘1 962源》后的想法: “怎么以前从来就没这样想过呢,我是多么地愚蠢啊!”当扎伊翁茨指出来之后,这个道理就似乎显而易见了。然而,也有可能是因为戴着事后聪明的有色眼镜,所以那些破碎的结果看起来融合得如此完美。扎伊翁茨的这个解决方案能经受住实验的直接检验吗?在对25 000个志愿者被试进行了差不多300个研究之后,证实这个解决方案仍旧有效(Bond&Titus,1983;Guerin,1993,1999)。
随后的实验也以不同的方式验证了这个规律:无论优势反应是正确反应还是错误反应.社会唤起都会促进这种优势反应。亨特和希勒里(}]unt&Hillery,1973)发现:他人在场时,学生们学习走简单迷宫所需的时间会变少.而学习走复杂迷宫所需的时间会增加(和蟑螂是一样的!)。迈克尔等人(Michael&others,1982)发现:在一个学生社团里面,优秀的撞球选手(在隐蔽观察条件下击中7l%的选手)在有四位观察者来观看他们表现的情况下,他们的成绩会更好(80%的击中率)。而差劲的选手(先前平均击中率为36%)在被密切观察的条件下表现更差(25%的击中率)。
由于运动员们所表现的都是熟练掌握的技能.这就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观众的支持性反应常常能够激励他们表现出最佳状态。在对加拿大、美国、英国举行的总计8万项大学体育赛事或专业体育赛事的研究显示:主场队会赢60%的比赛(棒球和橄榄球会少一些.篮球和足球会多一表8—1 大型团体体育比赛中的主场优势运动项目 研究场次 主场获胜的百分比棒球
橄榄球
冰球
篮球
足球
135 665
2 592
4 322
13 596
37 202
54.3
57.3
61.1
64-4
69.0
资料来源:Data from Courneya&Carton(1992).Baseball data from Schlenker&others(1995).第8章群体影响27 7
些——见表8一1)。这种主场优势有可能是来自于运动员对主场环境的熟悉,较少的旅途劳顿,源于对领土控制的优越感.或者是源于观众狂热的喝采而激起的更高的团队认同感(ZiHmann&Paulus,1993)。
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综上所述.人们的确对他人在场有所反应。但是。观察者的在场真的会激发人们的唤起状态吗?当面临压力的时候,身边拥有一个伙伴可能是令人安慰的。可是,他人在场时,人们的出汗量会增加,呼吸加快,肌肉收缩次数增加,血压升高并且心跳加速(I-:een&Gange,1983;Moore&Baron,1983)。在完成有挑战性任务时,甚至一群支持性观众的在场可能会引发个体做出比平常更差的表现(Butler&Baumeister·,1998)。你在第一次钢琴独奏会上的表现不会因为父母的到场而有所提高。
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Jackson&Latan6,1981;Knowles,1983)。有时候庞大的观众群体所激起的唤起状态和有意注意甚至会干扰熟练掌握的、自动化的行为,例如讲话。在极大的压力情境下,我们很容易哽住。当口吃者面对一大群听众时.会比只对一两个人讲话时口吃得更加厉害(Mullen,1986)。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球场座无虚席的情况下会处于高度唤起状态.这时,他们无防守投篮的准确率会稍差于球场几乎无人的情况(Sokoll&Mynatt,1984.)。
“处在人群之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当人们在一起坐得很近时.友善的人会更受人欢迎。而不友善的人会更令人讨厌(Schiffenbauer&Schia.vo,1976;Storms&7Fhomas,1977)。弗里德曼及其同事(Jonathan Freedman&others,1979.1980)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以及安大略科学中心的访问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们让一个“同谋者”和其他被试一起听搞笑的磁带或者看电影。当所有人在一起坐得很近的时候, “同谋者”更容易诱导被试们发笑或者鼓掌。正如戏剧导演和体育迷们所认为的那样:一间“好屋子”就是一问坐满人的屋子,这一点也已经被研究者们证实(Aiello&others。
1983;Worchel&Brown,1984)。f在拥挤房间里的高唤起趋向于给个体增加压力。然而在分隔成许多空间的房间里,个体能够退回到其私人领域。故而拥挤所带来的压力会小一些(Evans&others,1996,2000)。】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一个35人的班级坐在正好能容纳35人的教室里会比散坐在一个能容纳100人的教室272 第二编社会影响
正如这些坐在能容纳2 000人的大礼堂里听心理学概论课的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们所体验的,一个好屋子就是一间坐满人的屋子。如果只有100名学生来这里听这门课,那么他们会感到乏味得多。
里感觉更温馨更活跃。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我们和别人坐得很近时.我们会更容易注意别人并且融人到他们的笑声和掌声中去。另一方面,埃文斯(I:vans,1979)发现拥挤也会增强唤起状态。他对马萨诸塞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一些测试。学生们每10人为一组.每组人会呆在一个20x30英尺大小的房间或一个8×12英尺大小的房间。结果发现呆在人口稠密拥挤的房间里的被试比呆在宽敞房间里的被试心率更快,血压也更高(唤起的指标)。纳格和潘迪(Nagar&Pandey,1987)对印度大学生做的一个研究也发现,拥挤使人在完成复杂任务时更容易出错。由此可见.拥挤能增强唤起状态,而唤起能够促进优势反应。
为什么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在他人面前时你会受到激励而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得更好(除非你已经过度唤起或者处于自我意识状态了)。
然而在同一情景下.你原本觉得困难的事情就会显得更不可能实现了。那么。他人在场是如何引起人们唤起的呢?
有证据表明可能是以下三个因素:评价顾忌、分心以及纯粹在场。
评价顾忌
科特雷尔(Nickolas(:ottrell)猜测观察者在场使我们忧虑的原因在于我们想知道别人怎么样评价我们。为了证实评价顾忌(evaluation apprehension)是否存在.科特雷尔及其同事给观察者蒙上眼睛,结果发现与可以自由观察的观众不同.仅仅是这些蒙上眼睛的人的在场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反应。
其他实验也证实了科特雷尔的结论: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正在受在场的人评价,那么他们的优势反应提高得最明显。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长跑者.这些长跑者在跑道上跑步时会遇到一位坐在草地上的女士。如果这位女士是面对着他们的,那么与她背对着他们相比,长跑者跑步的速度会更快一些(Worringham&Messick,1983)。
评价顾忌也有助于解释以下问题:·为什么当与比自己稍微优秀一点的人一起共事时.人们的表现最好(Seta,1982)
·为什么一个高层领导小组的唤起状态会在意见无关痛痒之人加入时有所降低(Seta&Seta,1992)·为什么那些最担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的人往往最容易受他人在场影响((;astoff&others.1980;Geen&Gangf:,1983)
·为什么当在场者是密切注意人们行动的陌生人时.社会助长效应最大(13uerin&Innes。1982)受评引发的自我意识也会干扰我们熟练掌握的自动化行为(Muilen&Baumeister·,1987)。如果篮球运动员在投非常关键的一球时自觉主动地分析自己身体的运动.那他就很可能无法命中。
分 ,也
桑德,巴伦和穆尔(Sanders,Baron。&:Moore,1978,1986)对评价顾忌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他们认为:当考虑共事者在做什么或者观众会怎么反应的时候.我们已经分心了。这种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于是就引起了唤起。一些实验表明,不仅他人在场会引起社会助长效应.有时其他非人的分心物的出现,比如光线的突然照射。也会产生这种效应。这就提供了证实人们“受分心的影响”的证据。
纯粹在场
然而,扎伊翁茨认为即使在没有评价顾忌或没有分心的情况下,他人的“纯粹在场”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唤起。例如,他人在场情况下让被试判断对颜色的喜好.他们的好恶程度会有所增强(Goldman,1967)。在这个任务中,答案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别人也无从评价,也就没有理由去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了。但是,这种情况下,他人在场还是有唤起作用的。
前面提到过非人类的动物社会中也存在社会助长效应。这暗示我们天生的社会唤起机制在动物界中是十分普遍的。 (动物们也许并不能有意识地关注别的动物对自己的评价。)在人类社会中,许多长跑者都会因为有人跟他们一起跑而得到激励,即便那些一起跑的人既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也不会对他们进行评价。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我们提出某一个理论的目的是什么。正如我们在第1章里所提到的那样,一个好的理论是一篇科学性的速记:它能简化并且归纳总结各种各样的观察资料。社会助长理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是许许多多研究发现的一个简单概述。一个好的理论也应该能提供明确的预期,这些预期会(1)有助于该理论的验证和修正;(2)引导全新的探索;以及(3)对实际应用提出建议。
社会助长理论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前两种预期: (1)理论基础(他人在场会引发唤起,并且这种社会唤起会提高个体的优势反应)已经被证实了,而且(2)这个理论给一个沉寂已久的研究领域带来了勃勃生机。
它是否也(3)对实际应用提出了建议呢?我们可以对可能的应用作一些有根据的推测。如图8—2所示。在许第8章群体影响273
多新写字楼里,用一些低矮的隔离物划分出的宽敞、开放的办公区域已经替代了私人办公室。意识到他人在场是有助于个体提高熟练任务的作业成绩,还是会干扰其对复杂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你还能想到其他可能的应用案例吗?
他人在场问题是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该问题的早期研究发现,观察者或者共事者的存在会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另一些人则发现他人在场会降低个体的作业成绩。扎伊翁茨用一个知名的实验心理学定律把这些发现融合了起来。这个定律即是: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
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起状态,所以,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的作业成绩,但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其优势反应是错误的)的作业成绩。
然而,我们为什么会因为他人在场而被唤起呢?实验表明:这种唤起部分来自于评价顾忌.部分来自于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当前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另一些实验(包括一些动物实验)表明,即使我们不存在评价顾忌或者分心,仅仅是他人在场也会引起唤起的。
圈8—2
在“开放办公室计划”里.人
们都在他人在场的情境下工
作。这会如何影响工作者的效
率呢?
资料来源:Photo courtesy of
Herman Miller Inc.
274 第二编社会影响
社会懈怠:个人在群体中会减少努力吗
八个人一队的团体拔河比赛中队员们使出的力气,与他们各自参加个人拔河比赛所使出的最大力气的总和一样大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对于工作群体中成员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应该抱何种期望呢?
社会助长作用经常发生在人们为个人目标努力时,比如绕渔线或解数学题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可以对个人作出的努力做出单独的评价。上述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工作情境十分类似,而与另一些大家为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的情境迥然相异。因为后一种情形中,个人的努力是无法被单独评价的.比如,团体拔河比赛、集资筹款(共同经营糖果生意赚钱付班级旅行的费用)、大家得同一分数的班级项目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在这样的“加合任务”,即小组成绩有赖于成员个人努力之总和的任务中,团队精神是否会提高产出呢?作为一个团队一起工作时,泥瓦匠们会比他们单独工作时更快吗?实验室模拟是解答这些问题的一种方法。
人多好办事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法国工程师林格曼(JR.ingel.mann)发现,在团体拔河中集体所付出的努力仅有所有个人单独努力之总和的一半。这表明。与“团结就是力量”的普遍观念恰恰相反,实际上.在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也许,糟糕的表现源于糟糕的合作——人们一起拉绳子的时候.用力的方向和时间是稍有差异的。由英厄姆(1ngham,.1974)领导的一个马萨诸塞研究小组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使被试认为自己在和其他人一起拉绳子,而实际上是被试一个人在拉。
蒙在鼓里的被试们被排在如图8—3所示装置的第一个位置,并且要求他们: “尽你的全力去拉。”结果是,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人在拉,那么使出的力气比以为身后还有2~5个人和自己一起拉时多出18vA,。
拉坦,威廉姆斯和哈金斯(IJatan6,Williams.}tarkins,&others,1979.1980)等研究者同时也注意到了研究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现象的其他方法。他们观察到:6个人一起尽全力叫喊或者鼓掌所发出的喧闹声还没有1个人单独所发出喧闹声的3倍响。就像拔河比赛一样,制造喧闹声的任务也很容易受群体无效率的影响。
所以拉坦及其助手们沿袭了英厄姆的方法,他们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生为被试.也使被试们认为自己是在和其他人一起叫喊或者鼓掌。而实际上他们是独自做这件事。
他们的方法是这样的:让6个人蒙上眼睛坐在一个半圆形中,给他们戴上耳机,从中他们可以听到别人叫喊或者鼓掌的声音。这样,如果被试听不见自己的叫喊或鼓掌声,那别人的声音就更听不见了。在不同轮的实验中,或者要求他们单独叫喊或鼓掌,或者要求他们整组一起做。
有些知道这个实验的人猜测,和他人一起做的时候被试会图8—3拉绳装置
如果站在第一个位置的人认为后
面有人和自己一起拉.那么他使
出的力气就会较小些。
资料来源:Data from Ingham,
I.evingel‘.Graves。&Peck ham,1 974.Photo by.Alan G.Ingham.爨爨一
己正单竺竺:三笔_矗三i茳三圳19~86):发生兰芝篇懈戮端釜蒜客人一起釜过掌的。要孽撬黧黼篇磊三磊努
人,堑认翌曼己黑篮纂登簇篡筹矣晶磊项目爨一I/'-要
懈怠——但是没有一个人取认楚目口:兰耋;—嘉于社会…斯威尼…姚(S…ween髂ey感,兴趣,1973’磊罢磊再赢晶一项装蒹磊瓣醺蒙
萎验中,他观察了其中的现象。。当乏等。!?:苫;磊美蠢嚣囊竺二氅曩姜黧戮况I蕊嚣导;茹差至登璧譬燃军?搽淼量蒜磊车
更加卖力。在群体条件F,八1lj肌矗x“”一…6
田笔。牌燃l、.对包括4 000多名被试的49乏!竺璧竺兰芝黧耋耋薯以二嚣戮磊磊个体所竺苎研妻要竺鼎篇嚣篇雾鬻罴釜辜二磊研究的努力程度在减小(社会懈怠增加)。母4。腻h8”’的篡紫。。删‰ms Iack ….,in Social Dilemson,Ikafau ‘资料来源.№删ilu篡i=蒯c删,’editedby D.A.删:?ctives omn嘲lnd,i”怒=,=‰■Gr。eenwoodl992鼬粤er, .P:8弋=:l=.邯¨“甲““‘PublishingGroup.Inc·,Westpon’L1’第8章群体影响215
。。社冀黧普篙要≥妻鬻;;警磊搿鋈兰黧慧车;平嘿髫差熏:淼蓓三
褒苎篡慧黧冀黧≥箬茹大琶磁毒
磊察等任务中。那么这些结果能够推’到上八刚¨“’5。
:黧饿农蔫毳娑鬃嚣嚣盏
搿:主慧篇笔;驾篡系翥筹呈嚣i墓葬璧紫絮燃嚣茹赫磊磊,
要爨。。黧警昙墓夏嚣黼9竺27%?k嚣ra.mi:】=:但苎、产氅昙彖苏芸篇篇数占农场总孟积晶柳I!;M、-!o,黧一-2-李譬警簦寺≥篙=粥。
·:乏艨慧嚣篓蒜高善赫基
唑曼冀篙套篡茹茹磊;的年
食,其粮食产量以每年8%的运度恭稃K一 胆。。…篓举暑囊暴嚣嚣篡
在北美,不向工会或行业协要筌三::三二三;I邪髦篓黜黧鬟磊蕊磊雾毯釜磊
蟛不响应公共电视台基金筹飘明贝“。腓从””1一。
276 第二编社会影响
人在场
社会助长
图8—5是社会助长还是社会懈怠?
如果无法对个体进行评价或者个体无需为某事单独负责时.更可能发生社会懈怠。
此。这暗示了对于社会懈怠的另一种可能解释。如果不管个人对群体做出多少贡献,都是平均分配报酬,那么付出单位劳动所得报酬多的人就等于是搭了集体的便车。因此,人们就会想在自己的努力无法被单独监控或者单独评价的时候偷懒。用一个公社成员的话来说,能很方便地搭便车的社会就是“寄生虫的天堂”。
比如,在泡菜厂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从传输带上挑出大小合适的半块头莳萝泡菜塞进罐子里。不幸的是,因为无法识别出这些产品分别是谁做的(所有的罐子都会在接受质量检查之前进入同一个斗车),工人们常常会随便把任何大小的泡菜都塞进罐子。威廉姆斯等人(williams,Harkins。&Latan6,1981)提出,有关社会懈怠的研究建议“使个人的产出可识别化,并且提出问题说: ‘假如工厂只按包装合格的泡菜付给工人相应的工资,那么一个工人会包装多少泡菜呢?”’
当然.集体性质的工作也不总是引发个体的偷懒行为。有时候,群体目标极具吸引力,又十分需要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这时团队精神会维持并且增强个人努力的程度。在奥运会划艇赛中,划手在参加8人一组的团体划艇赛时会比单人划或双人划时更不卖力吗?
社会懈怠
有证据表明答案是否定的。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的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Karau&Williams,1993)。面临挑战性的任务时,人们可能会认为付出自己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Harkins&Petty,1982;Ken·,1983;Kerr&Bruun,1983)。假设人们认为小组中的其他成员靠不住或者没有能力做出多少贡献,那他们也会付出更大的努力(Plaks&Itiggins,2000;Williams&Karau.1991)。对群体实施激励性措施或者让群体为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奋斗也可以提高整体的努力程度(}tarkins&Szymanski,1 989;Shepperd&Wright,1989)。只要团体成员坚信高的努力程度能够取得好的作业成绩并且会带来回报.他们就会努力工作(shepperd&’l'aylor,1999)。
如果小组成员彼此都是朋友而非陌生人或成员都很认同自己的群体。那么懈怠就会有所减少(1)avis&Green.1ees,1992;Karau&Williams,1997;Worehel&others,1998)。甚至是有想与某人再见面的愿望也能提高团队的效率((3roenenboom&others,2001)。在班级中与常常见面的同学之间的合作就比与那些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再见面的人之间的合作动机水平更高。拉坦指出。以色列集体农波士顿查尔斯河赛舟会中的团队合作。当人们结成小组工作而个人的努力又无法单独评价时,就会产生社会懈怠——除非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或引人入胜的特点或者小组成员彼此都是朋友。
场的产量实际要比个体农场的产量高(I.eon,1969)。凝聚力提高了努力程度。那么集体主义文化中是否存在社会懈怠呢?为了查明真相.拉坦及其同事们((;abrenya&others.1985)前往亚洲.在日本、泰国、台湾、印度和马来西亚重复了他们的制造喧闹声音实验。他们发现了什么?结论是社会懈怠在这些国家同样非常显著。
不过。在亚洲进行的17个后续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表现出的社会懈怠的确不如个体主义文化下强烈(Karau&Williams,1993;Kugihara,1999)。我们在第2章中曾提到过,对家庭和集体的忠诚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女性(第5章中解释过)不如男性个人化——其社会懈怠也不如男性强烈。
上述有些发现与对日常工作群体对象的研究发现相吻合。当群体被赋予挑战性的目标任务时,当他们因成功而被授予奖励时.当他们有一种把自己的队伍看做“团队”
的信念时,成员们就会努力工作(}tackman,1986)。保持工作群体较小的规模并使构成群体的成员实力均衡也有助于使成员们相信自己对群体的贡献必不可少(《20mer-.1995)。因此,假如小组成员在一起集体工作,而个人的成就又无法单独评价的话.那么社会懈怠的发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情况下,就未必是人多好办事了。
社会助长研究的是个人作业成绩能得以单独评价的任第8章群体影响277
务中人们的行为表现。然而,在许多工作情境中,人们汇集个人的努力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个人的努力却无法单独被评价。研究表明群体成员在完成这样的“集体任务”时。就不会那么努力了。这正如我们平常所见的:如果个人的责任被群体分散了.那么就容易导致个体成员搭群体便车的现象。
去个体化:人在群体中何时会失去自我感
群体情境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觉知能力,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什么样的情境会引发这种“去个体化”呢?
2003年4月美军抵达伊拉克后,从萨达姆的高压政策下“解放”出来的掠夺者活动猖獗。在这“疯狂的掠夺”
中,医院损失了床位,国家图书馆损失了上万册珍贵的手稿,大学也损失了大量的电脑、椅子,甚至灯泡。巴格达的国家博物馆在48小时内被掠走了几千件珍品——尽管大部分珍品在这之前就已被运送到安全的地方(Burns.2003a'b;I.awler,2003c·)。《科学》杂志报道说:“自从西班牙征服者的劫掠之后.阿兹台克和印加文明还从没有这么严重地流失过。” (Lawler,2003a)一位大学院长这样描述: “暴徒成群地涌进来。来了50个,又走了.然后又来了一群。”这样的报道让人们很惊异:这些抢劫者的道德感哪儿去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呢(I.awlel-,2003b)?
一起做一些我们单独一个人时不会做的事社会助长实验表明群体能引发人们的唤起状态。社会懈怠实验表明群体能扩散责任。一旦唤起和责任扩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从轻微的失态(在大餐厅里扔掷食物,怒骂裁判,在摇滚音乐会上尖叫)到冲动性的自我满足(集群破坏公物,纵酒狂欢,偷窃),甚至具有破坏性的社会暴力(警察暴力,暴动,私刑),人们都可能干得出来。1967年发生过这样一起事件.200名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围观一个声称要从塔顶跳下来的同学。下面的人起劲地同声呼喝着: “跳!跳!……”最后那个学生真的就跳下来了,当场身亡(IIPI,1967)。
278 第二编社会影响
萨达姆政权倒台后对伊拉克各种机构进行掠夺的人们很明显丧失了他们的道德意识。
这些失控行为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体引发的。群体能产生一种兴奋感,那是一种被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吸引住的感觉。很难想像,单独一个摇滚迷会在一个私人摇滚音乐会上发狂地叫喊.单独一个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学生会试图诱劝他人自杀,或者.单独一个警察会暴打一个手无寸铁的乘客。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简言之,也就是变得去个体化(deindivid.uated)。什么环境会引发这种心理状态呢?
群体规模
一个群体不仅能引发成员们的唤起状态.也能使他们的个体身份模糊化。尖叫的人群遮蔽了尖叫的球迷。一个滥用私刑的暴徒组织会使成员坚信自己不可能被起诉;他们把这种行为看做是群体的所作所为。处在一群暴民之中而不必暴露自己姓名的暴动者们会任意地抢掠。经过对2l起人群围观跳楼或者跳桥事件的分析,曼(Mann,1981)发现:如果人群规模小且曝于日光之下的话,人们通常是不会诱劝当事者往下跳的。但如果人群规模比较庞大或夜幕赋予人们匿名性的身份,那么,人群中的大多数人会诱劝当事者往下跳并且加以冷嘲热讽。
“一群暴徒是由一群自愿剥夺自己理智的人组成。”
——爱默生,“Compensation。”
Essays。First Series。1 841
马伦(Mullen,1986)指出,在使用私刑的暴徒中也存在类似的效应:暴徒团伙的规模越大.成员越有可能失去较多的自我意识,他们就更乐于去干诸如纵火、砍人、肢解等暴行。从体育观众到用私刑的暴徒,所有这些例子中,个体的评价顾忌都降到了最低水平。因为“每个人都如此行为,”因此。所有的人都会把其行为的责任归因为情境而不是自己的选择。
津巴多(zimbardo,1970)推断仅是城市人山人海这一特点就足以产生匿名性的效应.从而使损坏公物成为个体道德中所许可的行为。他买了两辆已使用过十年的旧车,然后把它们的牌照拆掉,把引擎盖掀开,他把其中一辆车放在纽约大学布朗克斯校区附近,另一辆放在斯坦福大学的帕罗奥托校区附近。这是一个比前者小得多的城莎11
市。结果发现在纽约,第一批“汽车清理者”在十分钟之内就到达了;他们拿走了电池和散热器。在三天的时间内.发生了23起偷窃和破坏事件,最后汽车成了一堆被敲碎的没用的废铜烂铁了。相反,在帕洛·奥托观察到的惟一一个碰过那辆车的人,是一个多星期之后,一个过路人在天要下雨的时候把引擎盖合上了。
身体匿名性
我们怎么能断言布朗克斯和帕洛·奥托之间关键的差别就在于布朗克斯的匿名性更大呢?我们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我们可以就匿名性设计一个实验。看它是不是真的能减少抑制性的行为。津巴多(1970.2002)从他学生那里获得了实验的灵感,那个学生问他,在戈尔登的《蝇王》中,那些本来很善良的男孩为什么会在脸上涂上东西以后突然间变成了恶魔呢?为了实验这种匿名性.津巴多(1979)让纽约大学的女学生穿上一样的白色衣服和帽兜,这和三K党(Ku Klux Klan)成员(图8—6)非常相似。
然后让她们按键对另一个女性实施电击,结果发现她们按键的时间要比那些可以看见对方并且身上贴着很大名字标签的女生长一倍。
互联网也提供了类似的匿名性O J几I,J百万惊愕于巴格达暴徒的掠夺行径的人自己却在利用网上的共享软件制作盗版光盘。因为这样做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他们几乎不会认为下载别人版权所有的音乐到MP3里有多么不道德.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因此而被逮捕。网络聊天室、新闻工作组的匿名性也使其中敌对而激进的行为比面对面交谈中要多得多(Douglas&McGarty,2001)。,为了在街上证实这种现象,埃利森、戈文及其同事们(Ellison,Govern,&others,1995)雇了一个“司机同谋者”.让她遇到红灯时先暂停一会儿.并且当后面有一辆敞篷车或者有一辆4×4轮子车的时候等上12秒钟再开。
在等待的时候,她记录后面车所发出的喇叭声(一种轻微的攻击性行为)。相对于敞篷车的司机.那些把顶盖放下来的4x4轮子车司机是匿名的,他们呜喇叭的速度要比前者快1/3.而频率是前者的两倍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一个由迪纳(Diener.1976)领导的研究小组以巧妙的研究设计分别在群体情境中和身体匿名情境中都发现了这种效应。在万圣节前夕,他们在西雅图观察了1 352个孩子玩“不请吃糖,就恶作剧”的游戏。那些孩子或单独或结伴,他们走访了全城1/27的家庭。有一名研究者也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并邀请他们“从这些糖果里拿一粒.”
第8章群体影响279
然后就离开了房间。隐藏在暗处的研究者注意到,结伴的孩子们比单独的孩子多拿糖的可能性要大一倍。而且,那些匿名的孩子比那些被问及姓名和住处的孩子违规的可能性也要大一倍。如图8—7所示,违规率依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大部分孩子会因群体的掩盖和匿名性而去个性化,因此会偷拿额外的糖果。
这些实验令我想知道穿制服的作用效果。为了准备作战,一些部落中的斗士(像一些狂热的体育迷一样)会用油彩或者面具装扮自己的身体和脸孔,使自己去个性化。
战斗结束后,有一些部落会杀死、折磨或者摧残任何幸存的战俘;而另一些部落会让战俘活着。沃森(Watson,1973)仔细研究了一些人类学档案后发现.那些去个性化的斗士部落几乎都会对其敌人施以暴行。那些殴打罗德尼·金的穿制服的洛杉矶警察被他反叛性的拒绝停车行为惹怒并且唤起了。他们享受着彼此之间的友爱之情从而对外界将会如何看待他们置之度外。就这样.他们忘记了社会的常规,而被情境卷人其中。
在北爱尔兰,西尔克(Silke,2003)发现,在500例暴力事件中,有206例袭击者都头戴面具、头巾或其他面部伪装物。与末伪装的袭击者相比,这些匿名的袭击者表现出更严重的袭击行为。
身体匿名性是否总能引发人们释放最邪恶的冲动呢?
所幸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在所有这些情境中.人们显然是对一些反社会的暗示线索作出了反应。约翰逊和唐宁(Johnson&Downing,1979)指出津巴多的被试们类似三K党成员的装扮可能会怂恿敌意行为。在佐治亚大学进行┏━━━━━━━━━━━━━━━━━━━┳━━━━━━━━━━━┳━┓┃ ■—一可识别I ┃拘 ┃ ┃
┃~一■■●●■■■■■■■■:±’^k ┃ ┃ ┃┣━━━━━━━━━━━━━━━━━━━┻━━━━━━━━━━━╋━┫┃ —●■■一盟—白口了 ┃ ┃
┣━━━━━━━━━━━━━━━━━━━━━━━━━━━━━━━╋━┫┃ ┃ ┃
┣━━━━━━━━━━━━━━━━━━━━━━━━━━━━━━━╋━┫┃ __---_一——————一 ┃ ┃┣━┳━┳━━━━━━━━━━━━━━━┳━━━┳━┳━┳━┳━╋━┫┃ ┃ ┃ ┃ l ┃ ┃ ┃ ┃ ┃ ┃┣━╋━╋━━━━━━━━━━━━━━━╋━━━╋━╋━╋━╋━╋━┫┃_ ┃ ┃ ┃ j ┃ ┃ ┃ ┃ ┃ ┃┗━┻━┻━━━━━━━━━━━━━━━┻━━━┻━┻━┻━┻━┻━┛图8—7
结伴或者匿名时,尤其是当群体性和匿名性条件都俱备时.孩子们更可能违规去偷拿额外的万圣节-糖果。
资料来源:。Data from Diener&others.1976.22D 第二编社会影响
了这样一项实验.即是要求女被试在决定给别人实施多大程度的电击之前穿上护士制服。在实施电击时,这些穿护士制服的被试如果得以保持其匿名性,那她们的攻击性就远不如说出自己名字和身份时的情况大。波斯特梅斯和斯皮尔斯(I)ostmes&Spears,1998;Reicher&others,1995)对60项去个体化研究做r分析,得出这样_个结论: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线索作出回应.无论这线索是消极的(三K党制服)还是积极的(护士制服)。一旦提供利他的线索,去个体化的人们甚至会施舍更多的钱财(S·pivey&Pren.tice一。Dunn,1990)。
“自我控制的作用正如火车的刹车作用一样。如果你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那它是非常有用的,不过,如果你所走的方向是正确的。那它会起阻碍作用。”
——罗素,《婚姻与道德>,1029
唤起和分心活动
群体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发人们唤起状态或者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集体喊叫、高歌、鼓掌、跳舞既可以令人们热情似火又能减少其自我意识。
一位文鲜明统一教团的(Moonie)目睹者回忆起“choo—ChOO'’歌就是这样使人们去个体化的:所有的兄弟姐妹们手拉着手热情地高唱。choo—choo—choo,(;hoo—choo—choo,CHoo—C}700一CHoo!YEA!YEA!poWw!!!这样的行为使我们1986年的球迷暴乱中,一面
墙倒塌,其中39人丧命于布
鲁塞尔。图中是暴乱发生后的
英国足球迷。足球流氓们在一
个人单独出现时通常非常可
爱.但是一旦群集起来就如同
恶魔一般——一名追踪他们8
年之久的记者如此评论(Bu.
ford,。1992)。
组成了一个群体。似乎我们一起以一种很奇怪的方式来体验某种重要的东西。choo—choo的力量令我震惊,但它使我感觉很舒适而且令我很放松(Zimbardo &others,1977,p.186)。
迪纳的实验(1976,1979)表明,像扔石头、小组合唱这样的活动可能会成为其他更放肆行为的前奏。当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会对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得一样时,我们会认为他们也和我们想得一样。因而这又会强化我们自己的感受(Orive,1984)。而且,冲动性的集体行为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当我们冲着裁判大喊大叫时,并不会想到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而只是对情境做出一种即时的反应罢了。有时,当我们事后停下来反省自己所做过的事和所说过的话时,会觉得很懊恼,但这只是有时候而已。还有一些时候,我们会主动寻找去个体化的群体体验——跳舞,宗教体验,群体交流等等,从中我们能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情感以及与他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参加某种仪式时。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被包围在浑然一体的世界中,信徒群体使我们强烈的自我感觉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Yj-Fu Tuan。‘1982
弱化自我意识
能弱化自我意识的群体体验通常能分离个体的行为和态度。迪纳(1980)以及邓恩(Steven Prentice—Dunn)和赞同+
中立O
反对一
┏━━━━┓
┃/ ┃
┣━━━━┫
┃ ┃
┣━━━━┫
┃ ┃
┣━━━━┫
┃、、、 ┃
┗━━━━┛
讨论前 讨论后
图8—8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理论预测讨论会强化群体成员的共同态度。
的某项投资而冒很大的风险去贷款)。他们表现出了典型的效应:472%的人都表示会追加投资,但是,如果这是一个全新的项目。在考虑该项目自身优缺点的条件下。他们几乎都不会对其投资。当他们是在群体中作相同的决策时。94%的人都表示会追加投资。
另一种研究方法是选择一些观点存在分歧的事件。然后把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分隔开,把观点相同的人们安排在一起。观点相似的人们在一起讨论的结果是否会加强他们所共同认可的观点呢?讨论是否会加深两种不同态度之间的鸿沟呢?
毕晓普(George Bishop)和我对此都很好奇。因此.我们选择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相对而言有种族偏见和无种族偏见的高中生。我们要求他们在讨论之前和之后对某些有关种族态度的问题做出反应。例如财产权和居住条件(Myers&Bishop,1970)。我们发现在观点相似的学生群体里进行的讨论确实可以加深两个群体之间观点的差距(图8—9)。
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是和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往(第11章)。 (看看你自己的朋友圈就知道了。)与这些观点相似的朋友之间的日常交流是否会强化大家共同认可的观点呢?这样是否会令讨厌的人变得更为可憎.纯真的人变得更为纯真呢?
的确如此。麦科比(Maccoby,2002)提出,男孩群体和女孩群体的性别隔离能够加强他们最初中度的性别差异。男孩们在一起游戏时。会渐渐变得更加富于竞争性并做出行动取向。而女孩们在一起则会越来越倾向于做出关第8章 群体影响 223
见
讨论前 讨论后
图8—9
在具有高种族偏见和低种族偏见的两个匹配的高中生群体中.讨论加深了极化程度。谈论与种族相关的问题增强了高偏见组的种族偏见,降低了低偏见组的种族偏见。
资料来源:Data from Myers&Bishop,1970.系取向。斯凯德和森斯坦(Schkade&Sunstein.2003)发现,在美国联邦法庭里, “共和党任命法官会挑选那些更像共和党的人,而民主党任命法官则倾向于挑选那些更像民主党的人。”和观点相似的法官在一起又会强化这种倾向。 “一个共和党法官和其他两个共和党成员在一起时.比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民主党成员在一起时审判更保守,而民主党法官也表现出这一倾向。”
学校中的群依极化与实验室的结果相一致的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是教育研究者称之为的“加剧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群体之间最初的差异会被扩大化。如果X大学的学生最初就比Y大学的学生善于思考,那这种差异多半会在大学期间扩大。类似地,和各种群体以及姊妹会的成员相比,无党派人士更可能持自由主义的政治态度,这种差异即是在大学生活中逐渐形成的(1'ascarella&’Ferenzini,1991)。研究者认为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群体成员会强化他们彼此共有的倾向。 .社区中的群体极化极化现象也发生在社区中。在社区冲突中,想法相似的人们会逐渐联合起来,使他们共有的倾向得以加强。在相邻团伙相互强化的过程中,犯罪团伙便产生了,他们的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品质和敌意性人格惋4 3 2 ● o _ 以 4 4
224 第二编社会影响
(Cartwright.1975)。 “如果,在你的街区住进来了第二个无法管束的15岁少年,”莱肯(L,ykken,1997)总结道,“他们作为一个团伙所带来的破坏性町能并不仅仅是第一个人单独所带来的损害的两倍……一个团伙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成员个体之和。”确实.根据维齐和梅斯纳(Vey—sey&Messner.1999)的报告。缺乏监管的同龄人群体是预测一个社区的犯罪受害率的最有力指标。而且。实验发现将未成年违法者和其他违法者放在同一个群体中——不出任何一个群体极化的研究者所料——会增加问题行为的发生率(【)ishion&others,1999)。 『在两次审判中,南非法庭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怎样使一群人犯下杀人罪行之后,减轻了对他们的判决,这些社会心理学现象当然包括去个性化和群体极化(Colman,1991)。你是否同意法庭应该考虑社会心理学现象并将其作为可能的减刑条件?]
在对全世界恐怖组织进行分析后,麦考利和西格尔(Mc(.'auley&Segal.1987;Mc(.:auley,2002)指出,恐怖主义并不是突然间爆发的.而是拥有相同不满情绪的人们走到一起而产生的。他们脱离了能令自己的不满情绪缓和下来的影响.彼此之间相互交流,逐渐变得更加极端。社会放大器将信号变得更为强烈。结果是,个体成员表现出了在远离群体时决不会做的暴力行为。
举例来说.9.1l恐怖事件就是由一群有共同目的的人在长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极化效应造成的。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专家称。成为一个恐怖分子的过程可能就是把个体和其他信念系统隔离开,使潜在的目标失去人性,而且令其不能忍受任何异议(Smelser&Mitchell,2002)。麦若瑞(Anel MeraIj,2002)是一位中东和斯里兰卡自杀性恐怖主义的研究者.他认为制造自杀性恐怖事件的关键因素就是群体过程。“据我所知,还从未出现过因个人一时的兴致而导致的自杀性事件。”大屠杀都是杀人者相互怂恿而造成的团体现象(zaiOBC·,2000)。
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电子邮件和电子聊天室为群体交流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媒介。在新世纪之初,85%的加拿大青少年平均每周会有9.3小时使用互联网(TGM,2000)。
互联网上数不胜数的群体使得和平主义者和新纳粹主义者.杂耍演员和野蛮人,阴谋家和癌症患者都能找到与之具有相同的关注点、兴趣和疑问的人((;erstenfeld,2003;McKenna&Bargh.1998,2000;Sunstein,2001)。没有了面对面接触的非言语差异.这样的讨论会产生群体极化吗?和平主义者是否会变得更加反战.而主张战争的成员是否会变得更有恐怖主义倾向?怀特(Robell Wright。
2003)指出,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和网络聊天室“提供了一种便利条件.使相同目的的人集结起来.令分散的敌意更加明确,也能够动员致命的武装力量。”随着宽带的普及,由互联网产生的极化也越来越多,他推测. “是否曾经看过拉登的招兵录影带?这非常有效,利用宽带网,它们能够更方便地抵达其目标人员。”
“媒介的增多和社会的分隔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与相同目的的人集结。有人就生活在没有一个人喜欢布什总统的小镇,有人在听反克林顿的网站广播,在这些群体中,半真半假的评论流传开来并且被夸大了。”
——David Brooks,“The Era 0f Distortion。”2004动物团伙。一群狼的力量
大于各只狼的总和。
田
第8章群体影响2巧
莎士比亚以凯撒的拥护者们的一段对话描述了观点相同的群体所具有的极化力量:
安东尼:善良的灵魂啊,当你而不是我们凯撒的衣袍被损坏时.你为什么会哭泣?你来看看吧。就像你看到的那样,这就是被叛徒弄伤的他。
市民甲:多可怜的景象啊!
市民乙:高贵的凯撒啊!
市民丙:真是糟糕的一天!
对极化的解释
为什么群体会采用比其个体成员的平均观点更为夸大的观点呢?研究者们希望通过解决群体极化的谜题来为此提供思路。解答小谜题有时候会为大谜题提供线索。
在提出的几种群体极化理论中,有两种理论已被科学实验所证实。其中一种着重于讨论中所提出的观点.另一种着重于群体成员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和其他成员。第一种观点恰好是第6章所提到的信息影响(由于接受了事实的证据而产生的影响)的例证。而第二种观点是规范影响(基于人们希望被他人接受或敬仰的愿望而产生的影响)的例证。
信息影响
从最受支持的解释出发,群体讨论可以产生一系列观点,而大多数观点都和主导性观点一致。那些对群体成员而言就算是一般常识的观点也会被带入讨论,这些观点即使没被提及,也会被连带着影响讨论((二igone&Hastie,1993;IAtrson&others,1994;Stassei’,1991)。其他观点也许会包含一些群体成员在此之前并没有考虑到的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当讨论作家海伦时,也许有人会说: “海伦应该着手去做,因为她几乎不会有什么损失。如果她的长篇小说失败了,她仍然可以像从前那样去写通俗的西部小说。”这样的说法通常是将提出者的观点和他的立场放在一起。但是如果人们不了解他人的特定立场而只是听到相关的观点时。他们仍然会改变自己的立场(Bumstein&Vinokur,1977;}linsz&others,1997)。观点就其本质而言事关重大。
但是,态度的转变并不仅仅由于听到他人的观点。
市民丁:叛徒.恶棍!
市民甲:最血腥的景象!
市民乙:我们要报仇!
所有的人:报仇!就在附近!去搜查!烧吧!放火吧!杀吧!不能让任何一个叛徒活着!
资料来源:From Ju/ius Caesar by William Shakespeare,ActⅢ,SceneⅡ.1ines 199—209. .
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会比消极聆听更容易导致态度的转变。
参与者和观察者听到的是相同的观点,但是一旦参与者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该观点时,言语的使用会扩大这种影响作用。群体成员对别人观点重复得越多。他们就越可能在不断的复述中认同这些观点(Brauer&others.1995)。仅仅是在某一次电子讨论的准备中写下某人的观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态度极化(uu&Latan6.1998)。
这印证了第7章提到的一个观点。人们的大脑并非像白板那样供说服者们填写,在核心路线的说服中.人们怎样看待某条信息很关键。事实上,仅仅对某一个观点思考上几分钟也会使看法得以强化(Tesser&others.1995)。
(或许你会回想起,当你仅仅想起某个你不喜欢或喜欢的人时,你的感受也会变得极端起来。)甚至当人们只是设想将和一位持有相反观点的专家一同讨论某一事件时.他们也会充满动力去编排论点并且采取更为极端的立场(Fitzpatr4ck&Eagly,1981)。
规范影响 ‘
第二种对极化的解释涉及到与他人的比较。费斯汀格(Festinger,1954)在其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理论中提出,我们人类希望能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评价,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比较来达成。我们常常被“参照群体”中的人们所说服(Abrams&others,1990;Hogg&others,1990)。所谓参照群体就是与我们相一致的群体。而且。当我们发现其他人和自己保持相同观点时,为了使其他人喜欢我们.我们会将观点表达得更为强烈。
巴伦及其同事们(Baron&others,1996)发现了令个226 第二编社会影响
体的观点得到社会化巩固所产生的极化效应。他们询问爱荷华大学牙科诊所的病人们认为牙科诊所的椅子是“舒适的”还是“不舒适的”。其中一部分被试会听到主试询问:“顺便问一句.XX医生,刚才的那位病人是怎么回答的?”
然后牙科医生会把之前那位病人的回答重复一遍。最后,病人们会在一个150。250点的量表上对椅子的舒适程度做出评定。与没有听到自己的观点被证实的被试相比,那些听到自己的观点被证实的病人断然地做出了更为极端的评定。
当我们要求人们预测在类似海伦困境一类的问题中其他人的反应方式(就像我之前要求你们去做的那样)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人众无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他人会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社会普遍认同的倾向(在这个例子中.是指写长篇小说)。即使成功的机会只有4/10.j个典型有代表性的被试也会建议海伦写那部长篇小说,而且他估计其他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5/lO或6/10。 (这个发现使我们想起了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要好于社会普遍所希望具有的特质和态度。)当开始讨论时.大部分人都发现自己的观点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出众。事实上,其他一些人比自己更为超前,对于写小说这件事采取了更为坚定的立场。于是他们不再受对群体规范的错误约束,而是自由地更加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偏好。
或许你能回忆起曾经有一次你和其他人都希望外出游玩,但是你们每个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以为其他人可能对此并没有兴趣。这样的人众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会阻碍人际关系的开始(Vorauer&Rather·,1996)。
又或许你会回忆起曾经有一次在一个群体中.你和其他人都很拘谨地沉默着,直到某个人打破沉默说道:“嗯,坦白说,我认为……”于是很快地,你们都惊讶地发现原来大家都强烈地支持彼此所认同的观点。有时.当教授问大家有什么疑问时,没有人会做出反应,因为每个学生都怕别人以为他或她是惟一一个没听懂的人。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保持沉默是害怕出丑.而别人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已经听懂J,教授的材料。
米勒和麦克法兰(Miller&McFar·land.1987)从一个实验室实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们让人们阅读一篇很难理解的文章.并告诉他们在理解文章时遇到“任何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可以寻求帮助。尽管没有一个被试寻求帮助,但他们却认为其他被试不会和他们自己那样被害怕出丑的念头约束。他们错误地认为那些没有寻求帮助的人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任何帮助。为了克服这种人众无知,就必须有人站出来打破沉寂,使其他人能够发现并且强化他们共同的观点和反应。
这种社会比较理论引发了一系列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人们面对的是他人的立场而不是观点。这大致上类似我们阅读一个民意测验的结果或是选举的最终结果时的体验。如果人们了解了他人的立场——在没有讨论的情况下——那他们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反应来迎合一个被社会认同的立场呢?(见图8—10所举的例子。)这种基于比较的极化效应通常没有现场讨论所产生的极化效应那么强烈。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向群体平均值靠拢.而是比其更胜一筹。人们是否期望通过比规范更胜一筹来将自己与群体区分开来呢?这是否是我们需要体验到自我独一无二的又一例证呢(第6章)?
群体极化的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学调查的复杂性。尽管我们十分希望对某种现象的解释能尽量简洁,但一种解释很少能解释所有的数据。由于人类的复杂性.致使一个以上的因素常常会影响最终结果。在群体讨论中.有说服力的论点往往主宰那些涉及事实的问题(“她是否为自己所犯的罪行感到愧疚?”)。而社会比较会影响那些涉及价值判断的反应(“她应该被判多长时间的徒刑?”) (。Kaplan。
1989)。在很多既涉及事实又涉及价值判断的事件中,这两个因素会共同起作用。发现其他人具有和自己相同的感┏━━━━━━━━━━━━━━┓┃ ┃
┣━━━━━━━━━━━━━━┫┃ 谨慎项目 ┃
┃ ┃
┃ ┃
┣━━━━━━━━━━━━━━┫┃ ┃
┣━━━━━━━━━━━━━━┫┃ ┃
┣━━━━━━━━━━━━━━┫┃ ■●●■■■_--..—一 ┃
┣━━━━━━━━━━━━━━┫┃ 冒I醢坝日 一 ┃
┣━━━━━━━━━━━━━━┫┃ ┃
┣━━━━━━━━━━━━━━┫┃ ┃
┗━━━━━━━━━━━━━━┛不观察
仅仅观察他人的判断
观察
图8—10
在“冒险”困境中(如海伦的例子),仅仅是观察他人做出判断就会增强个体的冒险倾向。在“谨慎”困境中(如罗杰的例子),观察他人做出判断可以增强个体的谨慎性。
资料来源:Data from Myers.1978.级m m m m m m m m m m
; 卜 卜 p 卜 卜 卜 卜 卜 卜 旷等¨¨蛐¨¨¨¨¨抽H
受(社会比较)会使每个人暗自赞成的那些观点(信息影响)被释放出来。
小 结
潜在的积极和消极结果都来自群体讨论。在你试图理解群体讨论会加强个体的冒险性这一有趣的发现时,研究者发现实际上是讨论加强了原本的主导观点。无论是冒险的还是审慎的。在日常情境中也同样。群体交流会强化观点。群体极化现象为研究者观察群体影响打开了一扇明窗。研究者证实了两种群体影响: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从讨论中收集起来的信息大多有利于大家最初的选择,因此会强化对其的支持。而且,如果人们在比较了各自的立场后.惊奇地发现其他人都对自己最初的意向持支持态度。那他们就会表现得比以前的意向更胜一筹。
群体思维:群体会阻碍还是促进好的决策
什么情况下群体影响会阻碍好的决策?什么情况下群体会促进好的决策,以及我们应怎样引导群体做出最好的决策?
第8章群体影响.=
我们在前八章所讨论的社会心理学现象是否同样:生在公司董事会或者总统内阁这样复杂的群体中呢?1是否会出现自我合理化行为?或者自我服务偏见?那j 凝聚力的“我们的感受”是否会唤起从众或是拒绝异{行为?公开承诺是否可以抗拒改变?是否存在群体极1象?社会心理学家贾尼斯(Irving Janis,197l,1982:知道这些现象是否能帮助解释20世纪的美国总统及j 问怎样做出好的或坏的群体决策。为此,他分析了几{的失败决策的过程:
·珍珠港。1941年12月的珍珠港被袭事件使美国也j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事件发生之前的几个星夏威夷的军事指挥收到了一条可靠的消息:日本{袭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某个地方。之后军事情报!
了与日本航空母舰的无线电联系,那时航空母舰j 直朝夏威夷前进。空中侦察队本来应该能侦察出{母舰的位置或者至少发出几分钟的警报。但是自l 是的司令们完全无动于衷。结果是:直到日军开j 这个毫无防备的基地发动袭击,警报才被拉响。j 后美军损失了:18艘舰艇、170艘飞机.以及2条生命。
·入侵猪湾。1961年,总统肯尼迪及其顾问们试I 1 400名由CIA训练过的古巴流放者来袭击古巴.此推翻卡斯特罗政权。几乎所有的袭击者都被杀!
被抓获,美国颜面尽失,而且古巴与前苏联更为f 了。在得知后果以后,肯尼迪大呼: “我们怎么{了如此愚蠢的事呢?”
┏━━━━━┳━┳━┳━┳━━┳━━┳━━┳━┳━━━┳━━━┳━┳━┳━┳━┳━┳━┳━┳━┳━┳━┳━┳━┳━┳━┳━┳━┳━┳━┳━┳━┳━┳━┳━┳━┳━┳━┳━┳━┳━┳━┳━┳━┳━┳━┳━━┳━┳━┳━┳━┳━┳━━┳━┳━┳━┳━┓┃蔺斛 ┃ ┃ ┃ ┃引 ┃蔷 ┃誉 ┃ ┃:旦 ┃’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瞄 ┃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我阅读施莱辛格(Arthur’schlesinger)描述关于肯 及水门事件后,我发现了同样不币 ┃的 ┃ ┃过程。 ┃ ┃┃p二山小也上.厨·k十舷t“陆“^六“ 也捕m 7“¨m ┃ ┃ ┃ ┃ ┃┣━━━━━━━━━━━━━━━━━━━━━━━━━━━━━━━━━━━━━━━━━━━━━━━━━━━━━━━━━━━━━━━━━━━━━━━━━━━━━━━━━━━━━━━━━━━━━━━━┳━╋━━╋━━━━━╋━━━━━━╋━━━━━━━┫┃维的念头。一开始。载很困惑:像肯尼迪及其顾问那样 ┃ ┃ ┃ ┃ ┃ ┃┃聪明雄辩的人怎么会卷入由(;IA愚蠢拼凑起来的计划中 ┃ ┃ ┃ ┃ ┃ ┃┃ ┃ ┃ ┃ ┃ 鬣 ┃ ┃
┣━━━━━━━━━━━━━━━━━━━━━━━━━━━━━━━━━━━━━━━━━━━━━━━━━━━━━━━━━━━━━━━━━━━━━━━━━━━━━━━━━━━━━━━━━━━━━━━━┻━╋━━╋━━━━━╋━━━┳━━╋━━━━━━━┫┃’…、’’ 一7一…’ ’7一 /’一 …● …’’ ’… 一 ’ ┃ ┃ ┃ ┃ ┃ ┃┃ ┣━━╋━━━━━╋━┳━╋━━╋━━━━━━━┫┃会从众或是我在团结的小型群体中所观察到的寻求一致。 ‘ ┃ ┃ ┃ ┃ ┃ ┃ ┃┃ ┣━━╋━━━━━┻━╋━╋━━╋━━━━━━━┫┃进一步的研究(开始是受我女儿夏洛特高中论文的启发) ’ ┃ ┃ ┃ ┃ ┃ ┃┃ ┣━━╋━━━━━━━╋━╋━━╋━━━━━━━┫┃使我相信一些微妙的群体过程阻碍了他们仔细地评估风 欧文.贾尼斯 ┃ ┃ ┃ ┃ ┃ ┃┃ ┃ ┃ ┣━╋━━╋━━━━━━━┫┃ ┃ ┃ ┃ ┃ ┃ ┃
┣━━━━━━━━━━━━━━━━━━━━━━━━━━━━━━━━━━━━━━━━━━━━━━━━━━━━━━━━━━━━━━━━━━━━━━━━━━━━━━━━━━━━━━━━━━━━━━━━━━┻━━┻━━━━━━━┻━┻━━┻━━━━━━━┫┃ ┃
┗━━━━━━━━━━━━━━━━━━━━━━━━━━━━━━━━━━━━━━━━━━━━━━━━━━━━━━━━━━━━━━━━━━━━━━━━━━━━━━━━━━━━━━━━━━━━━━━━━━━━━━━━━━━━━━━━━━━━━━━━━━┛228 第二编社会影响
·越南战争。在1964到1967年之间,由总统约翰逊及其政治顾问组成的“周二午餐团”决定扩大对越南的战争.因为他们预测美国的空中轰炸、空降以及搜索捣毁任务会迫使北越南接受和谈,而南越南人民出于感激也会支持和谈。尽管政府的情报专家以及所有美国的盟国都对他们提出警告,但他们还是继续将战争扩大化。这场灾难使58 000多美国人和100万越南人丧生,美国人变得极端化,总统被迫下台,庞大的财政赤字加速了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
贾尼斯认为酿成这些大错的原因是由于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思维(groupthink)。在群体工作中,同志式的友情可以提高生产力(Mullen&Copper-,1994)。而且,团队精神有助于鼓舞士气。但是在决策时,紧密团结的群体可能反而不利。贾尼斯认为友善的、凝聚力强的群体,对异议的相对排斥。以及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做决策的支配型领导都恰是培养群体思维的温床。
在计划那次不幸的猪湾袭击时.刚刚当选的肯尼迪总统和他的顾问们高兴地组成了一个极有团队精神的队伍。
而对这次计划十分关键的观点都被压制或是排除了,总统本人很快就对这次袭击表示了认同。
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
从历史记录以及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回忆来看.贾尼斯列出了八条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这些症状集中反映了对异议的排除,表面上看来就是群体成员在遇到威胁时.会努力保持他们的积极群体感(7Fumer-&others.1992,1994)。
前两条群体思维症状表现往往导致群体成员高估群体的力量和权利:
·无懈可击的错觉。贾尼斯所研究的群体都表现得过分自信,以致蒙蔽了眼睛,看不到危险警报。当珍珠港的海军总指挥基梅尔(Admiral Kimmel)得知他们已经与日本航空母舰的无线电失去联系后,还开玩笑说或许日本人打算绕檀香山转一圈。事实上日本人确实这样做了,但基梅尔对这种想法的嘲讽使人们认为这不可能是事实。
·对群体道义无可质疑。群体成员接受了其所在群体内在的道义.却忽略了伦理和道义上的其他问题。肯尼迪等人知道基辛格顾问和富布赖特(J.William Ful.bright)议员对于袭击一个小小的邻国在道义上持保留态度.但整个群体从没接纳或讨论过这些道义上的疑虑。
群体成员还会在想法上变得越来越接近:·合理化群体以集体将决策合理化的方式来减少挑战。
比起自省和重新考虑以前的决定.约翰逊总统的周二午餐团花了更多的时间来使扩大战争的决策合理化(对其进行解释和找m合理的理由)。每个行为都变成了掩饰和合理化。
·对对手的刻板印象陷于群体思维的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对手不是太难于协商就是太弱小愚蠢以至于难以抵抗他们的计划。肯尼迪等人自认为卡斯特罗的军事力量很薄弱,其支持势力也很弱,因此仅仅一个旅就能推翻他的政权。
最后,群体会受制于追求一致性的压力:·从众压力 群体成员会抵制那些对群体的设想和计划提出疑问的人,而且有时候这种抵制并不是通过讨论而是针对个人的嘲讽。有一次。当约翰逊总统的助理莫伊斯抵达会场时.总统嘲笑他说: “噢. ‘阻止爆炸的先生’来了呀!”面对这样的讥讽,很多人都选择了从众。
·自我审查(selfLcensorship)压力 由于异议往往会令人不舒服,而且整个群体似乎表现出一致性.所以人AHt^o|。两f竹or|吖‘^’e?’’
“』vF.”
“一,f.”
自我潜意识压力导致了一致同意的错觉。
资料来源:Copyright⑥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1979,Henry Martin.from cartoonbank.tom.AU Rights Reserved.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疑虑压制下来。在猪湾袭击之后的几个月,施莱辛格(1965,p.255)自我谴责说,他在“内阁进行的那些重要会议中保持了沉默。即使提出反对意见也无济于事.我仍将被人们厌恶.这样的念头压倒了我的愧疚感”。
人们“自由地进行讨论时.并不一定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John Stuart Mill。On fiber吵,‘1 859·一致同意错觉 不要去破坏一致性的这种自我潜意识压力会导致一致同意错觉。而且,这种表面上的一致性更坚定了群体的决策。这种表面上的一致性在上述的三次大失误中十分明显,在其前后的其他失误也是如此。斯皮尔(Speer·,1971),希特勒的顾问之一,把希特勒周围的氛围描述为.从众的压力压制了一切异议。异议的缺乏造成了一致同意错觉:在正常的氛围中,背离事实的人们会很快被拉回正轨。因为他们会受到周围人的嘲弄或批评,这样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可信度。而在第三德意志帝国,没有这样的矫正措施。尤其是对那些身处社会高层的人们而言。相反。每个人的自我欺骗都被放大了。就好像是身处一个摆第8章群体影响229
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群体思维。尽管有四条信息显示前方可能有冰山,而且一名守望人员提出需要借助于望远镜,但爱德华·史密斯船长——一位受人尊敬的支配型领导——还是坚持让船在夜晚全速前进。这其中有无懈可击的错觉感(“上帝自己也无法弄沉这艘船,”船长曾经这样说过。),还有从众的压力(其他船员都斥责那名不能用肉眼了望的看守,对他的异议置之不理。),同时工作人员也存在失职行为(一名泰坦尼克的电报员没能把最后也是最完整的冰山警报传递给船长)。
满哈哈镜的大厅里,人们脱离了残酷的外界.梦幻世界般的图景被反复强化。在那些镜子中。除了被不断复制的自己的脸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外界没有什么因素能干扰这许多不变的脸的一致性,因为那全都是我自己的脸。 (p.379)·心理防御有些成员会保护群体。使那些质疑群体决策效率和道义的信息不会对群体构成干扰。在猪湾袭击之前,肯尼迪把施莱辛格叫到一旁,告诉他说:“不要把话题扯远了。”国务卿腊斯克(I)ean Rusk)作为外交和情报专家所应提出的反对袭击的警告也就此打住。就这样他们完全服从于总统的“心理防御”作用,使他没受到不同意见的侵扰,但却无法保护其身体不受到危害。
群体思维的各种症状表现会阻止群体成员对相反信息以及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的探寻以及讨论(见图8一l 1)。当领导主张某种观点而整个群体又排斥异议时,群体思维可能就会产生错误的决策(McCauley,1989)。
英国心理学家纽厄尔和拉格纳多(Newell&Iagnado,2003)认为群体思维还可能解释伊拉克战争。他们指出.无论是萨达姆还是布什,身边都有一大群和他们具有同样目的的进言者,这就迫使反对者闭嘴,而令其只过滤支持自己假定的信息——伊拉克的假定是对入侵者进行反抗.而美国的假定则是成功地入侵会带来短暂而和平的领土占领和今后长期的民主统治。
23D 第二编社会影响
寻求一致性
图8—1 1 对群体思维的理论分析
资料来源:.Janis&Mann.1977,p.132对群体思维的批评
虽然贾尼斯的想法和观察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一些研究者仍对此持怀疑态度(Fullel。&Aldag,1998;t7Itart.1998)。贾尼斯的证据都是回溯性的,因此他可以挑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例证。后来的研究也表明:·支配型的领导方式确实和糟糕的决策相关,有时下属会认为自己太弱小或缺乏自信,因此不敢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IS,ranstrom&Stiwne,1998;McCauley,1998)。
·群体确实倾向干支持极富挑战性的信息(Schulzttardt &others,2000)。
·当成员们希望从群体中获得接纳、赞许和社会认同时,他们会压抑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Hogg&Hains,1998;Turner&Pratkanis,1997)。
但是友情并不会滋生群体思维(Esser-,1998;Mullen&others.1994)。安全而高度团结的群体(例如,一对夫妻)会为成员提供自由的氛围来提出异议。凝聚力比较高的群体规范既能够导致意见统一(从而造成群体思维).也可以进行批判性地分析,以避免出现群体思维(f'ostmes&others,2001)。而一个组织严密的部门学术伙伴彼此分享手稿时,他们想要的就是批评: “尽你所能地来给我挑毛病吧。”在自由的氛围中,团结会提高团队工作的效率。
“真理产生于朋友间的讨论。”
——哲学家休谟。171 1—1776
而且,当泰特洛克及其同事(。Tetlock&others,1992)在各个历史时期大范围地搜集样本时.清楚地发现即使是好的群体交流过程有时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1980年.当卡特总统及其顾问们密谋营救在伊朗的美国人质时,他们一度欢迎大家提出各种观点.而且很现实地考虑到了行动的危险性。要不是一架直升飞机出了问题,营救行动可能已经成功了。 (卡特事后回忆说,如果他当时能多派一架直升机。自己可能已经连任总统了。)在此又得提起罗杰斯先生.有时候好的群体也会做出错误的事情。
纵览对群体思维的各种批评,保卢斯(Paulus,1998)用费斯汀格(Festinger,1987)的话来提醒我们,只有那些无法用实验证实的理论才是不会改变的。 “如果一个理论完全可用实验来验证。它就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它必须做出改变。所有的理论都是不完美的。”费斯汀格说。因此我们不应该问一个理论是对还是错。而应问“它能对我们的经验领域做出多少解释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必须被修改。”贾尼斯直到1990年去世之前,都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测试和修改。他也一定非常欢迎其他人继续对它进行修正。在科学领域,这就是我们探索真理的方渗l
第8章群体影响237
1986年1月,当美国宇航局(NASA)决定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时。群体思维很显然导致了悲剧的发生(:Esser&L.indoerfer,1989)。考虑到零下温度会对设备造成损害。在Morton 4Thiokol制造航天飞机火箭加速器的工程师们,以及在Rockwell International制造绕行太空船的工程师们都反对这次发射。’rhiokol的工程师们担心低温会使火箭四个部分之间的橡胶封口变脆。以至于不能封住过热的气体。公司的高层专家在回忆中都提到,在这次注定失败的任务之前的几个月,他们已经警告说无论封口能否封住,飞船就像一个“跳球”,如果飞行失败了,“结果将是最高阶层带来的灾难”(Magnuson,1986)。
在发射前一天晚上的电话讨论中.工程师们向拿不定主意的主管们以及宇航局的官员们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宇航局的官员们原本就很希望将这次已经被耽搁的发射继续进行下去。一个’Yhiokol的官员后来证实说: “我们都陷入思考的过程,试图找出一些迹象来证明它们(加速器)确实不能工作。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证明它们不能工作。”结果就形成了无懈可击的错觉。
从众压力也在其间起了作用。宇航局的一个官员解释说: “我的天,’rhiokol,你希望我什么时候发射,明年4月?…rhiokol的首席执行官宣布说: “我们需要做出一个管理决策。”然后他要求自己的工程师兼副总经理“摘下工程师帽子,换上管理者帽子”。
为营造一致同意错觉,这位执行官只让管理官员投票,而把工程师排除在外。做出继续执行任务的决策后,一名工程师曾提出让一位宇航局的官员再考虑一下:“如果这次发射出了任何意外,”他预言道.“我肯定不愿意傲那个不得不当众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次发射的人。”
最后。出于心理防御,做出最后决定的宇航局的首席执行官根本不在乎工程师们的观点.也不理会Rock.well官员们所持的保留意见。他在排除了异议的情况下,自信地将挑战者号送上了它的悲剧之旅。
在2003年。宇航局由于专家顾问小组警告其航天飞船因老化存在安全隐患而撤销了5个顾问成员资格之后,灾难再次降临(Broad&.Hulse,2002)。宇航局说这只是为了吸收新鲜血液.但是几名顾问成员认为是当局企图压制他们提出的批评,而且宇航局对他们的担忧漠然置之,当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球途中发生断裂事故,这一切显得更为可信了。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小组(2003)总结道: “技术的原因与组织的原因在哥伦比亚号事故中不分伯仲,泡沫材料撞击上升中的航天飞机与事故关系密切,而宇航局的组织文化也是一样难逃罪责,”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组织内的阻碍者“屏蔽了关键安全信息的有效沟通,抑制了专家意见中的不同声音。”
行动中的群体思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1986年1月28日法:根据事实来设计实验,修改它们,然后冉进行更多的 预防群体思维实验。
“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严重失误。”
——摘自总统委员会关于挑战者号飞船事件的报告。1986年不良的群体动力能帮助解释很多错误的决策。正如有时候厨子过多往往会搞砸一锅汤。不过。在开明的领导方式下,有凝聚力的团队精神的确有助于决策。有时三个臭皮匠真的能顶一个诸葛亮。
为了找出产生良好决策的条件,贾尼斯分析了两个看232 第二编社会影响
起来比较冒险的成功事例:杜鲁门政府为了恢复二战后欧洲经济而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以及1962年肯尼迪政府对于前苏联意欲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一事的处理。贾尼斯(1982)提出预防群体思维的建议就融合了这两大事例中很多有效的群体过程:
·公平——不能偏向任何立场。
·鼓励批评性评价;设置一个“魔鬼代言人”。如果能有一个真正的反对者就更好了.这会刺激原发的想法并使群体对反对意见持开放态度((:harlan Nemeth,2001a.2001b)。
·有时可以将群体划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再重组在一起表达不同的意见。
·欢迎局外的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
·在实施之前,召开被称为“第二次机会”的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
这些被用来改善群体动力的部分实用准则现在被教授给航空人员。之所以要发展宇航员资源管理的训练项目.是因为人们意识到213以上的飞机事故都是由于航空人员的失误造成的。在驾驶舱中安排两个或三个人应该能增加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大家共享交流信息的话。但是有时候,群体思维的压力会导致从众或自我潜意识压力。
对航空人员的行为表现进行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家赫尔姆里希(}telmrich,1997)指出,1982年冬季的一天.当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从华盛顿国际机场起飞时,其不良的群体动力是非常明显的。传感器上的冰块使得速度显示器的读数过高.以致机长在飞机上升时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
副机长:啊。那里有问题。
机长:没有问题,它就是80(指速度)。
副机长: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呃,不过也许它没问题。
机长:120,,
副机长:我也搞不清了。
速度确实有问题,副机长的沉默导致了飞机失速并且撞上了波托马克河上的一座桥.整架飞机除了五个人以外全部遇难。
但是在1989年.当联合航空公司DC一10航班的三名航员驾驶飞机从丹佛飞往芝加哥时,这个面临灾难的群体的反应堪称典范。这些受过航员资源管理训练的航员们所面对的是裂开的中央引擎。而中央引擎连接着驾驶飞机所需的方向舵和副翼。飞机在苏克斯机场跑道坠毁前的短短34分钟内,航员们必须制定出策略让飞机不致失控.同时还要估算损失.选择着陆地点,并且让航员和乘客为坠机做好准备。驾驶舱中分秒必争.大家热烈地交流意见——每分钟31次交流(最快时一秒钟一次)。在这段时间里,航员们将一名乘客招募来做了第四名飞行员.他们各司其职,并对公开的事件和决定互通有无。初级航员可以自由地对策略的可能性选择提出建议,机长会给出恰当的号令。社会性对话交流的激烈展开为他们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使得航员们对这一极度压力做出了很好地应对。
并且救出了飞机上296人中的185人。
群体问题解决
在某些条件下.三个臭皮匠项一个诸葛亮.实验也证有效的群体动力使那架从丹
佛飞往芝加哥的失事飞机上
的航员设计出一种驾驶技术:
调节现存的两个引擎的相对
动力,这一举措使得大部分
的乘客都活了下来。意识到
驾驶舱群体动力的重要性.
航空公司现在都开展了航员
管理培训项目并且挑选能够
作为团队成员的人当飞行员。
实了群体思维的正确性。劳克林和艾达摩浦勒斯(I.aughlin&Adamopoulos,1 980,l 996;I—aughlin&oth-
ePs,2003)用各种智力任务证实了这点。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个类比问题:
主张(assertion)对应于被反驳(disproved)正如行动(action)对应于
a.被阻碍(1mindered)
b.被反对(opposed)
c.不合法(illegal)
d.轻率(F)recipitate)
e.挫败(tllwarled)
很多大学生在独立作答时都选择了错误的答案。但在讨论之后都选择了正确的答案(选择挫败)。而且,劳克林发现如果一组中的6个人最初只有2个人做对.那2/3的时侯他们都能说服其他人。但如果最初只有一个人正确,那这“作为少数派的一个人”几乎有3/4的时候都不能说服其他人。
“两个预报员在一起会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单独工作时作出更准确的预报。”最大的私人预报服务机构的董事长迈尔斯(Myers,1997)曾这样说过。沃尼克、桑德斯以及锡恩茨(Warnick,Sanders.&Hinsz,1980,1990)第8章群体影响23.
研究了在犯罪录影带以及工作面试中,目击证人报告的再确性.结果证实了多个头脑会好过一个头脑。群体目击晕比起单独的个体给出了更为准确的描述。几个头脑的相!
批评碰撞可以使群体能避免某些形式的认知偏见并且产生出一些奇思妙想(McGlynn&others,1995;Wright 2others,1990)。我们中没有一个人能像我们在一起时那术明智。
利用电脑交流的头脑风暴法使得创造性的想法能自d 地流露出来((:.allupe&others,1994)。尽管公众认为硅对面的头脑风暴法能比人们单独工作时产生更多的创意但研究者们却并不这样认为(Paulus&others 1995,1997,1998,2000;Stmebe&Diehl,1994)。在君体中产生想法时,人们会更有成就感(部分是由于人们{大自己对集体的贡献)。但是研究者却一次又一次地发罩单独工作的人们通常会比在团队中产生更多更好的想花(头脑风暴法只在被高度激励和多样化的群体中才十分聿效,并且这些群体要事先准备好可能的观点)。庞大的;脑风暴群体通常都是低效的,它们会导致某些个体肆意期嘲弄他人的努力成果,或是对提出古怪的念头感到忐忑刁安。正如沃森和克里克(Watson&Crick)发现DNA羽样,鼓励二人对话会有效地增进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1尼曼和特韦尔斯基(Kahneman&Tversky)合作研究了】躺嗣:口rl
1969年的春天。我和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的同事特韦尔斯基(Alno$Tversky)在午餐时碰面,并分享了我们关于不断出现的错误判断的想法。我们对人类直觉的研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我对我们以前的合作很满意,不过这次更神奇。特韦尔斯基非常聪明。也十分有趣。我们能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工作中享受彼此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他工作时总是带着自信和优雅的气质.令人高兴的是。我现在的想法也与这些特征联系在了一起。当我们合作写出第一篇论文的时候,我非常清楚,它比我先前自己写的那一份要强很多。
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共有的。我们在一起完成了几乎是合作计划的全部工作,包括设计问卷和撰写论文。
我们的原则是把每一个分歧都讨论到解决,而且直到彼此都满意为止。
我们合作的最大乐趣——可能这就是合作的成功所在——来自于我们能够详尽地描述出彼此刚刚产生的想法:如果我表达了一个未成型的看法,我知道,特韦尔斯基一定会明白,甚至可能比我自己都要更明白些。而且如果这个看法有什么优点,他都非常清楚。
我和特韦尔斯基共同分享
拥有一个能下金蛋的鹅的喜悦
之情——联合起来的智慧胜过
我们各自的头脑。我们是一个
团队,而且这种关系已经持续
了十年以上。我们获得诺贝尔
奖的作品就是那时我们紧密合
作的产物。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一
,栅)。普林斯顿大学,2002年诺
贝尔奖获得者
现.如果少数人一致认为蓝色幻灯片是绿色的,那么占大多数的成员偶尔也会表示赞同。但如果这少部分人摇摆不定.认为其中l/3的蓝色幻灯片是蓝色的,而其他的是绿色的.那么事实上占大部分的人中没有一个人会同意“绿色”。
实验表明——经验也证实——不从众,特别是一直坚持不从众,结果往往很痛苦(I.evine,1989)。那可以用于解释少数派缓慢效应(minoljty S|owness effect)——相对于多数派而言,少数派往往更慢地表达他们的观点(Bassili。2003)。如果你决定做爱默生所说的一个人的少数派.你必须准备好接受嘲弄——特别是你所提出的观点与大多数人息息相关.并且群体正试图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Kameda&Sugimori,1 993:Kruglanski&Webster。
199l;‘Trost&others,1992)。人们或许会认为你提出异议是由于心理怪癖(Papastamou&Mugny,1990)。当内梅斯((:harlan Nemeth,1979)将两个人安排在一个模拟陪审团中,并让他们反对大多数人所提的意见时.这俩人确实变得不受欢迎。尽管如此,多数派公认这两人的坚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促使他们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少数派或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刺激创造性的思维(Martin,1996;Mucchi—Faina&others,1991;Peterson&Nemeth,1996)。从自己群体内所产生的异议中.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新的方式重新思考.并且常常会做出更好的决策。内梅斯认为个体并不需要通过赢得朋友来影响他人,他引用王尔德(()sear Wilde)的话说: “我们不喜欢任何类型的争论;它们总是无礼的,但又总是令人信服的。”
一些成功的公司已经认识到创新有时候是由少数派的观点引起,然后可以带来新思想,同时也激励同事们用一种新的方式思考问题。以崇尚“尊重个体的原创力”而闻名的3M公司就鼓励员工进行大胆的想像。可粘贴的便笺纸就是西尔弗(Spencer Silver)尝试创制强力胶失败的产物。弗赖伊(Art Fry)在没能用小纸片给自己的赞美诗集作记号的时候。就想到“需要一种边缘有Spence贴纸的书签。”即使这样,最终还是这些少数派的观点最后赢得了好怀疑的市场部。
自 信
一致性和坚持性是自信的表现。而且,内梅斯和瓦赫特勒(Nemeth&Wachtler,1974)报告说,少数派表达自信的任何行为——例如,坐在桌子的上座——都会使多数派产生自我怀疑。通过坚定有力的行为表现,少数派明显第8章群体影响235
有时候叛离多数派的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WorldCom公司的雇员库珀披露了掩盖公司38亿美元损失的假账。作为FBI的一名律师职员,罗利细述了FBI未能对可能避免9.1 1事件发生的信息作出反馈的原因,以帮助FBI的改革。安然公司的沃特金斯公开了其公司不正当的账目行为。
的自我支持会促使多数派重新考虑他们的立场。当事关观点而非事实的时候,尤是如此。马斯及其同事(Maass&others,1996)在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关注事实(“意大利大部分的原油是从哪个国家进口的?”)的时候,少数派的说服力没有其关注态度(“意大利大部分的原油应该从哪个国家进口?”)的时候强有力。
从多数派中叛离
坚持己见的少数派会打破任何的一致同意错觉。当少数派对多数派的判断力提出质疑后,多数派的成员往往能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疑虑,甚至会倒向少数派的立场。莱文(I.evine,1989)在对匹兹堡大学的学生所进行的研究发现,如果少数派中的某个人是从多数派中投奔过来的,那么他会比那些自始至终居于少数派的人更有说服力。在她的模拟陪审团实验中.内梅斯发现236 第二编社会影响
一旦开始出现叛离行为,其他人常常也会紧紧追随,产生滚雪球效应。
这些加强少数派影响的因素是否只对少数派起作用呢?沃尔夫(Sharon Wolf)和拉坦(L-ntan6,1985;Wolf’,1987)以及克拉克(Russell Clark,1995)认为不是这样。他们指出同样的社会力量对多数派和少数派都同样起作用。信息和规范影响同时可以增强群体极化和少数派影响。如果一致性、自信和从另一方叛离能够使少数派得到加强的话,那么这些变量也能加强多数派。任何立场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它的力量、即时性以及支持者的数量。少数派之所以没有多数派的影响力大,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的规模较小。
马斯和克拉克(1984,1986)同意莫斯科维斯的观点,但是,他们认为少数派更可能使人们发生转变而接受他们的观点。莱文和莫兰(L,evine&Moreland,1985)通过对群体随时间演化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一个群体的新成员与老成员表现少数派影响的方式有所不同。新成员通过引发他人对他们的关注.以及在老成员中引起群体知觉来施加影响。而老成员通常能够较为自由地表达异议或是实施领导。
在强调个体对群体影响的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直到最近,这种少数派能够动摇多数派的观点其本身就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少数人的看法。尽管如此.通过不懈而有力地提出这种观点.莫斯科维斯、内梅斯、马斯、克拉克和其他人已经说服了群体影响研究中的多数人:少数派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而且这些少数派影响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领域产生兴趣的原因也许并不会让我们吃惊。马斯(1998)成长在二战后的德国,在听完祖母对法西斯的描述后,她对少数派如何影响社会变革产生了兴趣。内梅斯(1999)对此产生兴趣是源于当她作为访问教授在欧洲与“泰菲尔(}]enfi Taifel)和莫斯科维斯一起工作”的时候。 “我们三个都是‘局外人’——我是一名在欧洲的美籍罗马天主教女性,她们两个都是在二战中活下来的东欧犹太人。对价值观的敏感性以及为了少数派意见的抗争研究成了我们的主要工作。”
领导是否属于少数派影响
1910年,挪威人和英国人开始了前往南极的宏伟之旅。由阿蒙森(Roald Amundsen)有效领导的挪威人成功地到达了南极。而英国人由于斯科特(f{obert.Falcon Scott)的不当领导而没能成功,斯科特和三名队员遇难。
阿蒙森形容领导(1eadership)就是特定个体动员和引导群体的过程。金斯利(Kinsley,2003)观察到,布什在职期间的行为就显示了“个人的力量”, “在布什指称萨达姆是个严重的威胁并需要被驱逐之前,人们并没有这种想法。或许你可以用很多词汇描述这种情况,但‘领导’必然是其中之一。如果真正的领导是指能够带领人们去他们不想去的地方,那么布什的确证实了自己是个真正的领导者。”
有些领导是正式任命或选举产生的,而有些是在群体交流中非正式地产生的。怎样能产生好的领导往往取决于情境——领导工程队的最佳人选可能并不是销售人员的好领导。有些人能出色地担任任务型领导(task leadership)参与型管理。例如这里的
“质量圈”,需要的是民主的
而不是独裁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