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一种没有明显依据的易变的观点。”
——安布罗斯·比尔斯
(Ambrose Bierce).
《魔鬼词典》。19”
本版的第9章是与滑铁卢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和项目主席史蒂文·斯潘塞合作撰写的。
偏见 ■
■
黑
不喜欢他人
偏见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界定偏见
种族偏见
性别偏见
偏见有哪些社会根源
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社会化
社会制度的支持
偏见有哪些动机根源
挫折与攻击性:替罪羊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比他人优越熙
避免偏见的动机
偏见有哪些认知根源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归因: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吗
偏见的后果是什么
自我永存的刻板印象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个人后记:我们能够减少偏见吗
偏见以多种形式显现——喜欢自己的群体,不喜欢其他一些群体,如:喜欢“东北部的自由主义者”(northeastern liberals)或“南部的山地人” (southern hillbil·lies),讨厌阿拉伯“恐怖分子”或美国“异教徒”(infidels),讨厌那些矮个子、肥胖,或者不好看的人。
“9.1l”事件及其后果说明了仇恨和偏见的威力:“我们的恐怖主义针对的是美国。我们的恐怖主义是神圣的恐怖主义。”——引自本·拉登在“9.1l”事件之后的一段录像讲话。
“假如我看见某人进入(一个机场),他头上戴着尿布似的东西,而且用风扇皮带(带动汽车等散热器风扇的皮带)将那玩意缠在脑袋上,那么这家伙就应该被逮起来。”——引自美国国会议员约翰·库克西(John Cooksey)在“9.11”事件之后的一次电台访谈节目。
“9.11”过后不久,对那些被认为具有阿拉伯血统的人的敌意情绪高涨起来。在纽约城郊。一位男士试图(开车)撞倒一位巴基斯坦妇女,嘴里还喊叫着他是“为了我的国家”(Brown,2001)。在得克萨斯州的丹顿市,一家清真寺受到燃烧弹的攻击(1llomson,2001)。在波士顿大学,一位中东学生被人刺伤,在科罗拉多大学,学生们在图书馆用油漆喷写“阿拉伯人滚回老家去。”这些事件并非孤立的。美国一阿拉伯反歧视委员会整理的清单列出“9.1l”事件之后的一周之内。美国大学校园里发生的250多起针对阿拉伯裔美国学生的暴力袭击事件(cnn.com,2001)。对中东移民的负面看法根深蒂固。
“9.11”事件6个月之后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们对巴基斯坦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评价244 第三编社会关系
熟悉性刻板印象: “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国式的房屋、中国食物、英国警察、德国汽车和法国艺术的地方。,所谓地狱。是一个有着日本式房屋、中国警察、英国食物、德国艺术和法国汽车的地方。”
——黎岳庭报告的一段轶事(1996 J 印象。詹姆斯·潘尼贝克及其同事(1)ennebaker&others,1996)报告说,20个北半球国家(不包括南部的6个国家)的人们都认为同一国家的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善于表达。
这样的概括或多或少是真实的(而且并不总是负性的)。北半球靠南部的国家暴力事件发生率的确更高。有报告说,这些国家中生活在南方的人的确比北方人更善于表达。就不同性别、种族和阶层背景学生的成绩差异,老师们的刻板印象往往能真实地反映现实(Madon&others,1998)。“刻板印象”.正如贾西姆等人(Jussim。Mc.(.'auley,&IJee,1995)指出的那样, “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准确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称其为“差异敏感性”或“多元世界中的文化觉知”。形成英国人比墨西哥人更关心准时的刻板印象,就是理解使摩擦最小化情况下,在每一种文化下该期望什么以及该如何行动。
当刻板印象是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的时候就会出问题。假如说美国享受福利的人大多数是非裔美国人,这一概括就有些过度,因为事实并非如此。大学生对特定的大学生联谊会成员持有不同的刻板印象(例如.更喜欢外语课而不是经济学,或者说更喜欢垒球而非网球),它们包含了一定的事实.但却被过分夸大了。被刻板化的群体中,个体问的差异要比想像的更大(Brodt&Ross.1998)。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discrimination)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态度(1)ovidio&others,1996)。但是,止如在第4章中所强调的那样,态度和行为常常是松散地联结在一起的。偏见性的态度并不一定滋生出敌意行为,同样道理,并非所有的压迫都来源于偏见。种族歧视(racism)和性别歧视(sexism)是制度』:的歧视活动,即使在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如此。在一家清一色为白人的公司里。假如从结果来看.面试招聘活动确实剔除了潜在的非白人雇员,那么.即使雇主并无歧视之意,但这种活动也可以称为种族歧视。
种族偏见
普天之下.每个种族都是少数民族。例如,非西班牙裔的白人仅占全世界人口的l/5,不到半个世纪之后,该比例将会变成1,8。感谢过去两个世纪里的迁徙和移民,世界各民族现在互相融合。有时彼此敌对,有时又友好相处。
对于一个分子生物学家而言,肤色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体特征,它受种族之间微小的基因差异所控制。而且.自然界并不按整齐界定的类别来区分种族。是我们人类而非自然界,将伍兹(17iger-Woods)标定为“非裔美国人” (他的祖先是25%的非洲人),或“亚裔美国人”
(他也是25%的泰国人和25%的中国人),或者甚至是土著美国人或荷兰人(各有l/8的血统)的。
多数人看到其他人身上的偏见。在1997年盖洛普的一项调查中。美国白人估计他们的同伴中有44%的人偏见很深(在10点量表上得分为“5”,甚至更高)。有多少人给自己也打高分呢?只有140h,(1Whitman,1998)。
种族偏见正在消失吗
一方面是感受到每一角落无所不在的顽固偏见,另一方面是认为自我没有什么偏见,到底哪种认识正确?种族偏见正在成为历史吗?
种族态度可以非常迅速地发生改变。1942年,大部“我是一个高黑印亚人((2ablinasian)。”泰格·伍兹,1997(描述他的高加索、黑人、印度人以及亚洲人血统。)(见彩插)分美国人赞同“应该在公共汽车和电车上为黑人设置隔离区” (}iyman&Shcatsley,1956)。事到如今,这样的问题会显得稀奇古怪,凶为如此明目张胆的偏见差不多已经销声匿迹了。1942年,不到l/3的白人(南部只有l/50)支持学校合并;到1980年,支持学校合并的占到90%。
自1942年以来的岁月是多么的短暂,即使自实施奴隶制的日子开始算.经历的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有鉴于此.这种变化确实是天翻地覆的。加拿大也是如此,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于种族多样性及各种移民群体的接受程度都有所提高(Bertv&Kalin.1995)。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非洲裔美国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在40年代如同克拉克等人(Clark&Clark,1947)所指出的那样,许多人都怀有反黑人的偏见。 (美国)最高法院在1954年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宣布隔离学校违背宪法。法院当时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当非洲裔美国儿童有机会在黑人玩偶和白人玩偶之间做出选择时.多数人选择的是白人玩偶。在20世纪50~70年代所做的研究中,黑人儿童喜欢黑人玩偶的可能性一直在增加。同时,成年黑人开始认为在诸如智力、懒惰和可靠等特质方面,黑人与白人非常相似(Jackman&Senter,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45
1981:Smedley&Bayton,1978)。
埃米塔.埃齐奥尼(Etzioni,1999)指出,不同种族的人们具有很多相同的态度和志向。每10名黑人和白人当中.有9人以上表示他们愿意投黑人总统竞选者的票。两个群体中,10人有8人以上都赞同“要高中毕业,学生必须了解将美国人民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历史和思想”。两个群体中大约有类似比例的人追求“公正对待所有人,毫无偏见或歧视。”两组人当中都有约三分之二的人认为道德和伦理标准在沦丧。埃齐奥尼指出,多亏了这些共同的想法.才使得美国和西方大多数民主国家避免了种族部落制的伤害,导致科索沃和卢旺达分裂的正是种族部落制。
卜心理学家通常使用大写的“黑” (Black)和“白”
(White),以强调这些是社会意义上的种族标签,并非是对有非洲和欧洲祖先的人所做的肤色标签。1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就此得出结论,种族偏见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国家里消失了呢?2002年一年当中.在有记录的仇视犯罪案件里,7 314名犯罪者显然仍持有偏见(FBI,1997)。如图9—1所示,极少数白人也存有偏见,他们不愿意投黑人总统候选人的票。这些人有助于解释为何有半数美国黑人认为在近30天里遭遇过歧视——图9—1 1958—2003年美国白人种族态度的变迁资料来源:Data from Gallup polls(gallup.com).246 第三编社会关系
10次有3次是在购物时遇到,2次是在外出就餐或工作时遇到(Gallup,1997)。
有关种族之间亲密接触的问题,仍然能够检测出偏见。同“与黑人一块乘坐公交车可能会令我感到不适”这个问题相比. “与黑人在公共场合跳舞我可能会感到不适”能在白人身I:检测出更多的种族体验。许多人欢迎不同的人做自己的同事或同学.但他们仍然在自己的种族之内与人交往、约会以及结婚。这有助于解释在一项针对390所学院和大学的大学生所做的调查中为什么会有53%的非裔美国大学生感到被排除在社会活动之外(}turtado&others,1994)。这种多数一少数的关系不仅仅停留于种族问题E。在NBA的篮球队中,少数派球员(在这里是白人)有着被隔离于队伍社交圈之外的类似感受(Schoenfeld。
1995)。
最亲密的社交领域中出现最大的偏见,这种现象似乎卜分普遍。在印度.接受世袭等级制度的人,通常会允许某个来自底层阶级的人到他们家里来,但却不会考虑与这种人结婚(shal"ma,1981)。在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中,尽管在社会亲密接触中偏见消失得最慢,但种族之间的婚姻在多数国家中都有所增多——例如,美国跨种族夫妇的数量在1980年和2000年间翻了2倍多(美国人口调查局,2002)。
。75%的人表示他们愿意“在同性恋者开的商店购物”,但只有39%的人愿意“找同性恋医生看病” (Henry,1994)。
偏见的微妙形式
回忆第4章的例子,佩戴上假定的谎言探测器后.当白人大学生表明他们的种族态度,并且男士们表明他们对女性权利的同情时,他们承认持有偏见。其他实验评估的则是人们对于白人和黑人的行为。正如我们将在第13章看到的,白人对于任何需要帮助的人都是同样乐于提供帮助的,除非需要帮助的人太不相干(比如说.有一位打错电话的人,明显带有黑人口音,要求转达一个消息)。同样的,当要求人们采用电击来“教授”某个任务时,白人给黑人的电击并不比给白人的多——除非他们被激怒了.或对方无法报复,或者不知道是谁干的(《2rosby&others.1980;Rogers&Prentice—Dunn,1981)。 『在美国的一些州,黑人摩托车手代表了州际高速路上少数的驾驶者和违章超速者,然而他们却是最容易被州警察阻挡下来接受检查的人(I.amberth,1998;Staples,1999a,1999b)。在针对新泽西收费公路的一项研究中,黑人占驾驶者的13.5%,超速者的15%,被阻拦检查者的35%。1因此,偏见态度或歧视行为一旦能隐身于某些其他动机之后,便可能浮出水面。在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及荷兰,微妙的偏见(夸大种族差异、对少数民族移民不那么尊重和有好感,以想像的非种族原由拒绝他们)正在替代公开的偏见(1"edersen&Walker·.1997;Pettigr℃w.1998)。一些研究者把这种微妙的偏见称为“现代种族歧视”(moderTl racism)或“文化种族歧视”(cultural racism)。
现代偏见通常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在我们对那些熟悉、相似以及感觉舒适的事物的偏好上(1)ovidio&others,1992:Esses&others。1993a)。
在纸笔问卷中,珍妮特·斯温(Janet Swim)和她的合作者(1995,1997)发现与微妙(“现代”)的种族歧视并存的还有微妙(“现代”)的性别歧视。两种形式的歧视都表现为否认歧视、反对努力增进平等(例如, “黑人在争取平等权益方面要求太多了”)。
我们还能觉察到行为层面的偏见。由伊恩·艾尔斯(Ian Ayres,1991)领导的研究小组做的正是这类研究。
小组成员走访了芝加哥地区90多家汽车销售商。采用统一的策略讨价还价,就销售商的一款成本价约为11 000美元的新车,询问最便宜的售价。给白人男性的最终售价平均为1l 362美元;给白人女性的平均售价为11 504美了戈德堡的材料,通过用我自己学生的便利条件,重复了他的实验。学生们(女性和男性)并未表现出诸如贬低女性工作的倾向。因此,斯温、博格达、马鲁亚玛(Borgi-
da.Maruyama)和我(1989)查阅了文献,与调查者联系.尽我们所能地了解有关评价男女工作的性别偏见研究。出乎我们的意料,偶尔出现的偏见针对男性与针对女性的频率一样多。但是.在涉及将近20 000人的104项研究中.最普遍的结论是“没有差别”。在大多数的比较中.某项工作是由男性还是女性来承担,不影响到对该项工作的评价。艾丽斯·伊格利(1994)总结了其他有关评价男性和女性作为领导、教授及其他身份的工作的研究,她说.“实验并没有证实存在贬低女性工作的任何总体趋势。”
问题: “Misogyny”是对妇女的憎恨。与讨厌的男人对应的词是什么?
答案:在大部分词典中不存在这样的词。
性别偏见在西方国家是否正在迅速消失?女权运动是否已经接近完成其使命?与种族偏见一样.堂而皇之的性别偏见已然灭亡了,但微妙的偏见依然存在。例如,采用伪渠道方法(1309us.pipeline method)便可揭露偏见。正如我们在第4章中所指出的,那些相信实验者可以通过一个敏锐的测谎仪来了解自己的真实态度的人.对女性权利的同情就表现得少一些。f2000年一项对美国妇女的调查中,65岁及以上年龄的妇女有22%说她们曾受到过歧视.而28~34岁的妇女中有50%的人说有相同的情况(1-Iunt.2000)。活动:为什么会存在如此的差异?1在西方民主国家以外。性别歧视的情况更严重:·世界上未上学的儿童当中有2/3是女孩(联合国,1991)。
·沙特阿拉伯禁止妇女驾驶车辆(Beyer-,1990)。
·就全世界而言,人们倾向于生男孩。1941年,美国有38%的怀孕父母说他们如果只养一个孩子的话.他们喜欢要男孩;24%的人喜欢要女孩;23%的人说他们无所谓。到2003年,答案几乎没有变化.依然是38%的人喜欢要男孩(I#ons,2003;Simmons,2000)。随着人们广泛采用超声技术来检测胎儿的性别,以及越来越多的堕胎可行性,这些偏好正在影响男孩和女孩的数量。2000年中国人口统计表明。新生儿当中每出生100名女婴,就会出生119名男婴(Walfish,2001)。
2001年印度人口统计报告指出.旁遮普省每出生100名新生女婴就会对应出生126名男婴(Dugger,2001)。
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57
最终结果就是数以千万计的“遗失女性”。
总的来说.对有色人种和女性的公然偏见已远不如40年前那样普遍。对于同性恋者的偏见也同样如此。然而.采用对微妙偏见敏感的技术手段依然能检测到广为存在的偏见。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性别歧视简直是要命的。因此.我们必须审慎深入地考察偏见的社会、情感和认知缘由。
小 结
刻板印象是有关其他群体的信念,信念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或者过度概括,但是它是基于真理核心的。
偏见是一种预断性的负面态度。歧视是不合理的负面行为。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可能指个体的预断态度.或者歧视行为,或者压制性的制度实践(即使并非有意带有偏见)。
刻板化的信念、偏见性的态度和歧4E,I生的行为长期以来一直在危害着人们的生存。根据过去40年美国人对调研人员的陈述来判断.他们对黑人和女性的偏见已经骤然减少。然而,微妙的调查问题、评估人们态度和行为的间接方法,依然能揭示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和相当程度的掩饰过的种族和性别偏见。偏见虽然不再那么明显,但它依然潜伏着。
偏见有哪些社会根源
什么社会条件滋生偏见?社会如何维持着偏见?
偏见起源于多种根源。它的产生可能源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想证明这些差异是正当的,并且愿意维持这些差异。偏见也可能是我们坐在父母的膝盖上习得的.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差异。最后.我们的社会制度可能起到了维持和支持偏见的作用。先考虑偏见是如何发挥作用来保护自尊和社会地位的。
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要记住的一条原则: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
主人视奴隶为懒惰、不负责任、缺乏抱负——正因为他们拥有那些特点,所以他们适合被奴役。历史学家在争论到252 第三编社会关系
“偏见一旦为自己找到理由.它就会从容不迫。”
——威廉·黑兹利特(William Ftazlitt。
1778—1830)。《论偏见》
底是什么力量造成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不过.一旦这些不平等业已存在.偏见就在帮助使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将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权合理化。,告诉我两个群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我便可以预测群体之问的态度。刻板印象使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合理化(1(zerbyt&others,1997)。即使是社会地位发生临时变化,也能影响到偏见。里奇森和安贝蒂(Richeson&。Ambady,2003)引导白人大学生相信自己通过计算机在与黑人或者白人同伴相配合,他们扮演同伴的上司或者下属,如果大学生扮演上司,当他们与一个假定的黑人同伴配合时,更容易表现出自动偏见。
现实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直至今日。在施行过奴隶制的地区中偏见还最为严重。19世纪的欧洲政治家和作家们通过把被剥削的殖民地人民描述成“劣等的”、 “需要保护”的、是一种需要忍受的“负担”从而认为帝国扩张是正当的(G.W.Allport,1958,pp.204—205)。40年前,社会学家海伦·迈耶·哈克(}tacker·.1951)指出了有关黑人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如何助长人们认为其低下社会地位的合理化:许多人认为这两个群体智力低下、情绪化、未开化, “满足”于他们从属的角色。黑人是“劣等的”。
女性则是“软弱的”。黑人的处境正恰如其分:女性的位置则是在家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格利克和菲斯克所区分出的“敌意”和“仁慈”的性别歧视,衍生到了其他的偏见上。我们会认为其他群体能干,或者是可爱.但通常不会兼而有之。我们敬重那些地位高的人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喜爱那些欣然接受较低地位的人。菲斯克和她的同事们报告说。在美国,亚洲人、犹太人、德国人、非传统的女性、自信的非裔美国人以及男同性恋者往往会受到尊重.但却不怎么被人喜爱。传统的下层美国黑人、西班牙裔、传统妇女、女子气的男同性恋者、残疾人.往往被视为能力较弱,但却因情感、精神、艺术或运动能力上的品质而受到喜爱。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态度很容易随行为而改变。人们往往不把敌人当人看,用各种各样的标签来贬低他们的人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成了“日本鬼子”。战争结束后,他们成为“睿智、勤奋的日本人”。态度的适应能力令人惊讶。正如我们在前几章所指出的那样。残酷的行动导致残酷的态度。
增十艮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这是人类的本性。”
——塔西图(Tacitus),Agricola
性别刻板印象也使得性别角色的合理化。在研究了世界范围内的这些刻板印象之后,约翰·威廉斯和德博拉.贝斯特(1990b)提到说,如果女性在照顾小孩方面付出大部分关爱,那就可能认为女性天生就善于养育孩子;如果男性做生意、打猎以及参与战争,那就很自然地认为他们咄咄逼人、独立、爱冒险。实验表明,在看待未知群体的成员时,人们认为这些人具有一些正适合他们角色的特质(}toffman&I"Iurst.1990)。
在有冲突的时期,种族偏见
常常突现出来,比如
“9.11”之后许多阿拉伯裔
美国人面临着不被信任或遭
受敌意。图中是一位阿拉伯
裔美国父亲坐在自己遭到暴
徒殴打的儿子身边。
渗『
我刚读了这篇非常有趣的文章,
说的是种族优越感是如何在我们
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被当作是理
所当然的……
。、 哦,真的吗?
刃裂泰 倒
是的……比如“肉”色的
蜡笔是粉色的, “肉”色霈慧
的长筒棘是棕色的, “完l椰
美的棕色”形成了一个暗I恒墨型圈示,就是充美的皮肤是l固留
……嗯……白色!k。
满夕襞囊
资料来源:Copyright⑥1997 c.Suddick.Reprinted by permission.学校同样也在强化主流的文化态度。一项研究分析了1970以前写作的134份儿童读物中的故事内容,发现男性人物角色比女性人物角色要多,比例是3:l(文字和图片上的女性.1972)。被描写为主动、勇敢和富有能力的人会是谁?在来自经典儿童读物《迪克和简》∞/ck and 血舶)的一段摘录当中可以看到答案:简仰面摔倒在人行道上.身边是她的溜冰鞋,听听马克向他母亲所做的解释:
马克说.“她不会滑冰”。
“我可以帮助她。
我想要帮助她。
你看她,妈妈。
你先看看她。
她就像个女孩子。
她放弃了。”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有关男性和女性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对这类描述有了新的看法,这种公开的(对我们而言)刻板印象才被广为关注,并且随之发生了改变。
社会制度对偏见的支持往往来得不知不觉。一般说来,它们并非故意要压制某一群体。更多的时候,它们只是反映了理所当然的文化假定.正如蜡笔盒中标有“肉”
色的蜡笔就是粉白色的。
当代还有哪些制度性偏见的例子依然没有被注意到?
下面是一个我们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例子,尽管它就在我们眼前:在查阅了来自杂志和报纸的1‘750张照片之后,戴恩·阿彻和他的合作者们(Archer&others,1983)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55
发现.大约2/3的普通男性照片专注于面部,而专注于面部的普通女性照片只有不到一半。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阿彻发现这种“面孔歧视” (face.ism)十分普遍。在其他11个国家的期刊上,在6个世纪的艺术作品中收集的920幅人物肖像中.以及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大学生的业余作品中,他都发现了这一现象。乔治娅·尼格罗和她的同事(。Nigro&others,1988)证实,在其他许多杂志,包括《女士》(Ms.)也存在面孔歧视现象。
研究者猜想,对男性面孔和女性躯体的视觉突出,既反映了性别偏见,同时也在延续性别偏见。诺伯特·施瓦茨和伊娃·库尔茨(1989)在德国所做的研究表明,那些在照片中面孔被突出的人显得更有智慧、更有抱负。不过.全身刻画总好过没有任何视觉表现。露丝·蒂博多(13aibodeau,1989)分析了过去42年中《纽约客》(Neu,yorket●上的卡通画。她仅找到一幅与种族无关的画,上面有一名美国黑人(流行的卡通画大都没有表现民族多样性.所以本书用照片来描绘多样性要比用卡通画容易得多)。
电影和电视节目同样也包含并且强化了各种盛行的文化态度。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里,笨拙、天真的非洲裔管家和女仆形象促进了它们所反映的刻板印象经久不衰地延续下去。尽管如今我们多数人会反感这类形象,但即使是一部有关一位具有犯罪倾向的美国黑人的现代戏剧幽默电视片,随后也可能使得另一名被控伤害罪的非裔美国人的罪行显得更为严重(f"ord,1997)。发源于黑人艺术家的极端说唱(rap)音乐,导致黑人和自人听众都对黑人形成了某种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具有暴力倾向(Johnson&others,2000)。
2.56 第三编社会关系
面孔偏见:在媒体中男性的照片大多只显示其脸部。(见彩插)社会情境以多种方式滋生并且维持着偏见。一个沉醉于社会和经济优越感中的群体。往往会以偏见的信念来为他们的地位做辩解。人们同样也在孕育或者减少偏见的方式下被抚养长大。家庭、宗教团体及更广阔的社会都可能维持或者减少偏见。社会制度部分出于惯性的原因也支持助长偏见。
偏见有哪些动机根源
偏见可能由于社会情境而滋生繁衍。但偏见中的敌意和希望不偏不倚的愿望背后都有动机方面的原因。挫折感可以激发偏见,如同想看到自己的群体高人一等的意愿一样。但在有些时候,人们也希望避免偏见。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在第10章我们将看到,痛苦和挫折(目标受阻)常常引起敌意。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这种“替代性攻击”现象,也许助长了(美国)内战之后南方地区对美国黑人滥施私刑的行为。1882—1930年之问.当棉花价格下跌、经济受挫的时候.滥用私刑的情况大致就越严重(I-lepworth&West,1988;I_lovland&Sears,1940)。近几十年来,仇视性犯罪似乎并不随着失业率的波动而波动((.reen&others,1998),但是,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社会民众就对(民族)多样性和反歧视法案持更开放的态度(Frank,1999)。在繁荣时期,更容易维护民族和睦。
这种替代性攻击的目标是变化不定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随之又出现经济的混乱,许多德国人“会议开到现在,我想从自我批评转向对其他某位的批判。”
替罪羊为挫折和敌意提供了一个发泄渠道。
资料来源:(..'opyright⑥The New Yorker-Collectionl. 1 985Michael Maslin,from cartoonbank.com.A11 Rights ReseⅣed.258 第三编社会关系
圈9—4
个人同一性与社会同一性共同培育自尊。
关系总体良好(Sack&Elder,2000)。在实验情境中,仅仅与某个人同一天生日就能建立足以强大的联系.激发密切的合作(Miller&others.1998)。
内群体偏见是人们寻求积极自我概念(参阅第2章)的又一个例证。我们的群体意识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只要有理由认为我们是一个群体,我们就会这么做,随后就会表现出内群体偏见。仅根据驾驶证的最后一位号码将人们归人不同的群体.他们就会感觉到号码匹配的伙伴之间存在某种亲密的关系。托什菲尔和比利希(1974;Taifel,1970,198l,1982)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只需一些十分细小的线索.就能激发出人们对我们的偏袒和对他人的不公。在一项实验中。托什菲尔和比利希让英国的青少年被试评价现代抽象派绘画.然后告诉他们.他们以及其他一些人更欣赏保罗,克利(Paul Klee)的画,而不太喜欢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画。最后,甚至在从没有见到群体其他成员的情况下.这些青少年就开始在成员之间分钱了。
这个实验以及其他一些实验以如此微不足道的方式来定义群体,但也产生了内群体偏爱。怀尔德(Wilder,个人同一性及自豪感
自 尊
社会同一性及自豪感
1981)总结了典型的结果: “当获得机会来分配15分的分值(值钱的)时,被试一般都给自己的群体9~10分,其他群体5~6分。”这种偏见在不同性别、各种年龄、各种国籍的人身上都会发生,尤其是来自个体主义文化的人(Gudykunst,1989)。 (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相对更认同所有的同伴,因而更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当我们的群体相对于外群体而言规模较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表现出内群体偏见(Elle.mers&others,1997;Mullen&others,1992)。当我们属于一个较小的群体,被一个较大的群体包围时,我们同样也会意识到我们的群体成员属性;当我们内群体是多数派“民族是一种归属感.一种位置感——陶醉于你们的历史、你们人民的行为特色、你周围世界的音乐和熟悉的声音。我不认为特定的某种文化更好。我只是认为它是一种你相对比较熟悉的文化。”
——比尔·威尔逊(刚l Wilson)。
苏格兰民族党活动家.2003
,★ ,★
时,我们倒不怎么容易想到琶。在一些社交聚会当中,作为外国留学生、男同性恋或者女同性恋者、少数民族或弱势性别的一员.人们能更敏锐地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
即使是毫无逻辑依据而组成的群体意识——比如说.仅仅通过投掷硬币来组建x组和Y组——也会产生某种内群体偏见(Billig&Taifel,1973;Brewer&silve!-.1978;I.ocksley&others,1980)。在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的小说《打闹剧》 (s蛔Jstick)当中,电脑给每个人名和姓之间取了一个中间名字:于是,所有中间名字为“Daffodil.1ls”的人.感到他们彼此之间团结一致,疏远那些中间名字为“Raspbenv.13s”的人。自我服务偏见(第2章)再次出现,使得人们获得更积极的社会陶醉于折射的光辉。当牙买加裔加拿大赛跑选手本·约翰逊获得奥林匹克100米冠军后,加拿大媒体描述一位“加拿大人”取得了这一胜利。当约翰逊由于滥用类固醇而被取消金牌之后。加拿大媒体就开始强调他的“牙买加”身份(Stekl&Selignmn,2004)。
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59
同一性: “我们”比“他们”好,即使“我们”和“他们”是随机界定的!
因为我们有社会同一性,所以我们服从于我们的群体规范。我们为团队、家庭和国家牺牲自我。我们可能不喜爱外群体。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越重要.我们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对群体的依恋,面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12rocker&Lulatanen.1990;Hinkle&odlets,1992)。伊斯兰历史学家、前耶路撒冷副市长梅伦·本维尼斯提(Benvenisti,1988)说过,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当中,社会同一性对于自我概念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它能不断地提醒着人们他们不是谁。因此,他生活在一个混合居住的街区,但他自己的孩子——令他惊讶的是——“没有结识任何一位阿拉伯朋友”。
当我们的群体已经获得成功时,通过更强烈地认同于该群体,我们也可以使自己感觉更好。大学生在他们的橄榄球队获胜之后一旦被人询问,他们通常回答说“我们赢了”。当他们的球队输了以后被问人及时,他们更可能说“他们输了”。对于那些刚刚经历突如其来的自我打击的个体,诸如了解到他们在“创造性测验”中表现很差,内群“嗅!他们似乎已经爱上了它了!”
某些被“外群体”喜爱的事物可能会被投上负面的光环。
资料来源:c叩班ght④‘The New Yorker-Collection,1987,Ed Fisher’.from cartoonbank.corn.All Rights Resen,ed.26D 第三编社会关系
体成员的成功所折射的光芒最让他们扬扬自得(Cialdini &others,1976)。一位朋友的成就所折射出的光辉同样让我们得意洋洋——除非该朋友在某些与我们的认同有关的事情上胜过我们(1"esser&others,1988)。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杰出的心理学学生,你可能因为一位朋友优秀的数学成绩而感受到更多的喜悦。
内群体偏见即偏袒某个人自己的群体。这种偏爱可以反映在: (1)喜欢内群体; (2)讨厌外群体; (3)两者兼而有之。如果两者兼而有之,那么对自己群体的忠诚应该会造成对其他群体的贬低。真是这样吗?种族自豪感会导致偏见吗?强烈的女权主义认同.会使女权主义分子讨厌非女权主义者吗?忠诚于某一特定兄弟或姐妹联谊会.是否会导致其成员贬低那些独立者和其他联谊会的成员?
实验同时支持两种解释。当人们敏锐地感受到自己的内群体身份时,诸如当人们与其他内群体成员在一起时.外群体刻板印象就容易盛行(Wilder&Shapiro。1991)。
在俱乐部聚会时。我们会最强烈地感受到我们与其他俱乐部成员之间的差别。当预期自己的群体会遭遇偏见的时候,我们会更强烈地蔑视外群体(Vivian&Berkowitz。
1993)。
然而,内群体偏见的产生,可能是源于感觉到其他群体很糟糕(1/osenbaum&Hohz,1985),同样或者更多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自己的群体很不错(Brewer。1979)。因父亲、母亲、我、姐姐和姑妈都说:所有与我们相像的人是“我们”,其他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们”。他们住在海的那一边。而我们住在街对面。但你相信吗?
“他们”只把“我们”视为他们中的一类!
——拉迪亚德·基蕾林(Rudyard Kipling).1926(quoted by Mullen。’1991)
此,对我们自己的群体所持的积极感受,并不一定完全映射出对外群体同样强烈的消极感受。积极投身于自己的种族、宗教和社会群体.有时的确使某人倾向于贬低其他的种族、宗教和社会群体,但这一系列关联并非是自动化的。克里斯托弗-沃尔斯科(Christophet-Wolsko.2000)等人根据他们对大学生所做的研究指出,事实上,多元文化而非色盲视角,不会导致对群体差别的敏锐知觉。但是,多元文化观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有的却对外群体有利。他们指出,为了心理和社会健康,我们需要同时承认我们的个体独特性、我们的群体同一性以及我们共同的人性。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因此,从偏见或任何地位等级系统中可以获得的一个心理学收益就是感觉到高人一等。大多数人都能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别人的失败而窃喜的情景——比如看是什么导致朋党派系?高中学
生形成内群体并且贬低外群体
(运动员、预科生、哥特人、
讨厌鬼)的倾向,是否助长了
部落氛围7最近在科罗拉多州
科伦拜恩高中以及其他地方发
生的校园屠杀案,事件背景当
中是否有这种氛围的影响?
“通过惊心动魄的对卓越的竞争和比较。你奠定了持久损害的基础:你使兄弟姐妹之间彼此仇视。”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詹姆斯-鲍斯威尔(James Boswell)《约翰逊传>。1791见兄弟或姐妹被惩罚,或者同学考试不及格。在欧洲和北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正在下滑的群体,以及那些积极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的群体,偏见往往更为强烈(L.emyre &Smith.1985;Pettigrew&others,1997;7Fhompson&Crocker·,1985)。在一项研究中,同社会地位较高的女生联谊会成员相比.社会地位较低的女生联谊会成员更容易蔑视其他的女生联谊会((]rocker&others,1987)。也许那些有着稳定社会地位的人对于优越感的需要相对弱一些。
然而,与地位低下相关联的其他因素也可以解释偏见现象。设想你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名学生,参加了罗伯特·恰尔迪尼和肯尼思·理查森(1980)的一项实验。你正独自在校园里漫步,有人走近你.并请你帮忙完成一项5分钟的调查。你同意了。研究者给你一个简短的“创造性测验”,之后他告诉你一个消息: “你在这个测验上的得分相对较低”.你倍感挫折。然后,研究者在结束调查之前。向你询问了若干有关你们学校或者一贯对手——亚利桑那大学——的评价性问题。你的受挫感会影响你对这两所学校的评价吗?通过对比自尊没有受到威胁的控制组,体验到挫折感的学生对他们自己学校的评价更高,对竞争对手的评价更低。显然,通过吹嘘自己的群体、诋毁外群体来维护自己的社会同一性.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自我。
詹姆斯·迈因德尔和梅尔文·勒纳(Meindl&I..emer.1984)发现,一次羞辱性的经历——如不小心打翻了某人很重要的一叠电脑卡——会引起讲英语的加拿大学生对讲法语的加拿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敌意。特雷莎·阿马比尔和安·格莱兹布鲁克(Amabile&Glazebmok,1982)发现,达特茅斯学院那些被引发出不安感的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工作时更加苛刻。
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表明.考虑一下自己的死亡问题——写一篇短文谈谈死亡以及因想到死亡而引发的情绪——也会引发人们足够的不安全感以强化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Greenberg&others,1990,1994;Harmon—Jones&others,1996;Sehimel&others,1999;Solomon &others,2000)。在白人中.想到死亡甚至会使他们更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67
青睐鼓吹自己群体优越性的种族主义分子(Greenberg&others,待发表)。心中想到死亡的时候,人们就会采用“恐惧管理” (terror·management)策略,即蔑视那些不断挑战他们的世界观、使他们感到更焦虑的人。当人们已经感觉到他们有可能死亡。偏见有助于支撑一个受到威胁的信念系统。不过.有关死亡的消息并非一无是处,想到死亡.也能导致人们努力追求公共的情感,如团结精神和利他主义(McGregor·&others,2001)。
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怀疑自己的力量和独立性的男人,可能通过宣称女人的弱小和依赖是如何令人可怜,以此来夸耀自己的男子汉形象。当乔尔·格鲁伯和兰迪·克莱恩汉斯林克等人((;robe,Kleinhesselink,&KeaHIey,1982)让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男生观看一些年轻女士的求职面试录像时.确实发现自我同一性低的男生不喜欢强势、非传统的女士。自我同一性高的男生则喜欢这些女士。实验研究证实了自我形象(self.一image)和偏见之间的联系:获得肯定,人们将对外群体做出更积极的评价;自尊受到威胁,人们就会诋毁外群体,以恢复自尊(Fein&Spencer,1997;Spencer‘&others,1998)。
被蔑视的外群体还可以满足另一种需要:对一个内群体的归属需要。我们将在第13章看到,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群体变得团结起来。只有在与主要竞争对手较量的时候,学校精神才会变得少有的高昂。当员工感到都与管理层对立的时候,员工之间的同事情谊往往最为“我们成功了是不够的。猫必埙也失败。”
资料来源:Copyright⑥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1997 I七o Cul.1um from cartoonbank.corn.All:Rights Reserved.因为这些条件作用能让人们发泄敌意,还因为它们是正常思维过程的副产品。许多刻板印象,与其说源于内心深处的怨恨.还不如说产生于心理活动机制。知觉错觉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技巧的副产品.与此类似,刻板印象可以是我们简化复杂世界的心理机制的副产品。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我们简化环境的方法之一就是分类(categorize)——通过把客体归人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Macrae&Bo.denhausen.2000)。生物学家区分出植物和动物。一个人也会将人分类。这样做了之后.我们思考这些事物的时候就会更轻松。如果一个群体内部的人具有一些相似性——如“门萨”(MENSA)成员大都很聪明,篮球运动员大都很高——那么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群体成员身份,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Macrae&others,1994)。刻板印象有时能提供“获得的信息与付出的努力二者间的一个较好获益率” (Sherman&others,1998)。
正因为如此,所以海关检查员和飞机反劫机人员为可疑分子给出了“轮廓描述”(Kraut&Poe,1980)。
自发类另巧1匕
在以下情形中。我们会发现依赖刻板印象能使我们既轻松又高效:
·时间紧迫(Kaplan&others,1993);·心事重重(Gilbert&Hixon.1991);·疲惫不堪(Bodenhausen,1990);·情绪激昂(Esses&others.1993b;Stroessner&Mack.ie,1993);
·年轻气盛无法欣赏多样性(Biemat,1991)。
种族和性别.是当前世界当中最有效力的对人进行分类的方式。想像一下,汤姆,45岁,非裔美国人,新奥尔良房地产代理商。我可以推测。你的“黑人男性”形象远比“中年人”、“商人”和“美国南方人”等类别要突出。而且。当呈现黑人或白人的个体照片时。我们的大脑有不同的反应,这种差异大约在最初的l/10秒就开始了(Ito&【Jrland,2003)。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会根据种族对人进行自发分类。
正如颜色实际是一个连续光谱,但我们把它知觉为相互区别的颜色一样,我们无法抗拒将人归入不同群体的倾向。
人们的祖先千差万别,我们简单地将他们标定为“黑人”
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63
或“白人”,就好像这些类别黑白分明一样。当个体观看不同的人发表言论时,他们常常不记得谁说了什么,但是他们记得每个发言者的种族(1-lewstone&others,1991;Stroessnet·&others.1990;Taylor。&others,1978)。这种类别化本身并不是偏见.但它的确为偏见提供了基础。
事实上,偏见是必要的。在社会同一性理论看来,那些对自己的社会身份敏感的人,会十分关注他们自己,正确地把人们区分为“我们”或“他们”。为了检验这一预测.吉姆·布拉斯科维奇和他的合作者(Jim Blascovich&others,1997)比较了具有种族偏见的人(他们能敏锐地感受到自己的种族同一性)和没有种族偏见的人——经过证实他们能同样快速地分辨黑色、白色和灰色的椭圆形物体.但是两组人分别花了多长时间将人按种族进行分类呢?尤其在所呈现面孔的种族特征模棱两可的时候(图9—5).具有种族偏见的人花费的时间更长。更明显地在考虑把人归类为“我们”(某人自己的种族)还是“他们”
(另一个种族)。偏见需要做种族分类。
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请画出以下物体:苹果、椅子和铅笔。
让一个群组中的物体看做比实际上的更为统一,这是图9—5种族分类
快速回答:这个人属于什么种族?偏见少的人反应较快。因为他们不那么明显地担心把人分错了类别(就好像在想“谁在乎呢?”)。
264 第三编社会关系
人的一种强烈的倾向。你看到的苹果都是红的吗?你的椅子都是直背的吗?你的铅笔都是黄色的吗?一旦我们把两个日子归在同一月份,那么同跨月份但间隔相同的两个日子相比,它们看起来就更相像,气温更接近:比如说.人们来猜测8天平均气温的差别.11月15日至23日之间的气温差异比11月30日至12月8日之间的8天的气温差异要小(Krueger&Clement,1994)。
对人也一样。一旦我们把人分成群体——运动员、戏剧专业学生、数学教授——我们就有可能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S.E.‘taylor-,1981;Wilder,1978)。仅仅区分出群组,就能造成“外群体同质效应”
(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即认为他们都是“相似的”,不同于“我们”和“我们的”群体(()strom&Sedikides,1992)。因为我们一般都喜欢那些我们觉得与自己相似的人,不喜欢那些我们认为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所以,内群体偏好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Byrne&Wong.1962;Rokeach&Mezei,1966;Stein&others.1965)。
仅仅是群体决策这一事实,也能使外人高估一个群体的全体一致性。如果保守派凭借微弱优势赢得全国的大选,观察者就会推断“人们已经转向保守”。如果自由主义者以类似的微弱优势获胜,尽管选举人的态度基本上没变,但观察者会认为整个国家具有一种“自由主义的心态”。斯科特·艾利森及其合作者(1985~1996)注意到,无论决定是按多数人原则做出的还是由指定的群体领导做出的,人们通常会假定该决定反映了整个群体的态度。在1994年的美国大选中,共和党以53%的选票(该选举中大部分成年人没有投票)控制了国会——产生了被评论员解释成为的,美国政治上的一场“革命”、一次“山崩地裂”、一次“突变”。甚至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当中.事实上的平局,被某些人解释成对落选者阿尔·戈尔fAl Gore)的抛弃,而他实际上赢得了更多的选票。
当面对我们自己的群体时,我们更容易看到多样性:·欧洲以外的很多人将瑞士人看成相当同质的人。但对瑞士人来说,瑞士人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讲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的群体。
·许多盎格鲁血统的美国人把“拉丁美洲人”混为一谈。
墨西哥裔美国人、古巴裔美国人和波多黎各美国人则能看出重要的差别(1_luddy&Virtanen,1995)。
·女生联谊会成员容易把她们自己的成员看成大杂烩.而认为其他联谊会的成员则大同小异(Park&Roth.bart。1982)。
再认的准确性
O.8
O.7
┏━━━━━━━━━━┓
┃、、一旦≥ ┃
┣━━━━━━━━━━┫
┃ ┃
┣━━━━━━━━━━┫
┃一 黑人被试’—■- ┃
┣━━━━━━━━━━┫
┃ ┃
┗━━━━━━━━━━┛
o.o一[
黑人 白人
照片的种族
图9—6同种偏差
白人被试能更准确地再认白人的面孔而非黑人面孔:黑人被试能更准确地再认黑人的面孑L而非白人面孔。
资料来源:P.G.Devine&R.s.Malpass.1985.“与男人相比,女人们彼此更相像。”
——切斯特菲尔德爵士(男)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Brown&Wootton—Millward.1993:L,inville&others,1989)。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同样,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小、力量越弱.我们对他们的关注也就越少,我们的刻板印象也就越严重(I;1iske,1993;Mullen&Hu,1989)。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群体。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他们——你自己的种族群体以外的其他任何种族的成员——甚至看起来都很相似。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令我们尴尬不已的记忆:将另一个种族的两个人混淆为一个人,结果被我们叫错名字的人提醒说.“你以为我们所有人看起来都一样。”美国学者布里格姆、钱斯、戈尔茨坦和马尔帕斯,苏格兰学者埃利斯通过实验发现,与我们自己种族的人相比,其他种族的人的确看起来更为相像((?,hance&Goldstein,198l,1996;Ellis.198l;Meissner&Brigham,2001)。他们向白人大学生显示几张白人和黑人的面孔,然后要求他们从一排照片当中挑选出这些曾看过的面孑L,结果显示出具有“同种偏差”
(own-race bias)。白人大学生能更准确地再认白人面孔而非黑人面孔,他们常常错误地选择一些从没有看过的黑人面孔。 [后续研究还发现存在“同龄偏差” (OWl]。一age bias):人们能更准确地再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wri曲t 渗I
&S廿oud,2002)。]
如图9—6所示,与识别白人面孔的情况相比,黑人更容易辨别其他黑人的面孔(Bothwell&others,1989)。美籍西班牙人更容易识别几个小时前见过的其他美籍西班牙人.不容易辨别同样在此之前见过的盎格鲁人(Platz&}{osch,1988)。
实验室以外的情况也同样如此。例如,丹尼尔·赖特及其同事(2001)发现,先让一名黑人研究者或者白人研究者在南非和英国的购物中心接近黑人或者白人,随后要求这些被试从一队人中辨认出实验者。结果表明人们能更好地识别出与他们同一种族的人: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感知其他种族面孔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当我们看到另一个种族群体的面孔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种族(“这个人是黑人”),而不是个人特征。当观看我们自己种族的面孔时,我们相对较少去考虑其种族,而是更多地关注于个人的细节(【,evin.2000)。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我们感知世界的其他方式也会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
独特的人、生动或者极端的事件往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歪曲我们的判断。
独特的人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情境:你周围与你同性别、种族或国籍的人别无他人?如果这样.那么你的与众不同可能会使你更引人注目.成为更惹人关注的目标。一位身处白人群体之中的黑人,一位身处女性群体中的男士,或者是一位身处男性群体之中的女士。都会显得比较突出、比较有影响力.这个人的优点或缺点都会被夸大((2rocker&McGraw, 1984;s.E.7taylor&others。
1979)。当群体中的某个人变得显而易见(显著)时,我们倾向于认为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这个人引起的(Taylor &Fiske,1978)。假如我们把目光定位在乔身上。那么尽管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群体成员。但乔看上去对群体具有超乎平常的影响力。吸引我们注意的人,似乎对所发生的一切承担有更大的责任。
你是否注意到,人们也是以你最独特的特质和行为来描述你。洛丽·纳尔逊和戴尔·米勒(h^Nelson&Dale Miller·,1995)报告说,如果某人既是跳伞运动员又是网球运动员,那么在向人们介绍这个人的时候,他们会想起来这是一名跳伞运动员。当要求为这个人挑选一本礼品书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65
的时候,人们会挑选跳伞书籍而不是网球书籍。一位既养宠物蛇又养宠物狗的人,看上去更像是养蛇而不是养狗的人。人们同样也关注那些违背期望的人(Betteneourt&others,1997)。“意料之外的智慧更为夺目,就像冬天盛开的花朵,”斯蒂芬·卡特(Carter,1993,p.54)说出了自己作为一名非裔美国知识分子的体会。这种知觉到的独特性使得来自社会底层但很有才能的求职者更容易脱颖而出。尽管他们也必须努力工作以证实其具有真才实学(Biernat&Kobrynowicz,1997)。
埃伦·兰格和洛伊丝·英伯(【.anger&Imber,1980)非常巧妙地证明了人们如何关注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让哈佛的大学生观看一位男士阅读的录像。当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这个人非同寻常——癌症患者、同性恋者或百万富翁时,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他们发现了其他观察者所忽略的一些特征,他们对这个人的评价也比较极端。
同其他观众相比。那些认为自己正在面对一名癌症患者的大学生注意到了对方与众不同的面部特征和躯体活动.因此更倾向于认为这个人大大“不同于大多数人”。我们对形象独特的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如休斯敦火箭队身高7英尺6英寸的队员姚明。 (见彩插)
266 第三编社会关系
与众不同者的极度关注制造了一种错觉,使得这些人比实际上更显得与众不同。如果人们认为你拥有天才般的智商,那他们就会留意到许多你身上那些平常被人忽略不计的事情。
当周围都是白人的时候.黑人有时能觉察到人们针对他们的独特之处所做出的反应。许多人说到自己被目不转睛地盯着或者被人怒目而视,遭遇刺激人的评论.或者受到很差的服务接待(Swim&others,1998)。有时我们会错误地认为他人的反应是针对我们的独特性来的。在达特茅斯学院,罗伯特·克莱克和安杰洛·施特塔(Kleck&Strenta.1980)发现了这一现象。他们让女大学生觉得自己变丑了。女生们以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要评估某些人对她们面部通过夸张的化妆制造出来的疤痕会如何反应。疤痕在右侧脸颊,从耳朵一直到嘴。事实上,实验的目的是要看这些女生在感到自己怪模怪样之后,会如何看待他人针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化妆之后,实验者会给每位女生一面小镜子,让她们看到脸上逼真的疤痕。女生放下手中的镜子之后。实验者就使用一些“保湿霜”.以“避免疤痕出现裂纹。”事实上, “保湿霜”的作用是去除疤痕。
接下去的场景是令人痛苦的。一位年轻女性因为担心自己按理说已经被丑化的脸庞而自我感觉糟糕透顶.她与另一位女士交谈,后者其实根本看不到这种丑态,对此前发生的一切事情一无所知。如果你的自我意识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也许是某种生理残疾、粉刺.甚至是某日的发型很糟糕——那么也许你就能理解那些女生此时此刻的自我感受了。与那些被告知她们的谈话对象只是认为她们周围球境是|l以抵抗的。
两个白人害怕一个聪明
有些过敏的女生相比,那些“被丑化”的女生对同伴观看自己的方式变得十分敏感。她们将谈话伙伴评价为比较紧张、冷漠,一幅屈尊俯就的样子。事实上,事后观看录相带的观察者分析了谈话伙伴是如何对待“被丑化”的人,结果发现并不存在这种对待上的差别。 “被丑化”的女性自我感觉变得不一样了,进而曲解了他人的行为方式和评价。而在其他情形下她们并不会注意到这类误解。
因此,即使双方都是善意的.一个强势的人和一个弱势的人之间自我意识的相互作用仍会令人感到紧张(I)evine&others,1996)。已知汤姆是个同性恋者,他遇到坦诚直率的比尔。宽容的比尔希望自己的反应不带任何偏见,但比尔对自己不是很有把握,他略微犹豫了一下。
然而,汤姆预期大多数人会持有负面态度,他把比尔的犹豫错误地理解为是一种敌意,并且做出了似乎心怀怨恨的回应。
任何人都能体验到这种现象。多数派群体成员(如某研究中加拿大马尼托巴的白人)对少数派成员会如何刻板化地看待他们,往往都心中有数——“元刻板印象”
(meta—stereotypes) (Vorauei‘&others,1998)。即使是相对没有偏见的加拿大白人、以色列犹太人、美国基督徒,也会感到其他少数派群体刻板地认为他们持有偏见、傲慢或俨然一副屈尊俯就的样子。如果乔治担心加默尔把自己视为“有教养的种族主义者”,那么他在同加默尔交谈的时候就会时刻加以提防。
人们的污名意识(stigma consciousness)千差万别。
污名意识就是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预期他人会对他们产生刻/我能通缱他、
们的眼神着出他
对于差异的自我意识影响了我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
资料来源:Copyright@1Hbune Media Services.Inc.A11 Rights Reserved.Reprinted with peⅡIlission.
板印象。例如,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对于其他人怎样从同性恋的角度来“解释我的所作所为”上的假定程度是有差异的(Pinel,1999)。把自己看成是流行偏见的受害者,这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Branscombe&others,1999:Dion,1998)。消极的一面在于:那些认为自己屡屡成为受害者的人会生活在刻板印象的威胁、想像中的对立等压力当中。因此体验到较低的幸福感。居住在欧洲,具有污名意识的美国人认为欧洲人比较反感美国人——同那些感觉被接纳的美国人相比,在欧洲生活时感觉活得更累。
积极的一面在于:偏见知觉为个体的自尊提供了缓冲。如果某人肮脏不堪,他会说“噢,人们并不是针对我个人。”此外,知觉到的偏见和歧视强化了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让我们做好准备参与集体性的社会行动。
生动的案例
我们的心灵也利用一些独特的案例,以此作为判断群体的一条捷径。黑人是优秀的运动员吗?“嗯,看看威廉姆斯姐妹和奥尼尔,是的,我想是这么回事。”注意这里所采用的思维过程:针对特定的某一社会群体。给定的经验非常有限,我们回忆其样例,并由此概括出结论(Sherman,1996)。不仅如此,遇到负面刻板印象的典型例子时(比如说,遇到一位有敌意的黑人),这种刻板印象就会被启动。导致我们尽可能地减少与该群体的接触(JJendersen—King&Nisbett,l 996)。
根据个别案例来做出概括会引起一些问题。尽管生动的例子更容易出现在回忆之中,但它们很难代表更大的群体。杰出的运动员虽然鹤立鸡群、令人难忘,但据此来判断整个群体的运动天赋情况着实有些不妥。
来看看1990年盖洛普的民意调查报告,报告表明普通的美国人都大大地高估了美国人口当中黑人和西班牙裔的人口比例(见图9—7)。2002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普通的美国人认为21%的男性和22%的女性是同性恋(Robinson,2002),而反复的调查表明,具有同性性取向的男性约在3%或4%.女性约在1%或2%(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199l;Smith,1998,‘rarmann,2002)。
迈伦·罗思巴特及其同事(Rothbart&others,1978)发现.独特的案例也会强化刻板印象。他们让俄勒冈大学的学生观看50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都描述了一位男士的身高。对其中一组学生来说,50张幻灯片中有10张当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67
中的男士身高略高于6英尺(高度为6英尺4英寸)。对另一组学生来说.这10位男士身高明显超过6英尺(高度为6英尺11英寸)。随后询问这些学生这些男士中身高超过6英尺的人有多少。那些接触普通身高样例的人,印象当中高个的人比实际要多出5%:而那些接触特别高的样例的人,印象当中高个的人比实际要多出50%:在后续的一个实验中,学生们阅读有关这50位男士所作所为的描述,其中10人要么有过诸如伪造文书罪这样的非暴力犯罪,要么有过强奸之类的暴力犯罪,那些看过暴力犯罪描述清单的学生,多数会高估犯罪行为的数量。
独特、极端的案例具有吸引注意力的效果.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产阶层人士会极力夸大他们与低层阶级的差异。我们对一个群体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受少数生动样例的影响(Quattrone&Jones,1980)。人们对“福利女王” (welfare queens)的刻板印象是她们开着卡迪拉克四处招摇,但实际情形恰恰相反,生活贫困的人通常与中产阶层有着同样的志向,他们宁愿自食其力也不愿接受公共救济((200k&Curtin.1987)。
独特事1牛
刻板印象假定在群体成员身份和个人特征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意大利人多愁善感”, “犹太人精明能干”.“会计师吹毛求疵”)。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对非同寻常的事情的格外关注也会产生出一些虚假相关。因为我们对独特事件比较敏感,所以当这样的事情有两件同时发生时就特别引人注意——比非同寻常的事情每一次的单独发生更加惹人注目。因此,鲁珀特·布朗和阿曼达·史密斯(Brown&Smith,1989)发现英国的大学老师会过高地估计他们大学里女性高级教员的数量(尽管引人注意但相知觉到的
美国人口(1990)
实际的
美国人口(1990)
圈9—7
资料来源:1990 Gallup Poll(Gates。1993)Lehman。1997:Jackson&others,1993)。
利群偏差能非常微妙地影响我们的言语风格。帕多瓦大学一组由安妮·马斯(Anne Maass)领导的学者(1995,1999)发现,内群体其他成员的积极行为往往被描述成一种普遍品性(例如, “露西乐于助人”)。当同样的行为是由外群体的成员所为时,人们常常将其描述为一个特定、孤立的行动(“玛丽亚为那个柱拐杖的男人打开了门”)。当我们描述消极行为时,特点正好相反:“乔推桑了她一下”,对应于“胡安好斗”。马斯把这种利群偏差称为“语言性群体间偏差” (1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指责受害者能起到为指责者本人的优越地位进行辩护的作用(见表9—1)。责备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把外群体的失败归结于该群体成员的内在品性有问题。迈尔斯·休斯敦(Hewstone,1990)年指出。 “他们失败是因为他们很笨;我们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尝试。”
如果女性、黑人或者犹太人受人虐待。那他们一定是多少有些咎由自取。当英国人在二战结束之际让一群德国平民去参观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的时候。一名德国人的反应是: “这些囚犯一定犯了特别可怕的罪行所以才会受到这样的惩处。”
公正世界现象
在滑铁卢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梅尔文·勒纳及其同事(L,erner&Miller,1978;I.emer,1980)发现:仅仅是观察到其他无辜者受害。就足以让受害者显得不那么值得尊敬。设想你同其他人一道。参加了勒纳的一项被说成是感受情绪线索的研究(【.emer&Sim—mons,1966)。以抽奖的方式选择一名参与者承担一项记忆任务。这个人一旦给出错误答案,就要接受痛苦的电击。你和其他人要注意她的情绪反应。
在观看了受害者接受这些显然十分痛苦的电击之后.实验者让你对受害者进行评价。你会怎么做呢?是深表同表9—1 自我强化的社会同一性如何支持刻板印象内群体 外群体
态度
知觉
对消极行为的归因
偏爱
异质性
(我们不一样)
归于情境
诋毁
同质性 ’
(他们很相似)
归于内在倾向
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69
情的怜悯吗?我们可能会这样期待。就像爱默生所写的那样:“烈士是无法玷污的。”与此相反,实验结果表明,烈士是可以被玷污的。当观察者无力改变受害者的命运时,他们就经常会否定和贬低受害者。罗马讽刺作家尤维纳利斯(Juvenal)早就预见到了这样的结果: “罗马盗贼信奉的是运气……他们讨厌那些被判过刑的人。”
琳达·卡莉和她的同事(Carli&others,1989,1999)指出,这种公正世界现象(just.wodd phenomenon)会使我们对强奸受害者的印象蒙上一层色调。卡莉让人阅读有关一位男性和一个女性交往的详细描述。例如,一位女性和她的老板相约共进晚餐,她来到老板的家.每人饮了一杯红酒。有些人阅读的故事有一个快乐的结局: “他将我引到沙发旁。握着我的手,向我求婚。”凭着事后的聪明.人们不觉得这个结局有什么大惊小怪,还十分赞赏男女主人公的表现。其他人看到的故事则是另一个不同的结局:“但他随后变得非常粗暴,把我推向沙发。他把我按倒在沙发上,强奸了我。”如果是这个结局。人们会觉得它在所难免,并且指责那位女士故事前段当中的行为就显得非常不妥当。
勒纳(1980)指出,人们认为“我是一个公正的人.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这种认识的需要导致人们这样贬低不幸者。他说。
从孩提早期开始,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勤奋工作和高尚情操会换来奖赏。而懒惰和不道德则不会有好结果。由此我们很容易跨越一步.进而认定春风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是他们的命中注定。
最经典的例子是基督教《旧约全书》当中有关约伯的/≮界上蠢机
i、,2蔓夕
<≥礤
H州H●ff
公正世界现象
资料来源:Copyright@’rhe New Yorker Collection,198l,.Robert Mankoff..from cartoonbank.eom.AU Rishts Re鸵n,ed.一旦人们有违我们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通过分出一个新的子群体刻板印象来维护以前的刻板印象,比如区分出“老年奥林匹克运动员”。
“标签的作用犹如一个拉响的汽笛.它让我们对所有平时能感知到的细微差异充耳不闻。”
——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1954相互认识,并让他们单独相处5分钟。在实验的另一条件下.引导这些学生。让他们以为参与的另一方特别友善。
在两种条件下.对方对新结识的人都非常友好。事实上.预期对方不友好的人。异乎寻常地试图表现出友好,而且他们的微笑及其他友好举止激起了热烈的回应。但与有积极偏差的学生有所不同。这些预期自己会遇到不友好伙伴的人.把这种相互友好归结于是他们自己“小心翼翼”地对待对方的结果。他们事后表现出对对方更多的不信任和不喜欢.并且认为对方的行为不那么友好。尽管他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77
们搭档实际上很友好,但消极的偏差诱导这些学生“看见”了隐藏在对方“强颜欢笑”背后的敌意。如果他们不曾这样想过。他们是看不到这些的。
我们的确会注意到那些与刻板印象明显不一致的信息,但即使是这类信息,它们的影响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要小。当我们集中关注一个反常的事例时,我们可以分出一个新的范畴来维护已有的刻板印象(Brewer,1988;Hew-
Stone。1994;Kunda&Oleson,1995,1997)。英国学龄儿童对和蔼可亲的学校警官形成了非常积极的良好印象(他们把学校警官视为特殊的一类),但这丝毫改善不了他们对整个警察的看法(I-Iewstone&others,1992)。这种再分类法(subtyping)——把偏常的人归人一个不同的类群——帮助维持了警察不友善、可怕这样的刻板印象。认识到刻板印象并非适合一类人当中的每一个人,这是应对不一致信息的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周围的黑人邻居和蔼可亲。房屋主会形成“职业的、中产阶级黑人”这样一个新的不同刻板印象。这种再分群法(subgrouping)——形成一个子群体的刻板印象——倾向于让越来越分化的刻板印象做一些适度的变化(Richards&Hewstone,2001)。子类别是群体的例外:子群体则是作为整个群体的一部分而获得承认。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态度之所以可能与社会阶层等级相一致,不仅仅是由于合理化的需要,还因为歧视影响到了它的受害者。“个人声望”.奥尔波特写道, “一点一点地被敲打深入大脑,它不可能对一个人的性格丝毫不产生影响” (1958,p.139)。如果说我们能够在弹指一挥间结束一切歧视。那我们就会天真地宣称, “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同胞们!
你们现在可以穿上西装或盛装,成为体面的管理者或专业人士。”压迫结束了,但它的影响还将延续,犹如一种社会遗物。
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奥尔波特列举了15种可能的受害效应。奥尔波特认为这些反应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涉及责怪自我(退缩、自我痛恨、攻击自己的群体),一种涉及责怪外部的原因(反击、怀疑、群体自豪感增强)。如果最终结果是负面的——比如说犯罪率比较高——人们可以借此为歧视进行辩解.并促使其得以继续存在。 “如果我们允许那些人搬进我们可爱的社区与我们为邻。房价会一落千丈的。”
272 第三编社会关系
“那些受压迫的人对克明形成一种强烈的敌意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以自己的劳动使文明得以实现,但分享到的文明财富却少得可怜。”
——弗洛伊德, 《一种幻想的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1927歧视是否是以这种方式影响着受害者?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很谨慎.不能夸大这一说法。对许多人来说,黑人文化的灵魂和风格是一笔令人骄傲的遗产,这并不仅仅是受伤害后的反应(Jones,2003)。因此,查尔斯·贾德和他的合作者指出(】udd&others,1995).一方面是自人青年正在学习不去强调种族差异以避免刻板影响。
另一方面是非裔美国青年“正日益以他们的种族特性为荣.积极地评价种族差异”。文化差异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缺陷。
然而.社会信念能够自行验证,如同沃德,曾纳和库珀(Word,Zanna,&Cooper,1974)的一对巧妙实验所展示的那样。在第一个实验中,白人和黑人研究助手冒充求职者,由普林斯顿大学的白人男子来进行面试。与求职者为白人的时候相比.当求职者为黑人时.面试官坐得更远,平均提前25%的时间结束面试,并且多犯50%的言语失误。想像一下在接受面试的时候.人家远远地坐在那里,说话结结巴巴,急急忙忙就结束了面试。你的表现或你对面试官的感受是否会受到影响?
为找到答案,研究者进行了第二个实验.经过培训的面试官对待学生的方式.就像第一个实验当中面试官对待黑人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白人和黑人求职者。稍后对面试录像进行评定。结果发现.那些受到类似于第一个实验中黑人的待遇的学生显得更为紧张、表现更差。而且,面试者自己也可以感到区别:那些被当作黑人对待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面试官举止相对不大妥当,不那么友善。研究人员总结说, “黑人表现方面的‘问题’,部分在于互动情境本身”。如同其他自我实现的预言(回忆第3章的内容)一样,偏见对其对象产生了影响(Swim&Stangor-,1998)。
“如果我们预言同伴有灾祸,则我们倾向于挑起它;如果是好事,则是我们引出了它。”
——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1958刻板印象威胁
当你置身于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很差的情境当中,你的焦虑可能会致使你证实这一信念。我是一个60岁出头的矮个子。当我与一群高个、年轻的选手临时凑合在一起玩篮球比赛时,我常常怀疑他们是否会认为我是队里的累赘,这将削弱我的信心.影响我的表现。克劳德·斯蒂尔和他的同事称这一现象为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S;teele,1997;Steele&others,2002)。
在一些实验中,斯潘塞、斯蒂尔和奎因(Spencer.Steele,&Quinn,1999)给学生一个难度非常高的数学测验.这些男女大学生具有相同的数学背景。当告诉学生这个测验没有性别差异.不会对任何群体刻板印象作评价时,女生的成绩始终与男生相同。一旦告诉学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就会戏剧性地使得这种刻板印象得以验证(见图9—8)。当遇到难度很大的题目而受挫时.她们明显地感到格外担忧,这影响到了她们的成绩。
媒体能激起刻板印象威胁。保罗·戴维斯及其同事(I)avies&others。2002)让男性和女性观看一系列电视广数学分数(o—100)
当预期存在性别差异
时,两性差异很大
未预期存在
性别差异时
图9—8刻板印象弱点与女性的数学成绩史蒂文·斯潘塞,克劳德·斯蒂尔和戴安娜·奎因(1999)让能力相当的男女被试参与一次难度很大的数学测验。当引导参与者相信测验具有性别差异时,女性的得分会低于男性。一旦去除验证刻板印象的威胁(当不预期会有性别差异时)。女性的表现就和男性一样。
筋 加 ” m , o
告,让他们觉得自己将要参加细节记忆测验。对其中的一半参与者来说,广告中只包含中性的刺激;对另一半参与者来说,有些广告包含“没头脑” (air.headed)的女性形象。看过刻板化的形象之后,女性不仅在数学测验中表现得比男性差.并且对数学及理科专业表现出更少的兴趣,或者说不愿意进入数学或理科职业生涯。
种族刻板印象是否也可能以类似的方式自我实现?斯蒂尔和阿伦森(Steek:&Aronson.1995)的研究确认,当给白人和黑人一些难度较大的语言能力测验时.情形确是如此。在接受测验时,黑人只是在受到较高的刻板印象威胁的情形下表现比白人差。杰夫·斯通及其同事(Stone&others.1999)报告说,刻板印象威胁同样也会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当把高尔夫活动表述为“运动智力”测验时,黑人的表现就比平时要差:当表述为“天生运动能力”测验时,白人的表现比较差。斯通(2000)推测认为, “当人们想起有关自己的负面刻板印象时,如‘白人男子不擅于跳跃’或者‘黑人男子不擅于思考’,它就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良的影响。”
“数学课真难!”
——芭比娃娃的“少女心声” (后来被禁止销售)斯蒂尔(1997)认为,如果你告诉学生他们有失败的危险(犹如少数群体辅助项目经常说的那样),那么刻板印象就可能侵蚀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且导致他们“不认同”
学校,到其他地方去寻求自尊(见图9—9)。事实上,随着美国黑人学生从8年级升入10年级.他们的学习成绩图9—9刻板印象威胁
面对负面刻板印象而引起的威胁可能造成表现缺憾以及不认同。
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27r3
与自尊之间的相关有所减弱(()sbome,1995)。而且,那些被引导认为自己进入大学或学术群体是受惠于种族或性别偏见的学生.表现倾向于比那些被引导认为自己很能干的学生差(Brown&others,2000)。因此,斯蒂尔评述说,最好给学生一些挑战。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潜力。他的研究小组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其中的黑人学生因为他们的写作而受到批评,同时还告诉他们, “根据我看你的来信.我认为你有能力达到我所说的更高水准,否则我不会自找麻烦给你这样的反馈”,如此一来,黑人学生会做出较好的回应((:ohen&others,1999)。
但是.刻板印象威胁是如何破坏表现水平的呢?有一种途径是认知性的。刻板印象威胁令人心烦意乱:不理会其说法需要付出努力,这会增加心理负担,降低工作记忆(Croizet&others,2004;Schmader&Johns,2003;Steele &others,2002)。另一个效应是动机性的:在刻板印象威胁下担心犯错可能损害一个人的表现(Keller&Dauen.heimer‘,2003;Seibt&Forster,2004),而且生理唤醒伴随着刻板印象威胁而生。它会妨碍人们在困难测验中的表现(0’Bnen&Crandall,2003;Ben—Zeev,Fein,&In.zIicht,2004)。 (回忆第8章的内容.由他人唤起的群体影响;他人在场可能会提高简单任务的成绩,但会干扰困难任务的成绩。)
如果刻板印象威胁能干扰成绩,那么正面刻板印象会提高成绩吗?希、皮廷斯基和安巴蒂(shih,Pittinsky,&Ambady,1999)证实了这种可能性。在做数学测验之前,向亚裔美国女性询问一些个人经历问题,借此提醒她们自己的性别身份,她们的成绩(相对于控制组而言)陡然下降。当以类似的方式提醒她们的亚洲身份,她们的成绩有刻板印
(女生
可能不
表现缺陷
(女生数学测验
没能取得好成绩)
不认同刻板化的领域
(数学对我将来的
工作不重要)
,\
象数及
274 第三编社会关系
11l躬蒲妻。l嗣:口rI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密歇根大学学生多元化委员会会议期间。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各级SAT‘入学分数水平中,少数群体学生所取得的大学成绩总是比非少数群体同伴要低。很快。史蒂文·斯潘塞、乔舒亚.阿伦森和我发现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它存在于绝大多数的大学里.存在于其他能力被负面刻板化的群体中.诸如在高级数学课程中的女性。这种成绩低下并不是由考试者群体差异造成的,所有各级考试者(按SAT 得分)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最终在实验室里再现了这种成绩低下,我们只是鼓励人们去做一项困难的任务.而他们的群体在这个领域给人以负面的刻板印象。我们还发现,通过让相同的任务显得与刻板印象无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去除“刻板印象威胁”.我们能够消除这种成绩低下。第二个发现激发了很多研究:探讨如何减少刻板印象威胁及其不好的影响。通过这些工作,我们欣然获得两大收获:首先是生活情境在塑造心理功
能上的重要性。其次是像年龄、
种族和性别这样的社会身份在
塑造这类生活情境中的重要性。
克劳德·斯蒂尔
fC如ude Steele)
所提高。负面刻板印象干扰成绩,而正面刻板印象似乎能促进成绩。
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是的,刻板印象导致判断出现偏差,但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在评价个体的时候,往往比评价由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时更为积极(。Miller&Felicio,1990)。安妮·洛克斯里.尤金·博吉达和南希·布里克(Anne I.ocksley,Eu.gene Borgida,&Nancy Bmkke)发现,一旦某人认识一个人,那么“对这个人的判断中刻板印象的影响即使有也微乎其微” (Borgida&others,1981;LDcksley&others,1980,1982)。他们是在明尼苏达大学的大学生身上发现这一结论的。他们给大学生看有关“南希”最近生活事件的秩闻趣事。在一个假定的电话会谈记录中,南希给朋友讲述针对三种情境(比如,在购物时受到一个衣衫褴楼的家伙的骚扰)她是如何做出反应的。有些学生读到的材料把南希描绘成断然做出反应(直接叫那衣衫褴褛的家伙走开);其他人看到的报道是被动的反应(只是不理会他,直到他最终无聊地离去)。还有其他一些学生也接受了同样的信息,只是人物姓名是“保罗”而不是“南希”。一天之后.学生们预测南希(或保罗)针对其他情境会如何反应。 .
知道当事人的性别是否会影响这些预测呢?一点也不会。判断某个人是否过分自信,仅仅受到前一天学生们l 了解到的当事人行为的影响。甚至有关男性化和女性化f 判断,也不受学生是否了解当事人的性别的影响。性别j 版印象被束之高阁。学生们把保罗和南希当作单独的个I 进行评价。
这一发现可以用第3章里讨论过的一个重要原理来i 行解释。假定有: (1)有关一个群体的泛泛(基本比痒信息; (2)有关一个群体特定成员的琐碎但生动的信息生动的信息通常在效果上要超出泛泛的信息。当这个人j 我们有关该群体成员的典型形象不符时。这一效应尤为!
出(f'ein&Hilton,1992;krd&others,1991)。例如设想有人告诉你在一个从众实验中大多数人的实际行为!
何,然后让你观看一个简短对话,对话一方为假定的参j 过实验的人。你的反应是否会类似于普通的观众呢?一I 观众都是根据对话来猜测这个人的行为。忽略多数人实I 如何行为的基本比率信息。
人们常常相信一些刻板印象,然而一旦接触到生动f 轶闻趣事时,他们又会无视这些刻板印象。因此,许多,认为“政治家是骗子”,但“我们的参议员琼斯是诚实j 直的”。 (难怪为什么人们对政治家的评价如此之低。j 常常反复去选自己的代表)。
这些发现解决了本章前面所关注的一系列研究结果J 留下的疑惑。我们了解到,性别刻板印象(1)非常突出但是(2)基本不影响人们针对特定的某位男性或女性I 276 第三编社会关系
神。但她的职位又要求这一品质,这让女性处于难以容忍的左右为难的境地:如果行为积极进取,她们将得不到一份工作;如果不积极进取,她们也得不到一份工作。
偏见和刻板印象会造成非常重要的后果.尤其是当它非常强烈的时候、在判断不了解的个体的时候、在就整个群体做政策决定的时候。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自行永久存在。并且拒绝改变。它们还会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创造出它们相应的现实。偏见通过刻板印象威胁,让人担心其他人会刻板化地看待自己。因而还能妨碍一个人的表现。
个人后记:我们能够减少偏见吗
相对于减少偏见而言.社会心理学家在解释偏见方面做得更为成功。因为偏见源于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所以没有简单的纠正方法。不过.现在我们有望找到一些办法来减少偏见(随后一章将做深入的探讨):假如不平等的状态滋生偏见.那么我们可以谋求建立合作、地位平等的关系。如果偏见常常使得歧视行为合理化,那我们可以通过法律要求非歧视。如果社会制度支持偏见,那么我们就取消这些支持(例如。说服媒体宣扬种族之间的和睦)。
人们有时保留一般性(诸如针
对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的)偏
见。并不将偏见应用于他们了
解和尊敬的特定个人,如著名脱
口秀主持人Ellen DeGerleres
和音乐人艾尔顿·约翰。
如果外群体看起来比事实上更不像某人自己的群体.那么我们可以努力将他们的成员个性化。如果自发的偏见致使我们做出一些让我们羞愧难当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羞愧感激励我们打破偏见。
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系列这类矫正方法一直在得以应用,种族和性别偏见的确减弱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一直在帮助突破歧视的壁垒。
苏珊·菲斯克(1999)后来写道: “代表安·霍普金斯来作证,我们是冒了很多风险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据我们所知。以前没有人把有关刻板化的社会心理学引入性别歧视的案件中……假如我们获得成功.我们将让有关刻板印象的最新研究从满是灰尘的期刊中走出来,进入法庭辩论的泥潭。在其中发挥可能的作用。假如我们失败了,我们将伤害我们的委托人。
损毁社会心理学的形象。损害我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声誉。当时,我对于我们的证词是否最终能在最高法院取得成功没有一点把握。
下一个世纪是否能继续取得进展.或者像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的时期容易发生的那样。对立是否会再次迸发出来成为公开的敌意。对此,我们现在还要拭目以待。
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描述一件事情,你在其中观察或者体验到了种族或性别偏见。这类偏见的根源是什么?其动机是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这类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