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托马斯
(Lewis Thomas, 1981)
剧演员伍迪?艾伦曾半开玩笑地预言:“到1990年时,绑架将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虽然这一预言没有实现,然而这些年来,世界并不太平。9.11恐怖事件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暴力案件;但从伤亡人数来讲,大约与之同时发生的刚果的种族大屠杀事件才算是最为惨重的。据报道,死亡人数约300万。部分民众被砍刀活活砍死,其他民众大多在逃离村庄后死于饥饿和疾病(Sengupta, 2003)。在邻国卢旺达,约75万人——包括图西族总人口的一半——在1994年夏天的种族灭绝性屠杀中惨遭杀害(Staub, 1999),显示了人类可以何等残忍。
2000年以后,这种暴力和毁灭性冲突不再只局限于中东和非洲地区。全世界,人类每天要花费20亿美元在武器和军队上——这20亿美元本可以为世界上数百万贫困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教育资源并进行环保投资。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250场战争夺走了 1.1亿人的生命——足够建立一个人口超过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总人口之和的“死亡国度”(图10-1)。造成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人口死亡的原因除世界大战外,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15?1923年间,土耳其帝国对亚美尼亚民族人民进行了疯狂的屠杀;1971年巴基斯坦对300万孟加拉国的移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150万柬埔寨民众死于始自1975年的恐怖时期(Stern-
berg, 2003)。总之,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斯大林对俄国人民的杀戮,到早期美州移民对当地土著的屠杀,无不揭示了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
难道说我们像希腊神话中的米诺陶斯(Minotaur) —样是半人半兽吗? 1941年仲夏的一天,在波兰耶德瓦布内(Jedwabne)的一个小镇上,非犹太的一半居民对另一半的犹太居民进行疯狂屠杀,1 600名犹太人中只有十几人幸存(Gross, 2001)。如何解释人类的这种攻击倾向呢? . 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279各世纪以来与战争有关的死亡人数图10-1最血腥的世纪
回顾人类历史,20世纪的人们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同时却也是最嗜好残杀的(数据来自Renner,1999)。包括种族屠杀和人为的饥荒在内,有大约1.82亿人死于类似的“大规模不幸事件"(White, 2000) 0
“我们制造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战船,点燃的每一枚火箭,最终都只意味着一种偷窃,对那些忍受饥饿却得不到食品、身处寒冷却得不到衣物的人们的偷窃。”
艾森豪威尔总统,对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演讲,1953有什么方法能将人们从战争的威胁中拯救出来呢?
——爱因斯坦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1932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的?
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敌对行为呢?
大众媒体对攻击行为有影响吗?
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攻击行为?
这些就是我们在本章中要讨论的问题。
当然,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攻击行为”这一术语的含义
什么是攻击行为
在印度北部,曾有一个犯罪团伙,这些最早的暴徒在1550到1850年间绞死了 200万以上的人,声称这是为一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279
19世纪的雕版画,描绘西班牙战士征服蒙提祖玛二世统治的阿兹台克王国。
位女神服务,他们无疑是具有攻击性(aggressive)的。但人们同样使用“有进取心(aggressive)”来形容一个热情的售货员。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自信、精力充沛、有雄心的行为区别于伤害、损毁、破坏性行为.前者称为敢于自表性(assertiveness),后者称为攻击行为(aggression)。
在第5章中我们把攻击行为(aggression)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这一定义排除了车祸,牙科治疗和人行道上的碰撞,但包括打耳光.当面侮辱,甚至说风凉话。研究者通常通过让人们决定伤害他人的程度,如施加多强的电刺激,来度量攻击行为。
该定义涵盖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当动物发怒时,它们在展示典型的社会性攻击行为:而当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时.它们表现的是静息的攻击行为。社会性和静息攻击行为分属不同的脑区。对于人类,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和“工具性”两种。敌意性攻击行为(}lostile agression)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行为“nstrumental aggression)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罗伯特·佩普(Robert Pape,2003)对1980—2001年间发生的所有自杀性爆炸事件进行研究后指出: “所有自杀性恐怖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迫使自由的民主国家从恐怖分子眼中属于他们家园的领土上撤军。”
谋杀大多是敌意性的。其中约有一半因为意见不合而爆发,其余的源自恋爱中的三角关系和酒精或致幻毒品导28D 第三编社会思维
/
“当然.我们决不会真的用它对付任何潜在的敌人.但它使我们在谈判中处于强势。”
人类不断增强自己破坏能力的同时,却没有使自己制止攻击的能力同步增强。
资料来源: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General Media Magazines.致的争吵(Ash,1999)。这些谋杀是冲动性的情感爆发,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来自110个国家的数据显示:更为严厉的死刑惩罚并没有减少杀人案件的发生(Costanzo,1998:Wilkes.1987)。尽管如此,一些谋杀以及由于报复、性胁迫导致的暴力活动却是工具性的(Felson,2000)。1919年以来,发生在芝加哥的1 000多起团伙谋杀中,大部分是冷静并有计划的。
攻击行为的理论
在分析敌意性和工具性攻击行为的原因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 (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3)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哲学家关于人性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人认为人性在根本上是仁慈、知足而高贵的.另一些人则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残忍的。第一种观点以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1712~1778)为代表,把社会罪恶归咎于社会而非人性。
第二种观点则以英国哲学家霍布斯(Hobbes,1588—1679)为代表。将社会法律视为控制残忍人性的必要手段。20世纪. “性恶论”,即攻击性驱力与生俱来、无可避免的观点得到了弗洛伊德和德国的洛伦兹(Konrad LDrenz)的赞同。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行为把这种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一般而言。他称这种强烈欲求为“死本能”)。作为动物行为专家,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instinctual),是非习得的和普遍的。如果得不到释放,这种能量就会越积越多,直到爆发为止;或者有一个合适的刺激使之得到发泄,就像老鼠摆脱捕鼠器一样。虽然洛伦兹(1976)认为我们同样拥有一个可以抑制攻击行为的先天机制(如消除我们的防备),但他为人类在不断武装自己好战本能的同时.却未能增强控制能力而深感担忧。人们对两种释放攻击性本能的方法关注的失衡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20世纪.死于战争的人数多于此前所有战争的总和。
为了涵盖几乎每一种可以想见的人类行为。假设的本能的清单越来越长。这时, “攻击是一种本能”的观点开始瓦懈。1924年一项对社会科学著作的调查.列出了近6 000种假设的人类本能(Barash,1979)。社会科学家试图通过“命名”来解释社会行为,就像玩一个循环论证的游戏: “为什么绵羊总呆在一起呢?”“因为它们有群居的天性。” “你怎么知道它们有群居的天性?”“只要看看它们就好了:它们总呆在一起!”
本能理论也无法解释攻击行为在个体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如果攻击行为只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本能,那又如何解释易洛魁人(Iroquois)在白人入侵者到来之前是如此的爱好和平,而在那之后又是如此充满敌意呢(}tomstein,1976)?虽然攻击行为的确有其生物学基础.但人类的攻击倾向不能仅仅被限定为一种本能行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和沙克尔福德(BUSS&Shack—elford,1997)发现,攻击行为对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特定情况下的确有着适应意义。攻击行为对于获得资源、抵抗攻击、威吓乃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在前工业化时代的一些社会里。一名优秀的战士可以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繁衍机会(Roach,1998)。巴斯和沙克尔福德相信.攻击行为的适应性价值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在人类历史上更多地出现在男性之间。 “这并非因为男人有一种‘攻击本能’,感觉到一些能量被压抑着必须释放。这是男人从他们成功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一种心理机制”,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基因在下一代中得到保留的几率。
神经系统的影响
攻击行为是复杂的,并非简单地受大脑中某个特定区域控制。尽管如此,研究者还是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能够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当科学家激活这些脑区时.人们的敌意程度增加了;当这些脑区的活动被抑制,敌意程度下降。通过这样的方法,温驯的动物也可以被激怒。同样可以让狂怒中的动物恢复顺从。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以一只行为专横的猴子为研究对象,将电极安置在抑制其攻击行为的脑区。另一只小猴子掌握着激活电极的按钮。它很快就学会了在这只跋扈的大猴子变得危险时按下按钮。对脑区的激活机制在人类身上同样有效:一位妇女在其脑区的杏仁核受到无痛的电刺激后发怒,把她的吉他砸向墙壁,差点砸中她心理治疗师的头(Moyer,1976,1983)。
既然如此。那些有暴力倾向的人是否在大脑某些方面存在异常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阿德里安·雷恩等人(Adrian Raine&others,1998,2000)利用大脑扫描来测量杀人犯的脑活动,并测量了有反社会行为障碍的人的大脑灰质总量。结果发现。未受过虐待的杀人犯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正常人低14%.反社会者的前额叶则比正常人小15%.而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其他对杀人犯和死囚的研究也证实.脑区异常可能导致异常的攻击行为(.Davidson&others,2000;【.ewis。1998;Pincus,2001)。仅仅大脑异常本身就可以导致暴力行为吗?也许答案并不那么简单.但对于一些有暴力倾向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因素(】)avidson&others.2000)。
基因的影响
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我们早就知道.很多种动物可以被驯养得有很强的攻击倾向。有时这是为了一些实际目的,如培养斗鸡等;有时,这种驯养只是为了科学研究。芬兰心理学家Kirsti【,agerspetz (1979)在一组正常白鼠中挑选出攻击性最强的和攻击性最弱的分别饲养.在此后它们繁殖的26代中始终重复这一选择过程。最终她得到了一组凶猛的老鼠和一组温顺的老鼠。
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287
基因影响了这只斗牛犬的攻击性。
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中,攻击性天然有着较大的多样性(Asher‘,1987;Olweus,1979)。我们的气质(即我们的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的影响(Kagan,1989)。一个人在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I』1.rsen&Diener。1987:Wilson&Matheny,1986)。一个大胆、冲动、容易发脾气的孩子更有可能发展出青春期暴力行为(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3)。在8岁时没有表现攻击性倾向的儿童,成年后到48岁时也不会成为富有攻击性的人(Huesmann&others,2003)。在分开询问的条件下,相对异卵双胞胎来说,同卵双胞胎更可能在“脾气很大”或者“经常打架”的问题上给出一致的回答(Rushtor-&others,1986;Rowe&others,1999)。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被判有罪,那另一个双胞胎有一半的可能也有犯罪记录,而在异卵双胞胎中这一比率仅为五分之一(1laine.1993)。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几百名新西兰儿童进行了追踪,结果显示攻击行为是由一种能够改变神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决定的(Caspi&others,2002;Moffitt&others,2003)。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并非单纯地只受“不良”基因或“不良”环境的影282 第三编社会思维
响;相反,基因会使某些儿童对虐待更敏感,烈。先天和后天因素是互相影响的。
反应更强 &O’Farrell,1996)。
生物化学因素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实验室研究和警方资料都表明,一旦人们被激怒。酒精会使攻击行为更容易发生(Bushman,1993;7Faylor&Chermack,1993;’Testa,2002)。有暴力倾向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饮酒。在喝醉以后更可能变得具有攻击性(White&others,1993)。请看以下材料:·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喝醉的人会施加更强的电击,在回忆人际关系冲突时感觉到更强烈的愤怒(MacDonald &others,2000)。
·一项对强奸犯的调查显示。他们中有略多于一半的人在犯案前喝了酒。在最近一项对171所大学近9万名学生的调查中。五分之四有过不愉快交往经历的学生承认在那之前使用了酒精饮料或药物(Pressley&others。1997)。由此可以推测,那些攻击他们的人也大多如此。
·在65%的杀人案件和55%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攻击者和(或)受害者喝过酒(Amet"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1993)。
·如果虐待配偶的酗酒者能够在治疗后终止他们的问题饮酒行为,那他们的暴力行为通常也会停止(Murphy 酒精与性攻击。(纽约时报>这样描写在2000年6月,一伙公然袭击了参加纽约市游行的约50名妇女的暴徒: “那是一些平常的男人,喝了过多的酒,就开始向妇女大声叫嚣,抢夺她们的东西,用水把她们浇透,扯下她们的上衣和裤子” (Staples,2000)。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Hull&Bond,1986;Ito&others.1996:Steele&Southwick,1985)。酒精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我们的抑制能力。
暴力行为与雄性激素即睾丸激素也有关系。尽管激素的影响对低等动物比对人类要强烈得多,但降低雄性激素水平的药物的确可以削弱有暴力倾向男性的攻击性。在听到寻呼机的嘟嘟响声时,睾丸激素水平很高的个体报告,他们感觉到了更多的不安与紧张(Dabbs&others,1997)。他们显得较为冲动、易怒,挫折忍受能力也相对较低(}tarris.1999)。
“只要把12—28岁强壮的年轻人全部保持在低温睡眠的状态,就可以消除2/3的犯罪。”
——戴维·莱肯(David L.ykkon)。《反社会人格:}.199525岁以后,暴力犯罪率与人们的睾丸激素水平均下降。被判为蓄意的或无端的暴力犯罪的罪犯。其睾丸激素水平比非暴力犯罪的罪犯要高(I)abbs,1992:Dabbs&others,1995.1997,2001)。在正常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中,那些睾丸激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使用致瘾麻醉品以及对挑衅产生攻击性回应(Archer-,1991;Dabbs&Mortis,1990;Olweus&others,1988)。正如詹姆斯·达布斯(I)abbs,2000)所言,睾丸激素“分子虽小,但作用巨大”。给男性注射睾丸激素并不能直接使人变得富于攻击性,虽然睾丸激素水平低的男性一定程度上不易被激惹起攻击性行为(I.;een,1998)。睾丸激素大致可比作电池的电力,只有电力水平很低时。暴力犯罪才会有明显下降。 [为了摆脱自身持久存在的破坏性冲动.也为了缩短他们的刑期。一些因性暴力而入狱的罪犯主动请求对他们施行阉割。相比女性子宫切除。这种手术对人体的侵入性危害较小。应否同意他们的要求呢?如果这一要求得到满足,并且此后他们被认为不再有实施性暴力的危险,他们的刑期是否应该被缩短甚至取消呢?]暴力行为另一个常见的元凶是神经递质5一羟色胺的缺乏,在控制冲动的额叶区有其许多接受器。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中,有暴力倾向的幼儿和成人5一羟色胺水平均偏低(Bernhardt, 1997;Mehlman, 1994:Wright.1995)。此外,在实验室条件下降低人们的5一羟色胺水平,可以增强他们对厌恶事件的反应和释放电刺激的意渗I『
愿。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睾丸激素、5一羟色胺和行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睾丸激素可以促进支配欲和攻击行为的产生.但同时支配或取胜的行为也会提高睾丸激素的水平(Mazur&Booth,1998)。在劲敌之间进行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或者重大篮球比赛之后,胜利一方球迷的睾丸激素水平显著上升,而失败一方球迷的睾丸激素水平则下降了(Bernhardt&others,1998)。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的人5一羟色胺水平往往也比较低。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这也许是一种自然的反应.这种状态使他们敢于承担风险去增进他们的利益和地位(Wright,1995)。
综上所述。神经系统、基因、生物化学因素对某些人在面对冲突、挑衅时会不会做出攻击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攻击性是否真的如此多地源自人类本性,乃至使世界和平的愿望无法实现呢?美国心理协会(APA)和国际心理学家理事会(ICP)已经联合其他组织签署了一份由来自12个国家的科学家起草的有关暴力行为的声明(Adams,1991): “在科学上, (声称)战争与其他暴力行为是世代相传的人类天性(或者)战争是由‘本能’或者某个单一动机引发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正如在下文中将要看到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减少人类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挫折一攻击理论
那是一个暖和的夜晚,在两个小时的认真学习之后.你觉得又累又渴,于是你向朋复借了一些零钱.走向最近的一个自动售货机。你把钱放人机器里,迫不及待地想要喝一口冰凉爽口的可乐。但是,当你按下提货的按钮时.售货机却完全没有反应。你又按了一次,然后按下了把钱退回的按钮,机器仍然毫无动静。你用力地敲打着按钮。
然后用拳头捶它们。最后你晃动、敲打售货机。可一切仍然无济于事。你跺着脚回到自己的房间,两手空空。此时,你的室友是不是该很小心地对待你呢?那时的你是否更容易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语,甚至做出一些伤害性的事情呢?
作为最早对攻击行为进行解释的心理学理论之一。流行的挫折一攻击理论(j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约翰·多拉德和他的同事认为(I)oi.1ard&others,1939,p.1),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这里的挫折(1mstration)指的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比如那个出现故障的自动售货机)。当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283
我们达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当我们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挫折便产生了。鲁珀特·布朗和他的同事(Brown&otllers,2001)对乘渡船去法国的英国乘客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当法国的渔船堵塞码头,挡住渡船前行时,他们的攻击性显著增强了。
由于达成目标的愿望受阻,在看了一些图片后。乘客们愈加同意打翻咖啡杯的法国人应受到斥责.对威胁到当地乡村面包师生计的法国糕点应予抵制。
如图10—2所示.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释放。我们学会克制直接的报复。特别当别人会对这种行为表示反对或者进行惩罚时;相反。我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一则古老的故事为转移(displacement)做了很好的诠释:一个被老板羞辱的男人回家以后大声斥责他的妻子,妻子只好向儿子咆哮,儿子只能踢狗解气,而狗则把来送信的邮递员咬了一口。
在实验情境和现实生活中,当新的目标与挫折源有相似之处,并且稍稍刺激了攻击能量的释放时,攻击的转移最容易发生(Marcus—Newhall&otllers.2000:Miller&others,2003;Pedersen&others,2000)。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满怀着怒火时,哪怕是平时根本不予理会的轻微冒犯也可能引发一个爆炸性的过度回应。
许多评论认为,可以理解,9.11恐怖事件激起了美方的强烈愤怒,促成了其对伊拉克发动袭击。美国人此时需要寻找宣泄愤怒的对象,于是把矛头指向了罪恶的暴君——萨达姆·侯赛因,他们昔日的盟友。2003年,托马直接攻击
图1 0—2经典挫折一攻击理论
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转而指向自己。
资料来源:Based on Dollard&others,1939,and Miller.1941.284 第三编社会思维
挫折触发的攻击行为有时表现为公路狂暴【mad rage)。
斯·弗里德曼(frhomas Friedman)指出: “发动这次战争的真正原因在于:9.1l事件后.美国需要对阿拉伯世界的某些人进行打击。而之所以选择萨达姆,原因很简单:他罪有应得.而且他正处于这一世界的中心部位。”战争的另外一位发动者.副总统理查德·切尼(2003)似乎同意这一观点。他在被问及为什么大多数国家都反对美国发动战争时指出: “因为他们没有经历9.11事件。”
修正后的挫折一攻击理论
对挫折一攻击理论的实验检验得到了不尽一致的结果:有些情况下挫折增加了被试的攻击性,另一些却并没有。如果这种挫折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如果一名成员是因为他的助听器发生故障而不是粗心大意阻碍了团体的问题解决时,那么它只会导致愤怒,而不是攻击行为(Bemstein&Worchel,1962)。
伯科威茨(Berkowitz,1978,1989)认为原有的理论夸大了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因此他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伯科威茨认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愤怒起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Averill,1983;Weiner,1981)。一旦有攻击线索“拔掉了瓶塞”,受挫者就特别容易大发雷霆,把愤怒“倒个底儿朝天”(图10一3)。有时瓶塞也可能在没有这样线索的情况下被打开。但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会放大这种攻击行为(Carlson&others,1990)。 [请注意:挫折一攻击理论是用来解释敌意性攻击而非手段性攻击的。]
无法接受
的挫折
:鞠卜/l一.●
图10一3经伦纳德·伯科威茨修正的挫折一攻击理论筒图挫折是否与剥夺相同
请描绘一下一个极端受挫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不论是经济方面、性方面还是政治方面的挫败。
凭直觉,我猜你在想像的一定是一个在经济方面、性方面或者政治方面被剥夺的人.并且自认为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一旦社会失业率上升,暴力犯罪率也随之上升(Catalano&others,1997)。当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失业人数大幅下降时,暴力犯罪也显著减少了。21世纪初,失业率再次上升,暴力犯罪亦然。
“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人们通常认为有吸引力并且值得追求的目标对象,那么我会说他是被剥夺的;而只有在他未能从这个对象身上获得他原本预期可以得到的快乐时,才可以说他受挫了。”
——伦纳德·伯科威茨。1972
但是,我们所说的挫折可能和这种剥夺并没有关系。
在性方面最为受挫的人可能并不是独身的人;在经济方面最为受挫的人可能并不是那些生活在牙买加I临时陋屋里的贫困者。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到处都是经济破产的人,但暴力犯罪率并没有因此显著上升。如暴力成因与预防国家调查组1969年总结的那样,经济上的进步甚至可能增加挫折的发生,使暴力犯罪逐步上升。同样地,巴勒斯坦的“人体炸弹”也并不是巴勒斯坦最贫困的人。如北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意大利的红色旅。德国的Bader.Meinhof。团伙,大都是中产阶级f Krueger·&Maleckova,2003;Pettigrew,2003)。9.1l恐怖袭击者也是如此,他们受过专业训练且游历过世界各地。集体的羞耻感与敌意催生了恐怖主义,而远非单纯的剥夺。让我们来探一究竟。
1967年的一天,密歇根州长向媒体吹嘘:该州在公民权立法上在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3.67亿美元的联邦救助被投放到底特律。这些话刚刚2£『6 第三编社会思维
“释放”出来。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学习同样可以“引导出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回报
通过亲身经历和对别人的观察,我们学习到攻击行为通常需要付出什么。实验可以把温驯的动物改造成凶残的好战者,严重的挫败则可以导致顺从(Ginsburg&Allee,1942;Kahn,1951;Scott&Marston,1953)。
同样.人类也可以习得攻击行为的回报。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胁迫了其他儿童,他很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f,atterson&others,1967)。那些最常因为比赛中的粗野动作而被处罚的强攻击性曲棍球手比攻击性不太强的运动员得分更多(McCarthy&Kelly,1978a,1978b)。在加拿大青少年曲棍球手中。那些父亲赞同身体攻击性动作的选手显示了最富攻击性的比赛态度和方式(1lnnis&Zanna,1991)。在这些例子里,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集体暴力也有类似的效果。在1967年底特律暴乱后。
福特汽车公司加大了雇用少数民族工人的力度。喜剧演员迪克·格雷戈里(1)ick Gregory)为此开玩笑说: “去年夏天的大火烧得离福特的工厂太近了。宝贝,别把小野马(tIle Mustangs)烤焦了。”
恐怖主义活动同样如此:它们可以使无职无权的人得到广泛的关注。如中国占语所说: “杀一儆百”。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杀几个人就可以恐吓住上亿人口。杰弗里·鲁宾(Jeffrey Rubin,1986)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玛格丽特·撒切尔所谓“公开性的氧气”(oxygen of publicity),恐怖主义必然会被消灭。这就好像20世纪70年代经常发生的观众为了在电视上能有几秒钟的上镜时间而裸体飞奔入足球场的事件一样,一旦社会决定不再理睬这样的事情,这一现象也就消失了。
猴子观察,猴子模仿。在班
杜拉的经典实验中,观察到
成年人对玩具娃娃进行攻击
行为的儿童更倾向于表现出
相同的行为。
观察学习
班杜拉(Bandura,1997)提出了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他认为,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像很多社会行为一样,当看到别人表现攻击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时.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
班杜拉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Bandura&others,1961):实验者让斯坦福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做一项有趣的绘画活动,同时一个成年人在房里的另一个角落.那里有组合玩具——万能工匠、一个锤子和一个充气娃娃。在玩了一分钟万能工匠之后,成年人站起身,对充气娃娃进行了持续10分钟的攻击。她用锤子重重地砸它,踢它.把它扔来扔去,一边还大叫着: “揍他的鼻子……把他打翻……踢死他……”
目睹了这次突然爆发之后。小朋友被带到另一个屋子,里面有很多漂亮可爱的玩具。但在两分钟之后,实验者打断了小朋友,说这些是她最好的玩具,她必须“把它们留给别的小朋友”。受到挫折的小朋友现在到了另一个房间,里面有各种玩具,有的可用于攻击。另一些则不能,其中包括充气娃娃和锤子。
如果小朋友没有看到成年人富于攻击性的示范,他们很少表现出攻击性的言语和行动。虽然有挫折感。他们仍然很平静地玩着。但那些观察到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小朋友则很可能拿起锤子击打玩具娃娃,这一现象的发生概率要比没看过的小朋友高出许多倍。对成人攻击行为的观察降低了他们对自己的抑制。而且,孩子常常重复示范者的动作和话语。所以观察攻击性行为不仅降低了孩子对自我的控制,还教给了他们怎样去攻击。
班杜拉(1979)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2舳 第三编社会思维
不愉快的体验
代价和回报
情绪唤醒
+
结果预期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的好处。
社会学习使家庭、亚文化和大众媒体都能对攻击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攻击他人?诱发因素包括厌恶事件、唤醒、媒体和群体氛围。
厌恶事件
能诱发攻击行为的事件通常不仅包括挫折。还有一些令人厌恶的体验: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过度拥挤等。
疼 痛
内森·阿兹林(NatIlan Azrin)曾经试图研究。切断足部电击,是否可以强化两只老鼠间积极的关系。他计划先对老鼠进行电击,一旦两只老鼠互相接近。就把带来疼痛的电流切断。但让他十分吃惊的是,这个实验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一旦老鼠感觉到疼痛,马上就开始互相攻击,实验者根本来不及把电流切断。电击(和疼痛)越强烈,攻击就越猛烈。
是否只有老鼠才这样呢?研究者发现,对于很多种动物,遭受的待遇越残酷,它们对同伴施加的行为也就越残忍。如阿兹林(1967)所述,这种疼痛一攻击反应在多种不同品种的老鼠身上都会发生。然后我们发现,当以下任何一种动物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时.电击都会产生攻击行为:某些品种的老鼠,仓鼠.负图10-4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但我们是真的发起攻击行为。还是做出其他的回应,还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资料来源:Based on Bandura,
1979.1997.
鼠,浣熊,狨猴,狐狸,海狸鼠,猫,海龟,猴子,白鼬,红松鼠,矮脚鸡,公鸡,短吻鳄,小龙虾,两栖鲵类,几种蛇,包括大蟒蛇、响尾蛇、褐鼠蛇、棉口蛇、铜斑蛇和黑蛇。很显然。电击一攻击反应在多种生物中普遍存在。所有这些动物在电击下做出的攻击反应都迅速而稳定,和老鼠一样。仿佛是由“按钮操控”的。
这些动物不会挑剔攻击目标。不论同类还是异类的动疼痛引发攻击行为。。1997年重量级拳王争霸赛,迈克·泰森在与霍利菲尔德前两回合的较量中被挫败,处于下风。这时二人的头又意外地撞在了一起,在疼痛的驱使下,泰森咬下了霍利菲尔德的一块耳朵。
◆麓。峨
物.甚至是充气娃娃和网球,它们都会发动攻击。
研究者还考察了其他形式的疼痛是否具有同样的作用。结果发现:不光电击会引发攻击,强烈的炎热和“心理疼痛”——比如。一只饥饿的鸽子在训练过程中,只要啄一个圆盘就可以得到食物作为奖赏,这次却突然没有获得食物——都可以带来相同的反应。当然,这里的“心理疼痛”就是我们所说的挫折。 [现在的伦理准则限制了研究者对可以带来疼痛的刺激的使用。]疼痛同样会提高人类的攻击性。大概我们每个人在头痛或者绊了脚之后.都曾有过那样的反应。伯克威茨和他的同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以威斯康星大学的学生为被试.让他们把手放在一杯微热的水,或者一杯冰凉刺骨的水中。结果,对旁边一个不断发出讨厌声音的家伙,那些将手放在冰水中的被试更为急躁和烦恼,并且更倾向于对此人表示强烈的不满。基于这些结果,伯科威茨(Berkowitz,1983.1989,1998)认为,厌恶事件而非挫折才是敌意性攻击行为最基本的诱发因素,虽然挫折确实是一类重要的不愉快事件。事实上任何形式的厌恶事件,比如希望破灭、人身侮辱、躯体疼痛等,都可以激起情绪爆发.甚至沮丧状态造成的折磨也会增加敌意性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炎 热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气候对人类行为有着影响。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37)把当时文明的希腊人和现属德国、瑞士的地区未开化的野蛮人进行比较.他认为造成他们之间显著差异的原因是北欧严酷的气候。后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289
来.英国人把他们“优越”的文化归功于英格兰理想的气候。法国思想家对他们的法国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但一个地区的气候总是稳定的,而文明的特性却会发生改变,因此文明的气候理论在有效性上显然有其局限性。
尽管如此.短时的天气变化还是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令人厌恶的气味、香烟味、空气污染都与攻击性行为有着某种联系(Rotton&Frey。1985),但得到最广泛研究的环境诱发因素还是炎热。威廉·格里菲特(1William Griflqtt,19。70;Griffitt&’Veitch,1971)研究发现,相比那些在室温条件下回答问卷的被试,在炎热的房间里(高于900F)完成任务的被试感觉更为疲惫,更富攻击性,对陌生人表现出更强的敌意。随后的实验发现炎热还可以引发报复行为(Bell,1980;Rule&others,1987)。’实验室条件下如此,真实世界里令人不快的炎热是否也会增加人们的攻击行为呢?请看以下的材料:·当热浪侵袭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时。那些汽车里没有空调的司机更可能对堵住路口的车大按喇叭(Kennck &MacFarlane,1986)。
·在全美棒球联赛1986~1988的几个赛季中。当比赛在“好迈邱西奥,咱们还是回去吧,天气这么热,凯普莱脱家里的人满街都是,要是碰到了他们,又免不了一场吵架;因为在这种热天气,一个人的脾气最容易暴躁起来。”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译)洛杉矶,1993年5月。
在夏季炎热的天气里更易发
生暴乱。
厌恶情境
疼痛、不适、
挫折攻击、
侮辱、拥挤
夕4、1,~
■一▲一·—■
、’41, ,
图10一5敌意性攻击行为的要素
厌恶性情境可以激起人们敌对性的认知、敌对情绪和唤醒状态,继而引发攻击行为。这样的反应使我们更容易将他人意图理解成恶意的.并报之以攻击。
资料来源:Simplified from Anderson,Deuser,and DeNeve,1995.攻击线索
如前所述,当攻击线索“拔掉瓶塞”,胸中怒火喷涌而出时,攻击行为最容易发生。伯科威茨(Berkowitz,1968,198 l。1995)等人发现,看到武器就是这样一种线索,尤其是当它被看做一种暴力工具而非消遣时。实验中,刚玩过玩具枪的小朋友更愿意推倒另一个小朋友堆起的积木。在另一个实验中.相比附近只有羽毛球拍的情况,当附近有来复枪或者左轮手枪(被试以为这是上一个实验遗留下来的)时,愤怒的威斯康星大学被试对给他们造成痛苦的人施加了更为强烈的电流刺激(Berkowitz&I.ePage。1967)。所见即为所思。枪支会启动敌对性想法和惩罚性的判断(Anderson&others.1998;Dienstbier-&others,1998)。因此,伯科威茨认为:美国一半的谋杀是用手枪完成的,而家藏的手枪杀死家庭成员的可能性远高于杀死入侵者这样的事实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他认为:“枪支不仅使暴力成为可能.还可以刺激它的发生。手指扣动扳机.但扳机同样可以拉动手指。”
伯科威茨同样认为,禁止持有手枪的国家谋杀率较低是合情合理的。英国人口为美国的l/4,但谋杀案只有它的1/16。美国每年有1万起手枪枪杀案件;澳大利亚约有12起,英国24起,加拿大100起。在华盛顿特区通过了限制人们持有手枪的法律后.与枪有关的谋杀案和自杀事件都迅速降低了25%。但其他形式的谋杀和自杀案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该法案适用范围之外的临近地区也都没有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29l
发生类似的下降(L—oftin&others,1991)。
研究者还考察了持有或不持有枪支的家庭发生暴力事件的危险性。由于这些家庭在相关的背景上都有可能不同.因此这项研究受到置疑。一项由疾病控制中心发起的研究中,对相同性别、种族、年龄和住所的枪支持有者和非枪支持有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带有讽刺和悲剧意味,那些家中藏有枪支(通常是为了自卫)的人被谋杀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7倍——几乎都是被家人或者密友杀死的(Kellermann,1993,1997)。同样,藏有枪支的家庭发生自杀的可能性也高出5倍(1['aubes,1992)。与相同性别、年龄、种族的其他人相比,家有枪支者被杀的可能性要高出4l%,而自杀的可能性则高出3.4.倍。家中有枪与否,往往意味着这样的区别:是争斗还是葬礼。是忍受折磨还是饮弹自尽。
枪支并不只是提供攻击线索,它们还拉大攻击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就像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服从实验告诉我们的那样,与受害人的远离使我们更加残忍。刀也可以杀人,但远远地扣动扳机要比持刀发动攻击容易得多(图10—6)。
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
1960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暴力犯罪案件的增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这促使我们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什么样的社会力量导致了暴力的迅速增加?
酒精可以引发攻击行为.但是酒精的使用自1960年图10—6 2002年美国发生的谋杀案所用凶器示意圈资料来源:FBI IJniform Crime Reports.。
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功
◆溉翥
客易嚣-看以快速、强迫的l挂行为为特征的色情片1984)
主义鬻?揪是为;蕊l峨o‰首
二季臻漱漂麓
主一。i男n,大1学98生0.选择了比以前更强的电击;的零 .
取蝴昧 m
下男b 及
勰麓
砌埘懈 帆
酬她惭 她
的和如 ,蚤
锄怖蝴 c|{}
雠姗脚 塘.
雠髓抛 糯
...一 黼
294 第三编社会思维
的经历(Tiaden&‘Thoennes,2000)。七分之六的作恶者是她们认识的人。
·玛丽·科斯及其同事(Koss&othe璐,1988,1990.1993)对全国范围内6 200名大学生和2 200名俄亥俄州职业女性的调查发现.28%的女性报告曾有过符合法律上强奸或强奸未遂定义的经历[但其中的多数发生在约会时或是发生在与熟人之间,并未将它说成强奸:女性对强奸的描述,通常包括陌生人施予的暴力行为(Kahn&others,1994)】。
·其他工业国家中进行的调查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表10一1)。3/4的陌生人强奸和几乎所有的熟人强奸都未曾报告警方。因此,报告的强奸案发率严重低估了实际的强奸案发率。
有8项不同的调查.都是询问男大学生. “如果你确定绝对不会有人知道,而且绝对不会因此被惩罚,那么你是否有可能强奸女性?” (Stille&others,1987)。一个令人担忧的比例——1/3左右的人——承认至少有微小的可能会这样做。和表示绝对不会强奸的人相比,他们在许多方面与强奸犯有更多共同之处,如相信“强暴谬论”,很容易被强奸片段的描写引起性兴奋.以及对女性采取攻击性行为(在实验室情境中和在约会中)。在那些接受了色情文学所宣扬的赞同强奸的态度的人中.这种攻击是最强烈的(图10—8)。
色情文学是理论,强奸则将其付诸实践。
——罗宾·摩根(Robin Morgan.1980。p.139)媒体意识教育
正如二战时,大多数德国人已对大屠杀中充斥的可耻的反犹行径熟视无睹;今天,对于媒体中充斥的对妇女的国家和城市 女性样本
性滥交
图10一8性侵犯的男性
对女性施以性胁迫的男性.常常既有不涉感情的性经历.又有男性特有的暴力征服倾向(MMamuth,1996,2003)。
骚扰、虐待、强迫的画面,人们业已司空见惯。那么,我们是否应当对媒体中贬低、侵犯女性的内容进行限制呢?
在对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的比较中.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认为个人权利高于集体权利。作为媒体监管制度之外的另一种方法,很多心理学家都喜欢使用“媒体意识训练”。以往对色情文学的研究中.研究者成功地教育被试并使他们重新认识女性对性暴力的真实态度:那么同样的,教育者能够促使人们对色情作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吗?通过增强人们对色情作品中“女性主导”的观点和存在的性骚扰、性暴力等问题的警觉性,我们或许可以揭穿女性喜欢受胁迫的谬论。正如唐纳斯坦等人(【)onner。
stein,IJnz,&Penrod,1987,p.196)所说,“我们理想主义乃至天真的愿望,就是:科学所揭示的真理终将胜利;公众将会相信,这些作品不仅贬低了其中的角色.也贬低了它们的观众。”
这个愿望天真吗?试看:在没有禁止香烟的情况下.美国的烟民从1965年的42%降到了本世纪初的23%。在强奸或强奸未遂
加拿大
德国
新西兰
英国
美国
韩国首尔
来自95所大学的全国性样本
柏林。处于青春后期的女性
心理系学生便利样本
22所大学中便利样本
32所大学的代表性样本
成年女性
23%的报告有被强奸和性侵犯的经历17%的犯罪性暴力体验
25%
19%
28%
22%
表10一1 五个国家中女性
报告有被强奸经历的比例
资料来源:Studies reported
by Koss,Heise,and Russo
(1994)and Krah6(1998).
296 第三编社会思维
“电视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它把凶杀带回它本来的家。
观看电视中的凶杀是一种很好的治疗。它能帮助消除一个人的对抗(情绪)。”
——希区柯克
普遍的效应。它们想要知道的是:电视怎样影响观众的行为和观众的思想?
电视对行为的影响
观众会模仿暴力榜样吗?大量的例子表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重演着电视上的犯罪。在一项对208例判刑罪犯的调查中.10人之中有9人承认他们通过观看犯罪节目学习到新的犯罪技巧。10人之中有4人说他们曾经尝试在电视中看到的那些犯罪(《TV Guide》,1977)。
看电视与行为的榴关研究犯罪故事不能算是科学的证据。因此研究者用相关和实验研究来检验观看暴力节目的效应。一种经常用于学龄儿童的技术可以用来检验.观看电视是否可以预测他们的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预测是可行的。一个儿童看的电视节目中包含越多的暴力内容,那么他的攻击行为就会越多(E;ron。1987;Turner &others,1986)。这种相关不高,但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都存在。
由此我们是否能够得出结论.观看暴力电视会助长攻击行为?也许你早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相关研究,相反方向的因果关系可能也是存在的。或许是攻击性强的儿童喜欢暴力节目。还可能是某些潜在的其他变量(如低智商),使得有些儿童既喜欢暴力节目同时又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
研究者们发展了两种方法来检测这些可能的解释。他们用统计方法去除某些可能因素的影响。以考察“潜变量”解释。例如,威廉·贝尔森(Belson,1978;Muson,1978)对l 565个伦敦男孩进行了研究。与那些没观看多少暴力的孩子相比,看了大量的(尤其是现实中的而不是动画中的)暴力节目的儿童,在过去6个月中多表现出了50%的暴力行为(例如, “我破坏了电话亭里的电话”)。
贝尔森还检查了22个可能的干扰因素,比如家庭规模。
在控制了干扰因素后,看得多和看得少的被试问仍旧表现出了差异。所以他推测。看得多的人的确是因为看了更多的电视,而增加了暴力行为。
类似地,伦纳德·伊依和罗威尔·霍斯曼(Eiron&}|uesmann,1980,1985)发现在875个观看暴力电视的8岁儿童中,即使在统计上剔除了一些明显可能的干扰因素.也能发现两者间存在相关。而且,当这些人19岁时再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8岁的时候对暴力的接触能够中度预测他们在19岁时的攻击性,但是在8岁时的攻击性并不能预测19岁观看暴力的多少。攻击行为随着观看出现,但是反过来却不能成立。此外,到了30岁,童年看了大量的暴力电视的人因罪判刑的可能性更大(图10一9)。
休斯曼和他的同事(Huesmann&others,1984,2003)对芝加哥地区的青少年进行的追踪研究,再一次证实了上述结论。研究者发现:8岁时观看暴力电视最多的前20%的男孩。15年后.承认自己有过推、抢或是殴打妻子行为的人是其他人的两倍。相应地,8岁时观看暴力电视最多的前20%的女孩。报告自己曾对丈夫扔东西的是其他人的两倍。
杰弗里·约翰逊和他的合作者(Johnson&others.2002)对‘700名个体进行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青春期时,对暴力电视的接触也可以预测其成年之后的攻击行为。14岁时,每天看电视少于一个小时的个体,在16。22岁之间,有6%的人报告曾经参与攻击性活动(如,殴打。
抢劫,威胁恐吓),而每天看电视多于3小时的个体。有29%的人报告参与攻击性活动,是前者的5倍。
目光敏锐的同学这时可能会提出置疑:这些相关关系,只是源自于那些最初观察时已富于攻击性的,或者受成年后的平均犯罪行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低 # ┃, ┃ 高 ┃
┗━━━━━━━━━┻━━┻━━━━┛8岁时看电视的频率
图10—9儿童看电视的频率与随后的犯罪行为在8岁时观看暴力可以预测其30岁时的严重犯罪行为资料来源:Data from Eron and Huesmann(1984).8 7 6 5 4 3 2 l O
O O O O O 0 O O 0
298第三编社会思维
力或非暴力的电影。第5天,当他们参与另外一项研究时。看暴力电影的人对研究助手表现出了更多的敌意。
这些实验激发出的攻击并不是袭击和殴打;它更多地表现为买午餐排队时的推搡,出口伤人和威胁性动作这一水平。无论如何.这些证据的一致性还是令人吃惊的。
“不可辩驳的结论。”美国心理学会青年暴力委员会1993年这样表示. “是观看暴力节目导致了暴力的增加。”对于有攻击倾向的人尤其如此(13ushman,1995)。当一个有魅力的人因正当理由而实施了适度的暴力。而这种暴力未受惩罚且没有表现出造成了任何伤害时,观看暴力节目的效果是最为显著的(1)onnerstein。1998)。
总而言之,布拉德·布什曼和克雷格·安德森(Bush.man&Craig。Anderson.2001)总结道,观看暴力之于攻击行为的影响.要胜过被动抽烟之于肺癌,钙的摄入量之于骨质密度,和家庭作业之于学业成就。正如抽烟之于癌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表现出这种影响——因为其他因素也有重要作用。值得担忧的是这种影响的长期累积可能会使公众忽视其存在。但是.现在这种证据已经是“压倒性的”,布什曼和安德森指出, “观看媒体中的暴力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显著增加。”一项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项目中。主要的媒体暴力研究者均认为,研究的基础是广泛的。方法是多样的.而总的发现则是一致的(Anderson&others,待发表)。 “我们深入的回顾发现,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观看媒体中的暴力.无论是即时的还是在长期的情况下,均会增加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处于过多的媒体暴力之中.是当今美国社会暴力事件比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Cmig A.Anderson)在美国参议院商业、科学与贸易委员会作证。2000年3月21日鉴于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结论的一致性.研究者探索了为什么观看暴力节目会有这种效果。考虑三种可能性(Geen&’Fhomas,1986)。其一,导致社会暴力行为的不是暴力内容本身.而是由它造成的唤醒状态(Muellel·&others,1983;Zillmann,1989)。而如前所述,唤醒状态容易引发其他行为。
另一些研究显示,观看暴力使人们降低抑制。在班杜拉的实验中,成人对充气娃娃的重击似乎使这种发泄方式显得合理,从而减低了儿童的抑制。观看暴力内容通过激活与暴力关联的想法,进而引发了观众的攻击行为(Ilet-kOWitz 1984:Bushman&Geen,1990;Josep】3son,1987)。
听歌词中含有性暴力的音乐似乎有类似的效果(Barongan &Hall,1995;Johnson&others,1995;Pr4tchardI,1998)。
媒体内容同样引起模仿。班杜拉实验中的儿童模仿了他们之前看到的特定行为。商业电视对于电视导致人们的模仿行为很难辩驳:它的广告商引导了消费。然而,媒体的主管声称,电视只是对这个暴力社会的镜像反映;艺术是对生活的模仿;因此胶片上的世界(“reel”World)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世界(real wor-ld)。这些说法是对是错?事实上,电视节目中,攻击行为远远超出爱抚行为,二者比例为4:1。同样地.电视在其他方面也塑造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表lO一21。
有一种对电视的批评认为,如果现实生活中的人按电视里的速度被谋杀的话,那么50天之内人就会被杀绝了(Medved.1995)。
表10一2美国电视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比较一下电视戏剧中与现实中的人和行为的比例。电视也许反映了文化的假象,却扭曲了现实。
项目 电视内窖I%)现实世界I%)
女性
已婚
蓝领
宗教信仰人士
未婚性伴侣
饮料消费:酒精饮料的比例
现实题材的刑侦剧中谋杀在
所有犯罪中所占比例
来自乔治·格布纳从1969年起对近35 000个电视角色的分析(Getbner,1993;Getbner&others,1986);电视性别数据来自于费尔南德斯等人(Fernalldez—Collado&others,1978);电视中宗教信仰数据来自于斯基尔(Skill&others,1994);真实的宗教信仰数据来自于萨德(saad&McAneny,1994)一他们对信仰的比例看待得相当重要;酒精数据来自于NCTv(1988)。非婚姻伴侣中的性行为的比例显然只是电视中描述的一小部分,因为大多数成年人都结婚了,已婚的性交频率高于单身的,而且婚外情比我们通常认为的少(Greeley,1991;IJa.Umill"ill&others,1994)。
谋杀的数据来自奥利弗(Oliver,1994)。
。 , 7 8知 6 眈
5 6 6 8来 ¨
" m 巧 6 :2 艏 如
不过这里也有好消息,如果电视上塑造的联系和问题解决的方式真的导致了模仿,特别是在年轻的观众中,那么对亲社会行为(f)rosocial behavior’)的塑造对社会就将是有利的。第12章中有好消息:电视微妙的影响在于,它确实可以教孩子学习积极的行为。
电视对思想的影响
我们之前关注的是电视对行为的影响。研究者同样也考察了观看暴力对认知的影响:持续的观看是否让我们对残忍的行为麻木了?它是否歪曲了我们对现实的觉知?它是否引发了攻击的想法?
脱敏作用重复一个激发情绪的刺激,例如一个猥亵的词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会发生什么?回想普通心理学有关内容,我们知道情绪性反应会“消失”。在看了上千遍残忍的行为后,我们有同样的理由相信会发生类似的情绪麻痹。最通常的反应也变成“一点也不困扰我”。这样的反应正好是维克托·克莱因和他的同事们((;line&others,1973)从121个刚看了一场野蛮的拳击赛后的犹他州男孩长时I'司ti电视的人会认为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
资料来源: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Dan Perkins.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299
那里所观察到的结果。和很少看电视的男孩相比,这些男孩的反应更多的只是耸耸肩。而非关注。
当然.这些男孩也许在别的方面也存在差异。但是在考察观看性暴力的影响的实验中,观看暴力影片的年轻男性出现了类似的情绪敏感度降低——一种心理麻痹。此外,罗纳德·德拉布曼和玛格丽特·托马斯(Drabman&7rhomas,1974,1975,1976)证实:看完这类暴力影片之后,再看打闹的电影或是真实地观察两个孩子在打架.更易使人产生腻烦的反应。
一项对5 456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观看暴力电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Sargent&others.2002)。三分之二的学生看到过痛苦的尖叫。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盖洛普青年调查中,尽管有那么多极端暴力的镜头(或者毋宁说正是由于它们),调查结果却显示13~17岁青少年中感到电影中有太多暴力的人所占比例在下降,由1977年的42%下降到了2003年的27%。现在电影中,有关性的镜头更加暴露,却已经不能再吸引青少年的眼球。盖洛普研究员Mazzuca(2002)指出:如今.有关暴力和性主题的影像描写对孩子的吸引力远远低予他们父母的那个时代了。
改变知觉难道电视虚构的世界也塑造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觉知吗?格布纳和他大学的同事(1979,1994)猜测这是电视最强烈的影响。他们对成年人和儿童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多的人(每天看4个小时以上)比看电视少的人(2个小时或更少)更容易夸张周围世界暴力发生的频率,更害怕遭到人身攻击。南非女性在观看了对女性使用暴力的节目以后也产生了类似的脆弱感(Reid&Fin.ehileseu,1995)。一个在全美国7~ll岁的儿童中进行的调查发现,看电视多的人比看电视少的人更容易承认他们害怕“一些坏人可能会闯入你的家”或者“当你外出.别人可能会伤害你”(I)eterson&Zill,1981)。
认知启动最后,有新证据表明。观看暴力录影带可能会激活与攻击有关的概念网络(Bushman,1998)。在观看了暴力节目之后,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会作出更富敌意的解释(推搡行为是有意的吗?),解释同音异义字的时候选择任何一代人在其形成性格时期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越长,其公共活动参与度就越低[投票,参与,集会,给予和志愿活动]。
——Robert Putnam。Bowling Alone.2000—oJ匣0^^为宙00=sIZ卜\罟州{∞‘cⅢo一3DD 第三编社会思维
更具攻击性的意义(把“punch”解释为击打而不是一种饮料).而且对攻击性词语的识别更加迅速。
也许,电视的最大影响是间接发生的,每年电视代替了上千小时或更多别的活动的时间。如果你跟别人一样,每年花费上千小时的时间看电视,试想一下,你将如何度过没有电视的日子。为了寻求20世纪60年代后期市民活动和组织成员数减少的原因,帕特南(Putnam,2000)报告说每一点增加在电视上的时间都是在与市民参与活动竞争。电视从俱乐部会议、志愿活动、教堂祷告和政治活动那里偷走了时间。
媒体影响:电子游戏
“科学界关于媒体传播暴力对人们是否有影响的争论已渐渐平息。”金泰尔与安德森((;entile&Anderson,2003)认为。研究者现在将注意力转向了电子游戏。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娱乐产品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其中暴力血腥内容愈来愈多。金泰尔与安德森指出.教育研究表明“电子游戏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工具。如果健康的电子游戏能够使人们学会健康的行为.模拟飞行的电子游戏可以教会人们如何飞行,那么人们从模拟谋杀的游戏中会学到什么呢?”
儿童电子游戏
2002年,电子游戏工业成立30周年。如表10—3所示,自从1972年推出第一个电子游戏以来,已经由电子“我们内部的规则是,不能让暴力指向人类。”
——诺兰(Nelan Bushnell),雅达利的创始人乒乓游戏发展到暴力游戏(Anderson,2004.;Gentile&Anderson,2003)。
这些暴力游戏很流行。据统计,本世纪初。一年的游戏销售量达2亿。2~17岁的未成年人,平均一周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为7小时。在一项对四年级学生的调查中.59%的女生和73%的男生报告。暴力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Anderson,2003,2004)。虽然游戏会以“M”(成年人)为标志,以示其只对17岁以上的成年人出售。但在市场上,却常常对未成年人出售。联邦贸易委员会调查发现,未成年儿童尝试购买暴力游戏的成功率为五分之四(Pereira,2003)。
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在肯塔基州、阿肯色州和科罗拉多州.十几岁的青少年模仿他们在屏幕上玩的暴力恐怖游戏。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暴力游戏的关注。人们开始担心:当年轻人在游戏中体验对人进行袭击和对人体进行肢解,他们习得的某些东西是否会一直伴随他们?
大多数烟民并不是因为心脏病死掉的,大多数受过虐待的儿童也没有因之而变得残忍,去施虐于人。大部分在凶杀模拟器上花掉数不清的时间的人.其实过着文雅的生活。所以暴力游戏的支持者可以宣称,和人们对烟草、电视感兴趣一样,暴力游戏是无害的。交互数码软件协会主席洛温斯坦(Lowenstein,2002)指出: “至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玩暴力游戏可以导致攻击行为。”金泰尔和安德森却给出了一些理由,证明为什么玩暴力游戏有可能比观看暴力电视更容易诱导人们做出攻击性行为。在玩电子游戏时,游戏者:
·认同暴力人物的身份并进行角色扮演。
表10一3暴力电子游戏发展史
1972 电子乒乓球,第一个商业电子游戏的产生。 一1976 死亡飞车,第一部暴力电子游戏,人们可以驱车对目标人物进行袭击。
1977 雅达利电子游戏时代开始。涉及中等强度的暴力内容(以今天的标准为参照),如炸毁外星飞船。
1985 任天堂时代来临。含中等强度的暴力内容,如在超级玛丽兄弟申,游戏者掷火球。
1992 德军总部3D,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游戏者感觉就像自己持枪一样,在真实感的三维空问战斗,能够看见血腥场面。
1993 真人快打系列游戏,游戏中结局以战死裁定,暴力场景生动真实,行销量达数百万。
1995 索尼游戏站时代到来。游戏中暴力场面更加生动。
2000 未来战士游戏。其暴力场面更加真实,当战士的胳臂不幸负伤,胳臂会流血、肉绽、骨裂。
2002 盗窃飞车:罪恶都市游戏及其前身已经抛弃了文明行为的界限,游戏中人物可以袭击警察,用网球拍殴打妇女至死。对妓女进行奸杀。
·积极地演练暴力行为,而不是被动地观看。
·参与扮演暴力活动的全过程——选择刺杀对象,购买枪支弹药,靠近目标,进行瞄准,扣动扳机。
·参与持续武装暴力活动并进行威胁恐吓。
·不断地重复暴力行为。
·从有效攻击中获得奖赏。
基于上述原因,军队为使战士在战斗中英勇射击(据报道,二战时许多士兵显得动作迟疑),常常训练他们玩模仿攻击游戏。
但实际中。科学的研究结果又有怎样的发现呢?克雷格·安德森(Anderson,2003。2004.;Anderson&others●待发表)对36个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五种一致的效应。与非暴力电子游戏相比.玩暴力电子游戏更容易:
·提高唤醒水平——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
·引发攻击性思维——如布什曼和安德森(Bushman&Anderson,2002)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玩一组暴力游戏后,请其对汽车尾部受到撞击的司机的行为进行预测时.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司机会做出攻击性反应.如言语辱骂,打架,踢破窗子。安德森和同事(2003)发现含暴力内容的歌词也会启动人们的攻击性思维:学生在进行补笔测验时,更容易将“hj”补成“hit”
而不是"hat”。
·唤醒攻击性情绪——挫折体验增强.表达出的敌意也更多。
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3D7
·诱发攻击性行为——玩过暴力游戏的儿童,在与同伴相处时.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倾向,与老师争执,喜欢集群打架。无论是同伴、教师还是家长报告,无论是实验室内还是实验室外,这一效应均普遍存在。原因见图10一10。
·减少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玩暴力游戏之后,在帮助在走廊上哭泣的人或自己的同伴方面反应变得迟钝。
此外,玩暴力游戏的时间越长。这种效应越明显。现在,电子游戏中的暴力不断升级,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新的研究所揭示的影响是最大的。还有更多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就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与宣泄假说相反,过多地模拟暴力行为只会促使其攻击性倾向增强,而不是宣泄暴力情绪。
安德森(Anderson,2003,2004)忧心忡忡地向家长呼吁,父母应该关注孩子周围的媒体,并保证其接触健康的媒体。至少在家里,应该完全做到这一点。虽然家长不可能完全得知孩子在其他地方的行为。但是最起码在家里,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其参与健康的游戏。也可以与其他父母进行交流,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媒体意识教育。
群体影响
反复玩暴力游戏
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哪些因素会激发个体的攻击性。
—/,◆~、、
圈10—10暴力游戏攻击倾向的影响资料来源:Adapted from Craig A.Anderson and Brad J.Bushman(200113D2 第三编社会思维
11:杆艄爿:臼h
由于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暴力电影或电视会对人们产生不良的影响.看到如今电子游戏中的暴力程度不断升级时.我开始担忧。于是在我的研究生卡伦·迪尔(Karen Dm)的协助下,我开始进行暴力电子游戏领域的相关和实验研究.与此同时也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曾到美国参议院小组委员会作证,并且许多政府和公共政策组织.包括父母与儿童权益维护组织等,也向我咨询有关方面的问题。
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产生了积极影响自然是令人欣慰的.但是电子游戏工业界却在竭尽全力抵制这些研究。
就像30年前。香烟制造商嘲笑基础医学的研究,戏谑地问:一只老鼠要抽多少根万宝路烟才会得癌症?我也收到很多游戏玩家的电子信件.信件内容令人感到不快,也有许多人要求我提供有关信息.于是我将有关的信息和问题回复发在了如下网页上:VqauV'VF.psyc’hology.1ast.ate.e-
du/faculty/caa。
很多人认为。加深人们对某一问题认识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予反对者与支持者同等的机会发表观点。媒体中有关暴力的新闻故事.确实给了电子游戏工业界代表及其偏爱的“专家”、年仅14岁不用为其言论负责的少年以同等的机会。而最后留给我们的印象仅是——我们知道的还没有我们实际做过的多。如果某个领域的专家意见完全一致的话.那么“公正”和“平衡”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我们能期望这些
合法的专家手头拿着受到平等
对待的、已出版的原始研究报
告吗?
克雷格·安德森
(C嘞Anderson)
爱荷华州立大学
如果挫折、侮辱和攻击性榜样能够增强孤立个体的攻击倾向,那么这些因素也一样会对群体有类似的影响。当一场骚乱开始的时候.一旦有人开始对抗.便如同扣动了扳机,攻击行动迅速蔓延。看着别人肆无忌惮地疯抢,搬走电视机.守法的旁观者可能会违背道德,仿效前者的行为。
群体通过责任扩散使攻击行为增大。在战争中,进攻决策是远离前线的战略家做出的。他们下命令,但是由别的人执行。这种距离是否会让下命令发动攻击变得更为容易吧?
盖布兰和曼德(Gaebelein&Mander,1978)在实验室中模拟这种情景。他们让自己学校——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博罗大学的学生电击某人,或者是给某人提建议应该给予多强的电击。如果执行者还没有像攻击的受害者那样被激怒过,那么这些亲自执行的人会给予比所建议的小一些的电击.而那些建议者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对任何伤害负直接责任。
责任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大和人数的增多而变强(回想一下第8章去个体化的现象)。布赖恩·马伦(Mullen,1986)对1899一1946年间的60起私刑案件进行分析发现:参与私刑的暴民越多,谋杀和残害就越残酷。
通过社会“传染”.群体能够放大攻击倾向.正如他们极化其他倾向一样。例如:青年团伙。足球球迷.抢夺的士兵,本地暴徒以及斯堪迪纳维亚人所说的匪徒——结伙的学生不断地骚扰和攻击没有安全感的软弱的同学(【..agerspetz&others,1982)。这是一种群体行为,单个欺凌弱小的人极少进行嘲弄和攻击。
具有共同的反社会倾向、缺乏紧密的家庭联系、对学业成就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会在帮派中找到社会认同。随着群体认同的发展,服从的压力和去个体化在增加(Staub,1996)。自我认同随着成员把他们自己完全投入了群体而逐渐消失了。经常感到与他人融为一体而十分满足。通常的结果是群体唤醒、去抑制和极化。团伙专家阿诺德·戈尔茨坦((二oldstein,1994)解释道,直到团伙成员结婚了,年老了,找到了工作,进了监狱或是死了,他们才退出。他们确定自己的地盘,张扬他们的个性,挑战对手,有时也犯罪以及为了药物、恐怖、荣耀、女孩或者凌辱而战斗。
20世纪超过1.5亿人的大屠杀“不是个体行为的集合”,罗伯特·扎伊翁茨(zaione,2000)指出, “种族屠杀不是杀人行为的复数。”大屠杀是被道德规范所强化的社会现象——一种集体思想(包括图腾,辩术和意识形社会传染。当1 7头没有父母的年幼雄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迁移到一个南非的公园时,它们成了一个失控的少年团伙,杀了40只白犀牛。当1998年,有关的公园官员又迁进了6只年龄更大、更强壮的雄象,狂暴的象群迅速安静下来(S1 otow&othe rs,2000)。其中的一头象(图左)降服了一些少年象。
态)动员一个群体或是一种文化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对卢旺达图西族人的大屠杀.对欧洲犹太人的屠杀以及对美洲土著的屠杀都是集体现象.它需要广泛的支持、组织以及参与。卢旺达胡图族政府和商业领袖出钱购买并分发了200万把中国大砍刀“仪仪是为了一个目的”。
以色列的杰夫和义农(Jaffe&Yinon,1983)的实验证明群体可以强化攻击倾向。在一个实验中,大学男生被一个虚拟同伴激怒。他们在群体条件下决定的电击比独自一人时强度更大。在另一个实验中(Jaffe&others,1981),人们单独或是在群体中决定对某人在ESP任务中回答错误的惩罚。如图10一l l所显示的,随着实验的进行,个体使用的虚拟电击逐渐增大,群体决策增强了这种个体倾向。当环境激发了一个个体的攻击反应,额外的群体互动往往会增大它。
“战争最残忍的是,它强迫人们集中在一起,干一些就个人而言谁都很反对的事情。”
——艾伦·凯(Elien.Key),《战争,和平和未来>。1918我们可以以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为契机。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在日常生活的适用性。导致人们采取电击的实验情景与现实中使得人们出口伤人或打人耳光的情境能有多大可比性呢?克雷格·安德森和布拉德·布什曼(AntIerson&Bushman,1997;Bushman&Antlerson,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3D3
1998)指出:社会心理学已经对实验情景和日常世界中的攻击进行了研究。而且结果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在两种情景下.攻击的增强可以被这些因素预测:·男演员
·攻击性或A型人格
·酗 酒
·观看暴力
·匿 名
·被激怒
·武器的存在
·群体互动
实验室使得我们可以在控制条件下检验以及修订理论。现实事件给我们灵感并且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攻击研究显示控制性的实验室研究和复杂的现实社会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增进心理学对人类福祉的贡献。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灵感激发了理论.理论刺激了实验室研究,而实验室研究又深化了我们的理解和把心理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厌恶事件不仅包括挫折,也有不适、疼痛,和身体、言语上的人身攻击。几乎由任何一种来源,甚至包括身体锻炼或性刺激导致的唤醒。都能被转化成愤怒。
电视表现了相当多的暴力。相关和实验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观看暴力节目会(1)导致攻击行为出现一定的增长,尤其是在被激怒的人中; (2)降低观众对攻击的电击强度
8.00
7.00
6.00
5.00
o.00,[————————————————————————————一l 2 3 4
实验阶段
圈10—11群体增强攻击
当个体选择执行多大的电击作为对回答错误的惩罚时.随着实验的进行.他们选择的电击水平逐渐增高。群体决策进一步极化了这种倾向。
资料来源:Data from Jaffe&others.1981.认为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公司对你的不公正待遇?”之后他们回答了一个问卷,评价对公司和主管的态度。之前“发泄”或“排出”敌意的机会减少了这个评价里的敌意了吗?相反,他们的敌意增加了。表达敌意导致了更多的敌意。
惯于摆出暴力姿势的人,只会增加自己的愤怒。”
——达尔文。 《动物和人类的情绪表达>.1872听起来很熟是吗?第4章提到.残忍的行为引起了相应的态度。更进一步,正如我们在对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的顺从实验的分析中提到的,轻微的攻击行为可以为自己找到正当理由。人们贬低受害者,从而使进一步的攻击合理化。即使有时(在短期内)合理化降低了压力.最终也会降低抑制。即使当愤怒的人们击打一个沙袋,相信这样能够宣泄,但影响是相反的——导致他们表现得更残忍,布拉德和他的同事这样报告(1999,2000,2001)。“这就像那个老笑话,”布什曼(1999)说道。“如何赶上卡内基·霍尔?实践,实践,再实践。你如何成为一个愤怒的人?答案是一样的,实践,实践,再实践。”
我们应该因此而禁锢愤怒和攻击的欲望吗?生闷气显然不是更好的办法.因为它让我们能够在头脑中导演着谈话的同时仍不断发着牢骚。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用非攻击的方法来表达我们的感觉和告知别人,他们的行为是怎样影响了我们。在不同文化情境中,那些能够把对“你”的口■
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3D5
指责重组成“我”的信息——“我很愤怒”或者“你把脏盘子留在那里让我很不愉快”——以一种能使别人更好地做出积极反应的方法交流他们的感受(Kubany&others,1995)。我们可以不用攻击性的方式,而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社会学习观点
如果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那么就存在控制它的希望。
让我们大概回顾一下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和考虑如何消除它们。
厌恶体验,如期望的破灭、人身攻击等都会导致敌意性攻击。所以避免给人们以错误的、不可达到的预期是明智的。预期的回报与代价会影响工具性攻击。它建议我们应该奖励合作性的非攻击的行为。在实验中,当看护者忽略他们的攻击行为,并强化其非攻击性行为时,儿童的攻击性降低(Hamblin&others,1969)。惩罚攻击者的效果不那么稳定。只有当惩罚措施强大,及时并且确定;当它和对期待的行为进行奖励结合起来;而且接受者不愤怒这样的理想条件下。威胁惩罚才能消除攻击行为(R.A.Baron,1977)。若缺少这种威慑力量,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爆发。这一点在1969年和1992年分别被证实。1962年,蒙特利尔警察进行了一场持续16小时的罢工;1992年,对洛杉矶暴动进行的直升机电视报道显示,有部分地区没有警力。在两种情况中,直到警方返回时,爆发性的破坏和掠夺才停止。
但是惩罚的有效性也是有限的。大多数致命的攻击是约翰·布拉德肖(John。Bradshaw)在他的畅销书《回归家园——找回和守护你的内心》(Homecoming:&.claiming and Championing Your Inner Child)中,详述了他的想像技术:向你的内心请求宽恕,与你的父母断绝关系并寻找新的(像耶酥),抚摸你的内心,写一段你的童年历史。这种技术称为“宣泄”.即将情绪投入对充满伤痛的往事的体验之中。宣泄给人的体验强烈、印象深刻。放声痛哭,对去世已久的父母大发雷霆,紧紧拥抱受伤的小男孩(自己童年的影子)——这些都让人心绪难平。除非你是铁石心肠才不会落泪伤情。数小时后。
你会感到清白、平和——或许是多年来第一次。醒来,继续前行,新的生活在向你召唤。
宣泄,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它一度是心理分析疗法的中流砥柱,但现在已经不是。它的主要缺点是,没有证据证明它起作用了。当你调查人们是否喜欢宣泄疗法,你听到了很高的赞誉。当你考察它是否带来了变化时,宣泄则鲜有建树。
资料来源:From Martin E.P.Seligraan.What You Can Change and形^m Yot‘Can't:The Complete Guide幻Successful&驴,m-
provement,Alfred A.Xnopf,1994,pp.238—239.“靠着朋友的点滴帮助我才得
以度日。”
——约翰·列侬和
保罗·麦卡特尼。
Sgt.Pepper's Lonely Pleafls
Club Band‘1。.1967
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接近性
外表吸引力
相似性与互补性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关系中的回报
什么是爱情
激情之爱
伴侣之爱
哪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
依 恋
.公 平
自我表露
亲密关系是如何结束的
离 婚
分离的过程
个人后记:经营爱情
人与人之间终生的相互依赖性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着吸引——男性和女性间的吸引,我们应该为自己得以来到世间而对它心存感激。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动物”。确实,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fneed to belong)——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马克·利里(Baumeister&L.eary,1995)阐释了社会吸引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源于我们的归属需要。
·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只有相互依存才能使族群得以生存。当狩猎或搭棚时.众人共同协作要比一个人单干更好。
·对男性和女性而言,因爱结合而有了孩子,随后,父母相互支持,共同抚养.孩子才得以成长。
·对孩子和养育者而言,社会性依恋促进了他们的共存。如果毫无理由地将他们分开.养育者和孩子都会感到恐慌,直至重新团圆。忽视孩子或将孩子置于无人关心的机构中。孩子就会伤心并焦虑。
·对世界各地的人们而言,之所以有丰富的思想和多彩的情绪,正是因为那些真实的和想像的亲密关系。如果有一个能提供精神支持、可相互信赖的伴侣,我们就会感到被接纳和被赞许;坠入情网,人们会感到抑制不住的愉悦。正是因为人们渴望被①Beatles乐队的一张专辑—— 接纳和被爱,所以才会在化妆品、服装和塑身上有巨额花费。
译者注。 ·被流放的人、坐牢的人或被单独监禁的人,总是会想念他们的亲人和故土。人们被拒绝时。就会感到抑郁(Nolan&othe瑁,2003),会觉得度日如年,生活乏味(T'wenge&others,2003)。
·失恋的人、丧偶的人以及旅居异乡的人,会因为丧失社会联系而变得痛苦、孤独或孤僻。失去精神上的伴侣.人们会变得嫉妒、发狂或产生剥夺感,会对死亡和生命的脆弱变得更加敏感。
·死亡会提醒我们重视归属需要。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我们所爱的人保持亲密(Mikulincer‘&others,2003,Wisman&Koole,2003)。面对9·11恐怖事件,数以百万的美国人都与自己心爱的人通了电话。同样道理,同学、同事或家庭成员的突然死亡也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无论他们曾经有过什么分歧。
我们确实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归属于某一群体。
就像第14章所证实的那样,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基普林·威廉斯等人(Williams&others,2001)考察了归属需要被排斥行为(拒绝或忽视的行为)阻碍时的结果。研究发现,所有文化中的人们,无论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家庭中,都会使用排斥来调节社会行为。那么,被故意回避——避开、转移视线或默然以对——是一种什么滋味呢?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排斥的反应常常是抑郁、焦虑、感到情感被伤害并努力修复关系.以致最后陷入孤僻。从家庭成员或同事那里遭受这种沉默对待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对待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