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父母特别反感的孩子的行为包括哭闹、撒泼、黏人、哭哭啼啼。这不是指孩子摔倒时的哭泣,而是指父母实在猜不透为什么孩子会那么伤心,或家长明明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让孩子高兴起来,但孩子依然感到难过。
你可能只想让孩子停止这种莫名其妙的哭闹,可能觉得那是“恶劣”的行为。但我好奇的是,你对这种哭闹的厌恶感,是不是跟你婴幼儿时期哭泣时遭到阻止而感到悲伤无助有关?你之所以对孩子感到厌烦,可能是因为你不想再次经历以前那种脆弱的痛苦,所以你也想要让孩子闭嘴。
或者,你也可能觉得孩子哭闹或撒泼,是对你育儿技能的一种否定。也许你有一个心照不宣的期望,认为孩子应该永远感到快乐。因此,孩子只不过是感到悲伤或孤独,你却觉得那好像在提醒你,你对孩子那一刻经历的事情无能为力。
贝拉四十五岁,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经理,丈夫史蒂夫是大厨兼餐厅老板。他们有三个儿子,一个八岁,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四岁。他们的家庭充满活力,周末有很多活动及社交,家里的气氛欢乐又热闹。
贝拉和史蒂夫的工作都很忙,所以他们请了一个保姆兼管家朱厄妮塔,平时保姆与他们同住。朱厄妮塔从他们的大儿子五岁起,就一直跟着这一家人了。
贝拉认为小儿子菲利克斯有问题。她告诉我:“菲利克斯真的很黏人,虽然他只有八岁,但他需要的照顾,比两个哥哥在他那个年龄所需要的照顾加起来还多,而且不分昼夜。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在他的婴儿时期,没跟我培养良好的关系,但我确定那时我做得不错,所以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菲利克斯看起来没有安全感。”
我很好奇为什么贝拉难以忍受菲利克斯的黏人行为,以及他们的母子关系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我请贝拉询问菲利克斯晚上会不会做梦,都做过哪些梦。我并没有期望从他的梦境中获得任何答案,但我认为那是让菲利克斯说话,也让贝拉倾听的一种方式。
贝拉告诉我:“菲利克斯说他做了一个可怕的梦,在梦里,他独自一人,找不到其他人。我问他,现实生活中遇到过这种情况吗?我确定他应该没遇到过。可是他说他遇到过,听到这话我很吃惊。菲利克斯说:‘我记得我们去威尔士的舅舅家,你把我独自留在车上。’”
贝拉说:“他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了。我哥哥住在一个特别偏僻荒凉的地方。有一次,菲利克斯快两岁时,我们开车去我哥哥家。到那里的时候,菲利克斯睡着了,所以我叫他哥哥先进屋。我把车里的东西拿下来,搬到屋里,然后再回车子看菲利克斯。我回车子时,发现他已经醒了,正在哭泣。
“他居然还记得那件事,我很震惊。我向他道歉,并对他说:‘亲爱的,你独自待在车上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接着,我们拥抱了一下。我不禁开始思考,六年前的一件小事为什么到今天还会影响他。”
对贝拉来说,这件事可能是小事。但是对菲利克斯来说却不是小事。我问贝拉,那件事发生之前或之后,菲利克斯曾被单独留在陌生的地方吗?她说:“没有,但他二十个月大时,得了严重的脓毒性咽喉炎,不得不住院治疗。抗生素没有效果,他昏迷了一周,靠机器帮忙呼吸。昏迷的时候,他有时是独自一人,但脱离昏迷状态后,史蒂夫或我总是在身边陪他。”
我说:“贝拉,儿子病得那么重,还陷入昏迷,实在太惨了。”她回应:“哦,还好——我的意思是,虽然那时不太好,但最后我们挺过来了。”
贝拉这样回应时,我觉得她是在推开我的善意问候,仿佛我的关心是多余的。那一刻,我觉察到她好像一直在逃避菲利克斯生病所带给她的感受,从以前到现在都是这样。我感到震惊,想象着小男孩病得那么重是什么状况,也想象身为他的父母是什么感受。
贝拉说:“史蒂夫说我们可能会失去他,但我就是不敢去那里。”我再次感到悲伤,也对她表达了我的同情。我看着她时,注意到她眼眶噙着泪水。
我说:“这可能是菲利克斯黏人的原因,因为他必须紧抓着生命不放。他昏迷时可能意识层面上不知道你不在那里,但他在另一个层面上是知道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会梦到自己孤独一人。”
无论这是不是真的,贝拉觉得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这也帮她理解了菲利克斯的行为,让她更容易体谅菲利克斯。
另一个可能是,贝拉终于让自己去感受失去菲利克斯的恐惧和悲伤,多年来她一直压抑着那些情绪。想把痛苦的感受封锁起来是完全正常的,但这样做时,我们可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受也变得麻木,包括孩子的感受。长久以来,贝拉一直压抑着她对菲利克斯病情的感受,觉得菲利克斯的感受令她心烦。
当贝拉终于让自己去体会差点失去儿子的感受时,她并没有像之前担心的那样完全崩溃。“以前,我一直认为菲利克斯那么黏人是他的错。我心想,你的哥哥都很正常啊,为什么就只有你有问题呢?现在我意识到,你不能因为一个人有某种感受而责怪他。”
我们聊过之后,贝拉做了一个梦——那其实是一场噩梦。她梦见两个侄女和菲利克斯在海里游泳,陷入困境。侄女获救了,但菲利克斯溺水而亡。贝拉突然惊醒,泪流满面,心烦意乱。接着,她去查看菲利克斯,看到他安然无恙地熟睡着。她惊觉到这件事的讽刺之处:以前通常都是菲利克斯来父母卧室。
如今菲利克斯再令贝拉感到心烦时,她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她不确定这是因为菲利克斯不再那么黏人,还是因为她对他的黏人态度软化了,又或者是因为她会更主动关心他,还是三者皆是。
孩子之所以黏人或哭闹,原因不胜枚举,就像孩子与每个照顾者之间的关系一样多元。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刻意回避孩子在我们身上触发的感受,会导致我们在亲子关系中陷入僵局,阻碍我们尽可能地接近孩子,因此降低了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承认及确认我们自己及孩子的感受很重要——那不仅事关我们和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一种理解我们的触发点及孩子的触发点的方式。此外,那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我们和孩子会有那样的行为。
一旦找到孩子感受的脉络了,所有的感受都会变得可以理解,包括黏人、觉得衣柜里有鬼、床底下有怪物、莫名感到悲伤,或难以承受的失落等等。如果脉络不明显,那也不表示没有脉络。你要做的第一步是接受孩子的感受,那可以帮你理解他的行为。如此一来,你就能包容他,也更能够与孩子合作来想出解决办法,做出有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