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家庭的秘密其实是谎言。你可能不会那样想,觉得你只是在隐瞒孩子不需要知道,或可能伤害他的信息。
但一个家庭隐瞒信息,或家庭内部有谎言时,即使家庭成员没意识到真相,他们还是会受到影响。那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会察觉到,某些事情不是那么单纯与公开。
如果你撒谎或隐匿信息以防孩子受到真相的影响,这样做是在削弱孩子的直觉。你告诉孩子的信息,与他感受与察觉的状态不同。他会觉得不舒服,如果他无法表达出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可能会以不当的行为展现出来。
下面的案例是我接受心理治疗师的培训时所看到的个案,可以用来说明这个现象。
X先生和X太太为了十几岁的儿子A去看心理治疗师F博士。X夫妇说,A的行为失控了。他逃学,吸毒,酗酒,郁郁寡欢,沉默寡言,一直从母亲的手提包里偷钱。他们希望治疗师可以给一些建议,告诉他们如何把孩子教好。
F博士向他们解释,孩子进入青春期时,觉得有必要与父母分离,自己会建立一个圈子或加入新的社交圈。等孩子觉得他已经建立一个有别于父母的独立身份时,他就不会那么叛逆了,一切都会缓和下来。但X夫妇坚称,儿子的行为已经超出那种常态。
F博士问A的童年生活是什么状态。X夫妇描述了一个快乐、正常的小男孩,但他们的描述听起来很生硬乏味,缺乏细节。过程中X夫妇对视了一眼,仿佛在交流什么秘密似的,F博士注意到了。他说:“你们是不是还隐瞒了什么没讲?”X夫妇陷入沉默,再次互看了一眼。
F博士追问:“你们夫妻俩的相处一直很好吗?”X先生终于说:“那时我们不在一起。”妻子瞪了他一眼。
“他小时候,你们离婚了吗?”真相终于揭晓了,X先生不是A的父亲,但A一直以为他是父亲。X太太说,A的生父“不好”,经常酗酒。A十八个月大时,他就因酒驾造成的车祸过世了。
“A不会记得他,他几乎都没在孩子身边。”X太太说。
“他可能不记得有这个人,但身体层面上,他以前可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后来又感觉不到他的存在。”F博士说。
“我们担心A的行为是他父亲的遗传。”X先生说。
F博士告诉他们,行为是一种沟通,是有意义的,“那么,A的行为告诉你们什么?”
“感觉他好像在叫我们滚远一点。”X先生说。
“你们对A撒了一个谎,而且是弥天大谎。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但他可能觉得有些事情不太对劲,因此心烦意乱。”F博士说。
“我们没有撒谎,只是没告诉他真相而已。”X夫妇说。
“你们撒谎的方式是故意不说。”F博士说
“那我们该怎么办?”X夫妇问道。
“我不会告诉你们该怎么做。不过,我在想,这可能是问题的一部分。”
X夫妇决定告诉儿子真相,他听了非常愤怒。他发现生父有个哥哥,就跑去跟伯伯住在一起,从那开始努力用功,在学校表现得很好,也考上了大学。
X夫妇希望儿子走上正轨的愿望实现了,他们现在唯一需要做的是修复破裂的关系——他们需要理解儿子的愤怒,承认他们以前为了维持完美家庭的形象,没有对儿子说实话。他们需要承认这样做对儿子的影响,并为此道歉,接受儿子对这件事情的任何感受。我不知道后来他们有没有这样做,因为故事只写到这里。
很多时候,我们宁愿某事没发生时,会对孩子撒谎,故意不让孩子知道。想避免孩子感到难过是人之常情,但问题不是出在孩子有那些难过的感受,而是在于我们害怕他有那些感受。所以,我认为,如果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或伴侣有困难,正在努力解决,也希望能够解决那些困难,这样做要比隐瞒孩子更好。如果孩子担心,你可以安抚他。如果我们不把那些坏消息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说出来,无论如何孩子都会察觉到气氛不太对劲,他可能会胡思乱想出更不好的情况。
我认为对孩子撒谎或故意隐瞒事实不是明智的做法,比如某个对家庭很重要的人过世了,在告知孩子这些事情时,需要让孩子知道:尽管我们现在极度悲伤,永远忘不了那个人,但我们会习惯他的消失,日子会继续过下去,并恢复往日的欢乐。同样,如果父母之中有一人要搬出去住,这需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先讨论,孩子需要知道父母的计划,也需要知道以后他们如何继续过日子,让孩子知道,他依然可以经常见到父母双方。
亲子沟通可能有多种适合不同年龄的方式。例如,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不舒服,我要去看医生,运气好的话,我会好起来。如果我看起来心不在焉,我很抱歉,因为我在担心病情。”这样讲比隐瞒你得癌症的消息更好。如果孩子是领养的,最好从一开始就以适合其年龄的方式告诉他,让他从小就知道这件事,不要等到突然有一天让他震惊地发现真相。我们无法保护孩子免受无可避免的丧亲之痛以及生活中的灾难,但是灾难发生时,我们可以陪在他身边,与他一起感受,帮他控制情绪。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人肯定他的重要性,肯定他是有人关爱及渴望的。而且,你不能以随性的话语表达,你需要用爱表达,让他看到你的脸庞在见到他时整个亮了起来,让他从你们的亲子互动中感受到爱,让他觉得你把他纳入生活中,让他看到你很享受亲子乐趣及陪伴他的感觉。如果你隐瞒一些影响孩子的信息,你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孩子有权知道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