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刚上中学时,我去参加学校为新生家长举办的迎新演讲,校长玛格丽特·康奈尔(Margaret Connell)看着现场的所有家长,坦率地说:“孩子会对你撒谎。”我心想:“哦,我女儿不会,我们关系很好。”她接着说:“即使你觉得孩子对你说了一切,他进入青春期时,还是会对你撒谎。身为家长,你的任务就是不要对此大惊小怪。”
几年后,我请教康奈尔女士这件事,她告诉我:“每个人都会撒谎。在我们做的所有坏事中,撒谎是最常见的,也是我们最不会去多想的。但不知怎的,父母似乎觉得孩子这种罪过比其他的罪过更严重。孩子做了某件不该做的事情,也许是很小的事情,但他说他没做,父母会说:‘我了解我的孩子,他有缺点,但他不会撒谎。’问题是,这会导致孩子陷入一种复杂的状况,这表示无论发生什么事,你永远无法知道真相。”
每个孩子都会撒谎,每个大人也会撒谎。不撒谎当然很好,那会让亲子之间更有机会进行适当的对话,达到真正的亲近。但每个人都会撒谎,我们不应该把孩子撒谎当成罪大恶极的事。
撒谎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可以接受的,我们要求孩子不撒谎,但奶奶连续三年为他织了他不喜欢的围巾当圣诞礼物时,我们又教孩子要假装开心并表达感谢。你仔细想想会发现,孩子不得不学习掌握一种复杂的状况:何时才适合撒谎。孩子随时都可以目睹父母撒谎。例如,孩子听到你对伴侣说,你告诉你的同事你有其他事,不能参加公司的迎新会了,但实情是你根本不想去。如果孩子目睹你做这种事,看到你可以完美地说服别人相信你不真实的借口,他没有理由相信你永远不会对他撒谎。
说到撒谎,那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首先,他必须构思另一种现实,然后说:“这件事发生了。”接着,他必须把这件事和实际发生的事都记在心里,而且必须把两者区分开来,以免露出破绽。然后——这才是真正聪明的地方——他还必须记住你在想什么,以及你知道什么。
两三岁的幼儿可能会有欺骗行为,例如背着你把不爱吃的东西拿去喂狗,但他们直到四岁左右才会开始像我上面描述的那样撒谎。他们那样撒谎后,会发现他们有了一种新的超能力,“哇,我可以编故事,大家依然相信我!太神奇了!”
孩子撒谎往往是因为生活中的成年人无法冷静地看待真相,无法对真相不加评判。有些孩子撒谎是为了摆脱麻烦,有些谎言是幻想或是为了取悦成年人,或是为了帮别人一个忙。
有时孩子撒谎是为了传达一个情感上的事实。有人问他怎么了,他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时,他会编造一个符合自己感觉的故事。
弗洛三岁上托儿所时,有一天她看起来不像平常那么活泼。老师问她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她回答:“我的金鱼死了。”我去接她放学时,老师告诉我她们的对话,我说:“呃,可是我们没养过金鱼。”
仔细一想,我意识到她是在说另一种“实话”。那时我亲爱的姨妈过世了,我很难过。弗洛可能看到我流泪,也许那阵子我对她专注的东西没什么兴趣;也许她对我说话时,我没听见。总而言之,我虽然在她身边,却无法关注她。也许她想念我平常的样子,把它比喻成一条金鱼?或者,更有可能的是,她可以处理及想象金鱼的死亡,而我失去亲人这件可怕的大事需要简化成一条金鱼,她才能够处理那个信息。
后来,我把我认为真正发生的事情告诉了老师。对孩子来说,接受幻想比接受现实来得容易,我们需要尊重这点。我们越常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就越不需要以撒谎的方式来传达真实的情绪。这需要多年的学习。
有时孩子幻想的谎言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形式,我们必须像面对孩子所有的异常行为一样,去了解行为背后的感受,而不是去谴责孩子的行为。如果事情大到令孩子难以承受(就像我女儿无法处理我姨妈过世的事情那样),他会把大事简化成“一条金鱼”或任何类似的东西。
年龄更大的孩子撒谎时,还有更多的理由。你可能已经料到康奈尔女士的睿智说法后来应验了。弗洛十五岁的时候确实对我撒了谎。我发现她撒谎时,想起康奈尔女士的话,并没有把那件事情看得很严重。相反,我听进去了女儿的解释。
她和一位朋友都告诉父母,她们在对方的家里做功课,但实际上是去当地大学的学生酒吧。她说她必须说谎,因为我绝对不会让她去那种地方,我静静地聆听了她的说法。我告诉她,我确实不会让她去那种地方,因为那是违法的:她尚未成年,不能喝酒,而且那是私人酒吧,她们无权使用。但是,我也说,我不让她去的真正原因是我很害怕。我害怕是因为我十五岁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也没告诉父母。我回顾以前的反常行为,觉得我是让自己置身险境,只是很幸运没出事。我告诉她,我还没准备好让她像我那样,在这个年龄把自己置身于险境,失去理智,喝太多酒,试图让年纪比我大、比我老练的人对我刮目相看。我告诉她,她必须等到我放心让她去做那样的事情时再去做。我说,如果她因此感到失望,我可以理解。
事实上,接下来的一年,我已经放心给予她更多的自由。弗洛十六岁的时候,我让她和同伴在一个流行音乐节上露营,她们都安然无恙。在她去之前,我们确实讨论过,我也谈到我的担忧:万一你的手机没电,你和朋友走失了,你会怎么做?你如何判断现场提供的食物是否有风险?(那是陷阱题。)她的回答很明智。
现在弗洛已经成年了,她很喜欢跟我说一些她当时没对我透露的事情,借此吓唬我,拿我寻开心。比如凌晨三点时,营地上的帐篷着火了,而她们的帐篷是现场唯一没着火的。她和朋友离开了现场,步行数英里到火车站,在那里过夜。对两个十六岁的孩子来说,那是一次奇妙的冒险。弗洛说当时她不能告诉我那件事,因为她觉得保守那个秘密很有趣。
家长不要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告诉你的事情反应过度,这样才更有可能维持亲子沟通渠道的畅通。我可能对自己的恐惧反应过度,所以她才会觉得当时我还没准备好聆听真相,直到多年以后才对我吐露实情。
教养青春期的孩子时,请记得你自己青春期是什么样子。那时父母为了阻止他们的恐惧变成现实,而对你设下了种种限制,使你觉得束手束脚,很不自在。
青少年确实需要对一些事情保密,比如我女儿那个无伤大雅的故事。孩子需要这种隐私来塑造独立的身份。青少年可能也会为了帮自己创造空间而撒谎或故意不透露真相。这并不表示他一定在做什么坏事,他可能只是想做只有自己或朋友知道的事,因为他正在脱离家庭与父母的圈子,打造自己的新圈子。
你的目标是从婴儿期到成年期,持续维持亲子沟通渠道的畅通。重要的是,孩子觉得他可以告诉你真相,觉得他的所有感受都会获得接纳,甚至包括那些你会担心的感受和态度。如果孩子不敢对你透露这些,万一他在学校被欺负,或被柔道教练的性暗示吓到时,他能向谁求助?你需要包容孩子的感受,别对他的行为或告诉你的事情反应过度——你的做法是不要做出评判,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做什么。我们的人生经验比孩子丰富,有时孩子告诉我们一些事情时,我们可能很想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以的话,请克制这样的冲动,这样你才能给孩子灌输信心,以免剥夺他的能力。如果你是倾听者,而不是扮演先知,孩子更有可能持续对你说实话。
孩子说谎,或有其他你认为不妥当的行为时,与其立刻做出反应,不如去找出说谎或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感受。如果你理解并确认那些感受,你等于给孩子一个机会去寻找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康奈尔女士跟我提起一个学生的故事。“我以前有一个学生,每次世界上发生灾难时,她总说她和那个灾难有关联。无论是地震,还是火车相撞,她都有一个远房表亲或姐夫,或一个朋友遇难。过了一段时间,我意识到那不太可能。我想,她之所以说谎,是为了获得关注与同情。那可能是因为她无法以直接的方式获得关注与同情,才会根据当天的新闻编造那些不太可能的情境。”
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源,就不要只盯着谎言,而是去找出孩子生活中缺少了什么,或发生了哪些事情是需要你同情与关注的。另外,你也需要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孩子必须采取这种迂回的方式来获得同情与关注。
你可能会想,话虽如此,可撒谎仍是错的。但是,以严厉的道德管教方式来处理说谎,并不会使孩子变得更诚实。事实上,研究显示,那会导致孩子更擅长撒谎。
研究员维多利亚·塔瓦尔(Victoria Talwar)造访西非的两所学校。那两所学校招收的学生很类似,但管教方式截然不同。一个很像典型的西方学校:如果你做错事(例如撒谎或调皮捣蛋),老师会找你谈话或留校察看,指导你下次该怎么做。另一所学校是采用惩罚的方式:孩子行为不端时,老师会叫他出去,痛打他一顿。
塔瓦尔想知道哪种方式更能教出诚实的孩子,所以她做了一个实验,名叫“偷窥游戏”。她邀请一个孩子进房间,对他说:“你坐在这里,面向墙壁。我会在你身后拿出三个物体,你要从它发出的声音猜出它是什么。”她会故意让第三个物体发出不相干的声音,例如,那是足球,却发出音乐生日贺卡的声音。
请孩子回答之前,她说:“我得离开房间一下。别偷看哦!”当她回来时,她说:“你没偷看吧?”孩子总是回答:“没有。”然后她问:“第三个物体是什么?你可以从声音猜出来吗?”几乎每个孩子都说:“是足球。”因为他们几乎都偷看了。
塔瓦尔接着问:“你怎么会知道?你偷看了,对不对?”这时,她可以衡量孩子撒谎的程度及撒谎的结果。在非严格管教的学校里,有些孩子撒谎,有些没撒谎。两者的比例和她在其他国家做实验的结果差不多。但是在那所采用惩罚制度的学校里,孩子都很乐于撒谎,而且他们的谎言还很有说服力。所以,学校以惩罚来遏止撒谎时,不知不觉中反而使学校变成制造高明说谎者的机器——康奈尔女士一直都知道这点。
当孩子说谎时(注意,我是说“当”,而不是“如果”),请记得说谎的所有原因。这是一个发展阶段,孩子正在模仿你,正在创造私人的空间,他说谎是为了避免惩罚或避免沮丧。如果说谎是问题,最好是解决问题,找出谎言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惩罚孩子。惩罚只会使孩子变得更擅长说谎。
你越喜欢评判孩子,越喜欢采取惩罚的方式,孩子越不可能对你吐露实情。他还是会想要取悦你,想要获得你的认可,但他会把诚实抛在一边,把真实的自我搁在一边,那可能对他的心理健康有害。严酷的刑法无法培养出有道德的好公民。严格的管教也无法培养出让双方都满意的亲子关系,那反而可能破坏孩子在生活中培养持久、满意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请记住康奈尔女士的话:“孩子会撒谎。身为家长,你的任务是不要对此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