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四岁的时候,觉得我父亲实在太无知了,我几乎无法忍受他。但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他竟然在七年里学了那么多东西。”
——马克·吐温
为青少年设定界限可能感觉比他们年幼时更加困难,但是如果你已经习惯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那就容易多了。如果你还没养成这个习惯,现在开始也绝对不晚。
我儿子伊桑十几岁时,行为恶劣。他在学校惹过几次麻烦,但还不是多大的问题。他快十六岁时,情况恶化了。有一天我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要我去接他,因为他参与了“超市扫荡”活动。他和一群朋友在超市里装满一个手推车,里面全是啤酒和糖果,并试图不付钱就直接推着推车出去。他说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样做,只是跟着大家一起闹着玩而已,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但我也担心他可能正在养成这种性格。
啤酒和糖果,这是青少年的写照——刚好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的阶段。孩子该如何度过这个时期呢?你还记得你在这段时间有多困惑吗?身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你可以说出那种行为给你的感觉。孩子到了这个阶段,父母最常用的字眼是“失望”。父母以“失望”来界定孩子时,比父母说孩子“像白痴一样”更让孩子觉得难过。另一种做法是检讨问题,逐步细分,让孩子了解他的思维流程。如此一来,青少年以后就能学会自己使用这种方法。
1.界定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你可以说:“我觉得在超市偷窃是不对的。我需要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们得想想办法,避免下次再犯。我去警察局接你时,简直无地自容。”
2.找出问题背后的感受。
亲子间的对话可能是这样:
“你们五个少年聚在一起时,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你们每个人单独来看都不像天生的罪犯。”
“我不知道。”
“好吧,慢慢来。你做那件事之前,感觉如何?”
“我们有说有笑,很开心。”
“然后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开始互相挑战。”
“然后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就做了那件事。”
“我在想,是不是你们五个凑在一起时,相互刺激,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谁也不想输给谁,让同伴瞧不起。是不是这样?”
“对。”
3.头脑风暴,想解决方案。
“那么,下次再发生这种情况时(比如你正要做一件你明知道不好的事情),你如何及时制止自己,以免情况失控?”
“我想,我们就想象一下就可以了,而不要真的去做。比如,想象要是做了那件事有多好笑。”
“那样的话,大家可以当成一个笑话来讲,而且不会有可怕的后果。”
“对。”
第二步和第三步需要重复,因为孩子可能有其他的事情需要谈论,比如他觉得他无法达到学校对他的期望,或其他的问题。也许你可以这么说:“我在想,你是不是因为被留校察看,所以本来就觉得很愤怒,想做点叛逆的事?”但切记,让孩子在讨论中当主导者。
如果你想为孩子将来的行为设定界限,你可以借由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来设定界限。所以,与其说“你不值得信任,你被禁足了”,不如说“我会把你留在家里几周,因为从警察局接你回来以后,我不想再一直担心你了,我需要休息一下,我希望你在家里待一阵子,好让我放心”。你可以像这样持续表达你的感受。
不要评判孩子,给孩子贴上无能、冲动、不值得信任或不成熟的标签,这无法帮他们进步。设定界限是好事,例如“在我对你更有信心之前,我不希望你出去”,但是采用惩罚的方式会使人变得更加固执,也无法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你应该让对话持续下去,坚持下去,并检查解决方案的效果。
切记:你想设定界限时,应该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以你自己的感受作为理由,因为你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理由。举个例子,十三岁的孩子想自己搭夜车穿过市区回家,你可以说:“你的想法挺好,你觉得自己长大了,能搭那班公交车,你知道如何安全地乘车。问题是,我还没准备好让你自己那样做。我必须赶快接受这个事实:你已经越来越成熟了,可以照顾自己了。请再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准备好适应这种状况。”这样讲,你是在示范如何诚实沟通,也是在示范如何设限。孩子会因此学到,你不准他深夜自己搭公交车不是他的错,而是因为你还不放心。他本来就知道这点,但你坦诚相告,他更有可能理解你的决定,那也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