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的孩子正经历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青春期。人类要到二十五岁左右才成熟。在那之前,我们极有可能在冒险与决策方面犯错。一般认为那是因为我们的额叶(即我们的大脑负责思考的地方),还没有和大脑的其他部分建立起快速的联结。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感到兴奋的能力却已经达到一生的巅峰。青少年对事物的感受比幼儿或成人更深刻、更全面。他们冲动地展露情绪时,懂得“这不太好”或“别那样做”的能力还没跟上。有些人学会掌控冲动的时间点比较晚,但这不表示他们永远不会在行动之前就预想可能的结果。多数人终究会发展出那样的能力。
就像幼儿逐渐发现自主性的阶段一样,青少年需要爱,再加上界限及父母的乐观,才能学会掌控情绪与冲动。切记,孩子的行为达到新的里程碑之前是最为棘手的。你可以把青少年体验的情绪想象成彩色的,相比之下,我们的体验是黑白的。如果孩子能够把丰富的情感能量投入到创意上(例如音乐或体育),那当然很好。但有些孩子是以不恰当的行为来表达情感,那并不罕见。身为家长,你的任务是为孩子提供一个界限,一个解决方案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不要为此小题大做。
找出孩子的出格行为想要传达什么信息,接着解决问题,再进行头脑风暴,这个三步骤的计划不是处理孩子麻烦行为的唯一方法。每个家庭都可以寻找自己的方式,并采用自己的方法来修复裂痕。以下是苏菲亚的故事。
我下班回家时,闻到有股烟味。我走进客厅,看到十六岁的女儿卡米拉和朋友在那里。我一直不太喜欢她这个朋友,因为女儿和她在一起时,好像总是在胡搞一些花样。于是,我转向她的朋友问道:“你刚刚抽烟了吗?”我女儿平静地说:“妈妈,我们都抽了。”但我不想听她讲,而是继续对她的朋友说教,说我不喜欢她在我家抽烟。平常很乖巧的女儿突然暴跳如雷,开始对我大喊:“不对,妈妈,是我抽的!别再说她了!为什么你从来不听我说呢?”
她的朋友离开时,女儿已经气到爆炸了。我很震惊,因为她从来不曾那么生气。我说:“你这样对我说话,我很失望。我现在不想看到你,你上楼吧。”我丈夫亚当回家后,我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他提醒我,我们年轻时也抽过烟,我也是在女儿那个年纪开始抽烟的。他说,女儿刚刚指出她已经受够了父母把她当成纯洁的天使,把她的朋友当成魔鬼。他也说我对她的朋友太快下定论了。
亚当帮我从卡米拉的角度看问题。我想起青少年的大脑是什么样子时,也开始冷静下来。亚当和我谈话时,我正在把酥皮放在苹果派上。我在酥皮上刻了“抽烟致命”的字样,再把它铺在派上,我想借此跟女儿和解。她下楼吃饭时,神情有些局促不安。但是她看到那个派时,笑了出来。接着,我们都笑了,紧绷的气氛瞬间消散。
卡米拉拍了一张照片,把它传上Facebook,并配上文字说她抽烟被抓到,跟我大吵一架,以及我给她做了一个写着字的“和解派”。她的朋友留言说,我应该用烟屁股做个派给她吃——我可不敢做得那么过火!
你和十几岁的孩子闹别扭时,请记得这点:如果你经常倾听孩子,并从他和你的角度观察情况,不久的将来,你就能回顾类似这样的情境,跟着孩子一起大笑。换句话说,你会修复破裂的关系,尤其是你先破坏的关系。你的修复方式可能是做一个“和解派”,或者,以言语表达歉意。
切记,不要否认孩子对你的感受。
身为成年人,我们不像孩子进化及发展得那么快,我们对青少年的看法可能六个月前还是准确的,但现在已经过时了。所以,六个月前,孩子可能很乐于让你帮他做功课,但现在他会觉得你的帮忙干扰了他。孩子说你很烦或你完全错了的时候,不要辩解。不过,如果这时你已逼近极限,帮孩子找出更好的抱怨方式,让你更容易听进去他的抱怨,可能是恰当的做法。如果你和家人使用界定自我的“我陈述句”,而不是界定别人的“你陈述句”来表达你的经验、感受、界限时,一切会变得更容易。
青少年在家庭之外塑造自己的身份,发展新的身份标记来帮他融入新的圈子时,可能会让你感到陌生。其实你并未失去你心爱的孩子。孩子在中学和大学的新朋友圈中感到安心时,他与你分离的需求就会减少,他过去的优点会重新显现。青少年的大脑有时像未驯服的野生动物一样猛烈。身为家长,你有时会觉得很难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但是请继续努力,保持乐观:孩子的额叶发育会赶上情绪的。
青年——指二十出头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不安全感,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不安全感是一种恐惧,当我们感到害怕时,我们的本能是发动攻击。在某些领域,年轻人的机会可能很少。找到一个角色并塑造一个身份,那本身已经是个挑战。切记,在我们克服人生中的下一个障碍之前,我们通常是处于最糟的状态。年轻人需要理解与支持,才能找出自己的方式,他们往往只知道以行动来表达内心的沮丧。这对他们周围的人及整个社会来说,往往造成麻烦。永远不要因此认定某人就是“恶劣”。相反,请帮他们获得需要的协助。
当我们替一个人去做他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时,我们是在剥夺他的能力,那可能使他感觉更糟。例如,孩子挑选大学时,我们可以在他身边和他交流想法,但是要选择就读哪所学校,通常应交由孩子自己决定。我们可以提醒孩子,多数学校都有开放参观日,但查询时间及报名参观等工作最好留给孩子自己去做。我们可以分享我们知道的事情,但不需要直接告诉他该做什么。
青少年出现反社会行为,打破平常给人的乖巧印象时,家长常有的反应是:“孩子交到坏朋友了。”那个群体里每个孩子的家长可能都这么说。对别的家长来说,你的孩子正是他们眼中那个“坏朋友”。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这样做过。我们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都该为发生的事情负责,而是把过错归咎于他人,把自己视为无辜的受害者。问题不在于“坏孩子”的影响,而是同龄人的压力难以抗拒。你可以想想你十几岁的时候因同龄人压力做了什么。
儿童和青少年会试探性地做一些事情,那很正常,但你不见得能接受那些事情。你可以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你……的时候,我很生气。”“你……的时候,我很害怕。”“你……令我心烦。”但不要错过分享正面感受的机会。“你……的时候,我很自豪。”“你……的时候,我很佩服。”“你……的时候,我实在太爱你了。”等等。
只要不把孩子的感受视为胡闹,只要你能倾听,不做评判,只要你能确认孩子的体验,你就更有可能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随着你们双方年龄的增长,孩子更有可能持续向你倾诉。这使孩子和你在设定界限方面变得更容易、更自然。
如果你们的亲子关系曾经破裂,我建议你诚实面对你在那次破裂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你不知道你做错了什么,我建议你问孩子该怎么做才能修复裂痕(而且不要辩解),或者,询问孩子你怎么做你们更容易交谈。如果你随时谨记着年长者不是唯一正确的人,那会对你有帮助。
记住这个简单的经验法则也有帮助:界定你自己和你的感受,而不是界定孩子。
所以,与其说“你还太小,不能去酒吧”,不如说“我还没准备好让你去酒吧”。
我的客户丽芙曾向我说起,她与十六岁的儿子马特的关系。
我们相处的时间越多——一起做事,一起休闲——要求他做事越容易。例如,请他把床罩拆下来清洗,或是把洗碗机里的碗盘拿出来。当我说:“你可以做这件事吗?”他会说:“当然可以。”但我忙着处理自己的事情或忙于工作时,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时我提出同样的要求:“你可以做这件事吗?”他会回应:“不行。”甚至说:“不行,为什么要我做?”以前,我们为此吵个不停。后来,我的工作不再那么繁忙时,我有更多的时间跟孩子一起看电视或吃比萨,我们的生活又恢复以前那种合作模式了。
我做母亲十年了才发现这点。我对丈夫说:“你不能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然后突然闯进马特的生活说:‘我希望你做这件事。’”这有点像陌生人走进你家,告诉你该做什么。我们之间的联结越多,越容易解决问题及进行协商。如此一来,彼此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
丽芙的经历提醒了我,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倾听他的心声很重要。不要在陪伴孩子时,双方各自盯着不同的手机屏幕,或各自沉浸在不同的世界,只是共享一个空间。我们需要确保我们除了与孩子一起生活以外,心也彼此相连。
沟通渠道畅通时,就比较容易和孩子谈一些更复杂、更微妙的议题,例如性爱、毒品、霸凌、友谊、色情、网络世界。你可以得知孩子和年轻一代是如何看待这些议题的,你和孩子可以分享你对这些议题的感受和看法,以及过程中的每个变化。如果你不愿意被孩子的意见与感受所影响,他也不太可能接受你的影响和睿智建议。
检视你青春期的岁月,可能会让你产生不愉快的醒悟,但是当你回忆你青春期的样子时,也许可以在你与孩子之间找到更多的共通点,下面的引述就是一例。
为了更了解布朗,我回顾了我在他那个年纪所写的日记。我对我日记里写的那些内容的粗俗与自命不凡感到震惊。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练习:给孩子设界限的准则
·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不要假装你的决定是基于事实,但实际上却是基于你自己的感受与偏好。
·记住你和孩子是站在同一边。
·与孩子合作,一起头脑风暴,而不是对他下命令。
·对孩子刻意隐瞒一些事会导致关系破裂,当你变得诚实时,就可以修复关系。
·切记,孩子受到什么样的对待,他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待人。
•练习:把较年长的青春期孩子想成房客
如果你不知道对孩子设定什么界限是合理的,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住在你家的房客。你依然可以设定家规,但你的家规是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他。例如:
·“我希望你把包包放在自己的房间,而不是走廊上。”
·“我希望你十二点以前回家,因为你回来太晚的话,我会一直担心被你吵醒而睡不好。”
·“我不喜欢看到脏盘子堆在水池里,我看到会很不舒服。”
·“你可以随时使用洗衣机。”
如果你把快成年的孩子想成房客,那就可以给他一些渴望的距离,彼此尊重。
家长应该记得:为了帮孩子树立得体行为的四个基石,我们需要不断地实践。我们需要忍耐挫折,灵活应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