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陆地雄狮
五星上将
M1系列“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实战性能
生产商►美国通用动力公司
乘员►4人
全车长►9.83米
全车宽►3.657米
战斗全重►63吨(满载弹药)
公路最大速度►67.6千米/小时
公路最大行程►465千米
主要武器►1门120毫米滑膛炮
1挺7.62毫米M240并列机枪
1挺12.7毫米的M2高射机枪
“江湖地位”
作为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开山之作,M1系列坦克刚一装备美军就获得了如潮好评。五角大楼将它和M2步兵战车、“爱国者”防空导弹、“阿帕奇”武装直升机、M270自行火箭炮并称为美国陆军的“五大金刚”。M1系列坦克采用了许多在今天仍然算得上一流的先进技术:它是第一种装备了1500马力燃气轮机的主战坦克,它是最早加装贫铀装甲的第三代坦克,它是最早加装信息化作战系统的坦克……在1999年到2001年的3年间,著名的DMS国际武器评测小组都将M1坦克的最新M1A2Sep型排在了世界坦克排行榜的第二名,仅次于德国的豹2A6型坦克。
出世档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传统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划分日益模糊,主战坦克的大时代来临了。一心追赶潮流的美国连续生产了M48和M60两代坦克,却始终跟世界最高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1971年,痛下决心的美国陆军和通用动力公司、克莱斯勒公司联合启动了代号为“XM1”的新型坦克研制计划。
十年磨一剑,1981年2月,美国陆军对坦克样车进行了验收,最终决定生产7000辆M1坦克,并以二战中美国装甲部队的传奇人物艾布拉姆斯将军的名字为其命名。一款在未来20年内称雄坦克排行榜的主战坦克就此面世。
M1A1坦克有乘员4人,车长、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负责操纵驾驶坦克。车长位于炮塔的左后侧,负责联络其他坦克车长和指挥坦克乘员。炮长在炮塔的右侧,装填手在左侧,炮长负责瞄准敌方车辆和地堡,发射炮弹。装填手负责从弹药舱中取出炮弹,装入主炮。
Weapon Stories …
小镜头
和传统的柴油发动机相比,M1系列坦克装备的燃气轮机优势很多:燃气轮机的发动时间只需要1分钟,是柴油机的1/30倍;它对燃料并不挑剔,无论是柴油、汽油还是煤油都可以作为燃料;它的耐磨损性几乎是柴油机的两倍;而它的检修时间却只要4小时,仅为柴油机的1/6。
绝技剖析
凭借简洁大方的外观、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无比优良的防御性能和强大无比的攻击火力,M1系列坦克成为了第三代主战坦克中的佼佼者。虽然它还算不上战无不胜,但它确实是一种在地面突击中战力惊人的致命武器。
M1系列坦克可以发射贫铀弹芯的脱壳穿甲弹,这种穿甲弹其实就是一根细金属杆(通常是贫铀制成),一端是尖头,另一端是稳定尾翼。由于弹芯细长,可以将动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着弹面爆发出来。它一旦击中坦克,弹芯就会钻入坦克内部,高温金属碎片会四散飞溅,杀伤坦克内的所有人和物。在海湾战争中,一辆M1A1型坦克在1500米的距离上用一枚穿甲弹击毁了隐蔽在1.5米厚沙墙后面的T-72坦克,另一辆M1A1甚至在2000米距离上以一枚穿甲弹连续击穿了两辆T-72坦克,堪称火力之王。
CAR
历史链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两国是当之无愧的坦克生产大国,像“红色经典”T-34中型坦克和“末日金刚”虎王重型坦克都是一个时代的传奇。和苏德两国相比,美军在二战中使用的坦克就显得相形见绌,美军的M4型坦克甚至还得到过“易燃打火机”的戏称。
除了火力超强外,M1系列坦克还装有先进的弹道计算机和全景热成像仪,在能见度100米的情况下识别目标的距离达到了3千米,从发现敌人到首发命中只需要6.2秒的时间。M1系列坦克还可以通过车载信息系统和直升机、前沿炮兵保持联系,车长不但可以掌握友军的准确位置,彼此还能传输地图、共享敌方的信息,战斗效能几乎相当于其他坦克的两倍。
M1系列坦克的防护力同样优秀,它的车体前部和坦克炮塔附近装有两层钢装甲和一层陶瓷装甲。最外层的钢装甲硬度极高,可以极大地消耗穿甲弹的动能;中间的陶瓷装甲使穿甲弹产生的金属射流发生偏转或分散,吸收大部分的热量,减弱高强度的物理冲击;最内层的钢装甲则进一步吸收残余的动能。这种类似于“钢铁三明治”的装甲防御让M1系列坦克成为了世界上防护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一共击毁了1300多辆伊军坦克,而美军出动的1956辆M1A1型坦克只损失了9辆,其中只有一辆被彻底摧毁。
此外,M1系列坦克在设计时就将弹药仓和乘员仓分开,即使弹药仓被击中或燃烧,也不会直接危及人员的生命,这也是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一个普遍的设计思路。
M1系列坦克的发动机是一台马力达到1500马力的燃气轮机,这颗动力十足的心脏让M1系列坦克从静止状态加速到32千米/小时只需要7秒,公路最大时速更是达到67.5千米,堪称坦克家族的“法拉利跑车”。不过有利就有弊,这台燃气轮机的耗油量也相当于普通坦克柴油发动机的1.5倍。M1坦克在全速行驶时每小时耗油254升,即便是发动机空转不行驶,每小时也要耗油45升,恐怕也只有财大气粗、后勤补给能力超强的美国人才能装备这样的“油老虎”。
因为M1坦克的发动机重量轻、马力强,所以M1比其他主战坦克行动更快、机动性更好。
永远的豹
“豹”2系列主战坦克
●实战性能
生产商►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
乘员►4人
全车长►7.69米
全车宽►3.70米
战斗全重►55.1吨(满载弹药)
公路最大速度►72千米/小时
公路最大行程►550千米
主要武器►1门L55型120毫米滑膛炮
2挺7.62毫米MG3并列机枪
Weapon Stories …
小镜头
德国在发动机生产方面的世界领先技术,给了“豹”2系列坦克在运动能力和驾驶舒适度上的保障。“豹”2系列坦克装备的MB-873Ka-500型12缸发动机由德国MTU公司生产,它使战斗全重达到55.1吨的“豹”2坦克可以在6秒内从静止状态加速到32千米/小时,公路上的最大行驶速度可达到72千米/小时。
“江湖地位”
每一个喜爱坦克装甲车辆的军事迷对“豹”2系列坦克都不会陌生,这种著名的坦克在坦克界的地位如同老虎伍兹在高尔夫界、迈克尔·乔丹在篮球界的地位。它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一直牢牢占据着坦克排行榜第一的位置。按照中国武侠小说的说法,“豹”2系列坦克就是坦克家族中独孤求败的“天下第一高手”。
“豹”2系列坦克从1979年正式投产后,一共生产了3100多辆。除了德国国防军的采购外,其他1300辆“豹”2都被其他西方国家“瓜分”。其中荷兰采购了445辆、瑞士采购了380辆、西班牙采购了214辆。除了英、法两国外,“豹”2几乎成为了欧洲国家的制式坦克,也难怪有人戏称“德国豹”已经升级成了“欧洲豹”和“西方豹”。世界顶级的战斗性能、超长的存活寿命,军火市场的巨大份额,这都足以让“豹”2系列坦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继续享有“王牌坦克”的称号。
出世档案
“豹”2坦克的设计工作开始于冷战最激烈的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苏两国在欧洲剑拔弩张,装备有5万多辆坦克的苏军装甲部队更是让北约各国忧心不已。为了能和苏联的T-62、T-64和T-72等坦克相抗衡,北约各国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新一代坦克制造计划,其中德国和美国联手进行了代号为“MBT-70”的坦克研究计划。
然而这次合作注定是镜花水月,性格严谨的德国人和崇拜新技术的美国人在设计思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双方最终分道扬镳。没想到,一个失败的合作计划却催生了两种顶尖的坦克,为坦克发展史谱写了一段佳话:美国人在MBT-70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M1系列坦克,德国人则发展出了“豹”2系列坦克。
1977年,第一辆“豹”2A1型坦克接受了德国国防军的验收,军方对坦克的各种性能十分满意,最终决定采购1800辆,“豹”2系列坦克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豹”2坦克的炮塔方正扁平,这样的设计减少了“豹”2的被弹面积,提高了防护性能。
战场表现
如果说“豹”2坦克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它还没有像M1系列坦克那样在战火中验证自己的战力。在2007年之前,“豹”2坦克仅仅参加过科索沃地区的维和行动。在2007年11月,驻扎在阿富汗的加拿大装甲部队遭遇了塔利班武装的袭击,一辆“豹”2A6坦克遭遇了路边炸弹和地雷的袭击。但是除了履带被炸毁,坦克乘员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豹”2坦克的防御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现。
绝技剖析
在“豹”2系列坦克之前,几乎所有的主战坦克在火力、防御力和机动力三大要素上都无法做到兼顾,比如英国的“奇伏坦”坦克火力和防御都算得上一流,但机动能力却和二战时期的老式坦克相差无几;法国的AMX30坦克机动力数一数二,脆弱的装甲却连105毫米坦克炮都无法抵御。正是在“豹”2系列坦克出世之后,设计师们才发现三大要素居然能这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德国的军事工业大国地位也再次得以确立。
“豹”2系列坦克装备有一门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120毫米滑膛炮。在此之前,西方坦克炮的通用口径都是105毫米,就连M1系列坦克一开始也是沿用105毫米坦克炮,“豹”2出世后才引进的120毫米坦克炮。这款经典的坦克炮在1980年之后一直是西方最流行的坦克炮,它不但威力巨大,可以击穿900毫米的均质钢甲,还拥有极佳的可靠性。2000年5月,在加拿大举行的“陆军杯”坦克射击大赛中,“豹”2A6型坦克最新装备的L55型120毫米坦克炮使用DM13型脱壳穿甲弹打出了击穿均质钢甲1040毫米的世界纪录,堪称第三代坦克中的“火力之王”。
“豹”2系列坦克还装有先进的激光测距仪和全景热成像仪,车长和炮长可以同时进行搜索和开火的战术动作,实现先敌开火和准确打击。
在重视打击力的同时,“豹”2系列坦克的设计师也非常重视防御性能。车体前端和炮塔处采用了先进的复合装甲,中远距离上足以抵挡苏制125毫米坦克炮的打击。在车体两侧还装有履带裙板以保护悬挂系统。除了坚实的装甲之外,弹药仓和人员战斗仓之间有一道强化隔门,足以承受主炮炮弹爆炸时的威力,避免成员遭受二次伤害。在驾驶员的座位后面还设有4具自动灭火器,只要侦测到火花就会自然启动,熄灭仓中的大火。
“豹”2坦克的车体两侧各有7个负重轮,它们除了承担车体重量、把车体重量均匀分布在履带上外,还能确保坦克平稳行驶。
矮足猛虎
T-72主战坦克
●实战性能
乘员►3人
全车长►9.44米
全车宽►3.52米
战斗全重►41吨(满载弹药)
公路最大速度►60千米/小时
公路最大行程►650千米
主要武器►1门125毫米滑膛炮
1挺12.7毫米并列机枪
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江湖地位”
如果说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现役武器的“战场秀”,那么苏联制造的T-72坦克、米格战斗机和“飞毛腿”近程战术导弹则成了最大的失败者,它们完全成为了美国制造的M1系列坦克、“战斧”巡航导弹和“爱国者”地空导弹的“陪衬”。
特别是T-72坦克,这款总产量超过两万辆的第三代坦克在海湾战争前还被西方媒体畏惧地称为“钢铁噩梦”,可随着伊拉克最精锐的“麦地那”师和“汉谟拉比”师的一败涂地,几百辆T-72坦克变成了“火焰棺材”,T-72坦克又被嘲笑为“活动的火药包”。
然而正如畏惧未必代表着了解,嘲笑也不意味着公正,T-72坦克仍然是一种实用、可靠和致命的重型武器,它在坦克发展史上必然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T-72坦克的自动装弹机采用电力驱动,一旦电力系统失效,就只能人力填装,每次填装需要一分钟的时间。
出世档案
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的列宁格勒坦克设计局接受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在T-62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一种新型的主战坦克。喜出望外的苏联设计师们一改苏联传统的“实用第一、可靠为王”的设计思路,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诸如自动装弹机、125毫米坦克炮、燃气轮机、复合装甲等等全部应用在了代号为T-64的新型坦克身上。
后来的事实证明,过分超前的设计带来的只是一系列的噩梦:先是装备的自动装弹机故障不断,接着是想象中的燃气轮机迟迟不能装备。好不容易坦克样车可以装备部队了,每辆坦克的单价又达到了让人吐血的120万美元。最终,忍无可忍的苏联军方决定停产T-64坦克,在其基础上生产一种简化版的新型坦克。1972年,简化版的T-64通过了各项试验,正式开始装备苏军装甲部队,它被正式命名为了T-72坦克。
印度国庆阅兵式上的T-72坦克
战场表现
在1991年进行的海湾战争中,T-72坦克和它一生的敌人——M1A1坦克有了一较高下的机会。然而这场对抗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战争开始后的100小时内,伊军3800多辆坦克被击毁,其中T-72坦克被击毁数百辆,而美军出动的1956辆M1A1坦克只损失了9辆。更要命的是,一个装备了35辆T-72坦克的伊军坦克营遭到了一个只有12辆M1A1坦克的美军坦克连的全部歼灭。
从1979年正式出口开始,T-72坦克相继装备了波兰、伊拉克、叙利亚、印度等国的陆军。在20多年的时间里,T-72坦克一共生产了2万多辆,对于主战坦克来说,这算得上一个天文数字。
虽然T-72坦克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惨痛的失败,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T-72坦克的价值。首先,伊拉克装备的T-72坦克是专供出口的简化型,既没有装备反应装甲,也没有装备大威力的穿甲弹,这样的“山寨坦克”如何能同全副武装的M1A1对抗呢?其次,任何一种武器都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苏联的大纵深进攻理论更重视主战坦克的数量而相对忽视坦克的质量。简便实用,易于生产就是苏制坦克的最大特点,单车对单车的挑战上,T-72固然不是大多数西方主战坦克的对手,但如果几万辆T-72坦克向对手发起潮水般的进攻,恐怕几千辆的M1A1也无法从容抵挡。
Weapon Stories …
小镜头
曾经有一位坦克迷对第三代主战坦克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评价——“如果我要驾驶一辆坦克和敌人进行骑士般的一对一,那我会选“豹”2或者M1A1;如果我要指挥一个装甲集群进行全面的战争,那我必然选择可靠实用的T-72。”相信这是对于T-72坦克最公正的评价。
绝技剖析
和“同门师兄”T-64坦克相比,T-72坦克取消了不切合实际的燃气轮机、新式弹道计算机和激光测距仪等技术,保留了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动装弹机等相对可靠的技术。1977年11月,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仪式上,T-72坦克高调亮相,美英等北约国家这才发现苏联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王牌坦克。经过一连串的情报搜集和技术评估,美国政府的智囊兰德公司甚至悲哀地预测:装备了T-72坦克的苏军装甲部队只要一周就能冲到法国的里昂,只有战术核武器才能阻止T-72坦克的前进。
即便是在今天看来,T-72坦克也有独到的技术特点。它外形低矮,车顶距离地面只有2.19米,是现役主战坦克中最矮的一种,这大大降低了它被敌人击中的概率;它装备的125毫米坦克炮威力不小,使用苏制的脱壳穿甲弹时可以击穿400毫米的均质钢甲;它的战斗全重只有41吨,最大的公路行驶速度达到60千米/小时,无论是铁路运输还是空运都相对容易。
当然,T-72坦克也有着苏制坦克的一些传统问题:首先,它没有采用西方第三代坦克普遍的弹药隔舱设计,弹药舱和乘员舱之间没有任何装甲隔板,这大大增加了坦克被击中后舱内弹药发生殉爆的几率。其次,T-72坦克有严重的“夜盲症”,它的红外夜视系统只能发现1000米内的目标,而美国的M1A1坦克在夜晚可以借助热成像仪轻松发现并攻击3000米距离上的目标,这2000米的距离足以决定坦克乘员的生死。
英伦骑士
“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
●实战性能
生产商►英国BAE公司
乘员►4人
全车长►8.33米
全车宽►3.52米
战斗全重►62.5吨(满载弹药)
公路最大速度►56千米/小时
公路最大行程►550千米
主要武器:1门L30A1型120毫米线膛炮
2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除了穿甲弹和碎甲弹,“挑战者”2型坦克还能发射CHARM3型贫铀弹。不过鉴于贫铀弹的巨大危害,英国军方规定只有在战时才能使用。
“江湖地位”
在世界著名的主战坦克中,英国的“挑战者”坦克有许多的与众不同,而其中的“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更是有着它为人津津乐道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跟“挑战者”1型没有多大差别的“挑战者”2型,跟前者相比,在射控和动力系统方面,存在着150多项改良。而鉴于前者在维修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新车体为了提高整体可靠度,又进行了近50项的改良。
经过了一系列改良的“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可发射具有高穿透力的贫铀弹,它还配有火炮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子稳定系统,全天候观测稳定系统,另外还配置有防核、防生化、防化的三防系统。具备全新武装的“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是英国陆军自二战后设计的最强的主战坦克。虽然它还无法以王者的姿态跟同时代其他坦克相媲美,但还是以“保护国家利益”的名义进入英国装甲兵部队服役至今。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一辆“挑战者”2型坦克曾经用穿甲弹准确击中了一辆5200米外的伊军坦克,这样的远距离准确攻击实在让人为它的攻击力所惊叹。
出世档案
“挑战者”2型坦克是英国陆军在20世纪80年代装备的一种第三代主战坦克,它的发展历程算得上一路坎坷。1990年9月,英国国防部决定进行一个未来坦克招标计划,由英国维克斯公司生产的“挑战者”2型坦克、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的M1A2坦克、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的“豹”2A4坦克、法国地面武器集团的“勒克莱尔”坦克进行一场残酷的“四选一”竞标。在此后长达10个月的漫长测试中,德国“豹”2和美国的M1A2综合性能最高,分别得到了96分和93分,土生土长的“挑战者”2型坦克仅以83分略高于“勒克莱尔”的81分,名列倒数第二。
可成绩归成绩,大英帝国虽然已经没有昔日的荣光,但骄傲的英国人仍然不愿意自己的主战坦克有日耳曼表亲或美国牛仔的血统,英国的军火商们也大力反对出让本国的军火市场。最终,克劳斯·玛菲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的经理们铩羽而归,“挑战者”2型坦克以保护国家利益的名义顺利装备英军。
从2003年开始,“挑战者”2E型坦克开始换装德国MTU公司的柴油发动机。经过这次“德国大夫”主刀的“心脏手术”,“挑战者”的最大速度提高到了72千米/小时,公路最大行程也提高到了550千米。
战场表现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挑战者”2型坦克也迎来了实战的考验。在巴士拉战役中,素有“沙漠老鼠”之称的英军第七装甲旅和伊军精锐的“麦地那”师展开了一场坦克大对决。虽然伊军阵中有近百辆的T-62坦克和BMP-1步兵战车,而英军的“挑战者”2型坦克只有40辆,但火力、侦测和防御都处于绝对优势的“挑战者”2型坦克还是轻松地以少胜多,一共击毁伊军坦克70多辆,而己方无一伤亡,充分证明了“挑战者”2型坦克的致命威力。
绝技剖析
英国坦克一向重视防御性能,当你看到一种坦克披着与众不同的厚装甲,那它十有八九是英国制造。“挑战者”2型坦克的车身低矮,车身和炮塔处装有第二代“乔姆巴”装甲,足以抵御普通穿甲弹和火箭弹的袭击。根据英国《简氏周刊》报导,“挑战者”2型坦克的外层装甲上还涂抹了一层反探测涂料,可以降低坦克的红外信号。“挑战者”2型坦克的炮弹全部装在保护严密的装甲仓中,大大降低了二次殉爆的可能性。
当然,有了厚重的装甲,坦克的机动性能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英国坦克的通病了。“挑战者”2型坦克的重量达到了创纪录的62.5吨,虽然它装备的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也达到了1200马力,但坦克的公路最大速度仍然只有56千米/小时,越野速度更是只有40千米/小时,这在第三代主战坦克中排名相对靠后。
作为一个有线膛炮传统的国家,英国更看好线膛炮的威力。因此,挑战者”2型坦克的火炮是一门120毫米的线膛炮,而没有采用西方坦克流行的120毫米滑膛炮。在2000米的距离上,它勉强能击穿560毫米的均质装甲,远逊于美国M1A2坦克和“豹”2坦克。此外,它的身管寿命只有500发,而“豹”2坦克的L55型坦克炮的寿命达到了700发,M1A2坦克的M256坦克炮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0发。
虽然火炮威力一般,但“挑战者”2型坦克的火控系统却异常先进。车长和炮长的瞄准镜都装有独立的全景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仪,可以准确识别战场上5000米内的敌方目标,攻击2500米内的运动或静止目标,首发命中率可以达到95%。此外,“挑战者”2型坦克的车载计算机装有两套数据链,攻击敌方第一个目标的同时就能完成对第二目标的跟踪锁定,5秒到6秒内就可以发射两发炮弹攻击两个最有威胁的目标。
法兰西雄狮
AMX“勒克莱尔”主战坦克
●实战性能
生产商►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
乘员►3人
全车长►9.87米
全车宽►3.71米
战斗全重►56.5吨(满载弹药)
公路最大速度►72千米/小时
公路最大行程►550千米
主要武器►1门CN-120-26型120毫米线膛炮
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1挺12.7毫米机枪
“江湖地位”
AMX“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是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一种第三代主战坦克。它先进的自动装弹机,精准的打击性能,强劲的越野动力,毫不逊色于其他第三代坦克。它的诞生,成功替代了因为火力和防御不足而深受诟病的AMX30坦克,大大满足了法国本国陆军对主战坦克的需要。截止到2007年,法国陆军一共接收了320辆AMX“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分别装备于法军的4个装甲团。
出世档案
法国国防部在1977年提出了一个从国外进口主战坦克的议案,可骄傲的高卢雄鸡对美国的M1系列坦克和德国的“豹”2都嗤之以鼻,法国政府最终决定授权本国的地面武器工业集团研制一种新型的主战坦克。
1987年,第一批样车通过了法国军方的验收,被正式定名为AMX“勒克来尔”主战坦克。和美国人喜好以将军的名字为坦克命名一样,“勒克莱尔”坦克的名字同样来自于一位法国元帅。这位全名为菲利普·勒克莱尔的将军是二战时期法国名将,解放巴黎时他曾亲率自由法国第七装甲师同德军作战。
绝技剖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的坦克均为4名乘员,分别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而“勒克莱尔”却打破了这个惯例,它安装了先进的自动装弹机,理论装填速度达到了12发/分钟,几乎相当于人工装填的两倍。
“勒克莱尔”坦克的火控系统由全景热成像仪、激光测距仪、电视监视器和3台先进的计算机组成,它可以在高速行进间同时捕捉6个目标,然后在一分钟内予以准确打击。
“勒克莱尔”坦克的发动机是一款8缸的柴油发动机,虽然比“豹”2坦克少了4缸,但它采用了最先进的增高增压原理,动力效果丝毫不弱于其他第三代主战坦克,公路最大速度达到了72千米/小时,越野速度也达到了55千米/小时。
在2006年7月14日的法国国庆阅兵式上,“勒克莱尔”坦克方阵整齐地通过香榭丽舍大道。
火力为王
BMP系列步兵战车
●实战性能
乘员►10人(3名战斗乘员,7名载员)
全车长►7.14米
全车宽►3.23米
战斗全重►18.7吨(满载弹药)
公路最大速度►70千米/小时
公路最大行程►600千米
主要武器►1门100毫米2A70型线膛炮,1门30毫米2A72型机关炮,3挺7.62毫米机枪
在2008年8月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爆发的武装冲突中,交战双方都使用了BMP系列步兵战车。图为俄军士兵搭乘BMP-1型步兵战车从前线后撤。
“江湖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步兵始终是一种攻击速度缓慢、缺乏防护的兵种,即便是突破了敌人的第一条防线也难以扩大战果。坦克出现之后,装甲部队进行大纵深攻击的速度加快了,但缺乏步兵支援的坦克在城市巷战中也只能成为“燃烧的火把”。
为了解决步兵伴随坦克机动作战的难题,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一项步兵历史上重要的发明——BMP-1型步兵战车。这种可以搭载10名乘员的步兵战车装有一门73毫米滑膛炮和一具“萨格”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它可以适应欧洲大陆各种复杂的地形,可以用10千米/小时的速度渡过河流,甚至还能在核污染地区安全作战,这让它成为了坦克最理想的“伴侣”。从1966年开始,BMP-1型步兵战车一共生产了2.4万辆。除苏联外,华约各国、朝鲜、古巴、印度、埃及、伊拉克等20多个国家也装备了这种步兵战车。
出世档案
BMP系列步兵战车问世以来,一直在接受不断地“修正”。首先是BMP-1型的73毫米滑膛炮射程只有1000米,射击精度也相对偏低,于是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在BMP-1的基础上生产出了BMP-2型。虽然BMP-2型步兵战车换装了30毫米的机关炮,射程和射击精度有所增加,但火力强度又大大下降。为了克服前两者的不足,苏联军方又制订了代号为688的研制计划。1982年,最新型的BMP-3型步兵战车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上正式现身。
绝技剖析
作为BMP家族的新生力量,BMP-3型步兵战车的火力超强,它装有一门100毫米线膛炮,这在步兵战车中算得上“空前绝后”。这门火炮可以发射AT-10炮射导弹,可以在4000米的距离上击穿500毫米的均质钢甲,即便是碰上了第三代主战坦克也有一搏之力。
此外,BMP-3型步兵战车的防护性能一直处于保密状态,根据英国《简氏周刊》的披露,它的车体和炮塔均为铝合金装甲全焊接结构,重要部位加装了复合装甲,前装甲可以在300米的距离上抵御30毫米穿甲弹的打击。
2004年11月5日,美军第3机步师的士兵在M2步兵战车的掩护下,于反美武装活动频繁的费卢杰城展开清剿活动。
坦克伴侣
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
●实战性能
乘员►9人(3名战斗乘员,6名载员)
全车长►7.14米
全车宽►3.23米
战斗全重►36.8吨(满载弹药)
公路最大速度►61千米/小时
公路最大行程►400千米
主要武器►1门25毫米机关炮
2具“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
2挺7.62毫米机枪
“江湖地位”
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M113型装甲车都是美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车辆。虽然它具有不错的机动性能,但只装有1挺12.7毫米机枪和12毫米的铝合金装甲,火力和防护能力都严重不足,所以参加过越南战争的美军士兵都称它为“战场出租车”。
随着苏联的BMP-1步兵战车的问世,深受刺激的美国军方决定研制一种能与之相抗衡的全装甲履带式战车,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陆军“五大金刚”之一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
1981年“布雷德利”正式投产,截止到1994年,美国陆军已经装备了6700多辆,仅次于M1系列坦克1万多辆的装备总数。根据美国陆军在2003年的报告,在21世纪的前25年内,M2步兵战车仍然会是M1系列坦克的“最佳伴侣”和美国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
出世档案
6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对发展机械化步兵战车的要求。在研制M2步兵战车之前,先后出现过3种样车。前两种样车由于各种原因被淘汰了,第三种XM723型出来后,美军机械化步兵战车特别小组对整个XM723计划进行了单独验证,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部分建议得到了美军的采纳。
根据建议,原先的XM723计划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和调整,并改名为FVS战斗车辆系统,由XM2步兵战车和XM3侦察战车两种车辆组成。1978年12月,XM2和XM3正式命名为M2型和M3型,又统称为“布雷德利战车”。
绝技剖析
和M113装甲车相比,M2步兵战车的战术职能有了重大转变——M2首先是一个先进的战斗武器平台,其次才是运载步兵的工具。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M2步兵战车装备了威力强大的机关炮和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它独有的25毫米M242“大毒蛇”机关炮每分钟可以向目标倾泻出200发炮弹,发射贫铀穿甲弹时可以轻松地击穿BMP系列步兵战车的前装甲。在伊拉克战争中,一辆M2发射的穿甲弹甚至还误伤了M1A1坦克。虽然没有击穿M1A1的前装甲,但还是打坏了它的发动机。
此外,M2步兵战车的炮塔左侧还装有两具“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这种导弹可以准确攻击3750米距离上的敌方装甲目标,只要命中一枚就足以重创大部分现役主战坦克。同时,M2步兵战车还装备了一挺M240型7.62毫米机枪和两具M257烟榴弹发射装置。
M2步兵战车的生存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炮塔正面装有坚硬的钢装甲,车体两侧和车尾由一层厚度为6.4毫米的钢板和一层厚度为25.4毫米的铝合金板组成,足以抵御14.5毫米机枪弹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