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8年吗?那一年,抖音改口号为“记录美好生活”,开启了全民创作者时代。无数素人,凭借着独特的才艺、鲜活的个性,在短视频的舞台上C位出道,成为万众瞩目的“网红”。
在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下,素人网红的成名之路往往可以用“光速”来形容。一条爆款视频,就能让他们迅速积累百万、千万粉丝,成为平台的新宠儿。
然而,这种“速成”的背后,却往往是内容的同质化和缺乏深度。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许多素人网红开始批量生产相似的内容,失去了最初的个性和特色。
在经历了流量的狂欢之后,这些素人网红们却似乎都逃不过一个宿命:热度消退,逐渐销声匿迹。对于大多数素人网红来说,他们的“网红”之路,或许只是一场短暂的梦境。
2021年,一位身着警服、操着浓重东北口音的“反诈老陈”火遍全网。他以幽默风趣的直播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反诈知识,让无数网友拍手称赞。
然而,两年多后的今天,曾经的“反诈英雄”却在直播中痛哭失声,自述“家不成家,事业不成事业,再也回不去了”。
2月26日,“反诈老陈”陈国平,发布了一条视频,喊话求职竞聘协警。视频中,老陈表示,自己希望能够继续从事反诈宣传工作,并呼吁各地公安机关如果有意向,可以与他联系,他可以去做协勤或者返聘。
老陈坦言,他之前选择辞职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价值和实力,他提交了辞职申请后,没想到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被批准了。
老陈的这一番表态,让人不禁感慨他还是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的。要知道,去年年初,他还在社交平台上自曝年收入133万,缴税近40万,羡煞旁人。然而,仅仅1年过去,他却开始在网上寻求新的职业机会。距离他辞职,还不到两年的时间。
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原因让老陈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是当初的辞职决定过于草率?还是在自由职业的道路上遇到了困境?亦或是他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新的思考?
在走红网络之前,他只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名普通民警。然而,一场偶然的机会,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2020年,陈国平以“反诈警察老陈”的身份出现在短视频平台,开始了他的反诈宣传之路。他身着警服,神情严肃,与各大网红主播连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反诈知识,提醒广大网友提高警惕。
原本严肃的反诈宣传,却因为民警和网红主播的鲜明对比,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陈国平的认真与专业,与网红主播的幽默风趣形成了强烈反差,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反诈警察老陈”火遍全网,收获了巨大的流量。
然而,人红是非多。随着知名度的提升,陈国平也遭遇了一些质疑和争议。其中,直播间打赏问题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了不给单位带来麻烦,也为了更好地继续反诈公益事业,陈国平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辞去警察职务,成为一名全职的公益反诈志愿者。
老陈的出发点没有错。但他忘了问自己一个关键的问题:观众喜欢他的直播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他身披警服的威严和荣耀。是因为他和各路网红互动时擦出的火花和笑料。而不是因为他本身有多么的牛逼。所以这两年来,他虽然拥有了一大批粉丝,但他的直播事业却一直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突破。
前几天,老陈在视频中痛哭自述,说自己家不成、事业不成。一时间,无数人为之唏嘘。
老陈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一位网友的评论或许道出了几分真相:
“他把平台和工作单位的能力当成了自己的能力,很多大企业员工都有这种问题。”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老陈的成功,离不开平台和工作单位的加持。他穿着警服,以“反诈警官”的身份进行直播,这本身就自带流量和信任背书。
然而,当他离开平台和工作单位,脱下警服,回归普通人的身份时,他仿佛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变得迷茫和无助。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骄傲的孔雀,总是在森林里炫耀自己的美丽羽毛。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老鹰,老鹰问它:“你敢跟我比试飞行吗?”
孔雀自信地说:“当然可以!”
于是,它们一起飞上了天空。然而,当它们飞到高空时,孔雀突然发现,自己美丽的羽毛失去了作用,它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自由地飞翔了。
最终,孔雀败给了老鹰,因为它把外在的美丽当成了自己的实力。
老陈的故事,何尝不是如此?他把平台和工作单位的影响力当成了自己的实力,最终迷失了自我。这是人们常常会犯一个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反思一个问题:离开了这个位置,你是谁还有什么?
01
央视名嘴白岩松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很可能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平台与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很多时候,别人对你的赞赏和尊重,并不是因为你本身的能力和品质,而是因为你所在的平台的影响力和地位。
网友@张林峰是一家工程巨头的一名小小的项目经理。
他身边总是不缺乏拍马屁的人,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礼物,他的手机里充斥着各种邀请他吃饭喝酒的短信。
他觉得自己是公司的功臣,因为他亲手签下了几个重量级的合同。
有一天,他找到老板,大言不惭地要求加薪。
老板却冷静地告诉他,他现在的收入已经和他的能力相当了,没有必要再增加。
他听了很不爽,就开始数落自己的功绩,嚣张地说:没有我,公司还能活吗?
老板毫不留情地反驳他:没有技术团队的精心设计,你能签下合同吗?没有公司的高效协调,你能完成项目吗?客户信任的不是你一个人,而是我们公司的实力、专业、信誉。
他被老板怼得哑口无言后,气急败坏地递上了辞职信。老板看了一眼,连说一句留下来都嫌多余。
他信心满满,以为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和经验,辞职后也能在行业里大展身手,闯出一番天地。然而,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
那些曾经对他笑脸相迎、嘘寒问暖的客户,在得知他离开原公司后,电话要么不接,要么敷衍几句便匆匆挂断。曾经的合作伙伴也纷纷疏远,有的甚至直接拉黑了他的联系方式。
以前,对他百依百顺,对他言听计从的人,现在一个个都把他拉进了黑名单,或者干脆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这时,他才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唏嘘地说:原来,离开了那个平台,我就不过是一个一文不值的废物。
有多少人像张林峰一样,在离开平台时,曾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会展翅高飞,却在现实的碰撞中跌得头破血流?
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平台的价值,以为离开后就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却不知离开平台的庇护,他们不过是一只只折翼的天使,在现实的洪流中挣扎求生。
还记得那位曾经在新东方叱咤风云的副总裁庄重吗?他和一批优秀的校长,在离开新东方时,果断地抛售了所有持有的新东方股票。
彼时,他们心中笃定:新东方离不开他们,他们的离开势必会重创公司,新东方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下坡路。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新东方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股价飙升,业务蒸蒸日上。
面对新东方的华丽逆袭,庄重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他终于明白,当初的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平台的力量。他们所拥有的光芒,并非源于自身,而是来自于新东方这个强大的平台。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认知误区,将平台的成功,误认为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就像站在聚光灯下的演员,容易误以为自己光芒万丈,却忽略了灯光背后的推手。
真正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尺,不是他在平台上有多耀眼,而是他离开平台后,还能否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
02
我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两位传奇人物。
第一位是罗永浩。在互联网江湖上,罗永浩无疑是一位自带流量的传奇人物。他曾是新东方最受欢迎的老师,一句句“老罗语录”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离开新东方后,罗永浩并未选择安稳度日,而是开启了一次又一次的创业冒险。他创办牛博网,聚集了大批知名作家;他创办锤子手机,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吸引了一众粉丝。
尽管他被人们戏称为“行业冥灯”,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败,罗永浩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自信,一次又一次地从跌倒中爬起。
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因为他拥有着令人敬佩的实力和人品。
第二位是周受资。这位新加坡华人企业家,现任字节跳动旗下TikTok的首席执行官。他因在美国听证会上的出色表现,而备受瞩目,圈粉无数。
初出茅庐,便锋芒毕露。周受资加入DST成为合伙人后,仅用一年时间就与中国20多家顶级金融咨询机构的主要合伙人建立了深厚关系,展现出其过人的社交能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
2015年,周受资加入小米,担任首席财务官。在他的操盘下,小米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并开启了国际化征程。雷军对他的赞赏溢于言表,甚至将其提拔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可见其能力之强。
2021年,周受资出任TikTok首席执行官,带领这艘巨舰在全球乘风破浪。他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推动TikTok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之一。
2022年,周受资入选福布斯中国全球华人精英榜,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如今,他的名字已不仅仅代表着小米前高级副总裁或TikTok首席执行官,更是一种传奇,一种象征,一种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你能否稳步前行,走向远方,取决于你的实力,而不是你的位置。
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只有当别人一想起你,就是你的名字,而不是你的职称,你才能证明你在别人眼中有了份量。
再多的职称,也只是平台赋予你的光辉。只有当你放下这些职称,用你的真本事展现了价值,你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认可。
03
每逢毕业季,关于“毕业生应该选择大厂还是小公司”的话题总会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大厂平台好、资源多,有利于个人成长;也有人认为小公司机会多、锻炼多,更容易出成绩。
知名律师@封少给出了她的答案:当然是大公司啦。
不过,要在战略层面重视大公司,但在战术层面忽视大公司。
听起来有点矛盾,是吧?
“把大公司视为自己的磨练场,去吸收知识、去提升能力,这就是战略层面重视大公司。
抛开大公司的光环,让自己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挑战,这就是战术层面忽视大公司。”
这是我听过的最精彩的关于个人与平台的关系的解读。
人如果只靠自己摸索,只靠自己拼搏,很难取得辉煌的成就。
聪明的人不会借助平台来炫耀自己,而是借助平台来实现自己。
央视主持人李小萌,曾以知性优雅的形象和扎实的业务能力,深受观众喜爱。她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些人会错把平台当成自己的能力,而我是另一个极端,把自己的能力全部看成平台的资源。我总觉得,如果没有电视台和这些新闻事件做支撑,我是没办法做成什么事的。”
进入央视,对于初出茅庐的李小萌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面对周围优秀的同事,她没有自卑,而是以谦虚的态度,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着经验和知识。
她认真观察前辈们的主持风格,学习他们如何掌控节奏、把握语速、处理突发状况。她还积极向同事请教,虚心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在央视工作期间,李小萌从不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优秀。她认真对待每一次工作,虚心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
记得有一次,她在主持一档节目时,出现了一些小失误。领导在事后找她谈话,指出了她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李小萌没有感到沮丧,而是虚心接受批评,并认真改正错误。
在央视工作的几年时间,李小萌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她养成了许多受益终身的职业习惯,锻造了过硬的职业素养。
后来她离开了央视的工作,选择回归家庭,成为一名全职主妇。这看似疯狂的举动,背后却藏着她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对自我的不懈追求。
在央视的历练,让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使在全职带娃期间,她依然保持着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英语、油画、健身......她将时间管理得井井有条,活成了精致辣妈的典范。
三年后,她重出江湖,选择创业。凭借着在央视积累的人脉和经验,她迅速组建了一支精干的团队,与东南卫视合作推出了访谈节目《你好,爸爸》。节目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收视率一路飙升。
她还敏锐地洞察到短视频的风口,带着团队入驻抖音,精心策划内容,运营账号,粉丝量迅速突破百万。如今,她的抖音账号已经成为母婴领域的头部账号,影响力与日俱增。
谈及如今的成绩,她坦言离不开在央视时期的磨炼。她说:“人在35岁前要学会依靠平台,35岁后要学会忘掉平台。弱者把平台成绩当能耐,强者把平台当修炼场。”,确实,通过平台的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智慧。
多年以来,我时常向自己抛出三个灵魂拷问:
1. 若岗位不保,我将何去何从?这并非杞人忧天,职场的变幻莫测,谁也无法保证永远安稳无忧。当饭碗岌岌可危,我是否拥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去迎接新的挑战?
2. 若公司突生变故,我该如何自处?公司裁员、部门调整、战略转型,任何变动都可能打乱我们原本的职业轨迹。面对未知的变局,我是否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与适应力,在逆境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3. 若行业遇冷,我还能做什么?经济周期更迭,行业兴衰交替,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永远高歌猛进。当身处的行业陷入低迷,我是否拥有跨界学习的能力,去探索新的领域,寻找新的机会?
如果这三个问题,我一个都回答不上来,那么现实将给我残酷的答案:离开平台,我可能一无是处。
这三个问题,像三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我知道,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不能放松,我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直到我能够从容的应对这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