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平均分

欲寄彩笺兼尺素

人总是缺什么想什么。当你开始怀念什么的时候,也就是它早已远去的时候。比如现在,我们习惯了飞奔,却又渴望漫步。彻底地慢下来难之又难,但让自己慢下来的生活方式,总还是有的。小的时候,我一度对水墨丹青很感兴趣。起初对中国画中墨色层层晕染开来的绘画方法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慢慢知道,原来要在宣纸上,水、墨、色调和在一起,再通过笔尖、笔肚、笔根,侧锋、中锋的运用,才会呈现出这种效果。

也慢慢理解了何为笔墨,何为“画是写出来的”,欲成画,先学书。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先去江苏无锡进行基层锻炼。那段时光只是过渡阶段,没什么工作压力,把布置给我的工作做完做好,尚有大把富余的时间。无锡属江南富庶之地,又是明代东林书院的所在地,更有惠山、太湖鼋头渚等诸多名胜古迹。年轻人总有无穷的精力,那半年里,我几乎踏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

十五六岁时的作品

在江南,会不由自主地沾染上些许文气,附庸风雅总好过一味俚俗,所以在那段时间,给朋友写信成了富有韵致的闲事——展开宣纸,或是有印花的信笺,拈毫弄管,自认为这才应是出此文采风流之地的鸿雁传书啊。江南感触颇多,信中洋洋洒洒的笔墨,也成了给朋友的独特问候。

如今信息的沟通交流变得太过便捷,秒发秒达,很多信息甚至在你还没来得及接收它的时候,就已经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而人性亘古以来似乎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能迅速得到的事物,反而不会太珍惜。今天,再也不会有古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内心失落、无奈和期盼,但如果我们还能找回那么一点点,也许真的是精神生活中特别了不得的一部分。

今天,如若手写一封信,即使用快递寄出,至少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我们早已不再有等待的耐心,貌似也再不会带着甜蜜的心情将信慢慢展开阅读了。可是要知道,今天如若你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若果再是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不管是友人的问候还是爱人的情书,恐怕真的意味着你在发信人心里的位置和分量,与微信短信联络人的定位实在完全不同。

如今大家每天都在“打字”,提笔忘字的情况时时出现,真正的书写反倒像是一种艺术创作,仿佛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甚至有焚香沐浴的氛围才能拿起笔来。但仍有些“冥顽不化”的朋友,甚少用微信等便捷的通信工具沟通,只要可能,他们仍然选择传统的,因缓慢而必然显得老套的方式。问之:何为?答曰:慢,才有仪式感,生活之美很大程度在于仪式感。因为仪式永远需要从容,需要一板一眼,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多一些用心,也就多一分雅致,生活方上升为艺术。在艺术领域,无论书画还是诗词歌赋,我们都无法企及古人的高度,这是时代的必然,然而过往的时代又究竟如何造就了那些艺术高峰?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传世书画、诗词歌赋、珍贵器物,其实可能不过是古人性之所至随手写下的一封信、一个便笺,抑或某个再日常不过的家什,而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出和逐渐形成的美,是何等难得而自然,因为美就在生活中。当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追求美感的时候,无形之中,生活的品质、品位都会完全不一样。

这与金钱可说有关也无关,更多是与心性有关。现在,恐怕比金钱更为奢侈的是拥有时间,拥有可调控自己内心节奏的能力。那些静心纯粹而不功利地学习着茶道、花道、书法、绘画的朋友,我想他们是在慢中刻意地寻找,寻找一种等待,一种盼望,一种能让自己心态平和、平静的方式。当然,这样的选择并不能改变现有的生活,时代的发展在急速推进,有时文化越来越呈现出的轻浅甚至粗糙却在大力裹挟着你向前奔走,但是,人心底总还是有一种对宁静、对美好、对能够唤起我们记忆的物与事的渴望。

现代生活中,我们拥有很多工业化的美,或者说后工业化的美,这种美当然需要,可我以为,这种美可能更多会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机械化的距离感,而传统之美拥抱着我们的身体和感官,那是很贴近、很温润的一种美,为什么不把它留得更长久一些呢?现在很多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回流,有时是以某种略显笨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但不管会不会被别人嘲笑附庸风雅,我认为,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