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朋友的点滴帮助我才得以度日。”
—约翰?列侬和
保罗?麦卡特尼,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①.1967
①Beatles乐队的一张专辑
译者注。
人与人之间终生的相互依赖性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着吸引——男性和女性间的吸引,我们应该为自己得以来到世间而对它心存感激。亚里士多德将人称为“社会性动物”。确实,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need to belong)——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马克?利里(Baumeister & Leary,1995)阐释了社会吸引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源于我们的归属需要。
?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只有相互依存才能使族群得以生存。当狩猎或搭棚时,众人共同协作要比一个人单干更好。
对男性和女性而言,因爱结合而有了孩子,随后,父母相互支持,共同抚养,孩子才得以成长。
?对孩子和养育者而言,社会性依恋促进了他们的共存。如果毫无理由地将他们分开,养育者和孩子都会感到恐慌,直至重新团圆。忽视孩子或将孩子置于无人关心的机构中,孩子就会伤心并焦虑。
?对世界各地的人们而言,之所以有丰富的思想和多彩的情绪,正是因为那些真实的和想像的亲密关系。如果有一个能提供精神支持、可相互信赖的伴侣,我们就会感到被接纳和被赞许;坠入情网,人们会感到抑制不住的愉悦。正是因为人们渴望被接纳和被爱,所以才会在化妆品、服装和塑身上有巨额花费。
?被流放的人、坐牢的人或被单独监禁的人,总是会想念他们的亲人和故土。人们被 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09拒绝时,就会感到抑郁(Nolan & others, 2003),会觉得度日如年,生活乏味(Twenge & others, 2003)0?失恋的人、丧偶的人以及旅居异乡的人,会因为丧失社会联系而变得痛苦、孤独或孤僻。失去精神上的伴侣,人们会变得嫉妒、发狂或产生剥夺感,会对死亡和生命的脆弱变得更加敏感。
?死亡会提醒我们重视归属需要,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我们所爱的人保持亲密(Mikulincer& others, 2003,Wisman & Koole,2003)。面对9-11恐怖事件,数以百万的美国人都与自己心爱的人通了电话。同样道理,同学、同事或家庭成员的突然死亡也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无论他们曾经有过什么分歧^我们确实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归属于某一群体。
就像第14章所证实的那样,当我们有所归属时——当我们感到被一种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时——我们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在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基普林?威廉斯等人(Williams & others,2001)考察了归属需要被排斥行为(拒绝或忽视的行为)阻碍时的结果。研究发现,所有文化中的人们,无论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家庭中,都会使用排斥来调节社会行为。那么,被故意回避——避开、转移视线或默然以对——是一种什么滋味呢?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排斥的反应常常是抑郁、焦虑、感到情感被伤害并努力修复关系,以致最后陷入孤僻。从家庭成员或同事那里遭受这种沉默对待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对待是一种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D9“情感上的虐待”,是一种“非常非常可怕的武器”。在实验中.那些在一个简单的球类投掷游戏中被忽略的人们,也感到了挫折和沮丧。
有时被小瞧也会令人厌恶。在几项研究中,琼·特温格等人(1'wenge,2001,2002;Baumeister。&otlle玛,2002)给一些被试提供社会接纳的体验,而另一些被试则体验社会排斥:他们(根据一项人格测验)被告知“要注定一生孤独”,或者遇到的人都不愿意接纳他们加入自己的团体。结果发现,这些做法诱发了被试的社会排斥感,在随后的表现中。他们不但增多了自暴自弃的行为,比如在态度测验中表现不好,而且还更可能对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进行贬损或抱怨。一段实验室中的小小经历都能引发如此强烈的攻击行为,这使得研究者更想知道. “持续的重要的拒绝或长期的排斥又会导致怎样的攻击倾向呢?”
威廉斯等人(2000)惊讶地发现,即使在虚拟世界中,被一个永远不可能见面的人拒绝,也会引起挫折感。
(或许你有过在聊天室里被忽视或发出的电子邮件石沉大海的经历。)研究者从62个国家招募了1 486名被试.让每个被试与另外两人一起玩一种网络飞碟游戏(另外两人实际上是电脑模拟的)。结果,那些遭到另外两人排斥的被试感到情绪低落,并且在完成随后的知觉任务时.也更容易服从他人的错误判断。后续实验发现,他们的大脑皮层活动性较高的区域,与身体创伤所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图1l一1)。被排斥,看来是一种实在的创伤。
暴力产生因素:暴躁的脾气
加上社会排斥。利里和科瓦
尔斯基等人(teary,Kowals.
ki。&otlIe玛,2003)报告,
在。1995年到2001年发生的
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3
起的攻击者,如哥伦比亚高
中的埃里克·啥里斯和迪伦·
克莱博尔德都有过被别人排
斥、欺负或失恋的经历。
37D 第三编社会关系
威廉斯和他的四个同事(2000)甚至还发现,若其中四人约定,某天他们都不理睬某人,则那个人也会感到因受排斥而带来的压力。他们原以为,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玩的角色扮演游戏.但事实与之相反,模拟的排斥情境也会使工作中断,妨碍令人愉快的社会功能的产生,甚至“引起暂时的担忧、焦虑、偏执和通常的精神衰弱”。这与人们期望要去参加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角色扮演游戏时的反应正好相反。可见.内心深处的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我们感到不安。
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什么因素孕育着喜欢和爱情呢?让我们来讨论那些有助于最初的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
与朋友和家人间的亲密关系使人健康和快乐。
图11—1遭拒绝的创伤
艾森伯格等人(Eisenberger,I-ieberman,&Williams.2003)报告说,社会排斥诱发了与身体疼痛所致的相似的大脑反应。(见彩插)
什么因素使一个人喜欢或爱另一个人呢?有关人性的问题中.没有比这个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了。肥皂剧、流行音乐、小说,以及我们的日常交谈中,爱情之花的绽放与凋零是永恒的话题。在我还不知道社会心理学这一领域之前,我就已经记得戴尔·卡耐基关于“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秘诀了。
我说不出我的脚踝怎样弯曲和我最微小的愿望来自何处,也说不出我付出的友情的根由。以及我收回的友情的缘故。
——沃尔特·惠特曼.Song o,Myself.1855以喜欢和爱情为主题的文章太多了。几乎所有可能的解释——和对其对立面的解释——都已经被阐述过。对多数人来说——也包括你——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喜欢和爱情呢?不见面使彼此的心更加炙热,还是“眼不见。心不念”呢?因为喜欢而吸引.还是因为吸引而喜欢?漂亮的外表重要吗?什么因素促进了你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下面,我们先讨论那些有助于友谊建立的因素.然后再讨论如何维持和加深关系,从而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
接近性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接近性(proximity)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尽管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大多数攻击和谋杀都发生在住得很近的人们中间。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对于那些沉浸于神秘的浪漫爱情幻想的人来说,接近也许是乏味的;但是社会学家已经证实,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是那些和他们居住在相同的小区,或在同一个公司或单位工作.或曾在同一个班里上过课的人(Bossard,1932:Burr-,1973;Clarke,1952;Katz&Hill,1958)。
环顾四周想一想.如果你要结婚的话,他或她也很可能是居住、工作或学习在你步行可及范围之内的人。
才目互交j主
事实上.地理距离并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我们常常与那些共享居住区的入口、停车场和娱乐场所的人成为朋友。随机分配到同一宿舍的大学生.当然不可避免地频繁交往,所以他们更可能成为好朋友而不是敌人(Newcomb,1961)。
这样的交往能使人们寻求彼此的相似性,感受对方的喜爱并把自己和他们知觉为一个社会的单元。
我所在的大学里.男生和女生曾经住在校园的两头.可以理解.他们经常抱怨缺乏异性朋友。现在,他们住在同一宿舍区的不同地方,并共享过道、休闲室和洗衣设备.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友谊较之此前多得多了。所以,如果你刚到一个城市而且想交朋友。就尝试一下去租靠近邮筒的房子,坐靠近咖啡壶的桌子,在靠近主要建筑的停车点停车.这些都是帮你建立友谊的基石。
这种接触的偶然性有助于解释下面这个令人惊奇的发现。试想一下。如果你有一个孪生同胞,他(她)已经与某人订婚,你(有那么多的地方与他或她相似)难道不会觉得自己也会爱上那个人吗?答案却是否定的。莱肯和奥克·特利根(L,ykken&Tellegen,1993)报告说,只有一半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77的孪生同胞说他们确实喜欢自己同胞的选择,但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说“我可能会爱上我孪生同胞的未婚妻(或未婚夫)”。莱肯和特利根猜测,浪漫的爱情常常更像雏鸭的印刻.只要是经常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会爱上几乎是任何一个与自己有着大致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且会回报我们感情的人。
为什么接近会诱发喜欢呢?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易得性;很显然,我们很少有机会认识一个不同学校的人或住在另一城市的人。但是事实远不限于此,大多数人更喜欢他们的舍友.更喜欢隔壁的人.而不是隔了一个房间的人。而隔着几个门或是住在楼下.还没有远到令人感到不便的地步。此外,那些距离接近的人,就像容易成为朋友一样,也容易成为敌人。那么,为什么接近性更容易培育感情而不是滋生仇恨呢?
当我不能接近我爱的人时,我便去爱那个离我近的人。
——E.Y.Harburg。Finian's Rainbow。
London:Chappoll Music。‘1 974对相互交往的预期
前面我们已经注意到,接近性能使人们发现共性并交换回报。更重要的是,仅仅是对相互交往的期待就可以引发喜欢。达利和伯奇德(Darley&Berscheid,1967)发现了这一点。他们以明尼苏达大学的女生为被试,向她们提供一些关于另两位女生的模糊信息,并告诉她们待会儿须近距离使人感到亲近。人们
经常与熟悉的同事亲近,有
时还会相爱。
渗If
372 第三编社会关系
与其中的一位进行亲密的交谈。然后问她们对那两名女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被试更偏好须与之见面的那位女生。对与一个人约会的预期也能促进喜欢(Berscheid&others.1976)。甚至那些大选中落败方的支持者,也会发现自己对于获胜方——现在是他们的对立方——的看法也有所改善((.ilbert&others,1998)。
这种现象具有适应性的意义。预期的喜欢——期望某人是令人喜爱的和容易相处的——能增加与之建立互惠关系的机会(Knight&Vallacher.1981;Klein&Kunda,1992:Miller·&Marks.1982)。我们更喜欢那些经常见面的人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与他人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我们能选择的,但我们却必须与他们——室友、兄弟姐妹、祖父母、老师、同学、同事等进行持续的交往。喜欢他们必定有助于和他们建立更好的关系,反过来,这样的关系也造就了更快乐、更有成就的生活。
曝光效应
接近性引发的喜欢不仅是因为接近性能产生相互交往像汉字的文字
男性的面孔
和预期的喜欢.而且还有另一个原因:200多个实验结果显示.熟悉不会导致轻视。这和一个古老的谚语正好相反。事实上,熟悉诱发了喜欢(Bomstein,1989,1999)。
对于各种新异刺激——无意义音节、汉字、音乐片段、面孔——的曝光(mere exposure)都能提高人们对它们的评价。虚构的土耳其文字,诸如nansoma、saricik和咖or-
6u,比真正的文字iktiu圹、biwojni和kadirga意味着更好还是更不好的事物呢?密歇根大学的学生接受了罗伯特·扎伊翁茨(Robert zaiOl3(j,1968,1970)的测试,结果显示,他们更加偏好那些出现频率高的单词,看到无意义词语或中国表义文字的次数越多.他们便认为这些字词表示的意思也越积极(图ll一2)。这使我萌发了做一个课堂验证的想法.先是周期性地在屏幕上用动画呈现某些无意义词语,在学期末,学生们对这些“词语”的评价比那些他们从没见过的无意义词语的评价要更积极。
请考虑一下,你最喜欢字母表里哪些字母?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和不同年龄的人都偏好他们名字中的字母.以及那些在母语里频繁出现的字母(}toorens&others.土耳其语
l 2 3 4 5
认为代表积极意义
的平均分
mR出现频率高
l 2 3 4 5
喜欢程度
一出现频率低
图11—2曝光效应
在多次呈现刺激之后.学生们对刺激的评价(此处呈现了样本中的一个)更为积极。
资料来源:from ZajOnC,1968.
1 2 3 4 5
认为代表积极意义
的平均分
1990。 1993; Kitayama&Karasawa, 1997; Nuttin,1987)。法国学生把大写字母w评价为最不喜欢的字母,而W正是法语里最不常见的。日本学生不但偏好他们姓名中的字母,而且还偏好与自己生日对应的数字。当然,这种“姓名效应”也不单纯是“曝光效应”的反映——有关内容详见“聚焦: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曝光效应违背了我们通常对厌倦的预测——重复听到的音乐和反复吃的食物会引起厌倦——兴趣减低(Kahne.man&Snell。1992)。除非这种重复是没完没了的(有一句朝鲜谚语:“即使是最好的音乐.听多了也会厌倦”),否则通常它的确会使喜欢增加。当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在1889年完工时.曾被嘲笑是奇形怪状的东西(I-Iarrison,1977)。今天。它却变成了巴黎倍受喜爱的标志物。
这种改变使人们对那些对新事物的最初反应感到好口口
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73奇。到巴黎卢浮宫的游客是真的欣赏名画《蒙娜丽莎》呢.还是他们仅仅是乐于发现一个熟悉的面孔?也许二者都有:了解她是为了喜欢她。哈蒙一琼斯和艾伦(Harnlon.Jones&Allen.2001)利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他们给被试呈现一个女性的面庞.发现随着观看次数的增多,被试的面部(微笑的)肌肉变得更活跃了。曝光效应诱发了愉快的情感。
扎伊翁茨和他的同事报告说.甚至当人们未能意识到他们所接触者为何的时候,熟悉也能引起喜欢(Kunst.Wilson&Zajone,1980;Moreland&Zajonc,1977;Wil—son,1979)。事实上,当人们无意识地接受刺激时.曝光效应往往会更强烈(Bomstein&D’Agostino。1992)。在一项实验中,女学生使用耳机一只耳朵听一段散文.然后要求她们大声重复听到的词汇。并和书面文字对照来检查人类总是喜欢对自己感觉良好。而且一般来说.我们都是这个样子。我们不但有一种自我服务的倾向(第2章),而且还表现出佩勒姆等人(】Pelham,Mirenberg,&Jones,2002)所说的那种固有的自我中心主义:我们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不但包括我们姓名中的字母,还包括潜意识中与自己有关的人、地方和其他东西(Jones&others,2002;Koole&others,2001)。
佩勒姆及其同事报告.这种偏爱会对我们生活中的重大抉择,包括我们的住址、职业等产生微妙的影响。
费城(Philadelphia)中名口q杰克的人只是杰克逊维尔(Jacksonville,一个比费城小的城市)城中的2.2倍,但叫菲利普(Philip)的人却是它的10.4倍。同样的。弗吉尼亚海滩(Virginia Beach)有更多的人名叫弗吉尼亚(Virginia)。
这一现象,是否有可能只是反映了为孩子起名时会受其居住地的影响?是否乔治亚州(Georgia)的居民就更喜欢为他们的孩子取名为乔治(George)或者乔治亚(Georgia)呢?可能是这样的,但这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各州都相对有更多人的姓氏与州名是相似的。例如在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姓以Cali开头(如Califano)的人占了更大的比例;同样,在加拿大一些主要的城市中,姓与城市名有交迭的人也比想像的多;多伦多(1"oronto)就有更多人的姓是以‘"For·开头的。
此外,很多叫“乔治亚”的女性倾向于搬家到乔治巫州,而叫弗吉尼亚的人则倾向于搬家到弗吉尼亚州。
这种迁移特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住在圣路易(st.Louis)的人中,姓路易斯(L—ouis)的人比全国平均数高49%,以及姓希尔、帕克、比奇、莱克或罗克的人大都喜欢居住在城市名包含了他们姓的地方,如帕克城等。佩勒姆等人推测,“市名与自己的姓名相像的城市对人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还有不可思议的,这并非凭空编造,人们好像还偏爱与他们的姓名有关的职业。在美国,杰里、丹尼斯(D·ennis)和沃尔特这些名字的普遍程度是相同的(这些名字中的每一个均占总人口的0.42%),然而,在美国的牙医(dentists)中,叫丹尼斯的人却几乎是叫杰里或沃尔特的两倍。叫丹尼斯的牙医也是叫贝弗利或塔米(与其普遍程度相同)的2.5倍。叫乔治(George)或杰弗里(Ceomer)的人在地学家((k!oseientist,包括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地球化学家)中占了更大的比例。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姓以B开头的人大都支持布什(Bush)而姓以G开头的人大都支持戈尔(Gore)。
阅读了基于固有的自我中心的偏爱的文献后.我不得不停笔仔细考虑一下:难道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去Fort Mayem旅行的原因吗?为什么我写了关于心境(moods)、媒体(media)以及婚姻(marriage)方面的文章?为什么我要与默多克(Murdoch)教授合作?
374 第三编社会关系
错误。同时。简短、新颖的乐曲播放给她们的另一只耳朵。这个程序要求被试把注意力集中在言语材料上,而忽略乐曲。随后,把听过的这些乐曲分散在其他类似的但是之前并没有播放过的乐曲中呈现给被试。结果发现,这些女学生听到后。虽然不能将先前听过的乐曲辨认出来,但对它们却是最为喜欢的。
请注意,这个实验发现,关于刺激的有意识的判断,并未对人们的所见所闻提供什么线索,而人们的直接感受对此则颇有助益。人们大概能够马上记起喜欢或厌恶的事或人,但却意识不到喜欢或厌恶他们的原因。扎伊翁茨(zajone,1980)认为,情绪相比于思维是更即时的东西。
扎伊翁茨的惊人设想——情绪半独立于思维(“情感可以先于认知”)——在最近的脑研究中得到了支持。情绪和认知可由不同的脑区引发。破坏猴子的杏仁核(一个与情绪有关的脑结构)以后,它的认知功能受到了损害。但情绪反应却保持完好(zola.Moran&others,1991)。
扎伊翁茨(1998)指出,曝光效应具有“巨大的适应意义”。它是一种可以预定我们的吸引和依恋倾向的“硬件”现象。它有助于我们的祖先把熟悉的或安全的事物,与不熟悉的或不安全的事物区分开来。曝光效应还使我们在评价他人时戴上有色眼镜:我们喜欢熟悉的人(Swap,1977)。当然,曝光效应也有缺点,正如我们在第9章中提到的,对陌生人的警惕——这能解释当人们面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人时,为什么会产生一种原始的、自动的偏见。害怕或带偏见的感受并不总是刻板印象的表现:有时候.刻板印象是为了对直觉的情感进行辩护而出现的。
我们也更喜欢以常见的方式展现的自我。在一个有趣的实验中,米塔等人(:Mita,Dermer,&Knight,1977)给威斯康星一密尔沃基大学的女生拍了照片,随后给她们呈现一张真实的照片和将其做了镜像变换(左右反转)后的照片。研究者询问她们更喜欢哪个形象,结果发现.她们更喜欢那张镜像版的——这是她们习惯的形象(难怪我们的照片看上去从没有觉得完全称心的)。但当给这些女生呈现她们最要好的朋友的照片(同样是两种形式)时。
她们报告说更喜欢那张真实的照片——即她们习惯的形象。
广告商和政治家们充分利用了这种效应。即使人们对某一商品或候选人没有什么强烈的感情,仅仅通过简单的重复,也可以增加商品的销量或得票率(McCullough&Ostrom,1974;Winter,1973)。如果一个商品在广告中没完没了地出现,那么,购物者常常会对该商品做出不假思索的、自动化的偏爱反应。如果候选人不为人们所熟悉。
那么,一般而言,那些在媒体上曝光最多的候选人更容易获胜(Patterson,1980;Schaffner&others,1981)。懂得曝光效应的政治战略家,通常使用简短的广告来代替理由充分的长篇大论,在广告中突出强调候选人的名字和录音片段等信息。
曝光效应。如果加拿大前总理
保罗·马丁(Pa u1 Ha rtl n)
也像我们多数人一样的话,他
会更喜欢他所熟悉的镜子中的
形象(左图),而不是他实际
的形象(右图)。镜子中的形
象是他每天早晨刷牙时都会见
到的形象。
1990年,华盛顿州最高法院德高望重的法官基思·卡洛在竞选中输给了一个无名的对手查尔斯·约翰逊,吃的就是这个亏。约翰逊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律师。负责处理一些情节轻微的刑事案件和离婚案件,他参加竞选的口号是“法官需要被挑战”。两个人都没有开展竞选活动,媒体也没有对这次竞选进行报道。在投票的那天,两个候选人的名字相继出现在选民面前,没有做任何区分。结果,约翰逊以53%比37%的优势胜出。这个结果令法律界很吃惊,事后.卡洛解释说: “名叫约翰逊的人比叫卡洛的人要多得多”。的确,该州规模最大的报纸统计发现,在当地的电话登记薄中,就有27个叫查理·约翰逊的人。还有一个叫查尔斯·约翰逊的地方法官。此外.在邻近的一个城市,有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也名叫查尔斯·约翰逊,他主持的节目在全州的有线电视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在两个陌生的人之间被迫做出选择的时候,大多数选民偏向于选择让人感觉更舒服、更熟悉的名字——查尔斯·约翰逊。
外表吸引力
在约会中.你看重的是对方的哪些特质呢?诚实、美貌、个性、幽默.还是谈吐?智慧的人们并不在意诸如美貌之类的外在特征;他们知道“美丽扎根于内心深处”,而且“你不可以通过封面来判断一本书的好坏。”至少,他们懂得应该如何去感受“美”.正如西塞罗的忠告:“抵制外表”。
“我们应该更注重心灵,而不是外表。”
——伊索,I伊索寓育>
“人格的魅力胜过任何介绍信。”
——亚里士多德.《第欧根尼·拉尔修>要说外貌不重要,其实,那只不过是我们拒绝承认现实对我们的影响的又一个例证而已。因为现在有许多研究都显示:外貌的确是很重要的。外貌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一致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这的确令人感到不安。然而事实上。美貌的确是一种财富。
吸引力和约会
不管大家喜欢与否,的确存在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一位年轻女士的外表吸引力可以中度预测她约会的次数。
而一位男性的外表对他约会次数的预测力则要略小一些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75(13erscheid&others,197l;Krebs&Adinolfi,1975;Reis &others,1980,1982;Walster&others,1966)。而且,相比于男性,更多的女性表示。她们宁愿选择一个相貌平平但很热诚的配偶.而不是一个外表好看却很冷淡的人(11etcher&others,2003)。这是否表明女性,正如很多人所猜测的那样.能更好地遵从西塞罗的忠告呢?还是说它仅仅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约会邀请更常是由男士发出的?如果让女性在不同的男性中选择出她们所喜爱的类型,那么,外貌对于她们来说,是不是跟对于男士一样重要呢?哲学家罗素(1Russell,1930,p.139)不这样认为:“整体上来说,女人倾向于因性格而爱上男人。男人则倾向于因外表而爱上女人。”
为了考察男人是否真的更在意外表.研究者分别给男、女学生提供了有关某一异性的一些信息,包括一张照片。或者,研究者简单地介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互认识,并询问他们是否有兴趣跟对方约会。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男人的确更在意异性的外表吸引力(图1l一3)(Feingold,1990,1991;Sprecher&others,1994)。也许正因为如此,女性才如此在乎自己的外表.进行外科整形的人当中90%都是女性(ASAPS,2003)。当然,女性同样也会注意男性的外表。
哈特菲尔德等人(Hatfield&others,1966)进行了一项大型研究,他们在明尼苏达大学“迎新周”里举办了一个计算机舞会,752名一年级的学生参加了这个舞会。研究者给每个学生都进行了人格和能力测试。然后对他们进行随机匹配。在舞会那天晚上,一对对被试跳舞聊天,为时两个半小时。在短暂的间歇中,研究者让他们评价自己女性的回答 男性的回答
图11—3女性和男性报告的最在意的品质资料来源:Fox News/Opinion【))mantles Poll of registered voters.1999.
百加 ∞ ∞∞∞ 加m o
376 第三编社会关系
的舞伴。人格和能力测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预测人们的吸引力呢?人们是更喜欢那些具有较高自尊或较低焦虑感的人,还是喜欢那些在内、外性向方面与自己不同的人?研究者考察了各种可能性。如果说他们能够非常肯定哪个因素的重要作用的话,那就是个人的外表吸引力(研究者在实验前对被试的外表吸引力进行了评定)。某位女性外表的吸引力越大.男性就越喜欢她.并且愿意跟她继续约会。同样,男性的外表吸引力也有这样的效果。美貌能使人愉悦。
匹配现象
并非人人都能与一位魅力非凡的人厮守终身。人们是怎样结成连理的呢?伯纳德·默斯坦等人(Murstein&oth.ers,1986)的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与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研究表明,夫妻、约会对象,甚至志趣相投者之间的吸引力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f"ein.gold,1988)。人们选择朋友,尤其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
很多实验都证实了这种匹配现象(matching phe.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明智的婚姻.那就跟与你相匹配的人结婚吧。
——奥维德。43B.C.一A.D.17吸引力和约会。对于网上约会者来说,外貌是他们所能够提供且极力寻求的重要部分。
nomenon)的存在。在知道对方可以自由地同意或拒绝的情况下,在选择与谁接近时,人们通常会接近那些在吸引力方面与自己大致匹配(或者对方的吸引力高出自己不多)的人(Berscheid&others。197l;Huston。1973:Stroebe&others,1971)。正如格雷戈里·怀特(White,1980)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的有关约会的研究结果:外表上的匹配将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九个月后,那些外表吸引力最为相似的人们。更有可能坠人情网。
那么,哪些人群在吸引力上最匹配呢——是已婚的伴侣,还是约会的对象呢?跟其他研究者一样,怀特发现:已婚的伴侣之间更匹配。
也许你会想,有很多夫妻的吸引力并不匹配。但他们却很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力较差的一方常常具有其他方面的品质,可以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补偿。每一方都把自己的品质拿到社会市场中,对各自品质的价值进行了合理的匹配。征婚广告充分展示了这种品质交换(Cicerello &Sheehan,1995;Koestner&Wheeler’,1988;Rajecki&others,1991)。男性通常强调自己的财富或地位,并且希望寻求年轻和有吸引力的女性;女性则相反,例如一则广告这样写道: “一位有吸引力、聪明的女子,26岁.身材苗条,欲觅热情而有稳定工作的职业男士。”那些在广告中强调自己的收入和学历的男性,以及强调自己的年轻和美貌的女性。通常能得到更多的反馈(Baize&Schroeder,1995)。这种品质匹配的现象也有助于解释为每II
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77资料来源:DII。BERrl’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United Feature Syndicate,Inc (DII。BERT。美国有名的职场卡通人物——译者注。)什么年轻貌美的姑娘通常会嫁给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年长男人(E;ldel’,1969)。
“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让双方感到满意的交换,双方在权衡了各自的价值后,都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大多数东西。”
——埃里克·弗洛姆。《健全的社会>.1955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
这种外表吸引力效应是否完全来源于性的吸引力?显然不是!休斯顿和布尔(ftouston&Bull,1994)让化妆师为一个实验助手整容.使得实验助手的脸上看起来有一道明显的疤痕,或青肿,或有胎记。在格拉斯哥((;lasgow)客运地铁线上,当这位助手以丑陋的面貌出现时,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愿意坐在她旁边。研究者还发现.就像成人喜欢有吸引力的成人一样,小孩之间的喜爱也受到外表吸引力的影响(I)ion。1973:Dion&Berscheid,1974.;I.anglois&others,2000)。通过考察婴儿注视他人的时间,研究者发现,即便是婴儿也偏爱有吸引力的面孔(I.anglois&others,1987)。三个月大的婴儿还没有看过《护滩使者》(Baylvatch)或者《单身汉》(Bachelor)之类的影片,他们不会受到这些经验的影响。
成人在对儿童的态度中也显示出了相同的偏好。克里福德等人(Clifford&Walster,1973)在密苏里州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五年级的老师提供了有关某个男孩或女孩的信息,并且附有照片。这些信息的内容相同.但是照片却分为有吸引力和无吸引力两种。在相同的信息之下。老师们倾向于认为那些有吸引力的孩子在学习上更聪明、更成功。让我们来想像一下.你正在负责监管操场.必须训练一个很不守纪律的孩子。你是否会像卡伦·戴恩fKarch Dion,1972)研究中的女被试那样,对那些没有吸引力的孩子表现出更少的热情和关注?令人遗憾的现实是所谓的“巴特·辛普森效应”(Bart Simpson effect)——大多数人都认为,长相一般的孩子,他们的才干和社交技能都不如那些漂亮的同龄人。
而且,我们也以为漂亮的人拥有社会所需的某些其他特质。虽然漂亮并不一定让人联想到正直或关心他人.然而,在其他各方面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仍会猜测漂亮的人会更快乐、性感热情,更开朗、聪明和成功(E;agly&others,199l;Feingold,1992b.Jackson&oth.ers,1995)。在倡导集体主义的韩国,人们很看重正直的和关心他人的品质,并且,人们往往把这些品质与个人的吸引力相联系(Wheeler&Kim,1997)。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f'hysieal-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美的就是好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刻板印象。自雪公主和灰姑娘是美丽的——也是善良的。女巫和继母是丑陋的——同时也是邪恶的。 “如果你想得到某个非本家庭成员的爱,那么,长得漂亮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一个八岁的女孩猜测。当问一个幼儿园里的女孩.美丽意味着什么时.她回答说: “就像小公主那样,人人都喜欢你”
(Dion,1979)。让我们想想黛安娜王妃,就更能理解这种}第三编社会关系
了。
既然外表吸引力如此重要,那么.永久地改变一个人表,就将会改变人们对待他的方式。但是,改变一个外貌是否合乎道德?整形外科医生和正牙医生每年都上百万的人做手术。牙齿变得整齐,鼻子变得挺拔,再生、染色.拉紧面部皮肤。去除多余脂肪,以及隆使胸部坚挺或者减小等等,是否在经历过这样的改变.一个原本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就会变得快乐呢?比起£纪70年代来.尽管妇女在化妆品和整容方面的投资增加,但是,对自己的外貌深感不满的人也越来越多agold&Mazella,1998)。
为了检验整容的效果,迈克尔·卡利克(Michael :k。1977)以哈佛的学生为被试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们看八位女士整型手术前后所拍摄的侧面照片,然后.们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不仅认为女士们手术后·表更有吸引力.而且也认为她们更善良、更敏锐、更e热情、更有责任感,更讨人喜欢等等。伯奇德(Elien cheid,1981)则指出,虽然整容可以提升自我形象,.会带来一时的麻烦:
大多数人——至少那些没有整过容的人——会继续相信。在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方面。外表的吸引力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但是,对于那些整过容的人来说.则很难否认或低估外表的吸引力在他们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即使这种变化是往好的方向,它也会令人不安。
价值匹配。拥有较高地位的
保罗·麦卡特尼(60岁)与
他的漂亮新娘希瑟·米尔斯
(34岁)。
我们说吸引力很重要,是在假设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来谈论的。并不是说,任何时候外表的吸引力都比其他任何特质更重要。一些人通过外表来评价他人,另一些人则不是这样(L,ivingston,2001)。而且,吸引力可能对第一印象的影响最大。当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变动性增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短暂,第一印象就显得愈加重要了(Berscheid,1981)。
虽然很多面试考官可能会加以否认,但是。吸引力和外表的修饰的确影响着面试时的第一印象(13ash&Janda,1984;Mack&Rainey,1990;Marvelle&Green,1980)。
这个现象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吸引力的人,通常能获得声望较高的工作,能赚更多的钱(Umberson&Hughes,1987)。罗瑟尔等人(Roszell&others,1990)在加拿大全国范围内进行取样,让面试考官对样本的吸引力进行了五点量表的等级评定(1表示相貌平平,5表示非常有吸引力)。结果发现,在吸引力上的得分每增加一个单位,每年平均能多赚1 988美金。弗里兹等人(Ffieze&others,1991)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根据照片。对737个MBA毕业生的外表吸引力进行了五点评价。结果表明,吸引力得分每增加一个单位。男士可多挣2 600美元.女士则可多挣2 150美元。
漂亮的人是否真的具有让人满意的特质呢?还是如同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这是“一个奇怪的错觉……认为美的就是好的”?然而,有时候这种刻板印象的确得到了事实的证明。研究表明,有吸引力的孩子和青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不那么拘谨、更加外向,而且社交技能更好(Feigold,1992b;Langlois&others,2000)。戈德曼和刘易斯fGoldman&L—ewis,1977)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让佐治亚大学(Llniversity of(;eorgia)的60名男生每人跟3位女生分别在电话里聊5分钟。之后,男生和女生都对和自己聊天的人进行评价,他们都没有见过对方。结果,被评为最具外表吸引力的人,是那些最有社交技能和最讨人喜欢的人。外表有吸引力的个体,也往往更受欢迎,更外向,更具典型的性别特征(如果是男性,则更有传统的男人气概;如果是女性,则更有传统的女性气质)(I,anglois&others,1996)。
有吸引力的人和无吸引力的人,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很可能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有吸引力的人通常更受重视,更讨人喜欢,并且,大多都因此而变得更自信(正如第2章里的一个实验:男士对没见过面.但被他们认为是很有吸引力的女士,做出了热情的回应)。这样看来,影响你社交技能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看起来怎样.而在于别人怎样看待你,以及你对自己的感觉怎么样——你是否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虽然长得漂亮有这么多的好处,但是。人际吸引的研究者哈特菲尔德等人(Hatfield&Spreeher,1986)认为.漂亮同样也会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有吸引力的人可能会遭受令人不快的性骚扰、同性的嫉妒和排斥。他们可能并不确定别人对他们的反应,到底是基于自己的能力、内在品质,还是仅仅基于外表.而美貌总是会随时光而逝的(satterfield&Muehlenhard,1997)。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可以依赖自己的外表,往往就不太愿意发展其他各方面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79的能力了。伯奇德说,如果相貌平平且出奇矮小的电学天才查尔斯·施坦因梅茨①,也遭遇过像丹泽尔·华盛顿‘函经历的社交诱惑的话.我们现在是不是仍然只能用蜡烛来照明呢?
谁具有吸引力
我曾经把吸引力描述成一种像身高那样的客观特征,某些人拥有的多些,而某些人拥有的少些。但严格说来,吸引力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所发现的任何具有吸引性的特征。当然,这是有所变化的。世界小姐的选美标准就不可能适用于世界上的所有人。在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时代,人们会给鼻子穿孔、拉长脖子、染发、纹身、疯狂地吃东西以使自己变得性感。或节食使自己变得苗条.用皮外衣包裹自己使胸部看起来小些,或使用硅胶和填充乳罩使胸部看起来大些等等。
尽管有这么多的变化。但是朗格卢瓦等人(Judith L.anglois&others,2000)认为.对于“谁有吸引力和谁没有吸引力这个问题,在同一文化内部或不同文化之间.仍然存在强有力的共识”。当男性评价女性的时候。他们关于吸引力的一致程度非常高,但是当男性评价男性的时候,这种一致性就降低了(Marcus&Miller,2003)。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吸引力其实就是完美的平均。得克萨斯大学的朗格卢瓦等人(L,anglois&①Charles Steimnetz(1865—1923),美国电工学家、发明家——译者注。
②Denzel Washington,当代伟大的实力派黑人演员,也是目前好莱坞身价最高的黑人影星——译者注。
我真切地记得那个下午,我开始理解外表吸引力的深刻含义。研究生卡伦·戴恩(现在已经是多伦多大学的教授了)听说我们儿童发展研究所的一些研究者已经收集了幼儿园孩子们受欢迎的等级评定.并给每个孩子都拍了照片。虽然这些孩子们的老师和看护者都劝我们说“所有的孩子都是美丽的”,不应对他们的外表吸引力加以区别.但是戴恩还是建议.我们应该评价一下每个孩子的外貌,并将它与孩子们受欢迎的程度联系起来。结果发现。我们最初的冒险是正中要害的:有吸引力的孩子正是那些受欢迎的孩子。事实上。这种效应远比我们和其他人所想像的还要强烈.
背后隐含的意义。
埃伦·伯奇德
(Ellen Berscheid)
明尼苏达大学
研究者现在仍在寻求它们
㈣
32D 第三编社会关系
Roggman,1990,1994)以及利特尔等人(L,ittl_E:&Perrett,2000)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圣安德鲁斯大学的Ian Pen.ton.Voak合作.他们对大量的面孔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用计算机对它们进行了平均。结果勿庸置疑.与几乎所有的真实面孔相比,人们认为合成的面孔更具有吸引力。
由计算机平均出来的面孔也趋向于完美的对称——这是具有吸引力.而且也是非常成功的人所具有的另一个特征(Gangestad&Thornhill,1 997;Mealey&others,1999:Shackelford&L,arsen,1997)。由罗兹(Gillian Rhodes。1999)和lan Penton。Voak(2001)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如果你能把你的任意半边脸与它的镜像结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对称的新面孔——那么你的外貌特征就会有些许的改善。如果把多个这样对称的面孔再加以平均。你就会得到一个更加漂亮的面孔。因此.在某些方面,完美的平均是很有吸引力的。哈伯斯塔特和罗兹(IIalberstadt&Rhodes.2000)报告说,甚至对于狗、鸟和手表而言也是如此。例如.人们评价被平均后的狗时,也同样会认为它是有吸引力的。
完美的平均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此我们也会觉得那些具有吸引力的人比那些非典型的、没有吸引力的人看起来更熟悉,这是莫宁(Monin,2003)所观察到的结果。
但是。、更有吸引力的人却是对有吸引力的特征进行适度夸大了的面孔。因此。对于那些由计算机生成的面孔.她们中最漂亮的人往往都倾向于高度的女性化.拥有比平均面田”-4你觉得这两个面孔中哪
个更有吸引力7
生理心理学家维克托·约翰逊(Vie.tor.Johnson.2000)将16个白人女性的面孔进行平均.创造了左边的面孔。然后他对女性面孔不同于男性面孔的那些地方稍微进行了夸大处理.得到右边这个高度女性化的面孔。结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右边的面孔更具有吸引力。
孔稍小的下巴,更丰满的嘴唇和更大的眼睛(图ll一4)。
进化与吸弓f力持进化观的心理学家用繁殖策略来解释这些性别差别(第5章)。他们认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美丽其实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健康、年轻和富于生殖能力。逐渐地,喜欢看起来富有生殖能力的女性的男性繁衍的后代。超过了乐意与青春期前和绝经后的女性结婚的男性。同样,研究者认为,进化使女性也倾向于喜欢那些能显现提供资源和保护能力的男性特征。戴维·巴斯(BUSS,1989)相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所研究的37种文化中的男性——从澳大利亚到赞比亚——都的确更喜欢那些能显现生殖能力的女性特征。而且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外表有吸引力的女性倾向于嫁给地位高的男性.以及为什么男性都决心相互竞争以获得名誉和财富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诺曼·李等人(Norman Li&others,2002)报告说:在挑选伴侣时,男性希望女性要有适度的外表吸引力,而女性则希望男性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两性都喜欢有爱心的人和聪明的人。
“我喜欢权力,因为它能吸引女性。”
——亨利·基辛格
进化心理学家还考察了男性和女性对暗示着生殖优势的其他线索的反应:从古石器时代的小雕像,到今天杂志上的裸体照片插页,以及选美获胜者的特征来看,无论何渗}
j 1 5i P口∈,s
“我的卵子,你的精子……看起来是个好计划。”
进化心理学家对繁殖策略的研究比这个要精深得多。
资料来源:Copyright⑥Dayid Sipress.Repl"inted by Permission of David Sipress.
地,男性都认为那些腰部比臀部窄30%的女性最有吸引力——这是一种与最高的性生育力相关的体形特征(Singh,1993,1995a;Sing’11&Young,1995;Streeter&McBumey,2003)。那些削弱女性生殖能力的因素——营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27养不良、怀孕和绝经都会改变她们的体形特征。
当判断男性是否为可能的结婚对象时,女性也偏向于上述的腰臀比例,因为它暗示r健康和活力,而且在排卵期.女性会更加喜欢那些具有高度男性化特征的男性(Gangesta(1&ot】'lel暇,2003;Maerfl.e&o廿lel'8,2002)。这就具有了进化的意义,正如戴蒙德(Diamonel,1996)所说:一个肌肉发达的人要比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更有可能获得食物.更有可能建造房子以及更有可能击退敌人。
但是,今天的女性却更喜欢高收入的男性(Singh,1995b)。 。
因此,在所有的文化中,美容业都是一个巨大而且不断增长的行业。亚洲人、英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要求做美容手术的人都在飞速增长(WalI,2002)。例如,在美国,美容手术如抽脂术、隆胸术和肉毒毒素(Botox)@注射在1997—2002年间增长了228%(AsAPs,2003)。比弗利地区(Bevel·ly Hills)现在的美容医师也已经是儿科医师的两倍多了(Pe叩fe,2003)。很多有缺损或脱色牙齿的时髦而富有的人都会去重新换牙。越来越多的那些有着很多皱纹和松弛肌肉的人也是如此。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是被原始的吸引力所驱动的。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吸引力和婚配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它不可能归结为文化的偶然现象。
D Botox,主成分为高度纯化的肉独杆菌素A型,是~种神经肉传导的阻断剂,用以治疗过度活跃的肌肉。在美容医学中常用于消除皱纹——译者注。
全面整容(图为起诉美国前总
统克林顿的当事人葆拉·琼斯)。
如果你不完全符合你的文化中
所要求的美的标准,你可以接
受自己,接受不完美乃至一切。
或者你会努力阻止你的肌肉产
生皱纹,抽走脂肪或重新塑造
你的鼻子以求改观。问题是:
适度的自我改善与虚荣的自我
放纵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应该在何种程度上接受我
们自己而不是改变(不能接受
的)自我呢?你赞同通过减肥
来保持苗条的身材吗9那么,
对于粉刺的治疗呢?用钢丝套
给不整齐的牙齿整容々去除双
下巴呢7给鼻子整形呢?隆胸
呢?或者做全面的整容呢?
/爹 \/
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23审美标准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有些人,尤其是那些具有青春的特征、显示其健康、富于生育能力的人,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具有吸引力的。
升。而他们外表上的不完美之处也就不那么明显了。格罗斯和克罗夫顿(Gross&Crofton,1977)让学生先阅读关于某人讨人喜欢或不讨人喜欢的人格描述.然后再看这个人的照片。结果发现,那些被描述为热情、乐于助人和善解人意的人看起来会更有吸引力。而那些与我们自己有着相似点的人也似乎更吸引人(Beaman&Klentz,1983;Klentz&others,1987)。
“因为你美丽,我才爱你,还是因为我爱你,你才美丽呢?”
——Prince Charming。.n Rodgers &}-lammerstein's Cinderella
此外.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当一个女孩爱一个男孩时,她就会觉得他的外表越来越有吸引力(】?flee&others,1974)。而且,人们爱得越热烈,他们就越不觉得任何其他异性吸引人了(Johnson&Rusbult,1989;Simpson&others,1990)。“草坪的另一边可能更绿”,米勒和辛普森(Miller-&Simpson,1990)说, “但快乐的园丁却很少能注意到。”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说就是,当吉尔坠人情网时.她会觉得杰克比他的任何朋友都英俊。
相似性与互补性
从以上的讨论来看.人们可能会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完全正确: “爱依赖于……频繁的接触。依赖于彼此的发式,依赖于服饰的颜色和款式。”但是,当人们逐渐了解对方以后,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熟人是否可以变成朋友。
物以类聚吗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能深信不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订婚的情侣以及夫妻,会比那些随机配对的人更可能拥有相同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此外,丈夫和妻子间的相似性越大,他们就越幸福而且越不容易离婚(Byme!,197l;Caspi<erbener,1990)。这种相关关系是有趣的,但是它们之间孰因孰果却还是个谜。到底是相似性导致了喜欢,还是喜欢导致了相似呢?
留iZor po by Don Piroro
热情而讨人喜欢的人看
起来更具吸引力。
资料来源:Copyright
@Dan Piraro.Reprint—
ed with permission 0f
Universal Press Svndi—
cate.All rights resenred.
324 第三编社会关系
亨利·詹姆斯这样描述小说家乔治·爱略特(玛丽·安·埃文斯的笔名): “她非常难看一一简直难看极了。低低的额头.无神的双眼,大而下垂的鼻子,满口龅牙的大嘴,下巴和下颚骨非常奇怪……但是现在,这丑陋之中却潜藏着巨大的魅力,在短短几分钟内,它们悄悄地潜入并迷倒了我们的灵魂,以至于你也会像我一样爱上她。”
“如果两个人不一致,他们能走到一起吗?”
——(圣经)阿摩司书3:3
相似产生喜欢为了弄清楚相似性与喜欢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想像一下:在一次校园聚会里.劳拉和莱斯、拉里一起进行关于政治、宗教和个人好恶的讨论。她和莱斯发现,他们几乎对所有事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而她和拉里只在少数观点上一致。之后.她回忆说: “莱斯真的很聪明……而且很可爱……希望我们能再见面。”在实验里,唐·伯恩(Byme,1971)和他的同事抓住了劳拉体验的实质。他们一次又一次发现,当某人的态度与你自己的越相似时,你就会越喜欢他。相似性产生喜爱,这不仅对于大学生,而且对于儿童和老人.对于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的人也都适用。
对于那些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则更是如此(Klohnen &Mendelsohn,1998)。如果你喜欢自己,就会更有可能与一个同样喜欢你的人结为伴侣。 .这种“相似性导致喜欢”的效应已经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得到验证。
·在密歇根大学,纽科姆(Newcomb,1961)研究了两组转学的男生,每组17人,他们彼此不认识。但在共同度过了13周的寄宿公寓生活后,那些一开始就表现出高度相似性的被试更容易成为亲密的朋友。研究发现.其中一组朋友包括5个文科生,他们的政治观点都很自由,他们都很聪明;另一组朋友由3个保守而老练物以类聚々还是互补相吸?
资料来源:panel l:1.?opyright@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1992,Michael Maslin,from catoonbank.c。m.Allrights Reserved panel 2:c'.opyright@The!New Yorker Collection,1992,Edward K。ren,from catoonbank.c。m.All T49hts Reserved.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与我们关于善恶的观点一致.他们与我们关于敌友的观点也一致……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以及那些与我们有着共同追求的人。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的人组成,他们都是工学院的学生。
·格里菲特等人((;riffitt&1Veitch,1974)模拟了人与人的认识过程,他们让13名互不相识的男被试(这些被试都是有报酬的志愿者)呆在一个临时的处所里.以此来了解他们相互认识的过程。通过了解每个人对不同问题的看法,研究者就能在高于概率的精确性水平上预测他们各自最喜欢的人和最不喜欢的人。
·在香港的两所大学里,李和彭迈克(ke&Bondl,1996)发现,若同居一室的学生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个人特质,那么舍友间的友谊在六个月内便可形成:而当他们将舍友看成与自己相似时尤其如此。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现实情况很重要,而对现实的知觉更重匹配现象。漂亮的人(如詹妮弗·阿妮斯顿和她的丈夫布拉德·皮特)都重视他人的外表并寻求互相般配的伴侣。 (见彩插)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巧要。
·人们不仅喜欢那些和他们想法一样的人.而且还喜欢那些和他们行为一致的人。微妙的模仿会产生喜爱之情。你是否注意到过这样的现象:当某人对某事的观点与你一样,并附和你的想法时。你就会感到些许友善和喜爱之情呢?瑞奇·范·巴伦及其同事(Baaren&others,2003a,2003b)认为这是常见的现象,在荷兰的饭店里,那些仅仅通过重复客人点菜方式来模仿客人的服务员,通常能得到更多的小费。此外,那些最初就喜欢某人的人,更可能喜欢模仿对方——例如.当对方做出摆腿或摸脸的动作时,他也会不知不觉地这样做。杰西卡·莱金和塔尼娅·沙特朗(hkin&C}lartrancl,2003)指出,模仿能增进和谐。对和谐的渴望也能增进模仿。
·彼得·巴斯顿和斯蒂芬·埃姆伦(Buston&Emlen.2003)对近l 000名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的人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人们渴望相似伴侣的愿望远远强于渴望漂亮伴侣的愿望。外表漂亮的入也寻求外表漂亮的伴侣。有钱的人也想找到有钱的伴侣。家庭定向的人当然也渴望有一个以家庭为定向的伴侣。
“实际上,卢,我认为她远不止是在恰当的时间杀在恰当的地方。她是属于一个恰当的种族,有一种恰当的信仰、恰当的性别、恰当的社念经济群体,还有着恰当的口音.穿着恰当的衣服.进了恰当的学校……”
最有吸引力的人是那些最像我们的人。
资料来源:Copyright⑥rrlle New Yorker-Collection.1992.war.ren Miller,from catoonbank.com.All rights Resen,ed.勉6 第三编社会关系
所以.相似性产生了满足感。物以类聚,的确如此。
当你发现某个独特的人与你拥有相同的想法、价值观和愿翌时.当你发现心心相印的伴侣与你喜欢一样的音乐、一羊的活动甚至一样的食物时.你就会更确信这一点。
不相似导致不喜欢我们有一种偏好——错误的一致性偏仔——倾向于认为别人与我们拥有同样的态度。当我们发见某人与我们的态度不一致时.我们就会不喜欢这个人。
司一政党的人之所以在一起.与其说他们喜欢那些与自己基同道合的其他成员.还不如说他们讨厌那些与自己意见阳左的人(1tosenbaum,1986;Hoyle,1993)。
总之.不同的态度对喜欢的抑制作用甚于相似态度对薯欢的促进作用(singh&others,1999,2000)。人们在自己的团体中.都期望成员具有相似性.人们发现自己很睡喜欢一个与自己持有不同意见的人(Chen&Kenrick,1002)。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恋人和舍友会随着相处时司的增加.在对各种事情的情绪反应和态度上变得越来越旧似(Anderson母others.2003;【)avid&Rusbuh,1001)。 “态度一致性”有助于人们促进和维持亲密的关系,也能够导致同伴高估他们态度的相似性(Kenny&~citelli,2001;Murray&others,2002)。在共同生活了10年之后,我妻子和我在思考问题方面已经非常一致.暴管其程度没有我们设想的那么高。虽然我们知道彼此在时待亲密朋友和伴侣方面也偶尔有所不同.但是. “错误拘一致性”倾向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志趣相投的感觉。
人们把其他种族的人看做与自己相似还是不相似.也会影响人们的种族态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一群人肾另一群人看成是“别人”——看成是说话、生活和思维疗式都不同于己的异类——发生种族压迫的可能性就会很托。事实上,除了像恋人那样的亲密关系以外.思想上的旧似性所产生的吸引力比肤色的相似性更为重要。大多数白人表示.他们更喜欢、更愿意与一个想法与自己一黑人。而不是和想法不同的白人共事(Insko&c 1983;Rokeach.1968)。白人越是认为黑人支持他fi 值观,他们的种族态度就会越积极(Biernat&c 1996)。同样.蒙特利尔的居民越认为某一个加拿,种与他们是相似的。他们就会更愿意与该群体的成三联系(()sbeck&othem,1996)。
詹姆斯·琼斯(Jones,1988,2003,2004)j “文化种族主义”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文化差多就是现实生活的事实。现实生活中既存在现实取向.表露,注重精神和由情感驱动的黑人文化:也存在j 向,注重物质和由成就驱动的白人文化。琼斯认为.想方设法要消除这些差异。还不如好好感激这些差=;多元文化社会的文化结构所做的贡献”。在某些情善于表达是优点。但在另一些情境中,未来取向7点。每一种文化都有许多要向其他文化学习的地方。
些国家,如加拿大、英国、美国.移民和不同的出!
成了发展的多样性,如何教育人们去尊重和欣赏那壁己不同的人是最大的挑战。由于文化多样性程度的而我们对于差异又有天生的警惕性.尊重和欣赏差5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的社会挑战。
对立引发吸引吗
我们不是也会被这样的人吸引吗——他们在某些与我们不同,但又与我们的某些人格特质互补?研多察了这个问题,他们不但比较了朋友和配偶们的态县念,而且还比较了他们的年龄、宗教信仰、种族、日为、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身高、智力以及外貌。
有这些方面乃至更多的方面上,相似性仍然是主{(Buss,1985;Kandel,1978)。聪明者聚在一起。
在我还是耶鲁大学的研究生时。我应邀写一本关于偏见的书。出于希望能够使读者排除对偏见的个人责任的考虑,我为书起名为“偏见与种族主义”,我解释了种族问题如何植根于我们的社会。偏见根本就不是一个种族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欧洲传统和非洲传统的文化有很大不同。它们的差异是文化种族偏见产生的根源——那就是无法容忍文化差异。在今天这个种族融合的世界中,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文化多
样性,即使我们正在努力寻求
统一的思想。
詹姆斯·琼斯
(James.bnes)
特拉华大学
328 第三编社会关系
fYzel-byt&Leyens,1991)。人们在大选投票时.更容易被总统候选人的弱点而不是优点所左右(Klein,1991),这是那些为竞选对象做消极设计的人从未放弃利用的一种策略。罗伊·鲍迈斯特及其同事(2001)指出,生活中一条普遍的规律.是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见“聚焦: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
很久以前我们就认识到.我们喜欢那些我们认为是喜欢我们的人。从古代哲学家希卡托(1-lecato, “如果你希望被别人爱,那你就去爱别人吧”)到爱默生(“拥有朋友的惟一方法就是成为别人的朋友”),再到戴尔·卡内基(“慷慨地去赞美别人吧”),都预见了我们的发现。他们所不能预见的是这一规律起作用的精确条件。
归 因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奉承有时的确会使你感觉良田
“如果有60 000人都告诉我,他们喜欢我的某次演出,而正好有一个人经过时却说很糟糕,那么后者才是我会注意到的评价。”
——音乐家戴夫·马修斯。2000
好。但也并非总是如此。如果赞美明显地违背了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如果有人说: “你的头发看起来真是太美了!”可事实是我已经好几天没有洗它了——或许我再也不会尊重这个奉承者.并会怀疑这种赞美是否出于一种不可告人的动机(Shrauger,1975)。因此我们常常认为批评比表扬更真诚(Coleman&others,1987)。
实验室实验揭示了一些前面章节中提到的内容:我们的反应依赖于我们的归因。我们是不是把赞美归因为一种讨好(ingratiation)——自我服务的一种策略呢?这人是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不同的态度更容易使我们讨厌他人。别人的批评比表扬更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更能影响我们的情绪。鲍迈斯特及其同事(Baumeister,Brat.slavsky,Finkenauer,&Vohs,2001)称这只是冰山一角:“在日常生活中.坏事总是比好事更有影响力,而且影响更持久。”试看:
·破坏性行为对亲密关系的伤害程度要比建设性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 (冷酷的言辞比甜言蜜语能持续更长的时阃。)
·坏心情比好心情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记忆。 (即使我们天性乐观.也更容易想起过去那些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事情。)
·表达消极情绪的词语比表达积极情绪的词语更多。而且要求人们想出表达情绪的词语时,他们更容易想出消极的词语。 (伤心、生气、害怕是最常见的三个。)·一件坏事(创伤)比一件好事能够产生更为持久的效应。 (一个强奸事件所产生的伤害是让人感到最快乐的浪漫经历所无法弥补的。死亡比出生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坏事比好事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丢了钱给人带来的不安,远艘于得到同样多的钱所带来的快乐。)
·非常恶劣的家庭环境超出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的程度。
要远远大于良好家庭环境。 (差劲的父母可能会使他们天资聪慧的孩子变得不那么聪明;而明智的父母要使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则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一个不好的名声比起一个好名声更容易获得。而且更难以摆脱。 (仅仅一次说谎就可以毁掉一个人“诚实”的美誉)。
·糟糕的健康状态对幸福感的影响要远大于好的健康状态所增加的快乐。 (疼痛产生的痛苦远远大予舒服产生的快乐。)
坏事带来的好处是可以使我们做好准备去面对危险.保护我们远离死亡和残障。对于生存来说,坏事变坏要比好事变好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更大。为什么心理学在诞生后的第一个世纪中.关注的消极事件要多于积极事件?坏事的这种重要性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自1887年以来, 《心理学摘要》(风弦如幻咖以Abstracts,一本心理学文献导读)中共有11 195篇文章提到“生气”,73 223篇提到“焦虑”,90 169篇提到“抑郁”。
这些主题的每18篇文章中.只有l篇涉及到“喜悦”
(1 205),生活满意(4 585),或幸福(4 100)等积极情绪。同样, “害怕”(23 153篇)已经远远超过了“勇气” (904篇)。然而,鲍迈斯特及其同事认为,消极事件的力量“或许正是积极的心理学运动发起的最重要的原因”。为了克服个别消极事件的不良影响, “人类的生活需要更多积极的事情而不是消极的事情”。
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37图11—5 “联系一喜欢”
在与友好的实验者交往后,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个像实验者的女士(A),而不选不像实验者的女士(B)。在与不友好的实验者交往后,人们不会选择像实验者的女士(I..ewicki,1985)。
6:l。随后的实验中.被试在选择照片之前也会跟同一位实验者进行交往.但这时实验者对待其中一半的人的态度非常不友善。结果被试在选择A、B照片时,几乎都没有选择那个和实验者很像的女士的照片。 (回想一下,你可能在某些时候也曾以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对待过让你联想到另外某个人的那个人。)
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联系一喜欢”和“联系一不喜欢”的现象。有研究发现,让大学生对陌生人进行评价时。在舒适房间中的大学生的评价要高于在燥热难耐的房间中的大学生的评价(Griffltt,1970)。在另外一项研究中,让被试对他人的照片进行评价,被试所处的环境不同,要么是在装饰雅致而豪华的房间里,要么是在破旧、肮脏的房间里(Maslow&Mintz,1956)。结果再次证明,舒适的环境能激发被试对被评价者的好感。哈特菲尔德和沃尔斯特(Hatfield&Walster,1978)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一条与人相处时很实用的小贴士: “浪漫的晚餐、在剧院观看演出、在家共度夜晚、度假,这些都很重要……如果你希望维系与伴侣的关系,那么你和你的伴侣都要继续把你们的关系跟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
这个简单的吸引的回报理论——即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会被那些热情、可靠、敏感的人所吸引(n.|etcher&others,1999;Regan,1998;Wojciszke&oth.ers。1998)。这一理论还有助于解释吸引力的一些影响因素:
·接近性能够带来报偿。从与近邻和同事的关系中获得友谊的好处,所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
·我们喜欢有吸引力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们会具备其他一些我们所期望的品质.与他们结交能使我们获益。
┏━━━━┳━━━━━━━━━━━━━┳━━━━━━━━━━━━━┓┃ ┃ 丘蘑,需差薹、)石≯尝窝 ┃ I有那些震生在我身上的/ ┃┃ ┃ ┃ 迅堕拶三/ ┃
┃ i露Q ┃ 箩霪 ┃ ≯队露 ┃
┗━━━━┻━━━━━━━━━━━━━┻━━━━━━━━━━━━━┛我们对他人的喜欢和
不喜欢受到与之相连
的事件的影响。
资料来源:④Mell
I azanIs By permission
of Mell 1月tzarus and
syndicate.Inc.
332 第三编社会关系
·如果他人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相似,我们会觉得得到了回报.因为我们假定他们也喜欢我们。而且,与我们持有共同观点,会使得我们更加确信这些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尤其喜欢那些被我们成功说服、从而开始认同我们观点的人(I.ombardo&others,1972;Riot。
dan,1980;Sigall,1970)。
·我们喜欢被人喜欢和被人所爱。因此,喜欢常常都是相互的。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小 结
我们考察了影响喜欢和友谊的四个强有力的因素。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的最好预测因素是他们相互之间的接近性。接近性有利于双方不断表露自己.从而进行相互交往.这也促使双方去发掘两人的相似之处,感受彼此的喜爱。
决定吸引力的第二个因素是外表吸引力。对约会陌生人(blind dates)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都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有吸引力的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实际上愿意选择那些大体上与自己的吸引力相当(或者,对方魅力不足但具有其他补偿性品质)的人结婚。对有吸引力的人的积极归因形成了关于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也就是“美即是好”的假设。
双方在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性.会极大地增进一方对另一方的喜欢。相似导致喜欢:对立则很少能产生吸引。我们也很可能和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建立友谊关系。
一个简单的原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些因素能够影响人们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我们喜欢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回报,或者那些与回报事件相联系的人。
什么是爱情
什么是爱情?激情之爱能否持久?如果不能.那么什么可以取代它?
爱情比喜欢更复杂,因而也就更难进行测量和研究。
人们渴望爱情。为它而生,因它而死。然而仅仅是在最近几年,爱情才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大多数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都研究了最容易研究的方面——即陌生人之间短暂接触(t,fief encounters)时所做出的反应。那些影响起初我们对他人喜爱与否的变“爱就是活下去的自然力量。”
——保罗·韦伯斯特①。 《爱情多美好》量——接近性、吸引力、相似性、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以及其他一些回报性的特质——也会影响到我们长期、亲密的关系。约会双方会很快形成对对方的最初印象,这就为他们之间的长期交往提供了基本线索(Berg,1984;Berg&McQuinn.1986)。的确。如果北美人的爱情的发生是随机的.而不考虑接近性与相似性等因素的话。那么就会有很多天主教徒(属于少数群体)与基督教徒结婚,就会有很多黑人与白人结婚.而大学生与大学生结婚的可能性.应和与高中辍学者结婚的可能性相当。
因此,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长期的爱情并不仅仅是初时好感的延续和增强。于是,社会心理学家们转而开始研究持久、长期的亲密关系,而不再将研究兴趣只集中于初次相遇所体验到的吸引力。
激情之爱
对爱情进行研究,也同研究其他变量一样.第一步就是要决定如何界定和测量它。我们有很多方法,用以测量①Paul Webster:美国当代著名的歌词作者。他与曲作者Sammy Fann共同创作的电影歌曲“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Thing'’获得1956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金像奖——译者注。
浪漫之爱
(亲密+激情)
激情
(迷恋、
亲密
(喜爱)
完满的爱
(亲密+激情+承诺)
愚昧之爱
(激情+承诺)
伴侣
(亲密+承诺)
承诺
(空爱)
图11—6斯腾伯格(1988)爱情三成分理论、渗1
▲
攻击、利他、偏见和喜好——但是,怎样测量爱情呢?
勃朗宁夫人碓她的诗中写道: “我是怎样地爱你?让我逐一细算。”社会科学家们列举了几种方式。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Steinberg.1988)认为爱情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不等长)分别是:激情、亲密和忠诚(如图1l一6)。根据古代哲学和古代文学的有关观点.社会学家约翰·艾伦·李(Lee,1988)、’心理学家亨德里克等人(}lendrick&}tendrick,1993,2003)确认了爱情的三种基本形式——情欲之爱(eFos) (充满自我展露的浪漫激情的爱),游戏之爱(1udus) (视爱情为无需负责的游戏),以及友谊之爱(storge) (如友谊般的感情)——它们就像三原色一样.组成不同种类的次级爱情形式(secondary love styles)。有的爱情,如情欲之爱和友谊之爱相结合,能够预测较高的关系满意度;而另一种爱情,如游戏之爱,则能够预测较低的关系满意度。
有些元素是所有的爱情关系都共有的.如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以爱人的陪伴为乐等等。有些元素则具有特定性。如果我们经历的是激情之爱,那么我们就会通过身体来表现这种爱,我们期望这种关系具有排他性.我们还对自己的伴侣非常着迷。外人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出这一切。鲁宾(zick Rubin)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点。他对几百对密歇根大学的情侣施测了一份爱情量表。随后.他又通过设置在实验等候室的单向玻璃.观察并记录了热恋(strong.10ve)和非热恋(weak.10ve)的情侣的目光接触时间。结果并不出人意料:热恋的情侣会长时间地注视对方的眼睛。吉安·冈萨格等(Gonzaga&others.2001)对情侣们进行的观察也表明.当情侣们交谈时.热恋的情侣还会互相点头致意、自然地微笑或是轻轻倚在对方身上。
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是深情的、极富激情的爱。哈特菲尔德(Hatfield.1988)把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p.193)。对满怀激情之爱的一方而言,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做出了回应,那么他就会感到满足而快乐: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没有做出回应.他就会觉得空虚而绝望。就像其他激动的情绪一样,激情之爱也包含着情绪的急转突变,忽而兴高采烈,忽而愁容满面;忽而心花怒放,忽而伤心绝望。弗洛伊德曾说过, “再没有比恋爱时更容易受伤的了。”激情之爱使人专注于自己的爱人——正如罗伯特·格雷夫斯②所说的, “倾听敲门声的响起;期待对方做出表白。”
当你不但是在爱恋着某人,而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时,那种感受就是激情之爱。迈耶斯和伯奇德(Meyer&第1 1章吸引和亲密
研究者报告,持续的目光接触
志。
Berscheid,1997)说过,我f
但我们并不相恋”的人要表i
“我喜欢你。我关心你.我觉{
来说不具有性吸引力。”也就j
是友谊之爱.而不是激情之爱
关于激情之爱的一个{
为了解释激情之爱.哈察
①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 j 女诗人。这里引用的这句诗i
三首——译者注。
②Robert Graves(1895。1986):
译者注。
334 第三编社会关系
的生理唤醒状态最终都可以被归结为某种情绪,究竟被归结为哪一种情绪则取决于我们对这种唤醒状态如何进行归因。每一种情绪都包含着身体和心理反应——既有生理唤醒,还有我们如何诠释和标识这一生理唤醒。想像一下,你现在正心跳剧烈、双手发抖:你是在经历恐惧?焦虑?
还是喜悦?从生理上讲,这些情绪很相似。当你处在愉快的环境中时。你就可能把这种生理唤醒体验为喜悦;而当你处于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时,你可能把这种生理唤醒体验为愤怒;而假如你正处在浪漫的情境中,你就可能把这种生理唤醒体验为激情之爱。从这个角度来看.激情之爱就是由于我们在生理上被有吸引力的人所唤醒而知觉到的心理体验。
如果激情是一种被标识为“爱情”的能带来兴奋感的状态.那么任何一种可以增加兴奋感的东西都应该可以增强对爱情的感受。有些实验通过让男性大学生阅读色情小说或观看色情电影而提高他们的性唤起。结果发现这些男生此时对女性有更强烈的反应——比如。当他们描述自己的女友时,在爱情量表上的得分更高(I:arducci&others.1 978;Dermer&Pyszczynski,1 978;Stephan&others,1971)。沙克特和辛格(Schachter&Singer。1962)提出的情绪的两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认为,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做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某些生理唤醒错误地归因于这位女性。
…肾上腺素与多种快感有关,过多的肾上腺素会使激情之爱愈加激情。 (一种‘借助化学物质增进爱情’的现象)。”
——Elaine}taffield and Richard Rapson(1 987)根据这一理论,倘若可以自由地把生理唤醒归因于某些浪漫的刺激.那么由任何来源所引发的生理唤醒都应该可以增强激情的感受。达顿和阿伦(Dutton&Arthm·Aron,1974)设计了一项精妙的实验来证实这一现象。他们让一位魅力十足的年轻女子,站在位于英属哥伦比亚卡普兰诺河(Capilano River)上230英尺高、450英尺长的一座狭窄而摇晃的吊桥上,请求过往的单个男性帮助她完成一份课堂问卷。当对方完成问卷后.这名女子会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电话,然后告诉他如果想了解更多该项目的信息就可以打电话找她。结果大部分的男性都收下了她的电话号码,而且有一半的男性确实打了电话。而与此相对,“姐姐,如暴你还扰豫的话。你就听听自己的心跳。
如摹它跣得平稳而缓慢,那么,你肯定是找错人了。”
资料来源:Copyr ight⑥Tribum!Media Servi。ces.Inc.Au Rights Reserved.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在低矮、坚固的桥上遇到这位女性的男性当中,以及在高吊桥上遇到男,洼调查者的男性当中,则很少有人打电话。
这一研究结果再次证明,生理唤醒促进了罗曼蒂克式的反应。
观看恐怖电影、乘坐过山车,以及体育锻炼等也都有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对那些我们觉得有吸引力的人(Foster。&others,1998;White&Kight,1984)。这种效果也存在于已婚夫妇中。那些经常在一起做一些可以提升彼此兴奋度活动的夫妇,所报告的婚姻满意度最高。相对于完成一般的实验室任务,如果夫妻双方能共同完成一项提高激活水平的活动(比如两人的绑腿赛跑等)的话.往往会对其关系的总体情况报告较高的满意度(Aron&oth—ers,2000)。肾上腺素使两颗相爱的心贴得更近了。
影响爱情的因素.文化与性别
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大多数人会和自己拥有相同的感受和想法。比如,我们会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在大部分的文化背景中——在一项对166种文化的分析中占到89%——人们都抱有浪漫爱情的观念,这种观念通过男女之间的调情和私奔等行为反映出来(Jankowiak&Fischer.1992)。但也有一些文化,特别是在那些实行包办婚姻的社会中。爱情出现在婚姻之后而非先于婚姻。此外,直到最近.jE美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女性)在做婚姻选择时,依然会受到对方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男女两性在热恋阶段的体验是否有所不同?关于男性和女性“坠人情网”和“结束爱情”等现象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结论。大部分人.包括以下这封信(写给一家报社的专栏作家)的作者都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坠人情网:
亲爱的“大哥哥”博士:
您觉得一个19岁的小伙子在爱情中陷得很深会不会显得很“女人气”呢?就像整个世界都掉了个个儿。我想我真的是疯了,因为这样的事情已经多次发生.爱情似乎会突然击垮我……我父亲说这是女孩子们的恋爱方式.男孩不会这样——至少男孩不应该这样。我无法改变自己的恋爱方式。但是这确实很令我烦恼。一P.T.(I)ion&【)ion,1985)很多重复研究所得的结果应该会让P.T.打消顾虑,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其实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坠入情网(1)ion&Dion,1985;Peplau&Gordon,1985)。男性似乎更难从一段爱情中解脱出来,而且,相比于女性.男性很少会结束一段即将迈向婚姻的爱情关系。但是,热恋中的女性则一般会有像她们的伴侣一样多的情感投入.甚至会比对方投入得更多。她们更倾向于报告自己体验到了愉悦和“无忧的眩晕感”,就像“在云中漂浮”一样。同样.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加注重友谊中的亲密感,也会更多地关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35心她们的伴侣。男性则比女性更多地想到恋爱中的嬉戏以及性的方面(}tendr"ick&Hendrick.1995)。
伴侣之爱
尽管激情之爱可以热火朝天.但最终还是会平静下来。一段关系维持的时间越长.它所引发的情绪波动就会越少(13erscheid&others,1989)。浪漫爱情的高潮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但是正像我们在对适应的讨论中说到的(第10章),从没有一种高峰期可以永久地维持下去。喜剧演员理查德·刘易斯(Richard Lewis)曾经诙谐地说过, “如果你正处在恋爱之中,那在你一生中最为绚丽多彩的时间也就只有两天半”。那种新奇感.对对方的强烈迷恋,激动人心的浪漫,那种令人眩晕的“浮在云端”的快感.总会逐渐消逝。结婚两年的夫妻所报告的情感体验比他们新婚时报告的少了一半以上(1-Iuston&Chorost,1994)。在世界范围内,结婚四年之后的离婚率都是最高的(F'isher,1994)。如果一段亲密的感情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么它就会最终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哈特菲尔德称之为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
与激情之爱中狂热的情感不同,伴侣之爱相对平和。
它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依恋,就如同真实生活一样。身处非洲南部的Kalahafi沙漠中游牧民族(Kung San)的妇女Nisa说: “两个人最开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心好像在燃烧,他们的激情非常高涨。而后,爱情的火焰会冷却.与激情之爱不同,伴侣之爱
可以持续一生。
336 第三编社会关系
并且会一直维持这个状态。他们继续彼此相爱,但这种相爱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温馨而相互依赖的方式实现的”
(Shostak,1981)。
那些听过摇滚乐“恋爱成瘾” (Addicted£D Love)的人一定不会对这种现象大惊小怪:浪漫爱情的产生和消退趋势与人们对咖啡、酒精以及其他药物的成瘾方式很相似。最初.人们对某种药物的使用给自身带来了一种很大的冲击,可能会是一种高峰体验;随着不断重复的使用,相对立的情绪逐渐占据上风.抗药性就出现了。曾经可以带来很大刺激的用药量现在变得效果甚微了。然而,停止用药并不能使你恢复原先的状态.而是会激发强烈的戒断反应(withdrawal symptom):难受,抑郁,厌烦等。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爱情中。激情会逐渐消退直至变得冷淡.这种不再浪漫的关系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直到它结束。那些失恋的人、离异的人都会吃惊地发现,虽然早已对伊人失去了那种强烈的爱恋,但离开以后,生活竟感觉如此空虚。过于关注那些已然不再的东西.使他们忽视了他们仍然所拥有的(Carlson&}latfield,1992)。
“当两个人沉浸在最疯狂、最虚妄、最短暂的激情当中时.他们总会对爱人发誓:自己一生都将保持在这种兴奋的、不寻常的、令人精疲力竭的状态中.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萧伯纳
激情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其他一些因素的重要性却随之增强。比如共有的价值观。我们可以在印度的一些包办婚姻家庭和自由恋爱的家庭成员感受的差异中看出这种变化。LJsha Gupta和Pushpa Singh(1982)让印度斋浦尔(Jaipur)地区的50对夫妇完成一份爱情量表.研究者发现,那些结婚五年以上的自由恋爱夫妇.会觉得彼此之间“有爱情”的感觉越来越少了。相反,那些包办婚姻的夫妇则会在新婚之后随时间的推移而报告出更多的爱情体验(图11—7)。另外一些研究者对包办婚姻也做了全面的描述.他们发现.尽管印度的情况和Gupta及Singh的研究结果相符。但是在日本和中国.自己选择伴侣的女性更多地感觉到快乐(Blood,1967;Xu&Whyte;1990;Yels—ma&Athappily.1988)。
随着强烈的浪漫之爱逐渐冷却下来.人们经常会感到幻想破灭,特别是对于那些将浪漫之爱视作双方结合和维持长久婚姻的基础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就会更强烈。辛普图11—7 印度斋浦尔地区包办婚姻夫妇与自由恋爱夫妇对浪漫爱情的评价
资料来源:Data from Gupta&Singh.1982.森等人(Simpson,Campbell,&Berscheid,1986)对“过去二十年陡然增高的离婚率,至少部分地源自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强烈积极的情绪体验(比如浪漫的爱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这些体验又难以持久”的观点表示怀疑。
相比于北美,亚洲社会似乎较少强调个人感受,而是更多强调现实的社会性依恋(I)ion&E)ion,1988:Sprecher&others,1994,2002)。因此,他们就可能较少受到由于浪漫的幻想破灭而带来的消极影响。亚洲人也不太倾向于自我关注(self..focused)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行为方式,因为那种方式从长远来看会损害一段感情.并可能导致离婚(Dion&Dion,1991,1996;7Friandis&others,1988)。
“与其说白头到老,不如现在就好。”
——罗伯特·勃朗宇5
互相迷恋的强烈情感的衰减似乎是物种生存的自然适应策略。激情之爱的结果往往使一对夫妇得到孩子.而孩子的生存使得父母不能再只关注彼此(Kenrick&’Frost,①Robert Browning(1812一1889):美国诗人。
渗J
1987)。然而,对于那些婚龄超过二十年的夫妇,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开始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庭中出现“空巢”的情况,一些曾经失去的浪漫感觉又重新出现了,父母可以重新关注彼此(1-Iatfield&Sprecher。,1986)。马克·吐温说. “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理解爱情,直到他们维持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上的婚姻之后。”如果一段感情曾经是亲密的而且是互相回报的,那么伴侣之爱就会植根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历程,从而愈久弥醇。
小 结
有的时候.熟悉关系不仅仅会发展为友谊。而且会成为激情之爱。这样的爱情常常是狂喜与焦虑、兴奋与痛苦的混合体。情绪的两因素理论认为。在一个浪漫的情境中,任何刺激(甚至疼痛)造成的唤醒水平都可以被解释为激情。在最完美的感情关系中,最初的浪漫兴奋会逐渐成为更加稳定、更加温情的关系状态,这种关系就被称为伴侣之爱。
哪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
什么因素会影响人们亲密关系的起伏?让我们来讨论以下几个因素:依恋类型,公平和自我表露。
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37依恋
爱情不仅仅是一种选择的体验,它其实更是一种生物性的驱使。我们。从根本上说就是社会性动物,注定要和他人联系在一起。正如本章开始部分提到的.我们的归属需要具有适应性意义。合作可以促进我们种族的生存。在单打独斗中,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最厉害的捕食者:但是作为狩猎和采集者,以及抵御其他捕食者方面。他们通过集体行动获得了足够的力量。由于群居者能够生存并繁衍生息,所以今天的我们携带了那些预先注定我们与他人联系的基因。
婴儿期对成人的依赖增强了人类之间的联系。人在刚出生不久就会表现出许多社会性反应——爱、恐惧、愤怒。但是最首要的是爱。作为婴儿.我们几乎是最先产生了对熟悉的面孔和声音的偏好。在父母注意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咕咕嚷嚷并且报以微笑。到八个月时,我们就可以跟在父亲或母亲后面爬,而且一旦和父母分离就会哭闹,等到重新见到父母时,就会紧紧粘住不放。社会依恋作为一个强大的生存推动力,使得婴儿和父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如果剥夺儿童熟悉的依恋对象,或者在极端受忽视的情境下,儿童可能会变得退缩、畏惧,沉默寡言。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80,p.442)对无家可归的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研究之后.向世界卫生组织反映: “与他人的亲密依恋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生活的核依恋,特别是对看护者的依
恋,具有强大的生存推动力。
1993年8月,在一场监护权
官司之后,法庭判决两岁半的
杰西卡应回到她亲生父母的身
边。图为她在离开“她所知道
的惟一的家(即养父母家)”
时因恐惧而大哭的表情。
持公平:你借给我课堂笔记,将来我会把我的借给你;我邀请你参加我的聚会.你又邀请我参加你的。而在那些持续时间较长的人际关系中,比如室友或者爱人之间,则并不会追求完全相同的交换——“笔记对笔记,聚会对聚会”
(Berg.1984)——而是更随意地通过一些不同利益的交换来达成公平(“你过来把笔记拿给我,为什么不留下来吃晚饭呢?”)。最终也就不再追究谁欠谁的了。
“爱是自我利益中最微妙的东西。
——}-Iolbrook.Johnson
长期的公平
认为友谊和爱情植根于公平交换回报之上很愚蠢吗?
难道我们有时候在满足爱人需要的时却没有考虑任何回报吗?确实,那些处于公平的长期关系中的人并不在乎短期的公正。克拉克和米尔斯((;lark&Mills,1979.1993;Clark,1984,1986)认为,人们甚至会努力避免算计交换的利益。当我们帮助一个好朋友的时候。我们并不在意马上获得回报。如果有人请我们吃了饭.我们会过一阵子才向这个人发出回请,以免让他认为,对他的回请只是对“社交债务”的偿还而已。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呢?
就是人们在几乎不可能得到回报的时候也会去帮助朋友((:lark&others,1986,1989)。当人们看到自己的伙伴牺牲了自我利益,他们彼此的信任就会有所增长(Wieselquist&others,1999)。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已成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39为了你的好朋友呢?就是在你根本料想不到他会和你分享的情况下.他却做出了这样的分享行为。幸福的夫妻是不会斤斤计较自己付出几许,收获几许的(Buunk&Van Yperen,1991)。
克拉克和米尔斯在马里兰大学的学生中进行了实验.他们发现,不斤斤计较是友谊的标志。在正式场合中.投桃报李会促进双方的关系,但在友谊中却不是这样。克拉克和米尔斯猜测,在婚姻中,如果夫妻指出自己期望对方做出什么样的行为的话,这样的做法只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对方自愿做出某种正向的行为时,我们才会把它归因为爱情。
此外,这种长期公平原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婚姻双方的“资源”往往是相当的。他们在外表吸引力、社会地位等方面往往是匹配的。如果他们在某一方面不匹配。比如外表吸引力,那么他们在另外的方面也会出现不匹配。比如社会地位。但总体上他们之间的资源是平衡的。没有人会这样说,甚至很少有人会这样想: “我的美丽外表可以换取你的巨额收入。”但是,公平原则确实是存在的.在那些持久的感情中更是如此。
对公平的知觉与满意度
处于公平关系中的人们往往满意度更高(f"letcher&others,1987;Hattield&others,1985;Van Yperen&Bu—unk,1990)。那些认为其关系不平等的人往往会觉得不舒服:占了便宜的一方会觉得内疚,而被占便宜的一方会感到愤怒。 (考虑一下自我服务偏见——大部分的丈夫会觉得他们自己做的家务比妻子认为的要多——那些“占了便知觉到的不公平——觉得和自
己的配偶比起来,自己在婚姻
中贡献的多而收获的少——可
以预测婚姻紧张以及对婚姻生
活的不满意。 ‘
34D 第三编社会关系
图11—8知觉到的不公平会导
致婚姻紧张.而又进一步加强
了不公平感
资料来源:.Adapted from Grote!
&Clark.2001.
一
宜”的人对于不公平较为不敏感。)谢弗和基思(Schafer·&Keith,1980)调查了几百对各个年龄段的夫妇.他们发现,那些觉得自己婚姻不公平的人大多是因为某一方在烹调、家务、照顾孩子等工作中贡献过少。知觉到的不公平会导致这样的结局:觉得不公平的一方会更加沮丧和苦恼。在哺乳期,很多妻子都会觉得自己付出的多,而丈夫付出的少,于是这一阶段的整体婚姻满意度会降低。而在蜜月和“空巢”期,夫妇往往更容易觉得公平和满意(Feeney&others,1994)。如果双方的付出和获益都是自愿的.并且他们一起做决定,那么他们的爱情更容易持久而美满。
格罗特和克拉克(Grote&Clark,2001)根据他们对结婚伴侣的长期追踪研究结果,得出结论认为,知觉到的不公平引发了婚姻紧张(marital distress)。但据他们报告,不公平与紧张的关系是双向的:婚姻紧张又会加剧知觉到的不公平(图ll一8)。关系不佳时,我们尤其会觉得不公平.自己付出得多收获得少。
自我表露
深厚的伴侣关系是亲密无间的。这种关系使人们能真实地展现自己,并且可以从中知道自己是被他人接受的。
我们会从美满婚姻和亲密友谊中获得这种美好体验——这时候,信任取代了焦虑,使我们更容易展现自己,而不需要担心失去他人的友情或爱情(Itolmes&Rempel,1989)。后来,这种特点就被Sidney Jourard归结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Derlega&others,1993)。随着相互关系的深入和发展。自我表露的伴侣会越来越多地向对方展现自我;他们彼此的了解越发深入,直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为止。
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会喜欢这样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平时很内向的人说我们的某些东西让他觉得“愿意敞开心扉”。并分享他的秘密,那么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感到十分高兴(Archer‘&Cook,1986;D.‘Taylor&others.1981)。被他人挑选为自我表露的对象,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我们不仅喜欢那些敞开胸怀的人,而且也会向自己喜欢的人敞开我们的胸怀,而且在自我表露之后,我们会更加喜欢这些人((:ollins&Millel‘,1994.)。如果缺乏发展这种亲密关系的机会,我们就会有孤独的痛苦感受(Berz&Peplau.1982;Solano&others,1982)。
很多实验试图探索自我表露的原因和效果。人们什么时候最愿意谈论这样的私密信息呢——比如“你喜欢自己的哪些方面.不喜欢自己的哪些方面?”或者“你最羞愧的事情是什么?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这样的表露对双方有什么效果呢?
我们在沮丧的时候会更多地自我表露——比如生气和焦虑的时候(Stiles&others,1992)。对于那些我们期望与之有更多交往的人。我们会更多地自我表露(Shaffer &others,1996)。而且安全型依恋的人会比其他类型的人自我表露更多(Keelan&others,1998)。最值得信赖的结论是,人们之间存在表露互惠效应(disclosure re.ciprocity effect):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Berg。1987;Miller,1990;Reis&Shaver。。1988)。
我们会对那些向我们敞开胸怀的人表露更多。但是亲密关系的发展并小是随之即来的。 (如果亲密关系立即产生,那这个人就会显得不谨慎和不可靠。)合适的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就像跳舞一样:我表露一点.你表露一点——但不是太多。然后你再表露一些,而我也会做出“我喜欢那莹像我一样畏惧毒丧关系的人。”
资料来源:Copyright⑥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1989.Robert Weber.from cartoonbank.eom.All Right Reserved.进一步的回应。
对于那些恋爱中的人们,亲密关系的不断加深会使他们兴奋。鲍迈斯特等人(Baumeister&Bratslavsky,1999)认为: “亲密关系的增强会创造很强的激情感觉。”当亲密关系稳定时。激情就相对较少。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丧偶再婚的人会在婚姻开始时有相对较高的性交频率,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严重冲突得到和解后,亲密关系可以激发更高的激情。亨德里克等人(I:lendriek&}Iendrick,1997)说: “激情和友谊是感情满意度的两个主要预测指标。”这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友谊的增进可以提高激情水平。
有些人——主要是女性——特别善于使人“敞开心扉”。她们可以轻易地引发他人进行亲密的自我表露,即使是那些通常很少表露自己的人(Miller&others,1983;Pegalis&others.1994:Shaffer&others,1996)。这样的人似乎都是好的倾听者。在交谈中,他们会一直保持高度注意的面部表情而且总是显得很乐意倾听(】Purvis&oth.ers,1984)。对方说话时.他们也会时不时地插一些支持性的话语.以此表达自己对交谈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80)把这些人称为“促进成长”的听众——他们是真正表露自己情感的人.接受他人情感的人.以及共情、敏感并且善于思考的人。
这样的自我表露有什么效果呢?Joumard(1964)认为.这样的方式——扔掉我们的面具。真实地表现自己——是培植爱情的方式。他认为对他人敞开自我,同时将他人的自我表露当做是对自己的信任,可以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愉快。例如,拥有一位亲密朋友,我们可以与他讨论我们对自我形象的恐惧,那么我们这方面的压力就得以减缓了(swann&Predmore,1985)。一段真正的友谊还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其他关系上出现的问题。罗马的戏剧作家塞内卡(Seneca)这样说道: “当我和好友在一起时,就像跟我自己在一起一样,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推到极致,婚姻也正是这种友谊,它以彼此的忠诚为特征。
“什么是朋友?我来告诉你吧。那就是一个能让你做你自己的人。”
——Frank Crane.A Definition D,Friendsh『p 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47Hendriek&others,1988;Spreeher·,1987)。那些认为自己“总是把自己最隐私的感情以及想法和自己的伴侣分享”的夫妻,往往对婚姻的满意度最高(Sanderson&Cantor,2001)。盖洛普进行的一项全国婚姻调查结果显示,共同祈祷的夫妇中有’75%(不共同祈祷的夫妇中只有57%)的人报告说他们的婚姻非常幸福(Greeley,1991)。
在信徒中,发自内心的共同祈祷是谦卑的、私密的、触及灵魂的表露.那些共同祈祷的夫妇也更经常地讨论他们的婚姻,更尊敬自己的配偶,并把自己的配偶评价为善解人意的爱人。
研究者还发现.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愿意表露自己的恐惧和弱点((:unningham。1981)。正像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1975)所说的, “女性表达自己.男性压制自己。”然而,现在的男性。特别是那些持男女平等观点的男性,似乎也越来越倾向于表达自己内在的感受,并乐于享受伴随双方信任和自我表露而来的满足感。阿伦等人(Aron&Aron,1994)指出,这正是爱情的精髓——两个自我相互联系,相互倾诉,从而相互认同;两个自我保持其个性,但又共享很多活动,为彼此的相同之处而感到愉悦并且相互支持(图ll一9)。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萌发友谊的亲密感的提高所反映出来的经验,来培养更亲密的关系呢?阿伦夫妇和他们的同事(1997)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把互不相识的被试分为两两一组,让他们共处45分钟。在最初的15分钟里,让他们交流一些低亲密性的话题和想法.比如“你最近一次自己唱歌是什么时候?”接下来的15分钟.讨论比较亲密的话题,比如“你最宝贵的记忆是什么?”
最后的15分钟,要引发更多的自我表露.比如:“完成下列句子: ‘我希望有一个人能和我一起分享……”’以图11—9爱情:自我的交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我表露也是伴侣之爱所带来的快乐之一。那些经常 A.L Weber·&J.H.Weber-, 《对亲密关系的看法》。
敞开自己心扉的夫妇或情侣.他们会报告更高的满意度并 资料来源:Copyright⑥1994 by permission.FFom Aron&Amn,且更容易保持长久的感情(Berg&McQuinn,1986; 1994·342 第三编社会关系
田
如果你是这本大学教科书的读者,那几乎可以肯定你是世界上大约6亿(2003年数据)互联网用户中的一员。在北美。大约花费了70年,才使家庭电话普及率由l%上升到。75%。而互联网。大约只花费了7年的时间,普及率就达到了75%(Putnam,2000)。你和其他的大众(很快就会达到lO亿)可以轻松享受电子邮件,网络冲浪,阅读新闻。聊天等等服务。
你对这些现象怎么想: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能够替代发展人际关系的真实的沟通吗?它是扩展我们社交圈的绝佳方式吗?互联网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寻找到新朋友。还是占用了我们面对面的交往时间?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讨论。
正方观点:就像印刷品和电话一样,互联网扩展了沟通。而沟通使人际关系得以发展。印刷品使面对面讲故事的时间减少了,电话使面对面聊天的时间减少了,但它们都使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与他人接触.丽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社会关系需要建立社会网络,而互联网正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它使我们可以高效地与家人、朋友、志趣相投的人联系——包括那些用别的方式不可能发现并结为朋友的人,如多发性硬化症(MS)病人,还是圣尼古拉斯的收藏者.或者是哈里·波特迷。
反方观点:诚然网络可以用于沟通。但这种手段传递的信息相当贫乏。它无法反映目光交流、非言语线索、身体接触等微妙的变化。除了一些简单的表情符号——比如表示微笑的不带任何差别的:一)——电子信息缺乏手势、面部表情、语调等信息。难怪它们容易让人产生误会。缺乏富有表现力的电子表情(e.motion),使得情绪(emotion)容易被人误读。
比如。语调的细微差别可以表示一个陈述是严肃的、开玩笑的,还是神圣的。贾斯汀·克鲁格等人(Kruger&others,1999)表明。尽管人们觉得自己开玩笑的意图在e.mail中或是口头表达中是同样清晰的,但实际上。在及“你最后一次在别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自己哭泣呢?”
相比于花45分钟讨论一般问题(“你的高中是什么样子?” “你最喜欢哪个节日?”)的控制组被试.那些在近一小时的时间里经历了自我表露逐渐升级的被试.明显感觉自己与交谈伙伴更亲密——事实上,研究者报告: “有30%的学生认为,这些交谈伙伴比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还e.mail中却不是如此。由于匿名的原因,误会有时甚至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此外。互联网还像电视一样,占用了人们用在真实关系中的交流时间。虚拟爱情还没有发展到与现实约会同等的地位,雨网络性爱也是人为制造的亲密假象。个体化的网络娱乐取代了桥牌之类的游戏。这种虚拟化与隔绝是令人遗憾的,因为我们进化的历史决定了我们天生需要真实的相互关系.充满了傻笑、微笑、相吻相依的交流。难怪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在4 000名被调查者中,有25%的人报告说,他们的在线时间减少了他们与家人和朋友面对面交流和打电话的时间(Nie&Erbfing,2000)。
正方观点: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觉得互联网使他们孤立了。另外的一个全国调查发现: “一般的互联网用户——特别是那些女性用户——都相信他们利用e.mail增强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并增加了与亲朋好友的交流机会”(Pew,2000)。互联网的使用可能会取代人际间的亲密交流,但它也同时取代了花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而且,如果点一下鼠标在网上购物不利予你住所附近的书店的话,那么,它也为你的人际交往腾出了时间。
电信交流也是同样的,它使很多人可以在家工作,并且为他们的家庭生活赢得更多时间。
为什么说通过互联网形成的关系不真实呢?在互联网上,你的相貌和所处的场所都无所谓,年龄、种族也不再有影响,你的友谊决定于更重要的东西~你们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在工作中,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讨论更少受到地位的影响,从而使人更为坦诚,且参与机会均等。并且,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还往往比面对面的沟通更能引发人们自发的自我表露(Joinson,2001)。
到2003年为止,每个月都有4 500万人报告.他们在使用互联网的约会网站(1tarmon,2003)。在2003年的上半年,仅就美国人而言,在这类互联网约会网站上要亲密”。这些关系显然并不包含真正友谊中的那种忠诚和承诺,但是,这项实验却提供了一个惊人的结果:自我表露可以如此轻易地帮助个体建立对他人的亲密感——在互联网上正是如此(见“聚焦:互联网究竟创造了亲密关系还是人际隔绝?”)。
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43的花费就达到了2亿l 400万美元之多,这个数字几乎是2001年总和的3倍(Egan,2003)。
大部分互联网上的调情都会无疾而终,一位多伦多妇女谈道: “所有我知道的尝试过网上约会的人……都承认.她们对于和一个网友花费了几个钟头闲聊之后见面.却发现他是个溜须拍马之徒这样的事情感到十分厌恶”(1)icum,2003)。但是麦克纳和巴奇等人(McKen.na&Bargh)的报告中却提到:通过互联网形成的友谊和浪漫关系更容易保持至少两年时间(B叫出&others,2002;McKenna&Bargh,1998,2000;McKenna&oth-
ers,2002)。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还发现,人们在互联网上表露得更多,表现得更加诚实而少浮华。如果拿互联网上相处20分钟的人与面对面相处20分钟的人相比,人们更喜欢那个网上的人。甚至在两种条件下碰到的是同一个人时,情况也仍然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的调查也显示,人们认为网上的友谊与现实中的友谊一样真实、重要和亲密。
反方观点:互联网可以使人们展现真实的自我.但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假装成任何他们想要的样子,有时候甚至还为了达到性欺诈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而且,网络色情和其他形式的色情作品一样,会扭曲人们对性的实际情况的认知,降低他们真实伴侣的吸引力,使男性更多地从性的角度看女性,将性胁迫当作小事,为人们在性情境中怎样行为提供心理图式,提高唤醒水平.从而减低抑制并导致对无爱的性行为的模仿。
最后,罗伯特-帕特南(Putnam,2000)提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带来的社会收益受到两个现实方面的限制: “数字鸿沟”加剧了既得利益者与未得利益者之间的社会和教育不公现象。 “计算机割据”使得德国宝马汽车公司2002的业主们都涌入了互联网,如我们在第8章中阐述的,这种“割据”也使得白种人至上主义者得以相互联络而彼此促进。数字化隔离问题可以通过降从婴儿到老年,依恋都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安全的依恋会使婚姻持久,生活美满。
伴侣之爱的一个好处就是彼此有机会进行亲密的自我低互联网费用和增加公共使用场所来解决,而计算机割据问题是任何媒体都具有的。
随着对于互联网对社会影响的讨论不断持续,帕特南(p.180)说: “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互联网对我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互联网?……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技术手段增强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如何改进技术以增加社会性的存在,增强社会性的反馈。
以及社会性的线索?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快速而经济的沟通手段去弥补现实沟通手段的不足?”
“我喜蚊你的E—mail。但是我还以为你的岁文会大一莹呢。”
互联网可以使人扮成有别于现实的其他形象。
资料来源:Copyright@’I'he New’Yorker·Collection.1998,Robert Weber,from cartoonbank.com.AU Rights Reserved.表露,这是一种双方随着对方表露程度的提高而做出回应从而逐步达到的一种状态。如果双方觉得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是成比例的。伴侣之爱就能更持久。
“你难道不明白吗?我爱你!我需要你!
我想艰你共度余生!”
资料来源:Coryright⑥rI’he New Yorker’Collection,1997,Mike ‘l'wohy,form cartoonbank.conl.·居住在小城镇或农场里。
·结婚之前没有同居过或怀孕过。
·彼此之间有虔诚的承诺。
·年龄、信仰和受教育水平相似。
这些预测因素中没有一个能够独立作为稳定婚姻的实质要素。但是,如果某个人的情况跟以上各条全都不符的话.那么他的婚姻几乎必定要破裂。如果一对夫妻的情况与以上各条全部符合的话.他们非常有可能白头到老。英国人在几个世纪之前的想法可能是对的,他们当时认为,陶醉于一时激情所做出的长相厮守的决定是愚蠢的。他们认为.基于稳定的友谊和相近的背景、兴趣、习惯和价值观去选择伴侣会比较好(Stone.1977)。
“激情之爱在许多方面都不是意识的常态……在当今的很多国家.法律规定结婚时不能处于醉酒状态……但是激情之爱本身就是一种不清醒的陶醉。”
——罗伊·鲍迈斯特。《生活的意义>。1991分离的过程
一刀两断会产生一系列可以预料的结果。最初是对失去的伴侣不能释怀,然后是深深的悲伤,最后开始了情感上的分离并回到正常生活中(Itazan&Shaver,1994)。即使早已没有感情的夫妻,在刚离婚的时候也会惊讶于自己还有接近对方的意愿。深入而长久的依恋关系很难快速地分离;分离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事件。
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345在约会的情侣中。关系越是亲密、长久,可选择的其他对象越少,分手时就越痛苦(Simpson,1987)。令人惊讶的是.鲍迈斯特和沃特曼(Baumeister’&Wotman,1992)的报告指出:在数月或数年之后,拒绝别人的爱比自己的爱被拒绝能够唤起人们更多的痛苦。人们的痛苦来自于对伤害他人所感到的内疚,来自于心碎的爱人的执着所引起的不安,也来自于不知该如何做出反应。对已婚者来说.离婚还有额外的代价:父母和朋友感到震惊,对自己违背誓言感到内疚。养育孩子的权利可能受限。然而,每年仍有上百万对夫妻愿意付出这个代价而使自己获得解脱.因为他们觉得持续一段痛苦而无所获益的婚姻关系将是更大的代价。在一项对328对已婚夫妇的研究中发现,持续一段不幸婚姻的代价还包括.与婚姻美满者相比.婚姻不和谐者抑郁症的患病率会高出10倍(0'I.eary&others,1994)。
当婚姻关系令人感到痛苦时.那些没有更好的可选对象或感觉自己为婚姻投入(时间、精力、共同的朋友、财产,也许还有孩子)太多的人,通常会去寻找离婚之外的其他应对方式。Carvl Rusbult和她的同事(1986,1987,1998)发现了人们处理失败婚姻关系的三种方法(表1l一1)。一些人会忠诚于伴侣。等待时机以改善关系。婚姻关系问题如此痛苦,令人不愿提及,加之离婚的成本太高,因此忠诚的一方会坚持下去。期待昔日美好光阴的重现。另一些人(尤其是男性)会忽略伴侣,他们无视另一方的存在并任由婚姻关系继续恶化。当他们将痛苦和不满忽略掉,情感上的分离便随之而来.伴侣之间谈话更少并开始重新定义他们没有彼此的生活。还有一些人会表达他们在乎的内容。并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婚姻关系.如讨论问题、寻求建议、尝试改变。
涉及45000对夫妻的115项研究显示,不幸福的夫妻彼此争吵、命令、责难和羞辱,而幸福的夫妻通常更加一致、赞同、妥协并且愉快(Kamey&Bradbury,1995;Noller&Fitzpatrick,1990)。在观察了2 000对夫妇之后。
约翰·戈持曼(Gottman,1994,1998)提出,健康的婚姻并不见得没有冲突,而是夫妻双方能够调和差异。并且他表11—1 对痛苦婚姻关系的反应
被动的 主动的
建设性 忠诚:等待改善
破坏性 忽略:忽视对方
表达:试图改善关系
退出:结束婚姻关系
资料来源:Rusbuh&others,1986,1987.1998.200l 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