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名著 > 原子習慣

4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


4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



  心理學家蓋瑞.克萊恩跟我說過一個故事,關於一個參加家族聚會的女人。擔任急救護理人員多年的她到聚會現場看了她公公一眼,便感到十分憂心。

  她說:「我覺得你看起來不太對。」

  她公公當時感覺毫無異狀,於是開玩笑回應:「嗯哼,我也覺得你看起來不對。」

  「我是認真的。」她堅持道,「你現在就必須去醫院。」

  幾個小時後,她公公做了救命手術。檢查發現他的主動脈阻塞,隨時都有心臟病發的風險,若不是因為媳婦的直覺,他可能保不住這條命。

  這個急救護理人員看見了什麼?她怎能預知迫近的心臟病發?

  當主動脈阻塞,身體會全力把血液送到重要的器官,而忽略皮膚表層的末梢區域,結果就是分配到臉部的血液量有所變化。與心臟衰竭者接觸多年後,她不知不覺地培養出辨認這種狀況的能力。她無法解釋自己在公公臉上注意到什麼,但她就是知道事情不對勁。

  別的領域也有類似的故事。舉例來說,自家艦隊的飛機與敵軍的飛彈以同樣的速度飛行於相同高度,在雷達螢幕上的光點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但軍事分析師就是可以辨別兩者。波斯灣戰爭中,美國海軍少校麥可.萊里下令擊落飛彈──儘管它在雷達上看起來無異於自家飛機──因而拯救了整艘戰艦。他做了正確決定,但連他的長官都無法解釋原因。

  博物館館長可以分辨真正的藝術品與專業製作的贗品,卻無法精確說出哪些細節不同;經驗老道的放射科醫師光看大腦掃描圖,就能預知會發生中風的區塊,縱使明顯的徵兆仍隱而未現。我甚至聽過有髮型師光靠頭髮的觸感,就察覺顧客懷孕了。

  人類的大腦是一部預測機器,不斷偵查周遭環境,分析遇上的資訊。當你反覆經歷一件事──例如急救護理人員看見心臟病患的臉,或是軍事分析師在雷達上看到飛彈──大腦就會開始留意重點,梳理細節,標記相關提示,把那份資訊記錄起來,以供未來使用。

  只要有足夠的練習,你就能不假思索地挑出預示某些結果的提示。你的大腦會自動將透過經驗習得的知識編碼。我們不是每次都能解釋自己學到什麼,但學習持續進行,而你在特定狀況下注意到相關提示的能力,就是你每個習慣的基礎。

  我們低估了大腦和身體可以在不思考的狀況下做多少事。你沒有叫你的毛髮生長、叫你的心臟搏動、叫你的肺部呼吸,或是叫你的腸胃消化,然而,你的身體多半以自動駕駛的方式處理了這些任務。你遠遠超過自己的意識。

  想想飢餓吧。你怎麼知道自己餓了?不見得要看到櫃檯上的餅乾,你才知道該吃東西了。食欲和飢餓被無意識地掌控著,透過各種不同的回饋迴路,你的身體漸漸提醒你再次進食的時間到了,並追蹤體內與外界發生的事。多虧了在體內循環的荷爾蒙與化學物質,進食的渴望才能浮現。突然間,你餓了,縱使你不知道什麼東西觸發了這種感覺。

  這是關於習慣最驚人的洞見之一:要開始一個習慣,並不需要察覺提示。不必有意識地投入注意力,你也能留意到機會,並採取行動。這就是習慣之所以有用的原因。

  不過,這也讓習慣變得危險。當習慣形成,你的行動就會服從你自動化的無意識心智的指示。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你就掉進舊模式裡了。除非有人指出來,否則你不會注意到自己每次笑都以手掩口、問問題之前都先道歉,或者習慣在別人還沒講完話時插嘴。重複這些模式愈多次,你愈不會去質疑自己的作為與背後的原因。

  我聽說過有個店員習慣在顧客用完餘額時剪掉對方的儲值卡。某天,這個店員一連幫幾名使用儲值卡的顧客結帳,而當下一個顧客上前時,這個店員刷了對方的信用卡,然後拿起剪刀,把那張信用卡剪成兩半──完全不假思索。等到抬頭看見一臉驚訝的顧客,他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好事。

  我在進行研究時遇見一名女子,她本來在幼稚園上班,後來轉職進入某公司。即使現在身邊都是成人,老習慣還是會復萌,讓她常常在同事如廁後問對方有沒有洗手。我還聽過一名擔任救生員多年的男人看到小孩奔跑時,偶爾會大喊:「用走的!」

  隨著時間過去,激發習慣的提示變得太過尋常,基本上隱形了:廚房裡放的零食、沙發旁的電視遙控器、口袋裡的手機。我們對這些提示的回應已深深烙印,以至於採取行動的強烈欲望感覺像是無緣無故出現。因此,務必帶著覺知展開改變行為的過程。

  在能夠有效建立新習慣之前,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聽起來簡單,實際上頗有挑戰性,因為習慣一旦在生活中扎根,多半會變得自動化、無意識。如果習慣一直是不需要動腦筋的,你就不能期待有所改善。一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言:「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



習慣記分卡幫助你覺察自身習慣


  日本的鐵路系統被視為世界頂尖。如果你曾在日本搭火車,就會發現車掌有個奇怪的習慣。

  列車司機會執行一項儀式:手指不同物體,嘴巴喊出指令。列車靠近號誌時,司機會指著號誌說:「現在是綠燈。」當列車駛入或駛離一個車站,司機會指著儀表板喊出確切的時速,離站前則指著時刻表喊出時間。月臺上的其他工作人員也會做類似的動作。列車準備開動前,工作人員會指著月臺邊緣宣布:「列車可以放行!」每個細節都被確認、被指著、被大聲喊出來。

  這套被稱為「指差確認」的程序是被設計來減少錯誤的安全系統1,看似愚蠢,效果卻十分卓越。指差確認減少了百分之八十五的錯誤,並避免了百分之三十的事故。紐約地鐵也採用修改過的「只指不喊」版本,實行不到兩年,地鐵列車沒停妥的發生率就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七。

  指差確認之所以如此有效,就是因為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列車司機必須眼耳手口並用,所以比較可能在出錯之前察覺到問題。

  我老婆也會做類似的事。準備走出家門去旅行前,她會開口清點攜帶清單上最要緊的項目:「我帶了鑰匙。我帶了錢包。我帶了眼鏡。我帶了老公。」

  一個行為愈是自動化,我們愈不會有意識地想到它。當一件事情做了上千次,我們就會開始忽略一些東西,預設下一次的狀況會跟上一次一模一樣。我們太習慣一直以來所做的,不會停下來質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許多失敗都可以歸咎於缺乏自我覺察。

  對自己實際的作為保持意識、保持覺察,是改變習慣最大的挑戰之一。這解釋了為何惡習的後果可以展開偷襲。在個人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指差確認」系統。這就是「習慣記分卡」的起源,透過這個簡單的練習,你會更能察覺自己的行為。想要做一份自己的記分卡,先列出你每日習慣的清單。

  看看下列這個簡單的範例,你就知道如何開始列清單:


 起床

 關鬧鐘

 看手機

 去浴室

 量體重

 淋浴

 刷牙

 用牙線

 擦體香劑

 把浴巾掛起來晾乾

 穿衣服

 泡一杯茶

  ……等等


  整張列完後,審視每一個行為,問問自己:「這是好習慣、壞習慣,或是不好不壞的習慣?」如果是好習慣,就在旁邊標上正號(+);如果是壞習慣,在旁邊標上負號(-);假如是不好不壞的習慣,在旁邊標上等號(=)。

  舉例來說,前面那張清單看起來可能像這樣:


 起床 =

 關鬧鐘 =

 看手機 -

 去浴室 =

 量體重 +

 淋浴 +

 刷牙 +

 用牙線 +

 擦體香劑 +

 把浴巾掛起來晾乾 =

 穿衣服 =

 泡一杯茶 +


  給某一特定習慣什麼記號,取決於你的情況與目標。對想要減重的人來說,每天早上吃一個花生醬貝果可能是壞習慣,但對試圖增肌讓身體厚實的人而言,同樣的行為卻可能是好習慣。全都取決於你努力的方向2。

  給習慣打分數之所以有點複雜,還有另一個原因。「好習慣」與「壞習慣」這樣的標籤略顯不精確──沒有好習慣或壞習慣,只有「有效的習慣」。所謂有效,指的是有效解決問題。所有的習慣都以某種方式為你效勞(壞習慣也不例外),所以你才會重複它們。在這個記分卡的練習中,為習慣歸類時請考量長遠的益處。一般而言,好習慣帶來的最終結果是正面的,壞習慣的最終結果則是負面的。抽菸或許能減輕當下的壓力(它就是這樣為你效勞的),但長久來看並非健康的習慣。

  如果你還是覺得決定某個習慣的好壞很困難,我很愛用的一個問句是:「這個習慣能幫助我成為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嗎?對於我渴望的身分認同,這個習慣投的是同意票或反對票?」能夠強化你渴望的身分認同的習慣,通常是好習慣;與之相悖的,則通常是壞習慣。

  製作習慣記分卡時,還不需要做出任何改變,目標只是要注意到實際發生的行為。請不帶評價或批判地觀察自己的想法與行動,不要因為錯誤而責難自己,也不要因為成功而讚揚自己。

  假如你每天早上都吃一條巧克力,承認這件事,彷彿旁觀他人一樣。哦,竟然會這樣做,真有趣。假如你暴飲暴食,只要注意到你攝入的卡路里超過所需。假如你在網路上虛擲光陰,就注意到你正以非己所願的方式消耗生命。

  改變惡習的第一步,就是密切注意它們。如果覺得需要額外的協助,可以嘗試在生活中執行指差確認,大聲說出你打算做的事,以及可能的結果。如果你想要戒掉吃垃圾食物的習慣,卻注意到自己抓起一片餅乾,就大聲說:「我正要吃這塊餅乾,但我不需要。吃這塊餅乾會增加我的體重,並危害我的健康。」

  聽見壞習慣被說出來,會讓後果顯得更加真實。這會為你的行為添加重量,避免你不假思索地重拾舊習。就算只是要記得待辦清單上的某一件事,這招也很有用。「明天吃完午餐,我要去郵局一趟。」光是把這句話大聲說出來,就會提高你實際去做的機率。藉由這樣做,你讓自己承認採取行動的必要──而這可能會讓一切變得不同。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指差確認與習慣記分卡這類策略的重點,在於讓你認出自己的習慣及觸發這些習慣的提示,這樣你才有可能以對自己有益的方式做出回應。



本章總覽

只要有足夠的練習,你的大腦就會不假思索地挑出預示某些結果的提示。

習慣一旦自動化,我們就不會再注意自己所做的事。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習慣,才能改變它們。

「指差確認」透過開口說出自己的行為,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

你可以運用「習慣記分卡」這個簡單的練習,來增加對自身行為的覺察。



  1 造訪日本時,我親眼看見這項策略拯救了一個女人的性命。新幹線的車廂門正要關上時,她年幼的兒子踏了進去。站在月臺上的女人把手臂伸進去拉她兒子,而夾著她手臂的列車即將離站。但就在列車啟動前,一名工作人員沿著月臺進行指差確認,五秒之內就注意到被車門夾住的女子,成功阻止列車離站。車門打開,那名淚眼汪汪的女子跑去抱住兒子;一分鐘之後,列車安全駛離。

  2有興趣建立自己的習慣計分卡的讀者,請參考書末的範本1「習慣記分卡」。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