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基因如何影響習慣的養成
麥可.菲爾普斯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被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菲爾普斯不僅是贏得最多奧運獎牌的游泳選手,他個人擁有的奧運獎牌數也超越任何領域的運動員。
希查姆.艾爾.奎羅伊也是非常傑出的運動員,但比較不為人所知。這名摩洛哥跑步選手擁有兩面奧運金牌,是史上最優秀的中距離跑者之一。他曾經保持一英里、一千五百公尺,以及兩千公尺的世界紀錄多年,而在二○○四年的雅典奧運,他在一千五百公尺與五千公尺的比賽中都摘下金牌。
上述兩位運動員在許多地方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一個在陸地,一個在水裡),但最明顯的是身高的差異──奎羅伊身高五呎九吋,菲爾普斯則是六呎四吋。儘管身高差了整整七吋,有個數字卻是一樣的:兩人的腿長。
這怎麼可能?原來,以其身高而言,菲爾普斯的腿相對短,軀幹卻非常長,簡直是為了游泳而生的身形:奎羅伊則是腿超級長,上身比較短,對長跑來說,這是理想的身材。
現在,想像一下這兩名世界級運動員交換運動項目。就算有非凡的運動能力,經過足夠的訓練,菲爾普斯就能成為奧運等級的長跑者嗎?可能性不高。在身體狀態的巔峰時期,菲爾普斯的體重是一百九十四磅,比只有一百三十八磅的奎羅伊重了百分之四十。比較高大的跑者就是比較沉重的,而在長跑之中,多餘的每一磅都是詛咒。若在跑道上與世界級選手競爭,菲爾普斯在起跑點就已經輸了。
同理,奎羅伊也許是史上最優秀的跑者之一,但若作為游泳選手,他取得奧運參賽資格的機會不大。從一九七六年算起,男子一千五百公尺賽跑的奧運金牌得主平均身高是五呎十吋,而男子一百公尺自由式的奧運金牌得主平均身高則是六呎四吋。游泳選手通常很高,擁有很長的背部與手臂,利於划水,所以還沒跳進泳池之前,奎羅伊就已經面臨極大的劣勢。
讓成功機率最大化的祕訣就是選對戰場,這個道理適用於運動與商業,也適用於習慣的改變。當習慣符合你天生的傾向與能力,執行起來就比較容易,堅持下去也比較令人滿足。你會想要踏入對自己有利的賽場,就像泳池裡的菲爾普斯與跑道上的奎羅伊。
想要運用這項策略,必須接受一個簡單的事實:每個人天生擁有的能力不同。有些人不喜歡討論這件事。表面上,你的基因是固定的,而談論無法掌控的東西並不有趣;此外,「生物決定論」這樣的名詞聽起來好像是說某些人注定成功,某些人注定失敗。然而,論及基因對行為的影響,這是個短視的觀點。
基因的長處也是其弱點。基因無法被輕易改變,這代表它們會在有利的條件下提供強大的優勢,也會在不利的環境中帶來嚴重的劣勢。如果你想要灌籃,七呎的身高會很有用;如果你想要表演一套體操的常規動作,七呎的身高就會是很大的阻礙。環境決定了我們的基因適不適合,以及我們天生的能力好不好用。環境一變,決定成功的特質也變了。
這不單指身體的特質,心理特質也一樣適用。如果問我關於習慣與人類行為的問題,我很聰明;但扯到編織、火箭推進或吉他和弦,我就比較笨了。個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的環境。
任何競爭場域的頂尖人物都不只是訓練有素,也高度適合該項任務。正因如此,若想要成就真正的偉大,變成「」的人,慎選專攻的領域至關重要。
簡言之,基因決定的不是你的命運,而是你在哪個領域會有機會。如同蓋伯.麥特醫師所言:「基因能預先決定傾向,但不能預先決定命運。」在先天容易成功的領域中,習慣比較有可能令人滿足。所以,關鍵在於把你的努力引導至既讓你亢奮又符合你天生技能的領域,讓你的企圖心與能力一致。
你顯然會想問:「要怎麼知道哪個領域對我有利?如何辨認適合我的機會與習慣?」尋找答案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如何影響習慣
基因在每個習慣的表面之下運作;其實,應該說每個行為的表面之下。研究顯示,基因影響你的一切,從看電視的時數、結婚或離婚的機率,到藥物、酒精或尼古丁上癮的傾向。面對權威時,你有多順從或多叛逆;在壓力之下,你有多脆弱或多不受影響;你有多主動或多被動;甚至是在參加演唱會之類的感官體驗中,你有多入迷或多無聊──在這些事情裡,基因都扮演要角。如同倫敦國王學院的行為遺傳學家羅伯特.普羅明告訴我的:「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已經不再探究某項特質是否含有基因成分,因為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個不受基因影響的特質。」
一堆獨特的基因特質合在一起,讓你傾向擁有特定性格。所謂性格,就是在不同情境中都維持一致的一組特徵。關於性格特質,最有科學根據的分析被稱為「五大人格特質」,它將性格特質分解為五種行為光譜。
1.經驗開放性:一端是好奇且具創造力,另一端是謹慎而堅守例行公事。
2.嚴謹性:一端是有條理、有效率,另一端是隨和、隨性。
3.外向性:一端是外向、有活力,另一端是孤僻、保守(就是常聽到的外向者與內向者)。
4.友善性:一端是親切、有憐憫心,另一端是疏離、慣於質疑。
5.神經質:一端是焦慮、敏感,另一端是自信、冷靜、情緒穩定。
這五種性格特質都有生物學上的基礎。舉例來說,嬰兒一出生就能測出其外向性。在育嬰室裡,科學家大聲製造噪音,有些嬰兒會往聲音的方向轉,有些則會撇過頭。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孩子的人生,發現往噪音方向轉的嬰兒長大之後成為外向者的機率較高,而那些撇過頭去的嬰兒長大之後比較有可能成為內向者。
友善性高的人親切、體貼而溫暖,通常也擁有較高的催產素,這種荷爾蒙在社交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提升信任感,也是天然的抗憂鬱劑。很容易想像,催產素較高的人往往會養成寫感謝卡或籌辦社交活動的習慣。
再以神經質為例。每個人都有這項性格特質,只是程度不同。神經質程度高的人通常比較容易焦慮,也比其他人愛擔心,這項特質與杏仁核過度敏感有關,那是大腦裡負責偵測威脅的部分。換句話說,對環境中的負面提示較為敏感的人,神經質程度可能比較高。
習慣並非全然取決於性格,但無庸置疑的是,基因把我們推往某一個方向。根深柢固的偏好使得某些行為對某些人來說比較容易,對其他人來說比較困難。你不必為這些差異抱持歉意或罪惡感,但你確實需要跟它們合作。舉例來說,嚴謹性低的人天生不太可能有條不紊,所以更需要仰賴環境設計來維持好習慣(順便提醒嚴謹性較低的讀者,我們在第六章與第十二章討論過環境設計這項策略)。
重點是,你應該配合性格打造習慣。你可以像健美選手那樣健身,練出明顯的肌肉線條,但如果你喜歡的是攀岩、騎自行車或划船,就按照自己的興趣塑造運動習慣;如果你的朋友遵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但你發現低脂飲食比較適合你,那也很好;如果想要多讀書,不要因為自己偏好重口味的愛情小說就覺得羞愧,讀你所愛的就對了1。不需要養成每個人叫你養成的習慣,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
每個習慣都有一個可以為你帶來喜悅與滿足的版本,把它找出來。若要長久維持,習慣必須讓人覺得愉快、享受,這是行為改變第四法則背後的核心概念。
針對性格量身打造習慣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不是全部。現在,讓我們專心尋找與設計對自身天性有利的情境。
如何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賽場
要維持動機並感覺成功,學會玩對自己有利的遊戲至關重要。理論上,你幾乎能享受任何事物;實際上,你比較有可能從對自己來說很容易的事物中得到樂趣。在某個領域有天分的人往往比較能勝任該領域的任務,然後因為做得好而受褒獎。他們之所以保持充沛的活力,是因為自己能在其他人失敗的領域裡持續進步,並且獲得更好的報酬及更大的機會作為獎賞,這不只讓他們更快樂,也促使他們繼續產出更高品質的工作成果,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選到正確的習慣,進步就很簡單;選到錯誤的習慣,人生就充滿掙扎、搏鬥。
如何選擇正確的習慣呢?第一步是我們在行為改變第三法則討論過的:讓行動輕而易舉。很多時候,選到錯誤的習慣,其實就只是選到太困難的習慣。如果習慣很容易執行,你就比較有可能成功;而當你成功了,就比較容易覺得滿足。然而,還有另一個層次需要考慮:如果持續精進,長久下來,任何領域都會變得很有挑戰性。在某個時間點,你必須確定自己處於一個對自身技巧來說正確的賽場。該怎麼確定呢?
最普遍的做法是「試誤」。當然,這項策略有個問題:人生苦短。你沒有時間去嘗試每一種職業、去跟每個中意的單身對象約會,或是練習每一種樂器。幸好,有個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一個被稱為「開發與善用權衡」的妙法。
在一項新活動的開始,應該有一段開發、探索的時間。在戀愛關係中,那叫約會;在大學裡,那叫博雅課程;在商業上,則叫A╲B測試。目標是嘗試多種可能性,研究廣泛的想法,並且撒一張大網。
在這個初始的開發時期之後,把焦點轉移至你找到的最佳解決方案上,但還是要持續偶爾做個實驗。恰當的平衡取決於你的輸贏。假如你正在贏,那就善用、善用、善用;如果你正在輸,那就繼續開發、開發、開發。
長久下來,最有效的做法也許是將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時間投注於帶來最佳結果的策略上,然後用剩餘的百分之十到二十的時間繼續開發、探索。Google 就以這樣做聞名:它要求員工花百分之八十的上班時間做正職工作,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則用來做自己選擇的案子,結果造就了大受歡迎的產品,如 AdWords 與 Gmail。
最理想的做法也取決於你擁有的時間。假如你有很多時間──例如一個剛出社會的人──開發比較合理,因為一旦找到對的事,你仍有大量時間去善用那件事。假如你的時間有限──例如計畫的最後期限已經迫在眉睫──就應該執行目前為止找到的最佳解決方案,試圖產出一些成果。
在開發、探索不同選項時,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以持續縮小最能滿足自己的習慣與領域的範圍。
什麼事情對別人來說是勞苦,對我來說卻是樂趣?要判別自己是不是做某件事的料,不是看自己愛不愛,而是看你能不能比多數人更不費力地處理那項任務帶來的痛苦。什麼時候大家都在抱怨,你卻樂在其中?你在執行時感受到的痛苦比別人少的工作,就是你生來適合做的工作。
什麼事情讓我忘記時間?「心流」是一種當你極度專注於手邊的工作,以致除此之外的世界都漸漸消失時會進入的心理狀態。這種混合了快樂與巔峰表現的體驗,就是「進入狀態」的運動員與表演者所經歷的。若非在一項工作中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感,幾乎不可能體驗到心流狀態。
什麼事情讓我比一般人得到更多報償?我們隨時都在跟身邊的人比較,當比較的結果對我們有利,行為才比較有可能讓人覺得滿足。當我開始在自己的網站上寫作時,訂閱電子報的人數增加得很快。我不太確定自己的表現如何,但我知道自己的訂閱人數成長得似乎比某些同事快,這就給了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一下下就好,不要管別人是怎麼教你的,不要管這個社會告訴你什麼,也不要管其他人對你有什麼期待,捫心自問:「什麼事情讓我覺得自然而然?我在什麼時候感覺自己活著?我在什麼時候感覺自己是真實的?」沒有內在評斷,也不要取悅任何人;沒有事後諸葛,也不要自我批評,只有投入與享受的感覺。當你感覺真實無偽,就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老實說,這個過程的某些部分純粹是運氣。菲爾普斯與奎羅伊何其幸運,天生擁有社會高度重視的珍稀能力,而且被放在適合這些能力發展的理想環境裡。每個人在地球上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當中那些真正傑出的人不只努力,也有幸接觸到對他們有利的機會。
但是,如果不想把一切交給運氣呢?
倘若無法找到對你有利的賽場,就自己創造一個吧。漫畫《呆伯特》的作者史考特.亞當斯說:「每個人至少都能在某些領域透過努力成為前百分之二十五的菁英。以我自己為例,我比多數人會畫畫,但絕對算不上藝術家;我的幽默程度不及多數沒能紅起來的脫口秀主持人,但我比大部分人好笑。妙就妙在很少人會畫漫畫又會創作笑話,結合兩者之後,我所做的事才變得稀有。最後,再加上我的商業背景,突然之間,我就有了沒幾個漫畫家可以理解的創作主題。」
當你無法靠著「更好」來贏,可以憑藉「不同」勝出。透過結合自己的各項技能,你把競爭程度降低,讓自己更容易出頭。藉由重寫規則,你可以繞過基因優勢(或多年練習)這樣的需求,開闢一條捷徑。好的選手奮力贏得每個人都參加的比賽,傑出的選手創造出一個凸顯自身優勢、掩蓋自身弱點的新賽局。
大學時期,我設計了自己的主修:生物力學。那是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與解剖學的組合。我沒有聰明到足以在物理系或生物系的學生裡鶴立雞群,於是我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賽場。而且,因為這樣做很適合我──我只修自己有興趣的課──讀書感覺起來比較不像苦差事。此外,要避開處處跟別人比較的陷阱也相對容易,畢竟沒有人的課程組合跟我一樣,又怎麼決定誰優誰劣呢?
要克服基因不夠優良的「意外」,專業化是個有力的方式。你愈精通某項特定技能,別人就愈難跟你競爭。許多健美選手都比一般的腕力選手強壯,但就算最魁梧的健美選手也可能在腕力比賽中輸掉,因為腕力高手擁有非常特定的力量。即使你不是最有天賦的,往往還是可以透過在範圍很小的類別中成為頂尖,來贏得勝利。
滾水會讓馬鈴薯變軟,但會讓雞蛋變硬。你無法控制自己生來是顆馬鈴薯或雞蛋,但你可以決定要比硬,還是比軟。若能找到比較有利的環境,就能翻轉原本對你不利的條件。
如何善用你的基因
基因不會消除努力的必要,而是讓努力的方向變清楚。基因告訴我們要努力去做什麼。一旦明白自己的強項,我們就知道該把時間與精力投注於何處,知道要尋找哪些機會、避開何種挑戰。愈了解自身天性,我們就能制訂愈好的策略。
生物學上的差異很重要,但儘管如此,與其跟別人比較,不如把焦點放在你是否發揮了自身潛能還比較有生產力。你在任何特定能力上有著先天限制這個事實,與你是否將自身能力發揮到極限無關。人們太執著於自己「有極限」這件事,以致很少真正盡力去接近那些極限。
此外,若不付出努力,基因也無法讓你成功。沒錯,健身房裡那些肌肉線條明顯的教練擁有的基因可能比你好,但如果你沒有投入同等分量的訓練,不可能確定自己在基因上拿到的是比較好或比較差的牌。在付出跟你佩服的那些人同等的努力之前,不要把他們的成功歸因於幸運。
總之,要確保習慣可以長期為你帶來滿足感,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選擇符合你性格與能力的行為。在對自己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上努力就對了。
本章總覽
讓成功機率最大化的祕訣,就是選對戰場。
選到正確的習慣,進步就很簡單;選到錯誤的習慣,人生就充滿掙扎、搏鬥。
基因無法被輕易改變,這代表它們會在有利的條件下提供強大的優勢,也會在不利的環境中帶來嚴重的劣勢。
符合你天生的能力時,習慣比較容易執行。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習慣。
選擇對自身強項有利的賽場。如果找不到,就自己創造一個。
基因不會消除努力的必要,而是讓努力的方向變清楚。基因告訴我們要努力去做「什麼」。
1 如果那代表反覆讀哈利波特,我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