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金髮女孩原則: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維持動力
一九九五年,迪士尼樂園剛剛在加州的安那翰市開幕,一個十歲的小男孩走進去討一份工作。當年的勞工法規尚不嚴謹,男孩成功謀得一個職位,負責兜售一本五十美分的遊樂園指南。
不到一年,他轉職到迪士尼的魔法商店,在那裡跟比較年長的員工學習魔術。他嘗試對遊客講笑話,表演簡單的魔術。很快地,他就發現自己愛的不是表演魔術,而是表演本身。他立志成為喜劇演員。
青少年時期,他開始在洛杉磯的幾間小俱樂部表演。觀眾不多,他的演出也很短,上臺時間很少超過五分鐘。大部分的觀眾都忙著喝酒聊天,沒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表演。有一天晚上,他基本上是對著一個空空如也的俱樂部表演脫口秀。
這並非什麼迷人的工作,但他的進步無庸置疑。他的第一套表演只有一到兩分鐘;到了念高中時,他的題材已經擴張到形成五分鐘的演出;幾年之後,表演的時間增長到十分鐘;十九歲時,他每週上臺演出二十分鐘。他必須在臺上朗讀三首詩來填充演出時間,但他的技巧確實持續成長。
他又花了十年實驗、調整、練習。他找了一份電視編劇的工作,漸漸地,他開始可以登上脫口秀節目。到了一九七○年代中期,努力前進的他成了《今夜秀》與《週六夜現場》的固定來賓。
終於,在將近十五年的努力之後,當年那個小男孩成名了。他在六十三天內到六十個城市巡迴表演,接著在八十天內到七十二個城市巡迴演出,然後又在九十天內到八十五個城市表演。某次在俄亥俄州,他的秀吸引了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五名觀眾;在紐約的三天演出,則賣了四萬五千張票。他在自身領域登上巔峰,成為當代最成功的喜劇演員之一。
他的名字叫史提夫.馬丁。
關於如何長久堅持習慣,馬丁的故事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膽怯的人不適合喜劇。獨自站在舞臺上講笑話,臺下卻沒有一個人在笑──很難想像會有比這個更令人心生恐懼的場景。然而,十八年來,史提夫.馬丁每週都面對這樣的恐懼。如他所言:「十年學習,四年精進,四年紅透半邊天。」
為什麼有些人,例如馬丁,可以堅持自己的習慣──不管是練習說笑話、畫漫畫或彈吉他──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要怎麼設計一項不會漸漸消失,而是會一直吸引我們去執行的習慣?科學家已經研究這個問題多年,雖然還有許多未知,目前眾人最一致的發現是: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
人的大腦熱愛挑戰,但難度必須在最理想的範圍內。假如你喜歡打網球,並試著跟一個四歲小孩認真打一場,很快就會感到無聊,因為太簡單了,每一球都是你贏;反之,假如對手是羅傑.費德勒或小威廉絲這種職業高手,你很快就會失去動力,因為難度太高了。
現在,想像自己跟旗鼓相當的對手打網球。隨著比賽進行,你贏了幾分、輸掉幾分。你很有機會贏得比賽,但必須拿出真本事。你的專注力提升,讓你分心的事物漸漸消失,你發現自己全然沉浸於眼前的任務。這就是難度恰到好處的挑戰,也是「金髮女孩原則」最好的例子。
根據金髮女孩原則,當執行的任務恰好位在當下能力的邊緣,人便會感受到最高程度的動力。不要太難,也不要太簡單,恰到好處就對了。
馬丁的喜劇演員生涯便是實踐金髮女孩原則的絕佳範例。每一年,他都會擴展表演的長度──但只增加一到兩分鐘。他不斷添加新的題材,但也保留一些必會博得觀眾笑聲的固定笑點。有剛好足夠的成就讓他保持動力,也有剛好足夠的錯誤讓他繼續努力。
開始一項新習慣時,讓行為盡可能容易執行是很重要的,這樣一來,就算條件不理想,你也能堅持下去。在討論行為改變第三法則時,我曾經詳細說明這個概念。
然而,一旦建立習慣,重要的是持續產生微小的進步。這些小進步與新的挑戰可以讓你保持投入,若恰好擊中「金髮女孩區」,就能進入「心流狀態」1。
所謂心流,就是在從事一項活動時全然沉浸其中、「進入狀態」的一種體驗。科學家試圖量化這樣的感覺。他們發現,要達到心流狀態,執行的任務必須超出你目前的能力約莫百分之四。現實生活中通常不可能這樣去量化某個行動的難度,但金髮女孩原則的核心概念不變:從事難度恰到好處的挑戰──也就是在你能力邊緣的任務──似乎是保持動力的關鍵。
進步需要一種微妙的平衡。你必須不斷尋找將自己推至極限的挑戰,同時也要持續達成足夠的進展,好讓自己保持動力。要維持吸引力並繼續帶來滿足感,行為必須保持新鮮。沒了變化,我們就會無聊,而在自我精進的征途上,無聊可能是大魔王。
如何在感到無聊時保持專注
棒球生涯結束後,我開始尋找新的運動。我加入一個舉重團隊,某天,一位菁英級教練造訪我們的健身房。在長久的職業生涯中,他曾與數千名運動員共事,包括幾名奧運選手。我向他自我介紹,然後我們談起進步的過程。
「頂尖運動員跟其他人的差別在哪裡?」我問道,「真正成功的人做了哪些多數人沒能做到的事?」
他提到幾個意料之中的因素:基因、運氣、天賦。不過,他接著丟出一個我沒料到的答案:「到了某個時間點,一切都歸結到誰能處理每天訓練的無聊,一次又一次,反覆做著相同的舉重動作。」
這個答案讓我訝異,因為這是看待工作倫理的不同觀點。提到追求目標,人們總是說要「熱血沸騰」。無論是商業、運動或藝術,你總會聽到人們說「最重要的就是熱情」或「你必須真心渴望」。結果,當我們失去專注力或動力,就會感到沮喪,因為我們以為成功人士都擁有深不見底的無盡熱情。但這位教練的意思是,真正成功的人也會跟一般人一樣覺得沒有動力,差別在於,儘管覺得厭倦、無聊,他們還是設法繼續。
要練習才能精通,但練習得愈多,你愈會覺得某件事變得像例行公事一樣無聊。當初學者該有的進步都做到了,也能預期接下來的事了,我們的興趣就會開始消退。有時這種狀況來得更快。只要連續上幾天健身房或連續幾天準時更新部落格,跳過一天就不會讓你覺得有什麼大不了。既然事情進行得很順利,休一天假感覺起來就更加順理成章。
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而是無聊。我們之所以對習慣感到厭倦、無聊,是因為它們不再帶來愉悅感,結果變得可以預期。而當習慣變得平凡無奇,我們就會為了尋找新鮮感,而讓進步脫離正軌。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陷入沒完沒了的循環,從一種健身方式跳到另一種,從一種飲食法跳到另一種,從一種生意跳到另一種。只要覺得動力有一點點下降了,我們就開始尋覓新的策略──就算本來的策略仍然有效。如同現代政治學之父馬基維利指出的:「人類渴望新鮮感的程度之高,讓做得好的人跟做不好的人同樣期待改變。」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最能讓人養成習慣的產品,多數都能持續提供新鮮感:電玩提供視覺上的新鮮感,垃圾食物提供味覺上的新鮮感,成人影片提供性方面的新鮮感,這些體驗都能持續提供驚奇的元素。
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變動獎賞」2。現實世界中,吃角子老虎是最常被引用的例子。賭徒三不五時會中獎,但間隔無法預期。獎賞的步調一直在變動,這樣的變動讓多巴胺達到峰值,提升記憶的效果,加速習慣的養成。
變動獎賞不會創造渴望──也就是說,你不能拿一個人們不感興趣的獎賞,以變動的間隔給他們,然後希望這個獎賞可以讓他們改變主意──但對於強化我們原本就有的渴望非常有效,因為變動獎賞能夠減低無聊。
欲望的甜蜜點出現在成功與失敗的機率各半之時。一半的時間,你得償所願;另一半的時間,你求之不得。你需要恰好足夠的「勝利」來體驗滿足感,也需要恰好足夠的「想要」來感受欲望。這是遵循金髮女孩原則的好處之一。如果你本來就對一項習慣感興趣,從事難度恰到好處的挑戰是讓事情保持有趣的好方法。
當然,並非所有習慣都具有變動獎賞的元素,你也不會想要這樣。假如 Google 只在某些時候提供有用的搜尋結果,我很快就會改用它的競爭對手;假如 Uber 接受叫車的機率只有一半,我不認為自己會繼續使用這項服務;假如使用牙線只在某些時候給我乾淨的口腔,我應該會乾脆不用。
不管有沒有變動獎賞,任何習慣都無法永遠保持有趣。在自我精進的旅途上,到了某個時間點,每個人都會面對同樣的挑戰:你必須愛上無聊。
我們都有想要達成的目標、想要實現的夢想,但無論你試圖在哪方面精進,倘若只在方便或亢奮的時候努力,永遠無法得到非凡的成果。
我可以保證,只要開始執行一項習慣並試圖持之以恆,必定會遇到想要放棄的時候。創業之後,一定會有某些日子你根本懶得現身;待在健身房時,一定會有某些訓練動作你根本不想完成;到了寫作的時間,一定會有某些時候你根本無心打字。但是,在討厭的時候、痛苦的時候、筋疲力盡的時候還是挺身繼續,這就是專業人士與業餘者的差別。
專業人士堅守既定行程,業餘者接受生活的干擾;專業人士知道什麼事情對自己最重要,帶著決心奮力向前,業餘者則讓生活中的緊急事件拽離正軌。
作家兼靜心老師大衛.坎恩鼓勵他的學生不要成為「看心情的靜心者」。同樣地,你也不會想要成為看心情的運動員、看心情的寫作者,或是看心情的任何角色。當一項習慣對你真的很重要,你必須願意在任何心情之下堅持執行。就算心情不對,專業人士還是會採取行動──他們也許不會樂在其中,但會想辦法把該做的事情做完。
我有過很多不想做完的訓練,但我從來不曾後悔健身;我有過很多不想寫的文章,但我從來不曾後悔準時發文;我有過很多只想放鬆的日子,但我從來不曾後悔去做對自己重要的事。
反覆做著一模一樣的事,卻無止境地感受到趣味,就是成就卓越的不二法門。你必須愛上無聊。
本章總覽
根據金髮女孩原則,當執行的任務恰好位在當下能力的邊緣,人便會感受到最高程度的動力。
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而是無聊。
當習慣變成例行公事,就會變得比較不有趣、比較不令人滿足。我們會無聊。
動力滿滿時,每個人都能努力打拚。在工作不令人興奮時繼續努力,這種能力才是造就差異的關鍵。
專業人士堅守既定行程,業餘者接受生活的干擾。
1 關於心流狀態下發生的事,我有個偏好的理論。這個理論未經證實,只是我個人的猜測。心理學家常把大腦的運作分為兩種模式:「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是快速而直覺性的,一般來說,可以很快執行的程序(例如習慣)都由系統一掌管;反之,系統二掌控的是比較費力且緩慢的思考過程,例如計算困難的數學題。論及心流,我喜歡把系統一與系統二想像成思考光譜的兩端。當一個認知過程愈自動化,就愈往系統一那端滑過去;任務愈耗費心力,愈會往系統二那端滑過去。而我相信,心流狀態恰好落在系統一與系統二之間的中點。你運用所有與該任務相關的自動化的、固有的知識,同時也努力面對超出能力之外的挑戰。大腦運作的兩種模式都全面開啟,意識與無意識合作無間。
2 變動獎賞是無意中被發現的。某天在實驗室裡,知名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史金納在實驗中快用光食物丸了,而製作更多食物丸很耗時間,因為他必須親手把食物丸壓進機器裡。這個狀況讓他自問:「為何老鼠每次壓操作桿的行為都要被增強?」於是他決定間歇性地給老鼠食物丸。令他吃驚的是,食物供給的變動不僅沒有降低行為的動力,反而激勵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