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建立好習慣的壞處
習慣為精通創造基礎。下棋時,只有讓基本棋路自動化之後,棋士才能專注於更高層次的棋藝。每記住一組資訊,就為更需要耗費心力的思考騰出心理空間。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技藝。當你熟知簡單的動作,到了不假思索就能執行的程度,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更高階的細節上。習慣便是這樣成為追求任何卓越表現的骨幹。
然而,習慣的益處有其代價。起初,每次的重複都增進了流暢度、速度與技能;但接下來,當習慣變得自動化,你對回饋就變得比較不敏感,落入無意識的重複之中。此時,錯誤就比較容易趁虛而入。當你可以不假思索地把事情做得「夠好」,就不會去思考要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
習慣的好處在於讓你可以不經思考行事,壞處則在於讓你習於以特定方式做事情,不再注意到微小的失誤。經驗一直在累積,你就以為自己一直在進步,其實你只是一直在強化目前的習慣,而不是在改善。事實上,某些研究顯示,一旦精通某項技巧,隨著時間過去,表現反而會有些微退步。
通常,這種表現上的微小衰退無須擔心。你不需要打造一套系統來讓自己持續改善刷牙、綁鞋帶或早上泡咖啡的技術,像這樣的習慣,夠好通常就真的夠好了。在瑣事上耗費的精力愈少,愈能把省下來的力氣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然而,想要讓潛能最大化,追求菁英級的表現,就需要更細膩的做法。你不能盲目重複做一樣的事,卻期待自己變得突出。追求精通,習慣是必要的,但只有習慣並不夠,你需要的是自動化習慣與刻意練習的組合。
習慣+刻意練習=精通
想要從「A」到「」,某些技巧確實需要自動化。籃球選手必須可以不經思考地運球,才能繼續往下去試著精通以非慣用手上籃;外科醫師必須重複下刀無數次,直到可以閉著眼睛切第一刀,才能專注應付手術期間發生的幾百種變數。但是,精通一項習慣之後,就必須回到工作裡需要耗費心力的部分,開始打造下一項習慣。
精通是一個過程,你在此過程中將焦點鎖定在成功的一個微小元素,不斷重複該技能,直到將其內化,然後以這個新習慣為基礎,往個人發展的下一個疆界前進。第二次執行時,舊任務變得比較容易,但整體難度並沒有下降,因為現在你要把能量投入下一個挑戰中。每個習慣都為更高層次的表現解鎖,這是個無止境的循環。
縱使習慣的力量強大,你必須找到一個可以對自身表現長久保持覺察的方法,這樣你才能持續精進與改善。就在你開始覺得自己已精通一項技能──事情變得自動化,讓你應付自如──的那個瞬間更須小心,不要踏入自滿的陷阱。
解決辦法?建立一套反省與複查的系統。
如何複查習慣並做出調整
一九八六年的洛杉磯湖人隊堪稱史上最有天分的籃球隊之一,但很少有人如此記得他們。一九八五到八六年的NBA球季,他們繳出驚人的開季成績:二十九勝五敗。「專家都說我們可能是籃球史上最強的球隊。」總教練派特.萊里在正規球季結束後如此說道。令人訝異的是,湖人隊在一九八六年的季後賽失足,止步於西區決賽。所謂「籃球史上最強的球隊」連爭奪總冠軍的資格都沒有。
遭受這個沉重的打擊之後,萊里已經厭倦聽到別人說他的球員多有天分、他的球隊多有前途。他不想看到曇花一現的光彩之後,表現的水準節節下降,他想要湖人隊在每個晚上的比賽裡都徹底發揮潛能。一九八六年夏季,他為此打造一個計畫:一個他稱之為「生涯最大努力」(Career Best Effort)的計畫,簡稱為CBE。
萊里解釋道:「球員一加入湖人隊,我們就追蹤他的籃球數據,一路回溯到高中。我把這個稱作『擷取數字』。我們希望可以精確評量一名球員的能力,然後依照球隊所需打造那名球員,所依據的觀點是他不只會維持自己的平均數據,還會追求進步。」
決定一名球員的表現基線之後,萊里加入一個關鍵步驟:他要求每個球員「在球季中讓成績至少進步百分之一,成功的話,就是達成一個CBE,一個『生涯最大努力』」。跟第一章提到的英國自行車協會一樣,湖人隊以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方式追求巔峰表現。
萊里特別指出,CBE的重點不只在於得分或數據,也包含「在身心靈層面都付出最大努力」。球員拿到CBE分數的方法包括:為了造成進攻犯規而用身體承受進攻球員的撞擊、飛身撲地救球、無論有沒有機會都衝搶籃板球、隊友被進攻球員過了之後幫忙補防,以及其他各種「無名英雄」作為。
以當時湖人隊的明星球員魔術強森為例:假設他在一場比賽中得到十一分,搶下八個籃板,傳出十二次助攻,有兩次抄截,但同時有五次失誤。他還展現了「無名英雄」作為,飛身撲球一次,所以再加一分。另外,他在這場虛構比賽中上場三十三分鐘。
正面的數字(11+8+12+2+1)加起來,總共是34。接著,再扣掉五次失誤(34-5),得到29。最後,我們用二十九除以三十三分鐘的上場時間:
29/33=
魔術強森在這裡的CBE分數就是 。
每一場比賽都會算出每一名球員的CBE分數,而萊里要求球員要讓整季的平均CBE分數進步百分之一。他不只拿每個球員當下的CBE分數與過往表現比較,也跟聯盟其他球員的分數比較。如萊里所言:「我們拿隊上成員與聯盟裡打相同位置或場上角色相仿的球員做比較。」
體育作家潔姬.麥克穆蘭寫道:「每個禮拜,萊里都用粗體字把聯盟頂尖表現球員的名字寫在白板上,以他們的分數來衡量自己陣中同樣位置的球員。可靠而穩定的球員通常能得到六百多分,球星等級的球員則是八百分起跳。生涯繳出一百三十八次大三元的魔術強森常常得到超過一千的高分。」
湖人隊也透過比較歷史上的CBE數據,來強調每年的進步。萊里說:「我們把一九八六年十一月的數據放在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的數據旁邊,讓球員知道比起上個球季的同一時期,他們的表現是變好或變差。接著,再把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的數據拿來跟十一月的比較。」
湖人隊在一九八六年十月開始施行CBE計畫,八個月後,他們成為NBA總冠軍;隔年,萊里帶領球隊再次奪冠,湖人隊成為NBA二十年來第一支完成二連霸的隊伍。後來,他如此說道:「對任何事業而言,維持努力都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做事,然後每一次都用同樣的方法做。」
論及反省與複查的力量,CBE計畫是絕佳的範例。湖人隊本來就具備天分,CBE幫助他們善用自己擁有的東西,並確保他們的習慣有所進步,而不是退步。
反省與複查讓所有的習慣都能有長期的改善,因為這會讓你意識到錯誤,並幫助你思索可能的改善途徑。少了反省,我們會找藉口,試圖合理化,並且欺騙自己。如此一來,就沒有一個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決定自己的表現是比昨天更好或更差。
所有領域的佼佼者都會運用各種形式的反省與複查,而且過程不一定要很複雜。肯亞的長跑名將埃利烏德.基普喬蓋是史上最偉大的馬拉松跑者之一,也是奧運金牌得主。每次練習之後,他仍會寫筆記,檢視自己當天的訓練,尋找可以改善之處。同樣地,金牌泳將凱蒂.雷德基以一到十分來記錄自己的健康狀態,包含關於營養攝取與睡眠品質的筆記。此外,她還會記錄其他游泳選手的成績。每週尾聲,教練會檢視她的筆記,並加入自己的想法。
會這樣做的不只運動員。喜劇演員克里斯.洛克在準備新題材時,會先到小型俱樂部表演數十次,測試幾百則笑話。他帶著一本筆記上臺,記下迴響熱烈的句子,以及需要調整的地方。幾個經過測試留下來的殺手級笑料,會成為他新節目的骨幹。
我知道有些主管與投資人會做「決策日誌」,在裡面記錄每週做的重要決定、做決定的原因,以及期待產出的結果。他們會在月底或年終複查這些選擇,看看哪裡做對、哪裡出錯。
改善不只關乎學習習慣,還關乎微調習慣。反省與複查確保你把時間花在對的事情上,並在需要的時候調整方向──就像萊里每天晚上都調整球員努力的方向。你不會想要持續執行一項已經失去效用的習慣。
我個人主要運用的反省與複查模式有兩種。每年十二月,我會進行一次「年度審核」,反思過去的一年。我為那年的習慣打分數的方式,是計算自己發表了多少篇文章、健身了多少回、造訪了多少個新地方等等。接著,我透過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來反思自己的進步(或缺乏進步):
1.今年什麼事情很順利?
2.今年什麼事情不順利?
3.我從中學到什麼?
六個月後,當夏季到來,我會進行「誠實報告」。跟每個人一樣,我會犯許多錯,而我的誠實報告讓我明白哪裡出錯,激勵我重回正軌。我運用這段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思考自己是否有依照這些價值觀行事。我會思索自己的身分認同,看看應該如何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在每年的誠實報告中,我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1.驅動我的生活與工作的核心價值觀為何?
2.我現在如何誠實地生活與工作?
3.未來如何設定更高的標準?
這兩份報告不會花太多時間──每年幾個小時而已──卻是精細改進的關鍵時期,避免了在我沒留心注意時逐漸產生的退步。它們每年提醒我重新檢視自己想要的身分認同,思索習慣如何幫助我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它們讓我知道何時該讓習慣升級,接受新的挑戰,何時又該降低努力的強度,專注於基本的東西。
反省也帶來正確的觀察方式。日常習慣因為複利效應而強大,但太在乎每個日常選擇,就像貼著鏡子看鏡中的自己,你會看見所有的小瑕疵,卻忽略整體。回饋太多了。反之,從不檢視自身習慣就像從不照鏡子,你不會察覺可以輕易修正的瑕疵──襯衫上的污漬、牙縫間的食物殘渣。回饋太少了。而週期性的反省與複查則像是從適當的距離看鏡中的自己,可以看見應該做的重要改變,卻不會沒看見整體。你想要觀看整個山脈,而非執著於每個山峰與溪谷。
最後,反省與複查提供了一段理想的時間,讓我們重新檢視行為改變最重要的一個面向:身分認同。
如何破除妨礙你前進的信念
一開始,為了累積支持你想要的身分認同的證據,重複習慣是必要的;然而,當你抓住那個新的身分認同不放,同樣的那些信念卻會妨礙你進入下一階段的成長。跟你作對時,你的身分認同會創造出某種「驕傲」,促使你否認自己的弱點,阻止你真正成長。這就是養成習慣的一大壞處。
一個概念對我們來說愈神聖──也就是與身分認同的連結愈深──我們愈會捍衛它,不接受批評。這種狀況在各行各業都看得見。學校老師無視創新的教學法,堅守行之有年的課程計畫;資深經理堅持「用自己的那一套」做事;外科醫師對年輕同事的想法嗤之以鼻;樂團做紅一張唱片之後便不思長進。愈是緊抓一個身分認同不放,愈難讓自己超越這個身分成長。
解決方法之一,就是不要讓身分的任何單一面向決定你是誰。套句投資專家保羅.葛拉罕的話:「讓你的身分保持渺小。」愈是讓單一信念定義自己,愈無法適應生命的挑戰。假如對你來說,擔任球隊的控球後衛或公司的合夥人就是一切,當你失去人生的這個面向,便會從此一蹶不振;假如你是純素食者,但身體狀況逼迫你改變飲食習慣,你會馬上面臨身分認同危機。把一個身分抓得太緊,你就會變得脆弱易碎。失去那一樣東西,你就失去自己了。
大半的年少時光,運動員都是我身分認同的一個主要部分;棒球生涯終結之後,我苦苦找尋自我。倘若你一輩子都以一種方式定義自己,那個身分卻消失了,那麼,你現在是誰?
退伍軍人與退休的企業家也有類似的感覺。當你的身分認同被總結為一個信念,例如「我是傑出的軍人」,那麼當役期結束時,會發生什麼事?對許多事業有成的老闆來說,他們的身分認同差不多就是「我是執行長」或「我是創辦人」,而當你醒著的每一刻都在拚事業,把公司賣掉之後,你會有什麼感覺?
要減輕身分喪失造成的影響,關鍵就是重新定義自己。如此一來,才能在特定角色改變時,仍保住你身分認同的重要面向。
「我是運動員」變成「我是那種心理強悍且熱愛體能挑戰的人」。
「我是傑出的軍人」變成「我是那種自律、可靠且擅長團隊合作的人」。
「我是執行長」變成「我是那種創造與建立東西的人」。
有效地選擇之後,身分認同可以富有彈性,而非脆弱易碎。如同水流過障礙物,你的身分認同可以適應變動的環境,而非與之衝突。
下面這段引自《道德經》的文字,完美概括了這個概念: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
習慣帶來無數的好處,但壞處就是會把我們鎖進先前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中──就算周遭的世界不斷變動。萬物皆無常,生命一直在改變,所以必須定期檢視舊有的習慣與信念是否仍然對自己有用。
缺乏自我覺察是毒藥,反省與複查則是解藥。
本章總覽
習慣的好處在於讓我們可以不經思考行事,壞處則在於讓我們不再注意到微小的失誤。
習慣+刻意練習=精通
反省與複查是一個讓你對自身表現長久保持覺察的過程。
愈是緊抓一個身分認同不放,愈難讓自己超越這個身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