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R即将连接无限场景,你准备好了吗?
[ 智能网导读 ] 当手机能够拍VR,你会发现VR(虚拟现实)的应用是真的没有边界的。未来,你还将看到VR的大规模应用,它将走进旅游、租赁、民宿、酒店、会展、博物馆、家装设计等场景。VR,正在走进现实。 贝壳·如视,虚拟现实,VR+,VR+房产,VR场景应用

图片来自“特定授权”,作者:周慧婷

2020年4月,一篇名为《手机就能实现VR空间重建?如视VR正式开启全民VR时代》的文章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在科技领域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VR。

VR,离你还远吗?

绝大多数人很难想象什么是全民VR时代。VR的真实用途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对VR的需求点?

哪怕你的微信朋友圈里就有一位或多位VR领域的超级达人,他们经常转发关于VR的最新资讯,但只要你没有亲自接触过VR,你都会在朋友高谈阔论VR时,脑海里冒出一连串问号:VR到底是什么?游戏吗?

2016年,由于与VR(虚拟现实)有关的创业公司数量与融资案例激增,这一年也被称为“VR元年”。仅2016年上半年,国内VR行业就发生了38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为15.4亿元。

彼时,业内对VR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创建出的一种虚拟世界,它由计算机软件和一些外部设备创造出视觉、听觉、触觉等等,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对于用户来说,不管是VR空间重建的技术门槛还是用户使用的设备门槛都过高,加上用户体验的缺陷较大,画面流畅度、空间还原度,都难以达到“仿真”的效果,VR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到消费者的日常使用场景里。正因如此,市场快速遇冷。VR,只是听上去很熟悉而已。

直到2018年,贝壳找房将VR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居住服务领域,以完善的用户体验打通了空间重建与房产交易环节,VR才重新焕发起新的生机。

可自由行走的VR场景,栩栩如生的三维画面,配上文字、声音和三维动画,VR看房第一次让消费者在线上也能清晰观察到空间里的每一个细节,立体了解房屋内部构造、家具搭配等等。

图 贝壳找房VR看房界面

图 贝壳找房VR看房界面

据统计,贝壳找房的VR房源日均浏览量已高达316万次,可见消费者对VR的接受度与信任度。但即便如此,VR的空间重建,始终还是一个专业的事情,采集设备、采集技术的门槛始终都在。

究竟是什么,居然让VR的门槛消失,开启全民时代了?

贝壳·如视推出“手机拍VR”,让VR离你更近一步

2018年1月,贝壳成立了如视事业部,专注于VR技术的行业大规模落地。通过不断深耕三维建模等前沿技术,贝壳·如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线上用户还原真实可感知的居住空间。

在成立至今的2年时间里,贝壳·如视已逐步建立起“硬件+软件+内容”的整套VR空间构建能力,重塑了用户的视觉交互体系。

就在不久前,如视上线了“如视VR”APP,仅凭一部iPhone,就可以让一个从未经过培训的普通用户在AR指引下完成画面采集,自动生成1:1真实复刻线下场景的三维空间,颠覆了VR采集技术门槛居高不下的行业现状。

用户打开“如视VR”app以后,进入操作界面,可任意选择一个点位进行空间重建。根据这一点位,操作界面将会以AR引导用户通过三点一线的“瞄准层”进行24个点位的固定画面采集。用户仅需保持相机位置不变,调整角度,即可快速完成单个点位的画面采集,整个过程不超过2分钟。

移至下一点位,重复上一步骤,直至采集完所有空间。点击“发布”,一键将内容上传到云端之后,就能通过AI实现全景画面拼接、点云模型构建,生成还原真实空间的VR画面。

图 如视VR-手机拍VR功能示意

图 如视VR-手机拍VR功能示意

经智能网实测,如果想要拍摄一个房间的VR图像,需至少收集2-3个点位,整个过程用时5-6分钟,从渲染到出图,大约耗时1分钟,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出图速度较快。

若拍摄的场景较大或者在室外进行拍摄,则建议多拍几个点位,届时生成的点云模型也将更加直观。

贝壳找房技术副总裁、贝壳·如视总经理惠新宸在采访中告诉智能网,相比于采用专业的采集设备进行拍摄,“手机拍VR”的功能将VR采集的准入门槛降低为“零”,不仅能为各行各业带来与VR相关的更多可能性,还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空间记录方式。

惠新宸透露,这款产品从模型到上线只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

“我们最早做这个产品的初衷是想为用户提供更多空间分享的可能,以一种更加智慧化的新方式,帮助用户做好某一线下空间的记忆留存,替代单一的图片、视频等拍摄方式。”

通过这一功能,所有用户、所有行业都能够实现随时随地拍VR,轻松实现VR空间重构,通过VR来记录空间、记录生活。用户还可以在如视VR的app内,将自己的VR作品一键分享至微信生态,让VR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载体,赋予VR更大的应用可能。

低门槛的背后,是技术的一路狂奔

在以手机实现VR空间重建的强大功能的背后,离不开贝壳·如视团队背后的研发实力。

据惠新宸透露,如视团队汇集了一大批顶级技术专家,技术团队人数占如视团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70%。

以这项新产品为例,“手机拍VR”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从单个图片到全景图片的无缝连接,是基于系统在对24个固定点位的图片自动采集后,借助AR-KIT位姿信息自动拼接成无缝的全景图。

经智能网实测,自动拼接而成的全景图,看不到任何拼接痕迹,画面的畸变也非常小,效果远超目前绝大多数手机自带的全景拍照功能。

第二,贝壳·如视基于对海量VR房源数据的深度学习,设计出了行业领先的神经网络。它能够借助“单目图像深度估算技术”实现对空间深度的精准判断,从而为二维空间图片赋予三维的“深度”,空间中可呈现对距离远近和方位的感知,让2D转3D成为可能。

第三,“手机拍VR”呈现的三维空间重构效果,更基于贝壳·如视在GAN、数据标注、图像分割、图像识别等技术上的硬实力,实现房屋内标志性物品、房屋结构俯视图的快速识别,为未来在家装、家居、会展等场景化应用带来可能。

技术的突破,来源于贝壳·如视技术团队2年多来的持续沉淀。实际上,如视团队能够呈现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贝壳·如视不仅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更在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三维重建、模式识别、数据压缩等多个领域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从2018年上线以来,贝壳·如视针对B端,已逐步构建起完善的VR采集矩阵,其中涵盖了基于结构光采集技术的黎曼采集设备、基于激光采集技术的伽罗华采集设备,以及基于全景相机的如视Lite采集方案。

面向C端,贝壳·如视除了最新上线的“手机拍VR”,它还推出了VR看房、VR带看、AI讲房等功能性产品,使VR在线上居住服务领域得到规模化落地。截至目前,如视VR已覆盖140多个城市,累计扫描重建VR房源超过400万套,用户使用VR看房累计超过6亿次。

图 贝壳·如视基本功能一览

图 贝壳·如视基本功能一览

以VR带看为例,用户只要打开贝壳找房app中的VR房源,就能够足不出户地了解房屋真实空间的尺寸、朝向、远近等深度信息,甚至还能由专业经纪人进行同屏带看,详细介绍房屋采光、周围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

惠新宸透露,由于疫情影响,VR带看已成为了复工复产最高效的助力之一。2020年前4个月,贝壳平台上的客户和经纪人共同发起超过1800万次的VR带看,相较于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了13.5倍;VR带看的通话时长,达到了50.7万个小时,相较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了80倍。

VR的未来:链接“无限场景”

下一步,贝壳·如视的目标则是,借助手机拍VR的功能,去构建VR的“无限场景”。

惠新宸在采访中提到,“最早,我们推出‘手机拍VR’功能的初衷是提供更多的分享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旦手机能够拍出VR效果,就能为各行业各业、全体用户带来‘无限场景’。”

虚拟现实的应用没有边界,它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也是其他的技术所替代不了的。因此,惠新宸认为,无论是“手机拍VR”还是“VR+服务”的应用,都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VR应用场景的不断延展,它将和越来越多的场景进行打通。”惠新宸在采访中告诉智能网,“比如旅游、租赁、民宿、酒店、会展、博物馆、家装设计等等。一旦用户接受了,未来会越来越习惯通过VR的形式来积累不同的生活场景。”

图 贝壳·如视的合作案例——颐和园益寿堂3D模型展示界面

图 贝壳·如视的合作案例——颐和园益寿堂3D模型展示界面

目前,VR技术已经大大丰富了信息数字化的承载形式。除了我们提到过的VR看房、VR讲房、VR带看、手机拍VR、VR数据采集等功能,VR还能借助对空间的重构作用,帮助开发商、房产中介、家具品牌企业快速提升获客和成交的可能。以装修为例,消费者可以借助房屋的VR建模,进行一键AI家装设计,实时查看装修的预期效果。

此外,VR功能还适用于酒店、会展、博物馆等多个场景,为人们带来足不出户的“沉浸式观览”体验,不仅帮助用户提升决策效率,还能让会展中心、博物馆等重线下的场所因为有了VR而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和服务场景。

基于同样的逻辑,VR也能为旅游业带来更大的想象可能。2020年4月,在贝壳·如视的“手机拍VR”功能上线不到一周内,有用户在长城的古城墙上拍了一组VR图像,画面清晰,完整呈现了古城墙的一处风景。观看者可以通过手机,在不同的点位中进行自由跳转,实现疫情期间的“云旅游”。

这一功能在未来既能为用户提供一份特殊的“空间记忆”,替代传统的照片等留存方式,更能让那些不愿意在旺季出门游玩或者因为特殊原因无法来到线下旅游场所的人们获得相同的场景体验。

VR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伴随着5G的正式商用,以贝壳·如视为代表的企业,还将基于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与商业合作需求,持续探索VR在5G时代到来后与各行各业相互连接的应用场景。

手机拍VR,仅仅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本文来源于智能网,原创文章,作者:周慧婷。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