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获批准,标准应用推广将加速
[ 导读 ] 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公告,批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评定指南》发布实施。这是《实施指南》的批准实施之后,又一次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公告。

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8年第17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批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评定指南》(简称《评定指南》,下同。)发布实施。这是自工信部2017年6月7日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以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的批准实施之后,又一次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公告。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是我国首套原创且实现大范围应用、并向国际推广的管理体系类标准,目前由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技术委员会(SAC/TC573)归口管理,已完成9项国家标准立项和3项国际标准立项,正式发布5项国家标准、1项国际标准在ITU获得通过。截至目前,全国近13000家企业开展贯标,在企业战略转型、管理优化、技术融合、数据应用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成效日益彰显。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目录

《基础和术语》指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引导企业强化变革管理、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明确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

通过规范两化融合过程,引导企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推动和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挖掘资源配置潜力,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从而帮助企业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基础和术语》和《要求》

《基础和术语》和《要求》是工信部2017年6月7日在北京召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发布会”上正式发布的两项国家标准,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研制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新阶段的工作拉开序幕。

《基础理论》从理论说明、导向与原则、框架与方法、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等多方面传播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规范了新型能力、信息资源、文件化信息等多个相关术语和定义。

《要求》则从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等多方面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提出要求。

《实施指南》

《实施指南》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年11月1日发布公告批准发布实施的中国国家标准。《实施指南》给出了企业落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各项要求的通用指南、指导性方法和实施建议,能与《基础和术语》、《要求》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相配套,有效帮助企业将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两化融合管理方法论导入到日常运营中,引导企业打造新型能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其中,“实施与运行”章节从方案、执行、监督与控制等角度提出了对于企业业务流程与组织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等三方面工作的实施建议及其三方面工作的匹配与规范。

《评定指南》

而此次获得批准发布实施的《评定指南》,给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定原则,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审核的基本程序,给出了按过程方法实施评估审核所涉及的九个主要过程,明确各个主要过程的评估审核基本要求及其涉及的《要求》相关条款,并给出了《要求》主要条款的评估审核要点及方法。

《评定指南》适用于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有关的组织,可为评估审核人员、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组织以及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提供参考。针对第三方评定服务提供总体性指导,帮助相关方评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下一步的工作将是指导两化融合标委会积极做好标准的宣贯实施,会加快标准的应用推广,以规范第三方评定服务,引导企业科学开展数字化转型变革和新型能力建设,确保两化融合取得实效。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