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曹光彪的一生就像一只箭,射出去之后没有回头,只有不断向前,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吃点亏没有什么。他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两条:一「不生气」,二「吃亏是福」。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作者风马牛。原标题为:香港毛纺大王曹光彪:第一不好当,但我就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经智能网编辑,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光彪是一位闻名世界的实业巨子。他首创毛纺厂,是第一位去欧洲开拓毛纺市场的中国人,被誉为「世界毛纺大王」。其后又发展航空业务,创办第一家由港人自行管理的港龙航空公司,打破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曹光彪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首个赴内地投资办厂的港商,「嫦娥二号」拍摄镜头就是他投资的企业研发的。
多年来,曹光彪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安排下,迂回曲折地奋斗。他对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和教育作出重大贡献,为此,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表彰曹光彪。世界著名的沃顿商学院还专门给曹光彪颁发了「沃顿院长勋章」;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永久编号第 4566 的小行星命名为「曹光彪星」。
务实企业家的童年作为企业家,曹光彪有大将风度,但现实中却是一个低调务实的人。他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两条:一「不生气」,二「吃亏是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曹光彪还强调自己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
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曹光彪祖籍宁波, 1920 年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商人,在上海开设「鸿祥」呢绒店。曹光彪从小读的是教会学校,每天参加早祷、听道,但却未曾信奉过任何教派。他成绩很好,经常考第一名,可父亲却希望曹光彪能早点出来做生意。
7 岁起,曹光彪每天放学后便去父亲的店铺帮忙接待顾客、缝制西装。那时候柜台太高,母亲在他脚下垫了一条矮凳。曹光彪 17 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又病重,于是他不得不辍学接管父亲的呢绒店。
当时整个店铺只有五个人,在同行中规模最小。另外曹光彪的年纪也小,因此总是被别人看不起。为了把店铺做起来,曹光彪完全没有老板架子,和员工同甘共苦,上下一心。他经常对伙计们说:我们做生意,要有耶稣精神,别人打你左脸,不还手,还给他打右脸。正如客人来看布料,左看右看都不买,还要送他往大门走。招呼好,他下次还会来买。
中西结合的经营理念二战爆发时,犹太人被希特勒迫害,其中有几万人逃难来到了上海。曹光彪便招了十几个人,让他们每人拿着两大箱西服,沿街在外国人工作的商行推销。客人都以为他们在欧洲带来的,所以销路很好。曹光彪把这个方法用了几年,直至日本投降。
在经营店铺的过程中,曹光彪既有中国的传统,又有西方的思想,在那个动荡年代是极其少见的。他从不发脾气,因为自己就是从底层做起,曹光彪知道底层的思想和痛苦。他愿意和员工一起商量,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容纳不同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曹光彪给员工的工资一贯都高,超过外企,甚至帮助员工去创业。在他手下的人,不管已离开还是在任的,没有一个人说曹光彪不好。他完全没有控制欲,只有创造欲,去尝试别人都没有做过的事情。
解放前,曹光彪的公司已发展到三百人。在上海有自己的工厂,并且南京、重庆、台北等地都有店铺,是中国最大的经营呢绒的企业。尽管如此,曹光彪仍是身体力行,不辞辛劳,于 1950 年来到香港开拓市场。
历史像冥冥中有所安排,又像是开了一个玩笑。当时曹光彪只把大儿子留在身边,全家人都在上海定居。直到文革前,他还有五个孩子在上海。据曹光彪回忆:孩子们有的进入工厂当学徒,有的下放到黑龙江养马,也有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到 79 年才陆续离开,送到外国读书,随后独自闯荡。我们全家第一次团聚时,是我 70 岁生日当天。
香港毛纺厂初开拓去往香港后,曹光彪在中环租了一间办公室开设贸易公司,主要做进出口生意。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曹光彪在艰难的环境中突破港英当局的禁运,配合华润公司,从西方国家订购大量急需药品运到内地,转送到朝鲜战场。直到战争结束,他才重新做老本行的毛纺生意。
1954 年,曹光彪在香港荃湾开办了太平毛纺厂,他的第一个目标是经历了朝鲜战争后的韩国。五十年代末期,为了扩大经营,太平毛纺厂还与东亚毛纺厂合并成立东亚太平毛纺厂。这时候,曹光彪亲自当「推销员」,冒险远渡重洋,成为第一个去欧洲卖羊毛衫的中国人。他不卑不亢,凭借物美价廉迅速使得羊毛衫在欧洲脱销。
1964 年,曹光彪在香港成立了永新企业有限公司,并在香港先后收购了 11 家针织厂,成立南洋针织成衣制造公司,将生产线从毛纺扩大到针织。他率领永新集团纵横世界,先后在葡萄牙、毛里求斯、美国、法国、德国等建立工厂,经销商遍布全球。曹光彪本人也因此赢得了「世界毛纺大王」的称号。
曹光彪常说,“不管是什么行业,任何品牌都是有寿命的,一定是后浪推前浪;企业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开拓新的业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纺织业建立了势力雄厚的“王国”后,曹光彪又将脚步踏向了电子、贸易、旅游、航空、精密仪器等多个领域。其中进军航空,是他经商创业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跨界成立航空公司1984 年底,曹光彪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看到一条关于航空方面的消息——「 1997 年以前存在的香港航空公司,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但声明中没有写明是国泰,也没有写明只能有一家。曹光彪心想,香港的航空货运和客运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香港自通航的那天起,航空权一直在外国人的手中,我们为什么不能在香港的航空事业上有所作为呢?
当时好多人都在替曹光彪担心,一方面是因为他从未涉足过航空业务,另一方面势必会受到英国资本的阻挠。可曹光彪主意已定,他表示:我知道,这个第一不好当,如果这个第一来的很容易,我还不干呢!难就难在要打破外国人的垄断,要为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争口气。在商海里搏击靠的就是一个信念,决不轻易言输,不经历风险是做不成大事的。
于是在 1985 年初,曹光彪迅速联合包玉刚、霍英东及中资机构华润、招商局等合资建立了港龙航空公司,打破了英资的国泰航空独家垄断的局面。
然而港龙航空的成立立刻引起国泰航空的不满,英资财团不断给港英政府施压。港英政府约谈曹光彪表明,国泰航空对香港航空业已有绝对控制力,劝他尽快放弃创办航空这个失策的想法。可曹光彪十分偏执,拿出中英联合声明说,「我知道国泰航空垄断了,但我有投资的权利,这点条文写得很清楚,我创办港龙航空正是为了香港航空事业更加繁荣。」
港英政府眼看说服不了曹光彪,便匆匆修改了航空法,规定「一条航线,一家航空公司」。这明显是冲着港龙来的,因为国泰已经经营多年,在全球有多条航线,而港龙都不能插足。
面对法律,曹光彪也没有办法,购买的第一架波音 737 飞机只得停在机场上等待可飞的航线。经过一番周折,港龙在同年 7 月获准开办第一条航线——香港—马来西亚的亚庇。当飞机起飞的那刻,曹光彪在香港启德机场哭了出来,毕竟这是中国人在香港航空业上零的突破。但很快麻烦又来了,这条航线太冷门了,根本没有客人,飞机等于瘫痪在地面上烧钱,流言也一天天增多。
被逼无奈下,曹光彪找到港英当局重新谈判,但无论如何交涉,总被空运牌照局关死大门。重压之下,曹光彪便开始撰文、写信、发表谈话,强烈呼吁社会,敦促舆论,还港人以公正。
与此同时,曹光彪还找到中央政府,希望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于是来到了北京。那半个月,曹光彪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连每天洗澡的习惯都忘了,整整 16 天没有心思洗澡。但他的呼声和付出最终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认可,港龙航空获得了定期飞行内地的牌照。得知消息当天,曹光彪痛快地洗了个澡。
1986 年初,港龙航空开辟了通往厦门、杭州、天津、大连等多个城市的航班。曾经断言港龙没多久就要断翅折翼、从天上掉下来的那些人士不禁惊叹:曹光彪真是个难不倒的硬汉。
此后,港龙航空逐步打开局面,发展成拥有中国内地和亚、欧、美三十多条航线的大型航空公司,并成为世界上盈利最强的航空公司之一。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得知曹光彪创办港龙航空的经历后,挥笔写下「龙腾」二字相赠,以赞扬其胸襟与功绩。
经历多次股权变迁之后,国泰航空与中国国航以及中信泰富等相关方于 2006 年,通过一场被称为「星辰计划」繁复的资产运作,最终获得了港龙航空完全的控制权。此后,港龙航空更名为「国泰港龙航空」。
「如果要说我这一辈子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我自己认为,开办香洲毛纺厂,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曹光彪说。
毛纺大王的家国情怀1978 年 5 月底,曹光彪去北京拜会老朋友,时任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陈诚宗。陈诚宗一心希望曹光彪能为国家多创一点外汇收入,一再要求他代向外国市场推销国产毛衫和其它纺织成品。但实际上当时的国产毛衫花样陈旧、质量欠佳,很难推销出去。于是曹光彪想到了「补偿贸易」的方案。陈诚宗认为是个好主意,于是曹光彪立即执笔拟写了计划书,由陈诚宗报送中央。
在计划书中,曹光彪写明:由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负责提供厂房图纸、建筑材料,培训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员。企业投产后,原料全部由「永新」进口、产品全部由「永新」外销,专门为「永新」加工生产纺织兔毛混纺纱、羊绒纱及羊仔毛纺,厂址设在广东珠海合作期为五年,所有厂房建设与生产设备费用以人工费作为补偿。
同年 7 月初,曹光彪便收到中央同意的答复。那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中国第一家由港商开办的工厂——珠海香洲毛纺厂便诞生了。更重要的是,香洲毛纺厂投产后,效益比预计的好很多,原定五年收回投资,结果仅用了两年就收回了。
1984 年初,邓小平南巡到了珠海,专门提出要到行程以外的香洲毛纺厂去参观,并在参观过程中不时连声道好。在接受电视访问时,邓小平还对「第一个吃螃蟹」的曹光彪大力赞许。
此后,曹光彪率先在内地投资建厂的消息影响巨大,他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众多港台企业家来内地投资。曹光彪本人的投资项目也扩大到上百个,涉及各行各业,其中有几个值得一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打破日本彩电垄断市场的局面,曹光彪同上海方面合资兴建永新彩色显像管厂。九十年代中,为进行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新尝试,他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永新高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宁波光学仪器厂经营困难时,曹光彪接盘并亲自主持研发,他说:我是宁波人,现在回到宁波来办企业,可不能弄得一塌糊涂,那是要在家乡人面前丢脸的呀。
「嫦娥二号」、「嫦娥三号」,两次拍摄的镜头都是宁波永新光学与浙江大学历经多年潜心研制的。在上海南京路建永新广场时,曹光彪和黄浦区政府说:你们地价开准确一点,我绝对不还价。黄浦区政府不相信,开出历史高价——每平方米 999 美元,曹光彪说好。结果黄浦区有点慌了,说要回去再商量一下,变成 888 美元每平方米,曹光彪还是一声应好。后来有国家领导人在会见曹光彪时谈及此事,「敲」了他一次。曹光彪反而挺开心:不赚钱没关系,古话讲得好,吃亏是福。
除了对内地投资建厂外,曹光彪对内地的教育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虽然我只读到高一就被迫辍学从商,但上海是培育我们曹家的摇篮。在商界多年经历,使我体会到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教育,不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我一辈子都在尝试着做一些困难的事情,因为它能使人兴奋,使人感到幸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就是我的光荣。
1995 年,曹光彪捐资 1000 万给浙江大学,用于该校建立高科技发展基金。同年,曹光彪在宁波大学捐资 300 万建造的曹光彪科技楼奠基。两年后,为扶持浙大科研基地建设,曹光彪决定再捐资 1800 万。 1997 年,清华大学要建立远程教育系统,需要筹资 150 万美元,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杨家庆在百般无奈下找到曹光彪,结果他一口气全包了。此外,曹光彪还在家乡建立了中小学,持续捐助上海交大等高校,为祖国的教育、科技事业捐款达几亿元,并鼓励自己的后代和许多香港企业家支持内地教育。
九十年代末,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曹光彪一家时,再次高度评价了他爱国爱港、积极支持内地经济建设和科教事业所作的贡献。然而曹光彪却谦虚地说,「为故乡做点事是应该的。其实,我常常觉得很惭愧,自己做得还不够多。」
2004 年,美国沃顿商学院院长贺克专程飞往中国,给曹光彪颁发了「沃顿院长勋章」。这是一项十分特殊的荣誉,只有对推动全球经济与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这个奖项。在曹光彪之前,中国人唯有汪道涵和辜振甫获得过。
贺克在颁奖词中写道:曹光彪先生是中国企业界的先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创办企业的港商,他树立了海外投资的典范,凭其远见卓识和领导能力,克服了无数困难,为更多的人创造了工作、价值和财富,成功地扩大了经济效应并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
此外,曹光彪还荣获过香港银紫荆勋章等荣誉,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永久编号第 4566 的小行星命名为「曹光彪星」。
曹光彪把自己的生命比作一支向前飞驰的箭,没有回头,只有前进。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也是众多香港企业家的榜样,虽然事业遍及全球,但始终保有一颗中国心。当有人说他「亲中」时,曹光彪回复道:亲中不是罪过,我早在抗美援朝时就亲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祖国的完全统一。
相关阅读推荐:
郑棉再次跌停,纺织行业或将迎来寒冬
从美国轻工业回流趋势,看成衣纺织自动化新历程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