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磊张乐,图片来自“特定授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中国眼镜成镜产量为765137810副,同比增长0.8%。从生产数据来看,产量处于缓慢爬升阶段。
眼镜行业的市场规模在中国超过千亿,随着镜片和材料学的发展和眼镜片的不断变化,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攀升,泽明眼科董事长黄晓帆预测,接下来行业每年可能会以15-20%的增速发展。
全真光学董事长李军在访谈时向智能网表示,中国眼镜产能占全球的60%左右,这是以亿甚至10亿来计算的数字,在眼镜生产方面,中国占据一定的话语权,同时这也决定了,眼镜产业可以延展出更多的商业模式。
伯睿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用户配镜时主动提供脸型佩戴数据通过AI建模并投射到3D打印工厂,在材料创新的同时,也形成最匹配最适合最宜于眼部健康的定制眼镜,并发掘其中的共性数据价值,纵向赋能传统眼镜产业上下游,打磨“零库存”先销后产的一体模式。目前伯睿琦已与数百家连锁眼镜门店合作,横向与韩国、德国等高端眼镜品牌连锁以及眼镜设计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眼镜产品已逐步拓展到海外连锁门店,并且创新的新眼镜门店培训基地已经投入运营,3D工厂第一阶段已建设完毕,且已批量投产销售。
本期圆桌对话,智能网邀请到泽明眼科董事长黄晓帆、全真光学董事长李军、伯睿琦创始人/CEO殷昊东,智能网江苏总经理张乐主持提问,共同针对人脸数据化话题进行探讨,本文由智能网江苏高级分析师苏磊整编。
根部底层:商业竞争充沛,标准体系缺乏
眼镜已经成为部分人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存在已久,但其在中国的发展是有缺陷的,黄晓帆认为,从眼镜行业的发展来看,早年间温岭人将眼镜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在国内并没有相关的产品标准,随便一个小摊都可以销售眼镜,缺少政府及行业协会的正确引导,在国外是必须要在医生检查完没有眼部疾病的情况下,开具处方才可以配一副适合的眼镜。
这也就为眼部健康埋下了“祸根”,正是由于我国眼镜行业缺少标准规范,市场化运作程度过高,导致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偏高,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期佩戴眼镜不精准,不利于眼部健康发展,在中国青少年中近视发病率保守数据在70%-75%左右,相较于欧美20%以下的数据,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偏高,所以眼镜行业的市场在中国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供需博弈:产业升级在于柔性制造度
但在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如何解决眼镜产业的创新成为重中之重。如此庞大的生产体量,完全依靠传统的生产工艺必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也是为什么殷昊东创立伯睿琦公司的原因,在殷昊东看来,眼镜架尤其是光学镜架是个有着高度定制需求的产品,定制需求来源于不同的面部尺寸、不同的配镜处方、不同的镜片功能,是人体工程学和视光学的结合。
殷昊东说,眼镜是人身上最需要定制的东西。但受制于传统规模化生产的局限性,这种定制化的需求并没有被满足。经过早期的市场调研,他们发现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客户在眼镜店里没法挑到合适的镜架,比如高度数客户和有着较宽面部的客户,这会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消费体验。而且,众所周知,眼镜属于刚需用品,佩戴时间长,舒适性很重要。同时,眼镜是面部的视觉中心,一副美观合适的镜架对个人形象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结合以上种种原因,殷昊东认为,眼镜需要柔性化的生产模式,3D打印可以发挥作用。
而且李军也指出,我们也要认识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产业升级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定制化产品的出现,对原有产品做一些优化和替代,但是每年几亿甚至十几亿的镜片不能全部搞定制化,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部分产品开始走定制化路线,基础还需要走规模化路线。这是一个节奏的问题,不会存在太大的矛盾,因为规模化生产也需要优化和创新。
人脸数据化:柔性制造的内核支撑
当然,既然3D打印,肯定离不开数据的支撑,访谈时殷昊东提到,数据是柔性生产供应链的核心基础,定制眼镜业务从三维扫描采集到人脸数据,人脸数据经过AI参数化设计算法,形成定制眼镜模型数据,模型数据同步传递给3D打印机(柔性生产)进行生产,后续的加工质检物流环节依然依托来自订单的其它信息。因此,数据是柔性生产供应链的基础,更是核心。
当然,镜架只是整个眼镜产业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拓展到上下游,其中还包含镜片、眼球数据等等,作为变色镜片专业制造商,李军认为,数据对于眼镜产业很重要,如果从人体数据来讲,眼球的数据也应该算是人脸数据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精准的矫正人的视力。理论上讲,对眼球数据采集的越标准、越详实,解决方案就会更加精准;同样人脸数据也包含肤色,这就涉及到美观时尚的角度,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的需求点之一,根据消费者的肤色数据,可以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
黄晓帆从眼科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从事眼部健康管理多年的经验指出,数据对于眼镜产业的重要性:
第一,脸部数据适配眼镜(根据瞳距选择眼镜架),脸部数据有了数字化以后可以建模,找到其中的规律,对于临床很有帮助,尤其是青少年的数据,医学验配不光是医生准确验光,还需要将所有脸部、眼部数据和下游厂家结合,将镜架、镜框、镜片各个模块相结合,这才是完美的眼镜;
第二,从美学角度,有了数据之后,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让自己变得更美的眼镜,尤其是青少年,在不断成长过程中,数据是动态的,一定需要记录和定制;
第三,有正确的数据库后,可以反过来引导下游厂家的生产,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目前的下游生产完全凭借经验,比如白种人和黄种人的脸部数据是完全不一样的;
“眼科的很多设备都是由面部数据和眼睛数据结合的,但是我们作为眼科专业来讲,大部分的是眼睛内部的数据,伯睿琦是将眼睛外部数据和脸部数据进行匹配,后面带来的产业就是把这个数据和眼睛结合好,有很大的市场。”
行业难点:思维局限度导致沉淀不足
虽然市场很大,不过为何此前互联网眼镜行业一直没有更大的突破,殷昊东认为,眼镜行业是重视体验和服务的半医半商的特殊行业。之前的眼镜行业互联网创业大多重渠道或形式(商业模式)不重产品,试图通过改变销售场景和引流方式,改变眼镜行业低净利,低集中度和低频率的问题,以实现规模化效应。然后,他们忽略了行业本质,眼镜(光学镜)的消费离不开线下的体验,过分强调线上无法取得成功。
黄晓帆也说到,眼镜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虽然很大众,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没有线下样板店,缺少一个体验的窗口。在专业度非常高的领域里面,线上的快速扩张可能性有点难。
所以伯睿琦主张的是,线上为主,线下体验为辅,互相配合的模式。殷昊东说:“眼镜行业未来肯定是体验服务,顾客通过数据算法在线上挑选最适合自身的眼镜,线下进行体验和试戴。另外,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各个环节的服务效率,并最终形成可沉淀的数据库,并赋能生产链,并可将数据进行再次产品化。”
新眼镜胜负手:从材料到制造的顺序是关键
足够的市场空间,前沿的技术手段,必定延展出丰富多彩的创新方案,伯睿琦作为眼镜产业中的一个环节,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柔性化生产之路,前景很好,不过其中存在的难点也应尤为重视。
黄晓帆提到,第一个难点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需要时间,不像以前一样随便线下找个眼镜店就把眼镜配好了,现在需要首先对眼睛做个专业的检测,同时采集数据,利用这些个性化的数据对眼镜进行定制化的生产,不仅是对眼部健康的一个保障,也是美学的呈现;第二个难点就是行业需要升级,制作材料的局限限制行业的发展,比如伯睿琦所做的3D智能打印眼镜架,目前的生产材料是有局限的,这不是一家所能决定的,需要行业的整体升级,虽然从现在来看,中国的材料技术在不断突破,发展特别快,但在应用时也要考虑性价比的问题,这才是关键。
对于材料问题,李军也说到,“中国的材料发展,首先依托于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现在的时间点,我们的化工行业发展是非常好的,所以说中国现在目前要做什么材料,无非是投入问题,要不要做的问题,理论上都可以做到。”
如同黄晓帆说到的一样,这不是一家可以解决的事情,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创业在于理念先行,要有差异化的思维,起码伯睿琦现在已经走在了开辟新赛道的路上,而不是空谈。
从发展阶段来看,李军认为伯睿琦目前处于1.5的阶段,刚刚学会走路,未来可选择的路径有很多,尤其要考虑发展边界的问题,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逐步延展,前期不建议迈太大的步,有能力后可以适度跳跃式发展。而在伯睿琦的殷昊东看来,新眼镜产业胜负手依然是顺序重要,而依次的顺序为材料创新/品牌新颖/人脸数据/数据循环/精准投产/柔性制造。
圆桌合作意向:
目前伯睿琦已与全真光学展开生产模块的战略合作,已与泽明眼科达成脸部数据层面交互的战略合作意向。
致谢:
感谢泽明眼科董事长黄晓帆、全真光学董事长李军、伯睿琦创始人/CEO殷昊东为本次圆桌提供的观点支撑;
感谢中国(南京)软件谷科技创新部、江苏投资人中心为本次访谈提供的支持。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能网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