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的进步,靠的是把握业务逻辑和最新产业机会
[ 智能网导读 ] 现今,对于几大主流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说,其服务功能大体相似。在缺乏特色服务下,同质化竞争让各个平台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 互联网医疗支付,互联网医疗,线上诊疗,疫情

文章来源于:院长说医事,作者:郭俊,图片来自“pexels”

现今,对于几大主流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说,其服务功能大体相似。在缺乏特色服务下,同质化竞争让各个平台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比如,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平安好医生”,擅长与医疗保险的融合,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还有从挂号网起步的微医,更为侧重互联网问诊,重点打造互联网医院;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充分发挥集团优势,侧重药品电商,丁香园更擅长医疗科普。但各自商业模式都无法回避盈利难的痛点,也更为考验各家互联网医疗给出其发展方向与解读方式。

医生资源决定互联网医疗的天花板

基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最近几年,互联网医疗却一度成为香饽饽,不仅各路资本竞相热捧,国家也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互联网医疗予以支持,诸如“顺应医疗健康发展趋势,加快互联网医疗创新发展”的字样更是被频频提及。

今年疫情大环境使然,线上诊疗服务成为许多医疗需求用户的刚需,这对“艰难”了近10多年互联网医疗的进步来说,如何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质量型转变,可谓任重道远。但可预见的是,随着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未来互联网医疗的改变,一定是体现于更垂直细分化的市场。若是某一家互联网医疗能在医疗服务关键的供应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首先思考清楚的,是互联网医疗自身产品的定位、目标用户以及未来方向。比如,医疗服务每个场景的进入都有其壁垒,这是最重要的着力点,是以降低医疗服务局限性来提升业务精致度和丰富性、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也就成为了当下互联网医疗需要做到的事。

其次,以几家互联网医疗规模发展趋势来看,破题关键恰恰在于医生资源供应链,这种深远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倒逼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比如,不论通过何种方式将大量的医生资源嫁接到平台,为线上服务提供技术保障,但最终考验的不是医生数量,而是医生就诊质量。最终的显著差距,表现在确保诊疗服务在沟通互动中,便捷、有效等多项关键指标不尽如人意。

不过,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用户需求刚需、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互联网医疗将会在反映医生价值,能够做到专业化科普知识运营与用户需求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上,迎来一次新的机遇。

再者,互联网医疗对于医疗服务相关的知识点已经烂熟于心,能够做到超出预期,且获得用户层面上喜闻乐见服务方式的兼备,才可以说是自身业态“强势整合”确实是迎合了发展趋势。问题是,目前没有任何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布过线上诊疗服务所取得的业绩成绩,或者说,噱头多了一些,没什么业务量,只是互联网医疗主流们不大承认而已。

医疗服务供应链是悬在互联网医疗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现在谈线上服务取代线下场景,或者线上业务之后就会起主导作用,其实还为时过早。线上服务市场真正发力至少要解决三大痛点或跨过三道门槛:

首先,互联网医疗医生资源体系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线上服务缺少优化用户体验的卖点,未能积累有丰富的经验,有足够底气和信心的医生服务团队,直接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不高。

其次,互联网诊疗服务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医疗科普信息传递,也不符合医疗产品技术本身特性的体验,效率低下,“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线上服务的及时性。线上服务过程,与其说是改变传统医疗服务,不如说是传统医疗服务的有益补充,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就在客观上更加要求互联网医疗必须规范化、系统化。

最后,在业绩乏善可陈、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

这当中,专业互联网医疗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医疗机构都缺乏对互联网医疗的深入认识,技术专业人员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关于疫情倒逼互联网医疗升级的故事,行业已经见得太多太多。或许这些痛点,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这才是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能网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