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演艺发展空间巨大,“再生现实”或成未来必然趋势
[ 导读 ] 关于新媒体戏剧:1)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提升,国内外新媒体戏剧探索力度也在不断加强;2)现阶段新媒体戏剧演艺中主要存在五个问题;3)新媒体戏剧内涵的“转换”和“升华”势必带给观众更大的惊喜。

【编者按】新科技的发展延伸到了戏剧领域,于是有了“新媒体戏剧”。文章从“新媒体戏剧发展的特点”、“新媒体戏剧发展的问题”以及“新媒体戏剧发展的取向”等方面进行探讨新媒体戏剧的发展趋势。文章很长,专业术语较多,读起来难免枯燥乏味,但若能消化吸收,会受益匪浅。

本文首发于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作者王千桂;由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剧了戏剧生存的危机感,再一次将戏剧生存与戏剧未来的走向问题推倒了风口浪尖,随之而来的新媒体戏剧实验日益活跃,尤为直观的现象便是:与新媒体相关的戏剧实践探索增多,与新媒体相关的戏剧理论研究开始萌动,甚至连与新媒体相关的线上线下戏剧争论声也日益激烈起来。

那么新媒体戏剧创作究竟该走向何方?新媒体戏剧空间营造又该如何?适值新媒体戏剧发展初露端倪,笔者想在初探媒体演艺的空间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媒体戏剧发展的走向,期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此,笔者特别提示,本文所探讨的“新媒体”及“新媒体戏剧”都是一个广义的相对概念,即:把结合了有别于传统戏剧表现手法的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戏剧创作演出统称为“新媒体戏剧”。

1、新媒体戏剧演艺的舞台美术现状分析

关于新媒体戏剧演艺的舞台美术现状,笔直将从国外、国内戏剧演艺状态两个方面来进行概括。

一方面,在国外戏剧演艺中,新媒体的运用还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毋庸置疑,较早运用新媒体手段且又较有影响的戏剧舞美大师首推约瑟夫·斯沃博达(捷克)。上世纪中叶,约瑟夫·斯沃博达在戏剧艺术创作中所做的一系列有关多媒体戏剧空间的探索,直到今天依然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领悟的。如《浪荡公子卡萨诺瓦》、《失身的夫人》、以及《没有影子的女人》等,均是约瑟夫·斯沃博达(捷克)运用多媒体探索戏剧的典范。

近些年来,西方的戏剧工作者也在锲而不舍地进行着新媒体戏剧创作的探索实践,比如:西班牙多媒体戏剧《白理曼 白兰度 白房子 白日梦》、德国多媒体戏剧《朱莉小姐》、以及英国多媒体戏剧《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等,应该算是西方新媒体戏剧探索的代表作品。

另一方面,在国内戏剧演艺中,新媒体戏剧的探索作品亦层出不穷,主要集中体现在新世纪以来的戏剧创作演出作品中,比如:多媒体音乐戏剧《绿野仙踪•奥兹城堡》、多媒体话剧《琥珀》(AMBER)、以及多媒体音乐剧《金沙》等。

此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提升,国内外新媒体戏剧探索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由此引发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争论中逐渐形成了两大关乎戏剧命运和发展的阵营,他们都是可敬可亲的戏剧骄子。

一部分创造者和观众极力追随且推崇新媒体戏剧的迅猛发展,他们认为这是时代的需求、老百姓的需求以及戏剧延伸发展的需求;另一部分创造者和观众却极力批评且反对新媒体戏剧的泛滥发展,他们认为新媒体在戏剧中的运用破坏了戏剧的表演、损害了戏剧的内容、以及脱离了戏剧的本质。面对这两种对新媒体戏剧发展的不同态度,人们困惑着也苦恼着、纠结着也焦虑着。

前者困惑和苦恼着“新媒体技术的戏剧运用”在目前演艺中似乎确实削弱了戏剧的表演、混淆了观众的视线、有损戏剧的内容;后者纠结和焦虑着“新媒体技术的戏剧运用”也确实为戏剧演艺增加了不少的色彩,为吸引观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戏剧繁荣发展也蕴含着较强的推动力。

笔者主张将新媒体戏剧发展的这一步迈向“再生现实”的新媒体戏剧,我们不妨从现阶段“新媒体戏剧发展的特点”“新媒体戏剧发展的问题”以及“新媒体戏剧发展的取向”等方面来进一步讨论和探索“再生现实”的新媒体戏剧发展的必然趋势。

2、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现阶段戏剧演艺特点

关于新媒体戏剧,我们不妨在借鉴厦门大学黄鸣奋教授相关探讨的基础上,将现阶段新媒体戏剧演艺发展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新媒体戏剧(简称VR戏剧)、“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新媒体戏剧(简称AR戏剧)、以及“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新媒体戏剧(简称MR戏剧)等。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是新媒体技术在新媒体时代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置身于这一新媒体时代的戏剧艺术自然无法避免地要受到影响。

1)“虚拟现实”新媒体戏剧

虚拟现实是人们利用电脑及其技术等模拟出立体的多维空间虚拟世界,使受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受此模拟虚拟世界的事物。虚拟现实的新媒体戏剧则是将“虚拟现实”特质运用在戏剧艺术的创作演出中,以达到有别于传统戏剧表现的艺术效果或艺术价值等。不少早期新媒体运用的戏剧作品就是处在这个层面的创作阶段,比如:在史诗话剧《共和国不会忘记》中,创作者将“虚拟现实”的新媒体手段运用于话剧创作,那些巨幅震撼的投影画面在迎来观众掌声的同时也引发了“投影画面抢戏”的争议。

2)“增强现实”新媒体戏剧

增强现实是人们利用电脑及其技术等将虚拟信息(或虚拟世界)通过拼接、叠加、或交汇等手法应用在真实世界,从而让受众感官体验到此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同时存在的环境。增强现实的新媒体戏剧则是将“增强现实”特质运用在戏剧艺术的创作演出中,以达到有别于传统戏剧表现的艺术效果或艺术价值等。

“增强现实”的特质除了在戏剧创作中被运用之外,也时常会运用在其他主题演艺创作或秀场活动中,比如:上海外滩跨年夜“环球梦之旅”主题演绎活动便是一个典型的实例,真实的外滩特色建筑和虚拟世界叠加并交汇在一起,人们在享受此类“增强现实”所带来的氛围中祝愿着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3)“混合现实”新媒体戏剧

现代意义上的“混合现实”是不同类型的现实(主要是指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的彼此混合,这种混合生成了物理对象与虚拟对象可以共存与互动的新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混合现实是增强现实与交互性媒体的发展。

混合现实的新媒体戏剧则是将“混合现实”特质运用在戏剧艺术的创作演出中,以达到有别于传统戏剧表现的艺术效果或艺术价值等。笔者于2012年在豫剧《刘青霞》创作中(河南豫剧院演出),曾经尝试过运用“混合现实”的新媒体手法来推进该戏剧内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情感的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场景是刘青霞从日本回国后来到秋瑾坟前悼念,秋瑾在月亮中出现,且她的灵魂从月亮中走出来,与现实世界中刘青霞共存在互动的新环境。此种“混合现实”的新媒体戏剧运用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3、对现阶段新媒体戏剧演艺存在的问题思考

针对当前国内外新媒体戏剧演艺状况,且结合前文“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现阶段戏剧演艺特点”分析,不难看出,在现阶段新媒体戏剧演艺中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问题。

第一:浮于表面化的新媒体技术环境表达(或再现)。

浮于表面化的新媒体技术环境表达(或再现),这一点是新媒体戏剧所存在的最为基础性的问题,是当前大多数新媒体戏剧作品皆应该加以克服的普遍现象。

第二:与文本内容的生硬衔接导致新媒体手段游离在戏剧内涵之外。

在诸多新媒体戏剧的演出中,新媒体手段的运用似乎总是显得生搬硬套,有的戏剧演出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感”或“现代感”,盲目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舞台空间,最终导致了新媒体手段的运用泛滥,新媒体戏剧的肤浅演绎,进而损害了戏剧艺术本身的内涵。

第三:没有突破演员表演空间上的局限,与其表演融合不当。

没有突破演员表演空间上的局限,束缚了演员的空间调度,与其表演融合不当。这是当前新媒体戏剧艺术作品所出现的关键问题所在,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将是新媒体戏剧演出空间革新的要害和核心内容。

第四:仅仅把新媒体当作一种导演方式的形式化表达。

仅仅把新媒体当作一种导演方式的形式化表达,这类现象在国内外戏剧演艺中屡见不鲜,有不少国内的导演还特别津津乐道于他在国外看到的这类演出形式,甚至还反复在国内戏剧舞台中进行模仿演绎。比如:在德国多媒体戏剧《朱莉小姐》演出后,国内戏剧《雷雨2.0》、《梦行者》和《化石如期》等便在舞台上竞相模仿,其实是过分的夸大了这种形式化的表达。

第五:与观众(或受众)共融共生的关系脱离。

与观众(或受众)共融共生的关系脱离。这既是当前新媒体戏剧的核心问题,也是未来戏剧发展的本体性回归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一本质性问题,戏剧的有效生存和良性发展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4、走向“再生现实”新媒体戏剧的必然趋势

“再生现实”(Regenerated reality,可以简称2R)是笔者在探索新媒体时代特征及新媒体技术发展路径中所挖掘并提倡的新概念。它是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之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混合现实”推向更高、更广、更深层次的新媒体时代无限良性循环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特质之双重反映。

再生现实(Regenerated reality)涵盖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是在“混合现实”合并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而产生新的可视化交互环境基础上,在此新环境下再生出更新的环境和新的生命内涵,并始终以开放的、螺旋升华的和无限延伸的姿态迎接着下一个更新的环境和新的生命内涵。

“再生现实”的新媒体戏剧(可以简称2R戏剧)则是将“再生现实”特质运用在戏剧艺术的创作演出中,以有别于传统戏剧表现的更新艺术效果或艺术价值等。现阶段,国内外新媒体戏剧创作正处在一个彷徨发展的十字路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戏剧创作者和观众都在为新媒体戏剧的命运争论不休了。

很显然,“虚拟现实”的新媒体戏剧、“增强现实”新媒体戏剧、以及“混合现实”新媒体戏剧,都很难有效解决笔者在文中所列举的现阶段新媒体戏剧演艺所存在的几个要害问题,也无法解决第三部分所列的核心问题。

只有当新媒体真正根植于戏剧艺术之中形成新环境,且在此新环境下再生出新的生命内涵(或生命空间),新媒体戏剧方能达到具有无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的戏剧艺术价值。故此,笔直提出“走向‘再生现实’新媒体戏剧”命题。对于“再生现实”新媒体戏剧,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三层意味来进行探讨、领悟和理解。

第一层意味,是新媒体戏剧空间的“延伸”和“再生”。换句话说,演员再生戏剧空间、观众再生戏剧空间、以及演员和观众共融再生戏剧空间等,这是“再生现实”新媒体戏剧的基础性要求。

新媒体戏剧为其空间的“延伸”和“再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随着真正“全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全息”技术等在戏剧中的巧妙运用,新媒体戏剧空间的存在、消失、发生、以及在各类因素作用下(比如:光与光的偶遇、光与色的对接、色与声的碰撞、声与形的关联、声与身的捕捉、身与形的交融、身与身的接触、以及形与形的接触等因素)的戏剧空间留存、再消失、甚至再生,都将显得越来越可能、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自然、越来越不可思议。

事实上,当前德国的斯文·索伦·拜亚和PHASE7新媒体演艺公司在“声与形的关联”、“身与形的交融”等方面已经实践了不少颇具“再生现实”雏形的成功演艺案例。在“全息”等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影响下,新媒体戏剧空间的“延伸”和“再生”将会迎来的是千变万化、自然而然、随时随地或随遇而安的实现。

第二层意味,是不断再生与观众真正共融共生的“未完成空间”。“未完成空间”需要也必须由观众介入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融共生。这里的“未完成空间”,其实质是寻求空间的未完成状态,促成戏剧各类因素共同交互,最终达到“共融戏剧演艺”的本体艺术空间状态。

目前,无论是传统戏剧,还是前沿探索性戏剧,观众(或受众)虽然是戏剧演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未完成空间”的再创造者身份,观众(或受众)的戏剧共融状态颇显刻意、勉强、不自然、或特意安排。在新媒体戏剧中,观众(或受众)真正共融共生的“未完成空间”显然不应该是创造者的特意安排,它不仅是随遇而安的,而且更是丰富多彩、自然而然的。

这一重要的戏剧本体艺术追求,在传统戏剧演艺中是无法做到的,而在新媒体戏剧中恰恰能有效地发挥新媒体这一特有属性。新媒体戏剧恰是戏剧艺术在新时期得以良性生存、发展和繁荣,得以获取新生的时代引擎。

第三层意味,是新媒体戏剧内涵的“转换”和“升华”。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戏剧艺术,不仅是升华文本的开放性戏剧,而且是在新时代更高层面地揭示且回归戏剧本体的大众艺术和社会艺术,这是“再生现实”新媒体戏剧的更丰富更深层次的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媒体戏剧空间的“延伸”和“再生”是新媒体戏剧的具体表现,其目的恰恰在于表达新媒体戏剧内涵的“转换”和“升华”,其本质在于揭示“再生现实”新媒体戏剧的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内涵。

目前戏剧界在这方面的探索还很欠缺,即便是某些娱乐演艺中已经存在着新媒体戏剧空间的“延伸”和“再生”的探索雏形,比如:德国PHASE7新媒体演艺公司的探索、西班牙GPD团队的新媒体探索等,但由于诸多技术的羁绊和思想观念的局限等因素影响,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戏剧内涵的“转换”和“升华”还有待我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还有待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待广大戏剧爱好者进一步追求和探索。

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两者都同样摆在了我们戏剧人的面前,退却就将意味着伤逝,进取方有无限生机。我们坚信,随着以更新的新媒体为契机的人类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不断深入人心、不断变革更新,新媒体戏剧内涵的“转换”和“升华”势必带给观众(或受众)更大的惊喜。届时,“再生现实”的新媒体戏剧将赋予戏剧人和观众(或受众)真正意义上的切身感受,那便是:“戏即人生,人生即戏”。

注:为尊重原作者,以上文字未经改动,若有问题,请与作者或小编联系(微信:QVautumn)。

在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智能融合、技术推动的新形势下,创业者需要一场可以指导各产业发展方向、厘清各产业发展脉络、引导并链接资本风向、有重大影响力和启发性的行业聚会。  

2018年11月29日-30日,由公司主办的“智能产业 美好生活”2018创新者年会曁第四届创新奖颁奖盛典将在北京国贸大酒店盛大召开,这将是一场汇聚5000名各产业创新者、行业领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行业盛会;是一场以引导、指引产业风向为目的,启发并分享成功案例,将国内外先知学者的思想提前带到国内的预见性盛会。

2018创新者年会曁第四届创新奖颁奖盛典详情链接:

http://suo.im/4N2Q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