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能网,
7月10日,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北京智能网网盟科技有限公司、EqualOcean主办,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协办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召开。
在论坛上,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以“AI赋能人才·教育成就未来”为主题,从“智能科学与学习技术”、“AI对教育教学的创新变革”、“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人才”三大主题出发,对“AI赋能人才培养”展开了多维度、多角度的研讨与对话。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发表了主题为“智能化时代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演讲。
以下为钱锋演讲实录,由智能网精编整理: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能在今天晚上的论坛上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话题。今年我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一些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首先,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我国GDP约占全球比重16%,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所占的份额按照2018年统计,占30%不到,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居全球第一,这是制造大国的现状。其次,我们国家工业门类齐全,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小到服装、鞋袜,大到航天航空,以及从原料到工业母机,少有的工业产品都有中国制造,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今年疫情以来,由于我国完善的工业体系,面对全人类大考,中国走出来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成为中国抗击疫情的重要支撑。4月底,联合国在我国成立了全球人道主义应急枢纽,中国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是令人自豪的,同时我国制造业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我国的制造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呢?制造强国的实施,加速推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与世界制造强国之间的距离在逐步缩短,但是我们总体还处于中低端的位置,制造强国的挑战还是十分严峻的。目前,中国制造业位居全球第四,虽然我们是制造大国,但还称不上是制造强国。中国除规模发展的优势以外,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方面,与世界制造强国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为了实现制造强国,必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在这当中,首先要培育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制造的工程科技人才。今天我们的话题是“AI赋能人才,教育成就未来”,特别是AI赋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培养这样的人才支撑制造大国的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二、制造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仍然固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40年高速增长给了我们很好的制造业基础,但是传统的学科和专业如何融入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尤其是如何将以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培养未来发展的人才,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系统性地思考和布局。这几年我们发展速度很快,比如今年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共有179所高校获批新增人工智能的本科专业,而去年仅有35所高校。我们没有严格区分智能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最早在2003年北京大学理科学院开始了试点培养,但是今天人工智能的应用非常广泛,人工智能也可以作为工科来培养,培养工程制造方面的人工智能人才。而在设置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中,很少能够根据新时代制造业的新要求系统性地更新培养方案,所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存在体制机制的障碍。在后工业化时代,尤其需要跨学科、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当前的学科和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相互分割,不利于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无论在教学资源,在学科和专业之间缺少流动和共享,在座很多是高校老师,可能深有体会,以学科和专业定归属的教师身份制度限制了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如何产生矩阵式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方面需要考核评价机制,尤其要考核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意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最后,我国工科师资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亟待加强。虽然今年国家在招聘老师方面出台了系列文件,不能唯论文论。部分老师要加强对于工程技术的实践,大部分老师极少关注和有能力解决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程技术的现实难题,我们的老师尤其是明星老师,有没有工程背景以及有没有在企业实践过也很重要。现有的工科教师自身缺少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人工智能等知识的运用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所以培养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人才难度很大,需要我们改造现有的模式和培养体系。
三、对策与建议
首先,我们要加快工程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再造,这方面当务之急是尽快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的思维方式融入工程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知识快速增长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方案当中,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必须改革。从长期目标来讲,要建设全新的适应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务之急要做两项工作。第一是更新人才培养方案,高度重视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固然要培养新专业,更重要的是把原有专业与新知识、新体系进行融合,一定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以实现我们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第二是重塑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编写新的案例和教材,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教育体系和知识体系。我们的培养体系、课程包括教材还是从传统的角度出发,但是在智能化时代,我们的教学方案、教材需要进行更新,特别是新的教材,要适应制造强国发展的需求。
其次,我们要探索多元化的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制造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培养模式也要逐渐多元化。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再到总工程师,业务员到销售主管再到区域经理,我们要培养科技型人才和销售型人才,这点尤为重要,我们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另外,专业人才方面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专业人才,而在这个基础上,更需要培养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管理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多元化地培养人才。
再次,我们要创新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跨学科培养方式。现在是制造业后工业化时代,我们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结合,才能实现我们国家的技术创新,引领国际发展。我们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尤其要创新跨学科的培养方式与模式。第一,要组建跨学科的课程和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并开展教学。还要建立跨学科的导师制度,为研究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一名智能技术领域的导师,共同指导其开展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专业导师很重要,智能技术领域的导师也很重要。尤其是人工智能,一方面要赋能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赋能制造业,变成引领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第二,鼓励学生跨学科攻读硕博学位,吸引智能技术领域和制造业领域的本科生跨学科攻读硕博学位。
最后,我们要大力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有综合素质,要有智能化时代的专业面,引导工科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第一,要给教师创造条件。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项目,鼓励制造业领域和智能技术领域的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共同攻关,包括共同指导本科生、博士生、硕士生。第二,要对教师能力进行考察。将工科教师在解决制造业工程问题的贡献作为其绩效分配、职务职称晋升、岗位晋级考核中的重要指标。第三,要提升教师能力。组建由教师领衔组成的企业实践团,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工程问题,在实践中提高科技素质与能力。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供大家讨论,共同完善提高,谢谢大家。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能网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