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利欧最新文章:世界疯狂了!系统崩溃了!
[ 智能网导读 ] 大师的悲观。 汽车金融风控,达利欧,金融,债务 图片来自“123RF”

达利欧再次谈到范式转变,他认为这个世界已经疯狂,系统已经崩溃。这次他用四点来佐证,从借贷成本到国债,从养老金到贫富差距,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服务体系已经崩溃。本文由云锋金融编译自Ray Dalio于11月5日发布于LinkedIn的文章《The World Has Gone Mad and the System Is Broken》,以下是智能网带来的精选:

世界疯狂了!系统崩溃了!

我这么说是因为:

1、对信用良好的人来说,借钱是无成本的。

因为借钱给他们的投资者不介意收回来的钱比借出去的少。更具体地说,投资者愿意以非常低的利率或负利率贷款给那些有信誉的人,在短期不需要偿还本金。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有大量的钱可以投资,而这些钱是央行强加给他们的,因为央行试图通过购买金融资产来推高经济活动和通胀。推给投资者的这些钱并没有大幅提高增长和通胀,原因是获得这些钱的投资者希望将其投资,而不是花掉。这就引发了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的“推绳子”现象,在我的《应对重大债务危机的原则》(Principles for Big Debt crisis)一书中有详尽的解释。

 因为“推绳子”,金融资产的价格一路上涨,未来的预期收益一路下跌,而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依然乏力。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由此带来的低预期回报不仅适用于债券,也适用于股票、私募和风投等,虽然它们在投资者心中的预期回报率不像债券投资那样低(但是现实却很骨感)。因此,它们的预期回报率只能靠投资者的想象了。

比起互联网泡沫时期,更多的公司不必盈利或有明确的盈利路径来卖掉他们的股票。因为,一方面投资者口袋里有很多钱可以投资,这些公司可以出售梦想给那些资金充裕和有强大贷款能力的投资者;另一方面,过去革命性的科技公司表现优异。现在有太多的钱想要购买这些梦想,在某些情况下,风险资本投资者想投资初创公司,但他们因为有足够多的钱不想接受。但投资者威胁说,如果这些公司不拿钱,就大力支持它们的竞争对手,从而损害这些公司的利益。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投资管理公司(尤其是风投和私募),拥有大量未投资的现金,他们需要投资以兑现对客户的承诺并收取费用。

 2、巨额巨额的政府赤字会大幅增加几乎是肯定的,这就需要政府大量举债。

 如果不推高利率,这些资金无法被自然地吸收。但是世界的杠杆率太高了,利率上升会对市场和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那么,购买这些债券和填补这些赤字的资金将从何而来? 几乎可以肯定,这些钱将来自央行,它们印钞来购买这些债务。健全的金融体系被抛弃的过程将继续,甚至可能加速,尤其是在储备货币国家如美国、欧洲和日本,并损害他们的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

3、将有越来越多养老金和医保(美国)需要支付,而许多有义务付款的人没有足够的钱付。

目前,为了履行养老金义务,许多养老基金使用与监管机构达成一致的假定回报,它们(约7%)通常比市场回报率要高得多。因此,许多有义务支付养老金的人不太可能有足够的钱来付养老金。那些受益于养老金福利并希望能按时领到这些钱的通常是教师和其他政府雇员,养老金预算不足也削减了他们的福利,他们不太可能默默接受。

养老金至少有一部分资金,但大多数医保都是根据费用立即支付(pay as you go),而且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更少的交养老金和医保的人不得不支撑更多需要医疗的婴儿潮一代,所以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承担这些义务。

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来支撑养老金和医保,将有可能1)削减福利,2)增税,3)印钞(必须由联邦政府层面来做并下发给需要的州)。这将加剧贫富差距。虽然这三种方法都不好,但印钞最简单,因为它是财富转移最隐蔽的方式,而且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毕竟,这些债只要求债务人按所欠金额付钱,而印钞对数量和价值没有限制,所以是最简单的方法。但这个方式最大的风险在于,它会威胁到世界三大主要储备货币储备财富的能力。

与此同时,如果政策制定者不能将这些义务(付养老金和医保)货币化,那么富人和穷人之间关于应该削减多少开支和提高多少税收的争论将越来越大。因此,富人将越来越多地将财富转移到贫富差距和冲突不那么严重的地方。失去这些巨额纳税人后,政府将想尽办法使他们回来。

4、当借钱对那些有钱和有信誉的人来说基本上免费的时候,对那些没钱和没有信誉的人来说恰恰相反,这导致了贫富差距和政治分歧的加大。

导致这些差距的原因还有上文提到过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对科技初创公司非常感兴趣,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器取代了人力。由于“涓滴效应”(涓滴效应是通过提高工人和其他人的收入和信誉度,将钱从最顶端流到工人和其他人身上)不起作用,让资本主义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体系已经崩溃。

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肯定不能再像2008年以来那样。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巨大的范式转变。

编辑:苟瑜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