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新玩法,交通和旅游融合喜迎新局面
[ 智能网导读 ] 旅游和交通跨界融合的新局势正在慢慢打开。 旅游,智能交通,智慧旅游,跨界 图片来自“Unsplash”

【编者按】山西、浙江、江西、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等省市相继开始进行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各地方招标中标的信息不断,千万级以上的项目也并不少见,旅游和交通跨界融合的新局势正在慢慢打开。

本文发于赛文交通网,原作者冰山一角,原标题《双剑合璧 | 交通和旅游跨界融合喜迎新局面》。经智能网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2018年3月8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旅游局办公室颁发《关于加快推进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

随后,山西、浙江、江西、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等省市相继开始进行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各地方招标中标的信息不断,千万级以上的项目也并不少见,旅游和交通跨界融合的新局势正在慢慢打开。

试点项目之后,若是大胆推测,全国诸多旅游城市和景区周边的交通规划都将形成一个全新的大市场,智能交通和旅游的配合也将共同发展。

本文从交通对旅游的影响、交通+旅游的发展历程、交通旅游服务示范建设情况、旅游城市、热门景区的交通问题、如何进行交通创新、旅游交通发展的新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与制约

随着旅游活动从以赶景点为目标的“苦行游”,向包含文化内涵的以休假与游览结合为主的“康乐游”、“享乐游”、“休闲游”等方向的转化,交通的地位与作用愈发的明显,交通便利与否影响的方面诸多。

旅游者出行

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交通的便利与否是影响旅游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其对旅游者的出游选择在心理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住宿、饮食、景点及其他服务消费等项目相比,有60%左右的人将交通列为首位。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依赖旅游者光顾而产生效益,没有安全便捷的交通,就不可能有规模化和长期发展的旅游经济,旅游资源潜力再大,如果没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做后盾,也将无法发挥其优势。

旅游质量

游客在文化、地域、经济、兴趣、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对食、宿、游3方面的质量评价弹性较大,而对交通质量的评价则比较一致,因此,旅游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交通的质量,尤其是当旅游业由“饥渴型”向“温饱型”、“享乐型”发展时,更是如此。

另外,旅游业在发展中也有诸多交通问题,如地区公路等级差距大、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交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低、旅游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等等。

旅游+交通的起因和历程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旅游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通达性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人们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出行需求,交通运输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可以说是适应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建设人们满意交通的必然选择,也是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旅游交通建设;

2017年2月28日,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是推进交通运输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完善旅游交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实现至少两种及以上快捷交通方式通达5A级景区,实现“把游客留住”或者使游客有更大的获得感;

第二,进一步健全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比如在各大客运枢纽和服务区提供自驾游服务、旅游信息服务、休憩娱乐购物服务等等一系列功能,同时,鼓励和景区联合设置服务区或停车区以及在路侧设置驿站、营地等设施;

第三,推进旅游交通产品的创新,发展特色旅游,比如利用铁路发展精品铁路旅游线,利用公路发展旅游风景道,以及发展邮轮经济、游艇游船,并发展通用航空,鼓励开展空中游览,航空体验、航空运动等旅游产业;

第四,提升旅游运输服务的质量,创新客运服务,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包括游客联运、旅游交通及时信息服务等,还包括保障旅游交通安全等。

2018年3月8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旅游局办公室颁发《关于加快推进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省份有山西、浙江、江西、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等等,该试点主要有四个方向:

(一)提供运游一体化服务。政企合作推动旅游客运班线、景区公交、偏远景区客运服务等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运输客票、景区门票等票务系统衔接,开展车票、船票、门票等一体化预订和结算服务,提供旅游包车、拼车、直通车、小件快运、房车等个性化接送服务。

(二)旅游交通市场协同监管。推动执法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包车、班线、汽车租赁、汽修服务等信息查询服务,遏制“黑社、黑团、黑车、黑导”等违法行为。

(三)景区集疏运监测预警。加强重点时段、重点景区的客流预测,开展景区周边路网客流监测预警,防止景区游客滞留或客流积压,支撑联合开展应急救援服务。

(四)旅游交通精准信息服务。开发特色交通旅游增值服务产品,实现精准服务,推动政企间信息双向开放,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信息服务。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纪要中显示要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种种迹象无不表现出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期望,车辆停车、道路管理、线路规划、游览方式、交通配套服务等方面均可有相互配合、合作共赢的可喜局面俨然已出现。

智能交通建设内容以及示范建设进展

《关于加快推进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智能交通内容如下所示:

1、整合旅游交通资源,开展旅游交通综合运行分析;

2、加强交通、旅游等部门间信息双、多向整合应用,推动执法信息互联互通;

3、推动重点景区和周边路网动态运行监测数据跨部门共享,综合利用互联网等社会数据资源;

4、依托市场力量,开展旅游交通特征分析,根据旅游特征、节庆活动安排、交通拥堵规律等情况,开发特色交通旅游增值服务产品,创新运用北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精准服务;

赛文交通网罗列了部分山西、浙江、江西、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等试点示范建设项目的最新中标结果,不难看出,各地方关于交通旅游服务的应用试点项目正在火热进行中。

旅游城市亟需智能交通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西安、重庆、成都、丽江、桂林等旅游城市的客流量骤增,但是,诸多城市基础交通设施不够完善,道路交通的引导和管制手段贫乏,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频发,而发展城市智能交通正是解决交通问题的一大趋势,以桂林为例,桂林的交通现况如下所示:

1.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缺乏;

很多道路的交通信息监测和搜集是利用闯红灯抓拍器、GPS定位,也仅仅只用于部分公交和警车等装置,对于信息的采集达不到要求,同时,在交通道路上信息发布的方式和途径比较窄,道路旁可变的提示语和可变的信息屏太少,不能实时更新;

2.城市内的基础交通管制设施配置不完善;

交通标志的安放不合理,在非主次干道上安置太少;人行道的保护措施做的不够好;交通灯的设置也局限于主干道,在相对人少的巷路基本没有,而且信号系统的配时不够合理,时间的配置欠缺考虑;

3.日益严重的随意泊车现象;

公共泊车位变得很少,导致了胡乱停车的现状频发,行人由于非机动车道被抢占,不得不走机动车道,危险系数增加,交通事故触发率提高,增加了安全隐患;

4.路况基础交通引导设施缺乏;

目前道路上的交通指引屏仅仅只是显示警示标语等信息,对交通的引导并没有多大作用,而且显示屏也寥寥可数。

对于西安、桂林这样的旅游城市而言,交通便利将是旅客对其最直观的印象,具体交通优化措施如下所示:

串联市区主要旅游景点,建立一支由当地特色的旅游观光巴士,西安的成功经验即可进行参考;

完善基础交管设施并合理设置停车位,合理规划市区内的旅游线路;

培养市民智能交通意识,加强市民的智能交通教育,提高驾驶员的整体素质,开设包含交通规则、交通重要性、交通技术的联系实际、具有教育意义的交通安全课程或者项目,;

强化智能交通关键环节的管理、控制;

景区交通系统创新研究

以自驾游游览方式为主的景区,其内部的道路交通机制对游客体验十分重要,但目前中国景区信息化程度较低,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各地方的问题各不相同,总体来说,大多景区的交通承载力难以承受旺季的客流、车流量,交通堵塞的问题层出不穷。

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由于景区管理人员对景区的车流量监控能力不强,对景区的交通状况缺乏有效调控,所以使得景区交通问题持续存在,主要制约因素有:

1.塞罕坝与其相邻的两个景区(御道口风景区和乌兰布统草原)道路相通,但各个景区管理单位不一致,协同建设开发景区交通的难度较大,且建设资金的来源也难以协调;

2.塞罕坝的首要身份为机械林场,生态建设是其首要任务,其次才是旅游交通发展;

3.塞罕坝没有独立的行政管理部门,对景区的食、住、行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4.塞罕坝年均积雪日数为169天,景区内的施工期每年只有5个月,加大了建设难度;

从全国范围来看,智慧景区的建设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解决痼疾,提高游客满意度,是景区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于塞罕坝等以自驾游为特色的大型森林公园景区来说,交通就是命脉,智能检票入园、智能线路推荐、行车、停车、道路规划和线路设计是游客最为关心的几个方面,具体旅游交通优化措施如下所示:

(一)旅游线路规划

利用微信公众号分享游玩攻略,发布交通信息,并设计多条游览线路,还可以设计微信小程序,让游客一键定制游览线路,并且利用景区车流量监控数据规避拥堵;

(二)车辆及道路管理

对景点周边的拥堵状况进行预测,及时发布交通信息引导车辆避开拥堵路段,在容易引发拥堵的路口安置信号灯和电子信息牌,对车辆引导分流,并在局部路段设置单行;

(三)停车场改造

空间区域的划分上,将大巴车与小型车分区停放,旅游旺季增设临时停车场,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系统,如车牌识别媒体机管理系统、RFID停车场管理系统等等;

(四)丰富游览方式

提供租借自行车服务,如单人自行车、情侣自行车、家庭自行车,丰富游客的骑行体验,并支持在线交易,同时,在景点边设立非机动车停车区;

(五)简化入园方式

游客自驾进入景区前,可以通过网络实名制购票,以车为购票单位,一车一票,购票时登记车牌,在园区门口设立自助售票取票机,实现智慧化。

基于大数据规划智能交通旅行方案

随着现代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智能旅游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时监测景区及周边客流量,分析客流饱和度及交通运行指数,借助公共交通引导或疏散客流,能够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改善交通供需失衡,支撑景区有机更新和功能实现。

以深圳市大梅沙海滨公园为例。

根据相关部门历史数据显示,大梅沙海滨公园年最高人流量突破1100万,日最高人流量达到19万,平均日承载人数远超国内海滨浴场最大承载量,近年来游客数量更是不断激增。

庞大的人流量、客流监测系统机制的不完善将引发生态环境、交通安全、公共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实时客流监测并根据客流变化情况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及大梅沙管理处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工作重点。

大梅沙海滨公园通过分析智能交通客流饱和度与交通运行指数的关联性,研究在景区不同交通客流饱和度与周边交通运行指数情况下,公交运营体系及游客管理方面应采取的对策,为深圳市其他旅游景区提供参考借鉴,并为景区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对于深圳市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员智能出行指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还可将景区周边交通指数和智能交通客流饱和度引入到智能旅游系统,面向社会及时发布旅游景区相关信息,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进一步推动深圳市智能旅游的发展。

旅游交通发展的思路

当然,如今我国旅游交通发展也有诸多思路和对策。

科学规划旅游交通

如枝柳铁路、高速公路和张家界机场的建设,使张家界风景区迅速走向了世界,游客数量每年成倍增长。

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如九寨沟景区原来交通设施十分落后,在2003年建成了高等级公路和黄龙机场后,使交通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相应提高了九寨沟景区的吸引力。桂林、黄果树、庐山等风景胜地久盛不衰,也都与发达的交通密切相关。

优化交通与旅游间的互动

如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前几年,大批运煤货车沿景区通行,极大地影响了景区环境和卫生,非常不利于文物保护,当地政府果断将公路改道,结果两全其美,社会反映良好;、

为了保留湖南韶山核心区域的风貌、植被不被破坏,韶山铁路车站的选址定在距核心景区10km处;

广西境内的桂梧高速公路原规划从阳朔穿过,为了不破坏境内的古溶洞群,有关专家提出改道的建议,调整了原规划部分路段走向;

这些都是在充分考虑景区原貌不受损害的基础上做出的保护性决策,确保了景区的环境和地貌。

另外,还有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推进交通营运管理的现代化、加强各交通部门间协作等方式。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