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欣婷、编辑:梁杰民,图片来自“特定授权”
如果说“旧基建”给中国工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那么“新基建”就在于构建中国数字经济的未来。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中首次就“新基建”给出官方解释: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管理,作为国民经济生活与城市综合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深度应用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融合基础设施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备受行业关注。
“就数据融合的角度而言,国家政府的眼光已经非常具备前瞻性,新基建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过去大数据政策的延续。”在谈及新基建对于智慧交通的价值时,深耕行业数十载的文安智能董事长陶海如是说。
自2005年创办文安智能以来,陶海一直深耕在交通领域,并通过核心的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与硬件研发能力,将业务边界拓展至智慧城市与智慧商业,并成为该领域数一数二的玩家。
名校背景,技术傍身,再加上深耕行业多年,陶海对于智慧交通的架构与脉络已然胸有成竹。在他看来,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走到今天,数据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养分”,但用来采集数据的感知层建设,仍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城市治理走向智能化,感知层发展仍在初期
智能网智库曾对从技术角度的层面,给智慧城市作出定义:
这是一种基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城市运营管理新模式,能够全面感知、分析、整合和处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实现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并及时对城市运营管理中的各类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决策支持等。
总结起来,就是通过收集各种维度的数据,并将其有效调用,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决策。
以城市防灾为例,理想中的智能决策是:当城市遇到地震、洪水、风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时,系统(或称为“城市大脑”)能就目前现阶段城市遇到的状况,给出最佳解决办法,或紧急处理手段。
“但从现阶段的发展进程来看,我们离智慧城市中智能决策的目标还差得很远。”纵使已在许多城市与地区落地城市综合治理的标杆项目,陶海在谈及外界热火朝天的话题时,依旧带着学者的辩证与冷静。
与消费互联网发展的进程相似,智慧城市铺就的巨大网络中,数据是应用迭代与场景落地的养料。“但在智慧城市的体系中,数据采集的维度是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而感知层的覆盖远远不够。”陶海表示。
所谓感知层,在智慧城市的ICT参考模型中,位于最底层的部分,它利用RFID、传感器、摄像头、二维条码、遥测遥感等传感设备和技术,实现对城市中人与物的全面感知,主要起到的是数据采集的作用。智慧城市中的各项应用的研发与迭代,都离不开底层数据的采集。
若智慧城市的理想结果是达到智能决策,精细、多维度的数据采集不可避免,“再造一个数字城市”的设想也被理所当然地提上日程。
但必须注意到的是,庞大复杂的城市中可变要素太多,即使国家已经搭建了非常完善的顶层架构,但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抓住细分领域中的最大痛点,做深做透,成为该行业的领头羊,并将其技术与能力边界逐渐拓展到其他领域,成为智慧城市的运营商,成为陶海眼中一条明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交通治理需要精细化运营,安全与秩序管理成关键
作为一家技术与产品驱动型的企业,文安智能自成立之初便明确了“技术要为需求服务”的宗旨,于成立当年发布了国内领先的车牌识别系统,率先将计算机视觉应用在交通领域。
在过去与智能网的几次交流中,陶海强调文安智能是“一家计算机视觉公司,我们希望把计算机视觉识别、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在各个行业”。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市场需求倒逼了企业的技术迭代。
以文安智能主要覆盖的交通赛道为例,城市中日渐增加的摄像头积累了海量的视频数据,但交管部门却没有足够的警力,检查每个摄像头背后的违规行为。
因此,文安智能通过其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优势,对大规模的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能力沉淀到平台和产品中,按需开发出各种功能,满足使用方的需求。
目前,文安智能所提供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拥有40+自主开放的功能。除了常用的电子警察、违停抓拍、交通诱导、拥堵治理之外,其功能还将随着城市道路法规的完善不断迭代,成为提升交通执法效率的得力助手。
在智能网与陶海最近的一次交流中,文安智能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分别推出“机非分离”、“一盔一带”等视频识别功能,让使用该系统的执法人员能够与交通新规无缝连接。
正是凭借着对于行业需求的了解,和快速响应的速度,文安智能在交通治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行业的理解。
在陶海看来,交通治理需要精细化运营,技术是其实现的重要手段。 然而,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均衡,让智慧交通的发展始终处于“单点突破”的阶段,广大农村的交通安全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大部分农村地区,连信控系统都没有联网,基础的交通秩序管理都无法实现,更别说安装摄像头了。”谈及现状,陶海显得有些无奈。在他看来,有限的资源应该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相比了解道路是否拥堵,或许在广大农村地区铺设摄像头以维护交通安全,才更有意义。
交通永无止境,深耕行业才是不二法门
“交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未来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即使文安智能在过去的15年里,已经将自身的软硬件能力,赋能到别的行业,也依旧打算继续深耕在交通领域,持续走下去:
2012年,文安智能涉足硬件领域,开发了数款颠覆行业的产品,如2010年的首款移动一体高清公交车道违法抓拍系统,2015年发布的全球首款安霸平台CCD高清智能摄像机,2017年首创“繁星”高密度GPU视频分析服务器,以及2019年发布的“1瓦智能”低功耗太阳能相机……
在外人看来,一家以计算机算法技术为基因的企业“跨界”到硬件,多少有点“不务正业”。但在陶海看来:能够提供算法技术的企业很多,但拥有硬件产品研发能力的技术公司,更容易建立自身的护城河。
以星尘“1瓦智能”低功耗太阳能相机为例,这款能够应用在应急车道、非机动车道、公交车道、交通事件监测和微卡口等场景的产品,可以直接安装在灯杆等设备上,30分钟即可安装完成,并且能够根据路况和天气控制运行模式,从而延长续航的时间。
快速部署、成本低廉,便于安装,一款小小产品的背后,折射出文安智能深谙行业痛点,并有能力将其产品化的整体实力。
正如交流过程中陶海一直强调的,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的发展还停留在感知层的阶段,文安智能目前所实行的产品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阶段性发展,让低价优质的产品能够更加快速地覆盖到更多地区,实现感知层的全面覆盖。
当谈及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的未来发展时,陶海认为,未来五年感知层的建设将更加完善,AIoT设备覆盖的范围将更广,单个场景的数字智能将初见成效。文安智能作为行业的资深玩家与技术先行者,最后机会将城市与交通治理的经验固化下来并进行产品化,成为智慧交通运营商,成为整个智慧城市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智慧城市的赛道从来不缺巨头,文安智能却凭借自身的技术与产品优势,在特定赛道行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未来表现着实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于智能网,原创文章,作者:余欣婷。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