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象环生,共享出行“玩家”如何拨开云雾见光明?
[ 导读 ] 2018年,随着互联经济风口而起的共享出行貌似遇到严冬,但又乍现春暖,有众多共享出行平台频频倒闭,也有强势的车企争相进入,2019年,共享出行将何去何从呢?

【编者按】一方面是共享出行企业“倒闭潮”,另一方面是出身不同的玩家纷纷布局,共享平台战战兢兢在寒冬中煎熬,又默默埋下希望的种子。新的一年,共享出行巨头渴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寒冬中杀出重围。

本文对共享出行平台的动作和布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分析了共享出行的行业前景,希望对从业者有所启发。

本文首发于汽车商业评论(ID:autobizreview),作者钱亚光;由汽车编辑转发,仅供行业参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新年第二天,滴滴出行在客户端上线了“金融服务”,包括“点滴相互”、“点滴求助”、“点滴医保”、“车险”、“理财”等。滴滴正式涉足金融了。

联想到十几天前被排队讨押金的ofo和途歌,都是做出行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并不是共享出行的冬天到了,而是共享出行的极端气候出现了,冷的大冷,热的大热。

同一个月之内,12月18日,上汽集团正式发布“享道出行”品牌,进军网约车市场,与已有的EVCARD分时租赁业务构成了大出行平台。

紧接着的12月26日,北汽集团旗下的华夏出行宣布,自2019年1月1日起华夏出行旗下分时租赁服务品牌“摩范出行”全面整合轻享科技分时租赁业务,继整合公务分时用车品牌“北京出行”后,华夏出行实现了对北汽集团内其他出行业务的全部整合。

华夏出行业务升级

相比上汽,北汽的出行业务就像集团自身结构一样纷繁复杂。北汽旗下曾经拥有北京出行、华夏出行、轻享、绿狗等多个共享出行品牌,显然对做大规模无益。此次整合等于把伸出的五指变成拳头。

华夏出行接下来将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一方面从车辆定制生产、投放共享运营、二手车业务处置等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另一方面,业务覆盖用户出行的大交通、小交通、目的地旅游、定制化个性化出行产品等全出行场景,以独具特色的“出行+增值服务”运营模式迎接未来出行。

新陈代谢在同一时间点呈现出来,挂掉的挂掉,扑上去的则更猛烈地扑上去。汽车企业纷纷做出行,出行企业则向造车、金融渗透,扩展版图是唯一的相同点。最终,这将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出行市场?

共享平台遭遇“倒闭潮”

共享化、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被称为汽车“新四化”,也被看作是汽车产业接下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多达2.5亿有证无车人群,他们对于汽车的需求强烈。在业内人士看来,共享汽车前景可观。

在市场环境、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多重要素推动下,从2014年开始,兴起了一批共享汽车企业。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2018-2022年中国共享汽车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从2017年开始,新注册的共享汽车企业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18年6月,国内已注册的共享汽车企业超过400家,投入运营的共享汽车数量已超过10万辆,共享汽车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7.29亿元。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共享汽车在2018年遇到了寒流。郑州空姐和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让顺风车甚至整个网约车行业紧急调整、负重前行,共享汽车也一直在亏损和融资困难中挣扎,来自用户、商业模式、资金以及安全维度的挑战先后冲击共享出行。

2018年5月,麻瓜出行宣布停止服务;6月中冠出行被曝涉事企业跑路;9月,巴歌出行疑似倒闭,APP瘫痪;同是9月,途歌悄悄从各运营城市撤退,12月途歌问题大面积爆发,陷入押金难退、无车可用的困局;12月兔司机被曝企业疑似跑路,传出资金断裂,平台一度停止运营。

此外,绿狗租车资不抵债被北汽新能源转让60%股权;EVCARD、盼达用车被曝正不断减少原计划的车辆投入。

这一系列倒闭、失利,着实给原本红火的共享出行领域泼了一盆冷水,也再一次将共享汽车行业缺乏盈利能力的弊病摆在公众面前。

2018年的共享出行领域,的确有诸多依赖资本的共享平台遭遇不顺,纷纷倒下。不过,这个领域也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看好行业前景的企业也为数不少,不但有传统车企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扎堆布局共享出行,还有外卖、共享单车等共享相关企业入局汽车共享出行。

不只车企钟情共享出行

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到2030年,美国、欧洲、中国出行服务市场将达1.4万亿美元(2017年为870亿美元)。利润丰厚的出行服务将弥补车辆销售额的下降:到2030年,出行服务将为汽车行业贡献22%的收入和30%的利润,而新车销售将带来38%的收入及26%的利润。

这种前提下,包括丰田、大众、宝马、奔驰在内的众多汽车企业都在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布局网约车市场是战略落地的一个具体表现。汽车产业整体利润正在由制造销售逐渐转向服务,提供出行服务将成为车企未来重要的利润来源。

另外,2018年,中国车市销量出现28年来首次负增长,多数车企面临巨大的压力,而政府层面继续推出救市的可能性不大,车企从制造向出行服务综合提供商转型也成了顺理成章的应对之策。

因此,在部分共享平台陷入困境的同时,汽车主机厂商则在共享出行之路上加快脚步前行。

2018年9月8日,长城汽车集团旗下“欧拉出行”运营平台启动运营,该网约车平台定位于互联网+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首批运营车辆将首先在河北保定城区进行投放。

IMG_5011.JPG

“欧拉出行”是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品牌,从2018年6月开始,欧拉出行开始为平台招募网约车司机。官方表示,所有司机需经过统一招募、严格审核和系统培训,确保上岗司机能够为每一位乘客提供专业安全的出行服务。

2018年9月28日,由PSA集团、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三方组成的风标汽车租赁服务有限公司旗下共享出行品牌“易微享Free2Move Carsharing”正式上线。

这是PSA“Free2Move Carsharing”在中国市场的首次落地,也是PSA集团与东风集团由“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有益尝试。

据介绍,“易微享Free2Move Carsharing”出行品牌第一批300辆东风风神E30L纯电动共享汽车已开启运营,2019年将在武汉全市部署超过3000台共享汽车,而在未来,这种模式将拓展到全国其他适宜的城市。

目前“易微享Free2Move Carsharing”所使用的的东风风神E30L车型的续航里程为150公里,价格为0.68元/分钟,用户在缴纳599元押金之后,便可以轻松享受便捷的出行服务。

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立中强调说:“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主机厂,所以与其他共享汽车服务公司相比,我们在车辆生产与管控上具备很大便利条件;第二,我们的业务模式并非无节制的发展,与武汉市政府的密切沟通机制,其他出行公司也不具备;第三,Free2Move Carsharing在欧洲有非常成熟的运营与盈利模式,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尽管也有压力,但我们有能力将它做好。”

2018年10月24日,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吉利集团(新业务)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将在华按照50:50的股比组建合资公司,在中国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新成立的合资出行公司初期车型将包括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以及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或还将增加吉利集团的高端电动车型。

2018年12月14日,作为拓展中国出行的领域的新业务,宝马ReachNow即时出行在成都启动。ReachNow 网约车服务APP同时上线。按照宝马的计划,网约车率先在成都展开,此后将在更多城市开放。

宝马集团是首家在中国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外资企业。新业务的推出是宝马集团2018年在中国市场贯彻全新“第一战略”,推进未来出行“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和共享/服务化”(即A.C.E.S。)发展的最新体现。

ReachNow即时出行高端网约车全部采用BMW 5系长轴距轿车,网约车队的全部专职司机均由公司精挑细选,可以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和不同场景提供安全、便捷、个性化和令人愉悦的高档服务,并努力为用户创造附加价值,将服务延伸到旅途之外。

为此,公司已签约众多高档酒店、餐厅和商家,并将联合成都的BMW经销商,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贵宾服务和优惠。公司还将专门举办音乐会和艺术鉴赏等用户高端活动,让高档服务始于出行而不止于出行。

2018年12月18日,上汽集团推出中高端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在为期1个月的试运营期间,平台注册用户已经达到60万人,累计行驶里程100万公里。

享道出行

与滴滴等互联网属性网约车平台不同,“享道出行”是自建车队,用车全部使用上汽集团旗下的各类车型,属于重资产的运营模式,更易管理和提升品牌形象。

“享道出行”将通过系统化的机制,对驾驶员进行审查、培训与考核。运营车辆全部使用车龄3年内的上汽旗下主流车型,性能及安全指标超高,同时配备免费WIFI。 

在最为重要的安全方面,“享道出行”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安全体系。所有运营车辆预装的享道智能识别系统;驾驶员运营上线,需通过享道智能识别系统和手机双重GPS检验。享道出行还为司乘双方同时提供一键SOS保障。 

而未来“享道出行”还将陆续上线汽车租赁、企业专车及场景化定制服务,与上汽现有的分时租赁和长短租业务结合,给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多程联订”的用车出行解决方案,逐步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

除了主机厂对共享出行领域情有独钟外,其他共享领域的企业也想在潜力巨大的共享出行领域分一杯羹,或是进一步拓展。

2018年3月21日,美团打车正式登陆上海,同月美团获得杭州网约车牌照,4月获得成都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5月具备了在温州提供网约车服务的资质。

美团入局

美团几乎覆盖了除出行以外LBS全方位场景。美团进军出行领域,是一种基于美团发展逻辑的自然延伸,也让美团吃喝玩乐一站式服务场景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是符合美团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布局的。美团的用户黏性大、消费属性强、消费惯性大,转化成潜在用车用户可能性极大。

不过,截止目前,美团打车拥有包括北京在内的6座城市的网约车经营牌照,而美团打车真正的规模化运营地只有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在政策尚未明朗,行业准备过冬之时,美团打车没有再贸然开拓网约车业务。

2018年10月11日,哈啰出行上线打车入口,正式推出网约车业务,目前业务覆盖上海、成都、南京三地。据哈啰出行CEO杨磊介绍,其业务矩阵正在从1-3公里的单车、助力车,扩展到5-10公里以及10公里以上的地铁、网约车,希望在出行板块争夺更多话语权。

哈啰单车

时至今日,哈啰单车在超300个入驻城市、2000万的日订单量和超2亿注册用户,完成了前期流量的累计。从10月开始,嘀嗒、首汽约车、饿了么等与哈啰出行展开合作,显然,哈啰出行已作为阿里系在出行和生活服务等多领域布局的抓手。

共享出行巨头寻找突破口

在众多车企扑向共享出行的同时,原来共享出行领域的巨头们,则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业务,而是不断拓展自己的疆界,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努力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IMG_5017.JPG

2018年12月29日,神州优车以397253.66万元摘得宝沃汽车公开挂牌股份,成为宝沃最大股东。

神州除了具备资金实力外,更有平台资源,在专车领域,神州一直坚持"重资产模式",每年自采车辆额度很大,有统计称其专车拥有量相当于第二名至第十名的总和。其每年采购车辆的花费均超过40亿元,2017年末,神州租车的汽车保有量达10.25万辆,车辆账面值约为95.4亿元。

考虑到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出行服务已被各大主机厂竞相瞄准,包括宝马、奔驰在内的国际巨头,纷纷布局独立的出行服务公司。神州入主宝沃,有利于传统车企与现代出行服务的资源整合,将起到集约创新的效果。

2019年1月2日,滴滴出行在移动客户端正式上线“金融服务”,该业务板块下已上线的产品包括名为“点滴相互”的重大疾病互助产品、大病筹款产品“点滴求助”,以及健康险、理财、车险和支付业务。

滴滴最早于2015年就开始布局金融业务。2015年7月,中国平安参与投资滴滴,之后双方展开合作。

2015年10月,滴滴与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合作推出一款旨在为滴滴司机以及乘客提供意外风险保障的“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

2016年,滴滴获得中国人寿6亿美元投资,双方合作推出一款保险产品,为滴滴打车首批1.6万辆车提供保险。

目前,滴滴已经陆续取得了支付、网络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代理等5块金融牌照。涉及货币基金、保理、保险、汽车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业务,初步形成金融生态。

从2018年共享出行领域的退出与进入、悲欢与离合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共享汽车面向的用户需求本身,目前并不能形成一个规模化的市场,这种根源于商业模式中的弊端,是导致众多的共享汽车平台在创立两年后仍然迟迟不能盈利的根本原因。随着资本寒冬的降临,共享汽车平台的倒下并不稀奇。

随着汽车新四化的进程,汽车行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共享出行的前途无疑是光明的,但它需要与出行相关的众多行业、渠道、生态进行融合和整合,需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合情合理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需要的是真金白银的进账,而不是一味的融资、烧钱。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共享出行开始尝鲜的企业出现问题是非常正常的,这其实是大浪淘沙,挤掉泡沫的过程,只有回归理性、回归商业的本质、回归为用户服务的初心,共享出行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