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定制化:路虽漫漫,其修亦远
[ 智能网导读 ] 当下,“跌跌不休”的大环境逼出一个不一样的汽车江湖,个性定制化生产是否是一条眼光更远的路? 汽车,上汽大通,C2B,大众,长安,北汽 图片来自“Unsplash”

【编者按】汽车产业链各环节都应站在产业变革与企业转型的战略高度,分阶段逐步推进C2B模式,实现汽车产业链各环节功能的相应调整,同时打造运营平台,提升并完善生产企业与用户间的交互模式,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赢。

汽车行业做C2B的难度之大、周期之长、跨度之广,对于任何车企来说都绝对不是易事。未来的汽车制造和销售,不会是厂商选择消费者的B2C,而是消费者选择厂商的C2B,是买方市场替代卖方市场。

本文转自“汽车公社”,作者李思佳,原标题《汽车定制化:路虽漫漫,其修亦远》经智能网编辑,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作者丨李思佳

来源丨汽车公社(ID:iAUTO2010)

前段时间,上汽大通D60的上市,蜘蛛智选再次将C2B定制模式炒热。C2B已不是第一次在业内出现,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的德国,当时在汉诺威展上提出的工业4.0战略,以对应工业1.0开始的机械劳动、工业2.0的生产线批量生产、工业3.0是工业自动化。

工业4.0更强调的是工厂与工厂之间企业横向的集成,以及从最终的材料到用户端到端的集成。C2B对于工业4.0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新模式,其对未来汽车工业的改变也将是颠覆性的。未来,C2B模式可能会直接威胁到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活路。

因此,汽车领域里的C2B早已不是多新鲜的词汇,从刚性生产线往柔性化生产线过渡的路上不乏先行者。从上汽大通D90到长安CS15,从广新的Aion S到吉利的几何A,在C2B模式初始探索阶段下,多家传统造车企业逐渐涉水C2B。

C2B与大数据

互联网大潮势不可挡,大数据连接点面。单从制造业角度看,C2B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而从互联网企业角度,它被视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甚至往宏观里说,它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范式。

以大众化定制为内核的C2B商业模式,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日渐兴起。C2B模式是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将带来汽车产业信息整合和资源调配等能力的巨大提升。因此,C2B模式是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重点突破口之一。

汽车产业链各环节都应站在产业变革与企业转型的战略高度,分阶段逐步推进C2B模式,实现汽车产业链各环节功能的相应调整,同时打造运营平台,提升并完善生产企业与用户间的交互模式,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赢。

这件事最有意思的就在于,不同于一般车企的选配包,用户可以完全像吃自助餐一样在手机上配置自己想要的汽车样式,如前格栅样式、后包围样式、车身颜色、座椅布局、轮毂样式、四驱模式等等,这些都给本就繁琐的制造过程带来诸多不便。汽车行业做C2B的难度之大、周期之长、跨度之广,对于任何车企来说都绝对不是易事。

不做C2B,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趋势。不然不会有上汽大通、长安、北汽、吉利、雷克萨斯等厂家,都在这条路上前赴后继、果断决绝。这个对于刚性的流水线车间而言的“烫手山芋”,偏偏就对消费者最具致命吸引力。

汽车制造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更是一种大潮,马云也公开表示过:“未来的世界,生意将是C2B而不是B2C,用户改变企业,而不是企业向用户出售——因为我们将有大量的数据。制造商必须个性化,否则他们将非常困难。”

随着汽车消费蛮荒期进入周期末端,懂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90后和95后购车需求的崛起,汽车消费个性化需求在与日俱增,互联网提供的功能性扩展,媒介也在发展和聚拢消费者的声音,厂商和经销商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增加,所以B2C的模式一定会变革。

未来的汽车制造和销售,不会是厂商选择消费者的B2C,而是消费者选择厂商的C2B,是买方市场替代卖方市场。

真正的C2B应该先有消费者需求产生而后有厂商生产,即先有消费者提出需求,后有生产厂商按需求组织生产。通常情况为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和价格,或主动参与产品设计、生产和定价,产品、价格等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厂商进行定制化生产。

汽车C2B的核心,必然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应具有足够的选择权和定制权。可见大数据对于商品生命的意义。这时,着手建设潜在用户社区群体,保持与C端的互动联系,有了声波反馈,有了大数据流向,制造端生产方向更明确了,新的销售模式便应运而生,小米手机疯抢事件的端倪便是出现在此。

以C端消费者为核心,这有别于传统售车模式。同时线上开放的选购模式,消费者只需要相关APP就可以实现定制。在大数据中互相获取信息更加容易,更加高效便捷,C2B之路才能言可走。

尝试与缺口 

汽车作为复杂的消费品,其传统的以主机厂为中心的模式已经延续了百余年。从1913年福特推出生产线之后,汽车生产的逻辑没有改变过,都是按照厂家排期,以流程为中心进行生产。之前许多轮的客户定制浪潮,也基本上只解决了颜色、配置功能以及一些配饰配件的个性化而已,整车的个性化定制一直没有真正实现,在生产线的两端一直是厂商和经销商,用户是缺位的。

随着新一代汽车消费者越发彰显的个性化需求,传统模式下的痛点被进一步放大,并且几乎没有可能通过原有的手段进行解决。

作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车企,上汽大通与C2B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14年。为此,上汽集团曾投资30亿用于上汽大通C2B智能化大规模定制业务。

依托线上平台引导用户深度参与各大关键环节,产品定义阶段向潜在用户收集建议,根据调查反馈进行调整,在产品选配阶段也交给用户自由选择权并形成价格梯度。从最开始的大通D90的上市开始,大通涉水C2B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是对于C2B模式的一次实践。

从5年前的投资业务到今年D60上市的“蜘蛛智选”,大通在游弋在商用车领域之余,不断投入对新模式的钻研。对于现阶段的C2B来说,销量并不是展现成功的唯一方式,也正是这种从小批量做起的举措,避免了尝试大批量流水线整车制造C2B的损失。可见,小批量多品种业务模式和柔性化、个性化制造体系能力,这为快速适应C2B的业务模式切换奠定了一定基础。

就目前而言,尝试从未停止,但汽车制造的C2B模式正处在不断试错的阶段,存在诸多缺口。

对于虽有敢于吃螃蟹的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就现在率先推出定制化的上汽大通来说,如果没有上汽集团每年超过20亿元的投资,全产业链近百亿的投资,蜘蛛智选不会那么快就面试。但同时,也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资金回收周期。对于上汽大通来说,何时能够平衡C2B业务的大规模投资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知道,上汽大通已经是C2B板块中的领头羊,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没有上汽集团这样巨头支持的品牌。

再举个例子,就拿大通D60来说,定制的门槛太低、花样繁多显得冗余。一来,大部分消费者的用车需求比未细致如斯;二来,给汽车制造的流程带来诸多不便。再者就是定制表面化,广汽新能源Aion S的部分定制比如车身颜色,定制实测魅530车型,后6种颜色就出现版本不支持,既然不支持就不要出现在选择界面上,这会给潜在客户带来不好的定制感受,甚至是一项负分的体验。

这里不是揭短、批评或者是黑化,而是定制化目前所处阶段可以变得更好的地方。定制化是趋势,是一条必走的路,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投入。比起挑剔,这里所表达的更多的是鼓励、是期冀。

从汽车定制的概念提出至今,迩来5年有余,可见C2B与大数据的链接之路何其漫长,但越是漫长的不能一蹴而就的神奇大道,越是吸引着众多有志者蓄势出发、秣马前行。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汽车制造业的中心将从B端主机厂转移到C端消费者,C2B模式将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商业面貌,即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在全价值链上和客户直联,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打造产品和服务的全方位体验。

当下,“跌跌不休”的大环境逼出一个不一样的汽车江湖,个性定制化生产无疑是一条眼光更远的路。但汽车定制化生产能够实现,需要软硬件、社会发展形态思路、用户思维等各方面具备充分条件,才有可能实现。

这个时间,或许比想象中的要久太多。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